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群众文艺也承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影响。现在一些优秀的群众文艺形式已经被冲刷得毫无生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十七大报告及时地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这需要所有文艺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努力,加强群众文艺创作刻不容缓。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形势下群众文艺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就群众文艺创作面临的机制、服务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新的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群众文艺的创作和文化馆开展服务,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文化馆;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232-01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起点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十七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这一报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我国文化特别是群众文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然而,现阶段我国群众文艺活动还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与不足。从宏观管理上看,政出多门,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政策体系。文艺资源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表演及创作过于僵化,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的需求。同时一些凝聚着丰厚历史积淀的优秀的传统文艺形式,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出现今天的生存困境,无一例外是时代冲击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些新的文艺形式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而传统的群众文艺表演则渐渐地失去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只想找多挣点钱,年轻人有了空闲就三五成群地去唱歌,或是到酒吧喝酒跳舞。这种情形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也隐含着深刻的危机。
好在现在群众文化工作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做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士气。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文化下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形势在的改善为群众文艺的创作争取了好的局面,然而要将年轻人吸引到群众文艺活动中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群众文艺的创作。虽然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这正是群众文艺创作的动力。
群众文艺创作,首先要打破僵硬的管理体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多元文化实体的建立,也关系到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后期文艺活动的开展。吸纳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领域,是解决现阶段群众文艺活动经费不足的有效办法。因为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有助于兴建更多的文化设施,吸引年轻的文艺人才加入到群众文艺的表演和创作当中。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群众文艺项目。文艺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纯依赖民营资本在很多时候是不能照顾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的投入,建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工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群众文艺。同时对于一些濒临消亡的群眾文艺形式,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复兴。此外,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还有送文化下乡工程。现在“送文化下乡”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然而这些还不够。现在的情况是形式单一,而且老百姓有些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文艺活动因为财力的问题而无法实现。这一点是群众文艺活动及其创作力不足的表现,也是群众文艺创作可以利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群众文艺的创作,需要发挥民间人才的智力,但是国有事业单位绝不能置身事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中,最关键的是文化馆。现在“送文化下乡”和广场文艺表演,几乎都是文化馆搞起来的。没有文化馆,就没有今天老百姓享受到的群众文艺活动。同时文化馆也要利用自身的政策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不过十分严重的是文化馆的人才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现在很多文化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大多是中老年同志,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文艺本领,为地方的群众文艺事业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然而眼下的问题是,当他们离开群众文艺岗位之后谁来挑起繁荣群众文艺活动的担子。要创作出鲜活的群众文艺作品,大力培养人才一刻也不能耽搁!人才是根本保障。
除此之外,群众文艺创作还要有针对性,要努力建立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必定有它独特的文化标识,以其与众不同的形态和新奇的特征吸引观众。而要成功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艺创作中,除了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外,还应该深入地研究当地文化的特色,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群众文艺活动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模式,这是失去年轻观众的根本原因,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实现文化艺术的创新与飞跃。
群众文化品牌建设除要求创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应坚持服务与经营并重的原则。特别是国有文化单位,建立群众文化品牌首先是服务当地百姓,这是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追求也日益增强,以文化馆为代表的国有文化单位要经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社区,对社区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社团进行辅导;以组织舞蹈、合唱、太极扇、广场健身舞、曲艺等等动态艺术社团和组设书画、摄影、诗歌创作等等静态艺术社团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娱乐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影响的项目组建文化品牌。
建立群众文化品牌要有经营意识,要会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就应该屏弃了。文化馆在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余,也可以拿自己的作品与专业文化团体、民间社团甚至社会力量合作,这样即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也能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且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新的创作技巧和创作理念,提高创作水平。
现在很多精彩的群众文艺表演节目就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文
化馆,甚至出现外国人的面孔。这一方面说明当地群众文艺活动搞得好,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一个群众文化品牌,就是一面文化旗帜。群众文化品牌走出去,不仅能增加文化单位的经济收入,也能扩大品牌发源地的文化影响力。就广东而言,经济实力雄厚,群众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没有理由不走在全国群众文艺活动和文化品牌建设的前列。四十年前,一曲《要让河水上山坡》唱遍了大江南北,群众舞蹈《葵扇舞》更是获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这些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足足影响了几代人,一提到它们,人们就会想到广东。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加大投入,鼓励年轻人才积极投入到群众文化的创作当中。
总之,现阶段的群众文艺创作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群众文艺活动的繁荣,当务之急是加快人才培养,保护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创作,不应该拘泥于固有形式,而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群众文化品牌,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琪林,张旭.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M].中央文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文化馆;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232-01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起点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十七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这一报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我国文化特别是群众文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然而,现阶段我国群众文艺活动还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与不足。从宏观管理上看,政出多门,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政策体系。文艺资源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表演及创作过于僵化,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的需求。同时一些凝聚着丰厚历史积淀的优秀的传统文艺形式,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出现今天的生存困境,无一例外是时代冲击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些新的文艺形式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而传统的群众文艺表演则渐渐地失去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只想找多挣点钱,年轻人有了空闲就三五成群地去唱歌,或是到酒吧喝酒跳舞。这种情形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也隐含着深刻的危机。
好在现在群众文化工作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做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士气。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文化下乡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形势在的改善为群众文艺的创作争取了好的局面,然而要将年轻人吸引到群众文艺活动中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群众文艺的创作。虽然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这正是群众文艺创作的动力。
群众文艺创作,首先要打破僵硬的管理体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多元文化实体的建立,也关系到群众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后期文艺活动的开展。吸纳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领域,是解决现阶段群众文艺活动经费不足的有效办法。因为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有助于兴建更多的文化设施,吸引年轻的文艺人才加入到群众文艺的表演和创作当中。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群众文艺项目。文艺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纯依赖民营资本在很多时候是不能照顾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的投入,建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工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群众文艺。同时对于一些濒临消亡的群眾文艺形式,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复兴。此外,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还有送文化下乡工程。现在“送文化下乡”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然而这些还不够。现在的情况是形式单一,而且老百姓有些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文艺活动因为财力的问题而无法实现。这一点是群众文艺活动及其创作力不足的表现,也是群众文艺创作可以利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群众文艺的创作,需要发挥民间人才的智力,但是国有事业单位绝不能置身事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中,最关键的是文化馆。现在“送文化下乡”和广场文艺表演,几乎都是文化馆搞起来的。没有文化馆,就没有今天老百姓享受到的群众文艺活动。同时文化馆也要利用自身的政策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不过十分严重的是文化馆的人才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现在很多文化馆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大多是中老年同志,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文艺本领,为地方的群众文艺事业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然而眼下的问题是,当他们离开群众文艺岗位之后谁来挑起繁荣群众文艺活动的担子。要创作出鲜活的群众文艺作品,大力培养人才一刻也不能耽搁!人才是根本保障。
除此之外,群众文艺创作还要有针对性,要努力建立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必定有它独特的文化标识,以其与众不同的形态和新奇的特征吸引观众。而要成功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群众文艺创作中,除了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外,还应该深入地研究当地文化的特色,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群众文艺活动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模式,这是失去年轻观众的根本原因,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实现文化艺术的创新与飞跃。
群众文化品牌建设除要求创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应坚持服务与经营并重的原则。特别是国有文化单位,建立群众文化品牌首先是服务当地百姓,这是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追求也日益增强,以文化馆为代表的国有文化单位要经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社区,对社区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社团进行辅导;以组织舞蹈、合唱、太极扇、广场健身舞、曲艺等等动态艺术社团和组设书画、摄影、诗歌创作等等静态艺术社团来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娱乐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影响的项目组建文化品牌。
建立群众文化品牌要有经营意识,要会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就应该屏弃了。文化馆在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余,也可以拿自己的作品与专业文化团体、民间社团甚至社会力量合作,这样即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也能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且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新的创作技巧和创作理念,提高创作水平。
现在很多精彩的群众文艺表演节目就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文
化馆,甚至出现外国人的面孔。这一方面说明当地群众文艺活动搞得好,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一个群众文化品牌,就是一面文化旗帜。群众文化品牌走出去,不仅能增加文化单位的经济收入,也能扩大品牌发源地的文化影响力。就广东而言,经济实力雄厚,群众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没有理由不走在全国群众文艺活动和文化品牌建设的前列。四十年前,一曲《要让河水上山坡》唱遍了大江南北,群众舞蹈《葵扇舞》更是获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这些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足足影响了几代人,一提到它们,人们就会想到广东。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加大投入,鼓励年轻人才积极投入到群众文化的创作当中。
总之,现阶段的群众文艺创作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群众文艺活动的繁荣,当务之急是加快人才培养,保护传统群众文艺形式,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创作,不应该拘泥于固有形式,而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群众文化品牌,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琪林,张旭.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M].中央文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