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案快来自生活积累
盛夏,浙江省曹娥江上虞段,出现一具无名男尸,引得不少老百姓围观和猜疑。
警方接到线报后赶到现场,经勘查证实为杀人抛尸案,但无法判断被害人来自何方。于是请来了法医,这名法医大约50来岁,他不紧不慢地仔细察看,在被害人鞋子里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他当即判断:被害人是从曹娥江下游的绍兴县被抛尸的,距案发现场大约三公里远。
旁人十分不解,法医解释:“曹娥江上面每段水域泥巴颗粒是不同的,颜色也不同,越上游越黄,越下游越黑,颗粒越上游越大,越下游越小,这泥巴上颗粒又黑又小,显然是曹娥江下游的,而且应该是五甲渡大桥下游。”根据这个判断,专案组缩小了侦查范围,很快在绍兴县孙端镇抓获了杀人凶手。
这名法医叫郑先平,就职于浙江上虞市公安局,从警29年,每年不下10次硫化氢中毒,曾3次因公负伤,两次差点殉职。通过他的检验鉴定,直接助破案子300多件,且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当事人要求重新复评。郑先平也因此被警界冠以“江南神探” 的美名。
郑先平的很多破案知识并不来自书本,更多的来自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比如,为掌握泥沙沉降对尸源的影响,他就骑着自行车沿曹娥江边跑,要不就是卷起裤子往江边走。夏天,他更要潜入江底探究一番泥沙。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郑先平还经常跑商店、地摊,仔细观察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每次市场上出现了新款的榔头、刀具,他就买回家仔细研究。
此外,他还在乡下找了个地方,种满了花草和常见的农作物,种菜目的也是为了破案。在郑先平做法医的第3个年头,在毛豆地里发现了一具尸体,他用了差不多5个小时,终于推算出死者死亡时间。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经过现场的老农瞄了一眼就脱口而出:“这人死了有半个月了。”郑先平当晚再也无法入睡:“老农怎么这么容易就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呢?”
第二天一早,郑先平备上香烟和酒以及一些水果,找到老农向他讨教。“这个很简单,旁边地里的毛豆苗比死者身下的毛豆苗长一截,这一截长出来要半个月时间。”郑先平恍然大悟,从此他开始种丝瓜、西红柿、土豆……细细计算它们的生长周期。
留心之处皆学问,正是长期的观察积累思考,郑先平在利用现场遗留痕迹物证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被害人死亡时间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他首创的“加温干燥法”已被全国法医界广泛用于推断致伤工具,还引起了荷兰、德国法医界的关注。
“我出错就是草菅人命”
因为骄人的业绩,郑先平先后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头上有着无数桂冠。尤其是同事们给予的“大师”称谓,郑先平显得诚惶诚恐:“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出错,我最怕的就是成为权威,这为出错准备了条件。”郑先平说,当一个人成为权威后,往往会被盲目相信,而一旦没有人指出权威的失误,权威稍有不慎就会犯错。刑侦工作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迷信,容不得出任何差错,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质疑。
上虞曾发生过一起罕见的凶杀案,犯罪嫌疑人朱某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然而DNA鉴定死者体内的精液非朱某所为,警方始终没有找到指控朱某的直接证据。当时,从局领导乃至上级公安机关领导都认为案子错了,但郑先平根据他的鉴定结果,结合犯罪嫌疑人发案前后行为表现,坚持凶手非朱某莫属。事后证明,郑先平的推断完全正确,是朱某狡猾地利用别人使用过的避孕套伪造了现场。此案也成为了法医界的经典案例。
郑先平觉得,破案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并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只适用他人,而不适合他郑先平。“我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出差错就是草菅人命!”这也正是他戒酒的原因。原先郑先平的酒量在当地公安系统赫赫有名,但他还是咬牙把酒戒了。郑先平说鼻子是法医破案的武器,而酒会让鼻子失去鉴别力。
2009年3月,上虞市丰惠镇发生了一起纵火案,起火的房间有很多煤油,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煤油起火。郑先平赶到现场后一闻,不对,是汽油!“煤油里夹杂着汽油,那意味着什么?”郑先平在现场考他的同事。同事好奇地反问:“这有什么区别吗?”郑先平被同事逗乐了,说:“区别大了。煤油可能是意外起火,汽油则一定是人为纵火!”
一切让事实说话,郑先平更加谨小慎微,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在2010年5月,上虞丰惠镇丰章大桥下惊现一具女尸。从现场情况看,死者是溺水而亡,其颈部、头部、面部有明显损伤。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名死者27岁,交友比较复杂,种种迹象指向一个结论:这应当是一起凶杀案!
死者家属更是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盯着警方破案。但郑先平却有些疑惑,他觉得这个伤痕有点奇怪,似乎不是人为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这种想法。不容有任何疑点的郑先平开始对尸体进行全面研究。他先后6次解剖尸体,5次勘查现场,2次与同事一起,穿上类似死者的衣服入水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但他始终弄不清疑点:死者脸部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郑先平翻阅了大量书籍,甚至为了脑中一闪而过的案件细节,半夜起床翻看资料给予印证。当他翻看到上世纪50年代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时,激动得不得了,因为上面一具女尸的特征,与他手头上的这具女尸是何其相似!死者身上的伤痕终于弄清楚了:女子颈部、头部的损伤是下坠时与湖底的泥土撞击造成的,而她面部的损伤根本不是人力所为,而是遭到了湖中鱼虾的啃食。关键的一环解开后,女尸的死亡很快有了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死者是意外坠河身亡的。
三件“宝物”寸步不离
郑先平破案,有三件宝物,可谓是寸步不离。
“寶物”一:圈尺析案情。
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老郑经常进商场、跑地摊,对那些新生产出的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用圈尺量一量,把观察到的切痕情况记录在册。市场上出现新款的菜刀、纸刀等,他还买回家进行分析研究。就这样,圈尺成了他的“宝物”。
法医鉴定往往决定案件的侦查方向,老郑手中的这把圈尺,经常是打开案件之门的钥匙。上虞公安局刑大教导员王悦强回忆:2009年1月8日,某公共厕所边发生俞兴忠被杀案。老郑拿着圈尺,对损伤情况进行检查后,认为村民顾水根有重大作案嫌疑。但对其住宅搜查后,没发现有价值线索。老郑不死心,对从顾家搜出的顾水根案发时穿过,且已洗净的衣裤及鞋子,进行烘干检查,发现鞋子左侧鞋缘有直径约0.5毫米的喷溅血液。就是这一细节,最终使顾水根心理防线崩溃,交代了作案全过程。
“宝物”二:旧凳好歇脚。
老郑的办公室很简陋,堆着10条大小不一的旧凳。这是他把别人扔在路上的旧凳捡来,一一修好的,让前来评残评伤的群众好歇脚。
每天,老郑都要鉴定20多件伤残案。经常到了下午4点,仍有群众拄着拐杖、手上绑着布条前来鉴定。老郑又拿凳子,又泡茶,即使性子再急的人,到这里也会放慢说话的速度。
刑侦大队的正副大队长都感叹:别看那10条旧板凳,却是老郑连系群众、协助破案的“好帮手”,不少线索都来自那一条条旧板凳。老郑的徒弟也说,有时,群众中午没地方吃饭,他就掏出自己的菜票,请群众到食堂吃一顿便饭,边吃边谈。老郑承诺的服务还有:义务清洗检验过的尸体;为变形尸体免费整容,为行动不便的伤者上门检验鉴定;对经济困难者免费签定等。
“宝物”三:竹板来自救。
老郑的第三件“宝物”,是办公室门后那付用布条绑着的竹板。说起这件“宝物”,老郑的话就多了:他3次因公负伤,有两次被犯罪分子刀戳左胸,肺部穿透、动脉大出血,就是靠竹板、布条等自救方法活了下来。
为此,老郑利用晚上时问编写《警事救护与自救》课程,还带着这件“宝物”到绍兴、湖州等公安局讲课,受到同行欢迎,浙江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绍兴警察培训学校还将其传授的课程列入考试内容。
除了这三件“宝物”,在老郑的办公室,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东西”,那是个人体骷髅。这骷髅是老郑按照自己的x光片,按比例缩小所做的模型。他把这个模型放在办公桌上,一则作为协助他破获案件的工具,二则用来监督他的工作。郑先平风趣地说:“‘他’放在这里,我一天都不敢懈怠,一天都不敢糊涂,更不敢言失败。‘他’天天就这么看着我呢!我破不了案,见谁都可以,可不敢见‘他’ 呀!”
盛夏,浙江省曹娥江上虞段,出现一具无名男尸,引得不少老百姓围观和猜疑。
警方接到线报后赶到现场,经勘查证实为杀人抛尸案,但无法判断被害人来自何方。于是请来了法医,这名法医大约50来岁,他不紧不慢地仔细察看,在被害人鞋子里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他当即判断:被害人是从曹娥江下游的绍兴县被抛尸的,距案发现场大约三公里远。
旁人十分不解,法医解释:“曹娥江上面每段水域泥巴颗粒是不同的,颜色也不同,越上游越黄,越下游越黑,颗粒越上游越大,越下游越小,这泥巴上颗粒又黑又小,显然是曹娥江下游的,而且应该是五甲渡大桥下游。”根据这个判断,专案组缩小了侦查范围,很快在绍兴县孙端镇抓获了杀人凶手。
这名法医叫郑先平,就职于浙江上虞市公安局,从警29年,每年不下10次硫化氢中毒,曾3次因公负伤,两次差点殉职。通过他的检验鉴定,直接助破案子300多件,且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当事人要求重新复评。郑先平也因此被警界冠以“江南神探” 的美名。
郑先平的很多破案知识并不来自书本,更多的来自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比如,为掌握泥沙沉降对尸源的影响,他就骑着自行车沿曹娥江边跑,要不就是卷起裤子往江边走。夏天,他更要潜入江底探究一番泥沙。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郑先平还经常跑商店、地摊,仔细观察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每次市场上出现了新款的榔头、刀具,他就买回家仔细研究。
此外,他还在乡下找了个地方,种满了花草和常见的农作物,种菜目的也是为了破案。在郑先平做法医的第3个年头,在毛豆地里发现了一具尸体,他用了差不多5个小时,终于推算出死者死亡时间。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经过现场的老农瞄了一眼就脱口而出:“这人死了有半个月了。”郑先平当晚再也无法入睡:“老农怎么这么容易就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呢?”
第二天一早,郑先平备上香烟和酒以及一些水果,找到老农向他讨教。“这个很简单,旁边地里的毛豆苗比死者身下的毛豆苗长一截,这一截长出来要半个月时间。”郑先平恍然大悟,从此他开始种丝瓜、西红柿、土豆……细细计算它们的生长周期。
留心之处皆学问,正是长期的观察积累思考,郑先平在利用现场遗留痕迹物证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被害人死亡时间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他首创的“加温干燥法”已被全国法医界广泛用于推断致伤工具,还引起了荷兰、德国法医界的关注。
“我出错就是草菅人命”
因为骄人的业绩,郑先平先后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头上有着无数桂冠。尤其是同事们给予的“大师”称谓,郑先平显得诚惶诚恐:“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出错,我最怕的就是成为权威,这为出错准备了条件。”郑先平说,当一个人成为权威后,往往会被盲目相信,而一旦没有人指出权威的失误,权威稍有不慎就会犯错。刑侦工作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迷信,容不得出任何差错,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质疑。
上虞曾发生过一起罕见的凶杀案,犯罪嫌疑人朱某奸杀了自己的小姨子,然而DNA鉴定死者体内的精液非朱某所为,警方始终没有找到指控朱某的直接证据。当时,从局领导乃至上级公安机关领导都认为案子错了,但郑先平根据他的鉴定结果,结合犯罪嫌疑人发案前后行为表现,坚持凶手非朱某莫属。事后证明,郑先平的推断完全正确,是朱某狡猾地利用别人使用过的避孕套伪造了现场。此案也成为了法医界的经典案例。
郑先平觉得,破案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并不断修正自己观点的过程。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只适用他人,而不适合他郑先平。“我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出差错就是草菅人命!”这也正是他戒酒的原因。原先郑先平的酒量在当地公安系统赫赫有名,但他还是咬牙把酒戒了。郑先平说鼻子是法医破案的武器,而酒会让鼻子失去鉴别力。
2009年3月,上虞市丰惠镇发生了一起纵火案,起火的房间有很多煤油,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煤油起火。郑先平赶到现场后一闻,不对,是汽油!“煤油里夹杂着汽油,那意味着什么?”郑先平在现场考他的同事。同事好奇地反问:“这有什么区别吗?”郑先平被同事逗乐了,说:“区别大了。煤油可能是意外起火,汽油则一定是人为纵火!”
一切让事实说话,郑先平更加谨小慎微,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在2010年5月,上虞丰惠镇丰章大桥下惊现一具女尸。从现场情况看,死者是溺水而亡,其颈部、头部、面部有明显损伤。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名死者27岁,交友比较复杂,种种迹象指向一个结论:这应当是一起凶杀案!
死者家属更是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盯着警方破案。但郑先平却有些疑惑,他觉得这个伤痕有点奇怪,似乎不是人为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这种想法。不容有任何疑点的郑先平开始对尸体进行全面研究。他先后6次解剖尸体,5次勘查现场,2次与同事一起,穿上类似死者的衣服入水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但他始终弄不清疑点:死者脸部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为了解开这个疑团,郑先平翻阅了大量书籍,甚至为了脑中一闪而过的案件细节,半夜起床翻看资料给予印证。当他翻看到上世纪50年代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时,激动得不得了,因为上面一具女尸的特征,与他手头上的这具女尸是何其相似!死者身上的伤痕终于弄清楚了:女子颈部、头部的损伤是下坠时与湖底的泥土撞击造成的,而她面部的损伤根本不是人力所为,而是遭到了湖中鱼虾的啃食。关键的一环解开后,女尸的死亡很快有了结论:这不是一起凶杀案,死者是意外坠河身亡的。
三件“宝物”寸步不离
郑先平破案,有三件宝物,可谓是寸步不离。
“寶物”一:圈尺析案情。
为了解致伤工具对创口的影响,老郑经常进商场、跑地摊,对那些新生产出的榔头、刀具等可能被用作凶器的器械,用圈尺量一量,把观察到的切痕情况记录在册。市场上出现新款的菜刀、纸刀等,他还买回家进行分析研究。就这样,圈尺成了他的“宝物”。
法医鉴定往往决定案件的侦查方向,老郑手中的这把圈尺,经常是打开案件之门的钥匙。上虞公安局刑大教导员王悦强回忆:2009年1月8日,某公共厕所边发生俞兴忠被杀案。老郑拿着圈尺,对损伤情况进行检查后,认为村民顾水根有重大作案嫌疑。但对其住宅搜查后,没发现有价值线索。老郑不死心,对从顾家搜出的顾水根案发时穿过,且已洗净的衣裤及鞋子,进行烘干检查,发现鞋子左侧鞋缘有直径约0.5毫米的喷溅血液。就是这一细节,最终使顾水根心理防线崩溃,交代了作案全过程。
“宝物”二:旧凳好歇脚。
老郑的办公室很简陋,堆着10条大小不一的旧凳。这是他把别人扔在路上的旧凳捡来,一一修好的,让前来评残评伤的群众好歇脚。
每天,老郑都要鉴定20多件伤残案。经常到了下午4点,仍有群众拄着拐杖、手上绑着布条前来鉴定。老郑又拿凳子,又泡茶,即使性子再急的人,到这里也会放慢说话的速度。
刑侦大队的正副大队长都感叹:别看那10条旧板凳,却是老郑连系群众、协助破案的“好帮手”,不少线索都来自那一条条旧板凳。老郑的徒弟也说,有时,群众中午没地方吃饭,他就掏出自己的菜票,请群众到食堂吃一顿便饭,边吃边谈。老郑承诺的服务还有:义务清洗检验过的尸体;为变形尸体免费整容,为行动不便的伤者上门检验鉴定;对经济困难者免费签定等。
“宝物”三:竹板来自救。
老郑的第三件“宝物”,是办公室门后那付用布条绑着的竹板。说起这件“宝物”,老郑的话就多了:他3次因公负伤,有两次被犯罪分子刀戳左胸,肺部穿透、动脉大出血,就是靠竹板、布条等自救方法活了下来。
为此,老郑利用晚上时问编写《警事救护与自救》课程,还带着这件“宝物”到绍兴、湖州等公安局讲课,受到同行欢迎,浙江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绍兴警察培训学校还将其传授的课程列入考试内容。
除了这三件“宝物”,在老郑的办公室,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东西”,那是个人体骷髅。这骷髅是老郑按照自己的x光片,按比例缩小所做的模型。他把这个模型放在办公桌上,一则作为协助他破获案件的工具,二则用来监督他的工作。郑先平风趣地说:“‘他’放在这里,我一天都不敢懈怠,一天都不敢糊涂,更不敢言失败。‘他’天天就这么看着我呢!我破不了案,见谁都可以,可不敢见‘他’ 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