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大田作物、蔬菜、果业等产业,通过采取物理、生物、技术等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投入品;物理;生物;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的使用给农业带来增产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越发凸显,长期施用导致地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板结、酸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等,也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培肥地力、绿色植保、生态循环、检验监测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用量,应用替代品,使农业走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培肥地力
1.1 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产业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玉米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以脲甲醛复混肥、缓控释BB等配方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一次性基肥和种肥 基肥施肥方式;水稻采用控量简化施肥技术模式,以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配合做基肥一次施用技术为基础,在水稻生育期内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控氮、钾肥施用,减少追肥次数。苹果成龄树采用二次计量施肥,按每100公斤果施寒富苹果专用肥6.5公斤 生物有机肥10公斤。
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能使农作物秸秆得以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又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堆肥效果更好。玉米可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采用高留茬20~30厘米还田方式。按每亩产500公斤玉米秸秆算,仅秸秆还田一项,可相当于每亩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相当于5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调整碳/氮比例,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1.3 间套绿肥
栽培绿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裸露,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玉米可在空行处种植苜蓿草或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果园可采用生草的方式。
1.4 合理轮作、间作
合理轮作、间作能够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及田间杂草危害。玉米可采用粮豆轮作培肥;菜田可采用轮作倒茬;早期果园可间作大豆、中药材等。
2 绿色植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态调控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施用,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玉米可采用玉米螟绿色防控,应用赤眼蜂、白僵菌封垛、安放杀虫灯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搞好果园清洁,及时清除病虫枝、枯枝落叶,早春刮除树干翘皮;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早春实施树盘覆盖,防止病虫原菌和害虫上树浸染;物理措施,初冬深翻果园,刨树盘,树干涂白等,消灭大量越冬病虫源;根据病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频振式幼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生物措施,可通过果园生草、间作、招引天敌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等;化学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多氧菌素、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等)、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等)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3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就是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耕地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还田、畜—沼—菜、果—畜—沼—果、果—草—牧—沼、稻泥鳅共养、稻蟹共养等循环模式。
4 质量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过程中,应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户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标识、流通记录、信息反馈等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投入品;物理;生物;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的使用给农业带来增产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越发凸显,长期施用导致地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板结、酸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等,也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培肥地力、绿色植保、生态循环、检验监测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用量,应用替代品,使农业走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培肥地力
1.1 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产业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玉米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以脲甲醛复混肥、缓控释BB等配方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一次性基肥和种肥 基肥施肥方式;水稻采用控量简化施肥技术模式,以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配合做基肥一次施用技术为基础,在水稻生育期内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控氮、钾肥施用,减少追肥次数。苹果成龄树采用二次计量施肥,按每100公斤果施寒富苹果专用肥6.5公斤 生物有机肥10公斤。
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能使农作物秸秆得以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又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堆肥效果更好。玉米可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采用高留茬20~30厘米还田方式。按每亩产500公斤玉米秸秆算,仅秸秆还田一项,可相当于每亩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相当于5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调整碳/氮比例,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1.3 间套绿肥
栽培绿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裸露,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玉米可在空行处种植苜蓿草或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果园可采用生草的方式。
1.4 合理轮作、间作
合理轮作、间作能够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及田间杂草危害。玉米可采用粮豆轮作培肥;菜田可采用轮作倒茬;早期果园可间作大豆、中药材等。
2 绿色植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态调控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施用,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玉米可采用玉米螟绿色防控,应用赤眼蜂、白僵菌封垛、安放杀虫灯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搞好果园清洁,及时清除病虫枝、枯枝落叶,早春刮除树干翘皮;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早春实施树盘覆盖,防止病虫原菌和害虫上树浸染;物理措施,初冬深翻果园,刨树盘,树干涂白等,消灭大量越冬病虫源;根据病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频振式幼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生物措施,可通过果园生草、间作、招引天敌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等;化学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多氧菌素、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等)、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等)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3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就是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耕地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还田、畜—沼—菜、果—畜—沼—果、果—草—牧—沼、稻泥鳅共养、稻蟹共养等循环模式。
4 质量监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至关重要,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过程中,应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户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标识、流通记录、信息反馈等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