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胶体果胶铋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奥美拉唑(OME)+阿莫西林(A)+克拉霉素(C)、胶体果胶铋+OME+A+C两种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進行比较。结果:OME+A+C的消化性溃疡愈合率93.89%,而胶体果胶铋+OME+A+C的消化性溃疡愈合率98.62%。结论:胶体果胶铋在提高消化性溃疡愈合率上具备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胶体果胶铋消化性溃疡6周愈合率
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在内镜检查病例中高达16%~33%。临床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次症状。发病原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增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为研究胶体果胶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2011年1~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76例,分别应用OME+A+C和胶体果胶铋+OME+A+C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比较溃疡的愈合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76例,男228例,女48例;年龄15~67岁,平均38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11例,胃溃疡65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确诊,之前2周未曾抗Hp或抑酸治疗,无肝肾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2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5例,十二指肠溃疡113例,胃溃疡32例。对照组131例,十二指肠溃疡101例,胃溃疡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OME+A+C治疗2周后,再单用OME继续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胶体果胶铋+OME+A+C治疗2周后,再同时用OME+胶体果胶铋继续治疗4周。剂量及用法如下,OME 40mg,A 1.0g,C 0.5g,均2次/日,胶体果胶铋150mg,4次/日。
结果
对照组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愈合123例,溃疡愈合率93.89%。观察组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愈合率98.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胃内的壁细胞分泌。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经盐酸激活转化为胃蛋白酶,其活性在PH值1~3时胃蛋白酶最活跃,对黏膜有侵袭作用,PH值>4时活性迅速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增高均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但胃蛋白酶依赖胃酸的激活,抑制胃酸分泌可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Hp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因素有尿素酶、黏附作用、空泡细胞毒素A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脂多糖等,这些因素诱导黏膜炎症,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另一方面,Hp感染能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使胃酸分泌增加。Hp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检出率高达95%~100%,胃溃疡70%~85%[1]。正常的胃黏膜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合成前列腺素增加黏膜血流,促进损伤后黏膜的修复,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还有细胞更新,上皮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存在保护了胃黏膜,当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使得食物的理化因素和胃酸容易侵袭胃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
关键词胶体果胶铋消化性溃疡6周愈合率
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在内镜检查病例中高达16%~33%。临床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次症状。发病原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增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为研究胶体果胶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2011年1~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76例,分别应用OME+A+C和胶体果胶铋+OME+A+C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比较溃疡的愈合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76例,男228例,女48例;年龄15~67岁,平均38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11例,胃溃疡65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确诊,之前2周未曾抗Hp或抑酸治疗,无肝肾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2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5例,十二指肠溃疡113例,胃溃疡32例。对照组131例,十二指肠溃疡101例,胃溃疡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OME+A+C治疗2周后,再单用OME继续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胶体果胶铋+OME+A+C治疗2周后,再同时用OME+胶体果胶铋继续治疗4周。剂量及用法如下,OME 40mg,A 1.0g,C 0.5g,均2次/日,胶体果胶铋150mg,4次/日。
结果
对照组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愈合123例,溃疡愈合率93.89%。观察组治疗6周后复查胃镜,消化性溃疡愈合率98.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胃内的壁细胞分泌。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经盐酸激活转化为胃蛋白酶,其活性在PH值1~3时胃蛋白酶最活跃,对黏膜有侵袭作用,PH值>4时活性迅速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增高均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但胃蛋白酶依赖胃酸的激活,抑制胃酸分泌可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Hp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因素有尿素酶、黏附作用、空泡细胞毒素A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脂多糖等,这些因素诱导黏膜炎症,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另一方面,Hp感染能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使胃酸分泌增加。Hp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检出率高达95%~100%,胃溃疡70%~85%[1]。正常的胃黏膜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合成前列腺素增加黏膜血流,促进损伤后黏膜的修复,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还有细胞更新,上皮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存在保护了胃黏膜,当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使得食物的理化因素和胃酸容易侵袭胃黏膜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