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响应党的号召,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进行分析,实事求是的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要性 建议
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出,上世纪 80 年代初,“小康社会”概念也被提出来,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二 00 六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缓和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分析
新农村建设时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不仅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跟不上建设的需求且经营管理方面也太粗放。为了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当结合不同层次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生产力,并通过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发展机械农业、推广良种种植、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建设新型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应当鼓励农民进行农产业发展,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来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而实现综合效益的增加。此外还可以通过以扶持乡镇企业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来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到城镇。)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社会事业的发展脚步,从农村教育、卫生和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革新和建设,正确能够通过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几点意见
要积极研究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要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要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在正确引导农民建房的同时,研究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环境的新措施、新方法,做到整治、建设前要有规划,整治、建设时要依照规划,整治、建设后要有长效机制。要做到注意质量安全,立足于全使用周期的质量安全工作,让群众有安全感,让设施有效发挥作用。要探索长效机制,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久深入开展。
2.1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规划中要深入农村,真正了解农村。首先了解农民愿望,注重农民利益。规划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以尊重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因此在规划中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愿望;其次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农村的地方历史文化相对城市而言不仅表现在历史遗迹的存在,还有农村特有的文化结构。
2.2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规划一定要立足城乡统筹,在注重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村庄、集镇规划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深入农村实际。要做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统筹发展。
2.3区域协调、互相补充
规划要从上一层次着手,协调相邻或相近村,协调各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协调产业发展与用地及基础设施布局,形成良性发展的居民,避免相互之间冲突,共同发展。
2.4合理的迁村并点
迁村并点不仅意味着农民离开多年居住声息的村庄,还需迁并在一起,这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农村社会秩序安定、人情浓郁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规划中要体现原有农村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样就使得新建社区利于社会安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我国农村大约 1.5 亿亩耕地露天堆放,3 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强化区域环境保护。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要以区域为出发点开展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的对象,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的环保资源投资力度,但大部分资源都被投入城市,农村的环保投入少之又少,即使一些政府希望将环保资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却也因渠道的不畅通而失去了积极性。但是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政府还应中和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资源的投资并将这一目标在规划和实际中体现出来。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号召党对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以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建设前提、以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新社会为建设大方向进行新农村建设。笔者在本文中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自己意见,即通过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互相补充;合理的迁村并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新农村建设,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新.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2]黄生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全新性.《求实》.2009年12期
[3]何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若干对策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4]郑政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论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要性 建议
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出,上世纪 80 年代初,“小康社会”概念也被提出来,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二 00 六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缓和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分析
新农村建设时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不仅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跟不上建设的需求且经营管理方面也太粗放。为了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当结合不同层次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生产力,并通过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发展机械农业、推广良种种植、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建设新型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应当鼓励农民进行农产业发展,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来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从而实现综合效益的增加。此外还可以通过以扶持乡镇企业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来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到城镇。)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提。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社会事业的发展脚步,从农村教育、卫生和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革新和建设,正确能够通过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几点意见
要积极研究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要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要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在正确引导农民建房的同时,研究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环境的新措施、新方法,做到整治、建设前要有规划,整治、建设时要依照规划,整治、建设后要有长效机制。要做到注意质量安全,立足于全使用周期的质量安全工作,让群众有安全感,让设施有效发挥作用。要探索长效机制,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久深入开展。
2.1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规划中要深入农村,真正了解农村。首先了解农民愿望,注重农民利益。规划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以尊重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因此在规划中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愿望;其次延续地方历史文化,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农村的地方历史文化相对城市而言不仅表现在历史遗迹的存在,还有农村特有的文化结构。
2.2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规划一定要立足城乡统筹,在注重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村庄、集镇规划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深入农村实际。要做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统筹发展。
2.3区域协调、互相补充
规划要从上一层次着手,协调相邻或相近村,协调各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协调产业发展与用地及基础设施布局,形成良性发展的居民,避免相互之间冲突,共同发展。
2.4合理的迁村并点
迁村并点不仅意味着农民离开多年居住声息的村庄,还需迁并在一起,这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就导致原有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挖掘出自然形成的农村社会秩序安定、人情浓郁的社会伦理观念特征的基础上,规划中要体现原有农村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样就使得新建社区利于社会安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我国农村大约 1.5 亿亩耕地露天堆放,3 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强化区域环境保护。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要以区域为出发点开展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的对象,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城镇的环保资源投资力度,但大部分资源都被投入城市,农村的环保投入少之又少,即使一些政府希望将环保资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却也因渠道的不畅通而失去了积极性。但是可喜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政府还应中和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资源的投资并将这一目标在规划和实际中体现出来。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号召党对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以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建设前提、以建设富裕新农村为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新社会为建设大方向进行新农村建设。笔者在本文中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自己意见,即通过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互相补充;合理的迁村并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新农村建设,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新.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2]黄生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全新性.《求实》.2009年12期
[3]何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若干对策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4]郑政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论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