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它的优势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交往自尊、人格自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养成良好的预习整理习惯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使学生变“让我学”为“我会学”。
(二)养成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
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读各种名著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三)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我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诗词、人物等都会因趣导入,开展“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自办报纸作文周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
(四)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合作交流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交流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五)养成勤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
一要培养正确的听说态度,使之乐说喜闻;二要训练必要的听说技能。为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实践机会,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课外调查等。
以上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个方面,其中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
二、搞好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们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有疑问是主动探究的体现,我们要使学生由不敢问变为敢问,变不会问为会问,从而不断地使同学们养成善于思维,勇于质疑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并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借助工具书提前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则做好笔记,留待课堂上或者小组内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所以,他们上课是带着疑问听课,听课就特别认真,理解得也格外深刻。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热情将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每小组6人左右,各小组分别配备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好的带动差的,勤的带动懒的,学习上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就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示作者的情感,接着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把文中奇思妙想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反复朗读。最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即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但细想起来,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权利,可以说在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领着做着一切,对于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
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忽略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和疑惑,没有以学生的体会和原有的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四、注重課后精练,自主地进行阅读获取。
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文章内容后,选取文章的重点词句、精彩文段以及相应的课外阅读,以练习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以小测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堂上限时完成,老师堂上进行评讲,同学们交差互改。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而且能减轻老师课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通过学生互改,也加深了对练习内容的印象,真可谓一举三得。
五、注重课堂评价与小组评价。
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也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示意,一句极平常的温馨话语,都会在学生内心荡起涟漪,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语言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同样采用鼓励的方式,如: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另一半,再想想”等鼓励性的语言。
总而言之,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只能起引领、启发的作用,我们当老师就是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感受学习的快乐、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它的优势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要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主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自信、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交往自尊、人格自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养成良好的预习整理习惯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使学生变“让我学”为“我会学”。
(二)养成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
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读各种名著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三)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我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诗词、人物等都会因趣导入,开展“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自办报纸作文周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
(四)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合作交流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交流学习应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五)养成勤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
一要培养正确的听说态度,使之乐说喜闻;二要训练必要的听说技能。为学生在听说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习惯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听说的实践机会,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课外调查等。
以上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个方面,其中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
二、搞好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们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有疑问是主动探究的体现,我们要使学生由不敢问变为敢问,变不会问为会问,从而不断地使同学们养成善于思维,勇于质疑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必先学有所疑。因此,每次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都会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预习要求,让他们先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并圈点出文章中的难词难句,借助工具书提前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则做好笔记,留待课堂上或者小组内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存在着疑问;所以,他们上课是带着疑问听课,听课就特别认真,理解得也格外深刻。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热情将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每小组6人左右,各小组分别配备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好的带动差的,勤的带动懒的,学习上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就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示作者的情感,接着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把文中奇思妙想的语句找出来,让学生朗读体会,教师指导反复朗读。最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导,即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但细想起来,学生在这堂课中,究竟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权利,可以说在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领着做着一切,对于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的。
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忽略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和疑惑,没有以学生的体会和原有的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四、注重課后精练,自主地进行阅读获取。
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文章内容后,选取文章的重点词句、精彩文段以及相应的课外阅读,以练习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以小测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堂上限时完成,老师堂上进行评讲,同学们交差互改。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而且能减轻老师课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通过学生互改,也加深了对练习内容的印象,真可谓一举三得。
五、注重课堂评价与小组评价。
在课堂上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也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示意,一句极平常的温馨话语,都会在学生内心荡起涟漪,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语言进行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同样采用鼓励的方式,如: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另一半,再想想”等鼓励性的语言。
总而言之,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只能起引领、启发的作用,我们当老师就是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感受学习的快乐、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