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扇子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夏日引风工具之一,即便是在拥有了空调的今天,扇子依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一一毕竟,在室外还是离不开扇子。历经千年,扇子在送来阵阵清凉之余,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们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扇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从仪仗到取凉
扇子,早称“翣”,古亦有“箑(sha,音霎)”“便面”等称,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史传,最初的扇子是虞舜所制的“五明扇”,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即是说,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至汉都在沿用,用以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到了魏晋之时,它成为了皇帝专用的物品。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日扉,以苇日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不过,当时扇子的用途却并不是拂凉,而是一种仪仗装饰,这些用雉尾制作而成的长柄扇由持者高举手中,为帝王、贵族等障尘蔽日,同时显示威仪。
到了秦汉时期,团扇的出现奠定了扇子的基本样式。此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而这类可自持的短扇,宣告扇子终于正式成为“引风拂凉”的工具。
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扇型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发展为了工艺品。《西京杂记》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还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他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听起来,这种扇子和我们今天的吊扇很相似。
方寸间现艺术
随着扇子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演变为一样颇为高雅的艺术品,《晋书》中就有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六角扇的典故。据载,王羲之曾经在蕺(ji)山看到一位老妇在贩卖六角竹扇。于是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为此很生气,于是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凭此卖到百钱。”闻言,老妇照做,果真人们争相购买。
隋唐时期,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南宋以后,因具备开合自如的优势,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梧竹蕉石图扇页、唐寅枯木寒鸦图扇页、秋林图扇页等。同时,精湛的纸扇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即便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也不限于男性使用,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还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因此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扇子的外销史
在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至日本以及欧美的一些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欧洲第一批扇子于16世纪初出现,那时的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从中国运回了“海外稀奇之物”,风行一时。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同一时期,法国宫廷内流行用中国绢绸和牛犊皮制成的折扇。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法国宫廷贵妇们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贝壳、玳瑁、椴木等为扇骨,上面镂雕精巧的涡旋纹、玫瑰花等洛可可风格的图案;扇面以羊羔皮、纸、雏鸡皮、中国的绢和纱等制成,饰以彩绘、刺绣、珠绣等,风格秀丽。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使英国折扇生产逐渐兴盛。1709年4月1 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伦敦折扇匠师成立了同业公会。1747年,伦敦折扇同业公会成员达839名。17和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
早在唐代,中国绢扇就傳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天禄年间(970~972),宫廷内的绢扇以紫檀木镶嵌螺钿为柄,中国红罗为扇面,风格华贵。圆融天皇(970~984)还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清代初叶,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
从仪仗到取凉
扇子,早称“翣”,古亦有“箑(sha,音霎)”“便面”等称,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史传,最初的扇子是虞舜所制的“五明扇”,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即是说,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从秦至汉都在沿用,用以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到了魏晋之时,它成为了皇帝专用的物品。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尔雅》中谈道:“以木日扉,以苇日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不过,当时扇子的用途却并不是拂凉,而是一种仪仗装饰,这些用雉尾制作而成的长柄扇由持者高举手中,为帝王、贵族等障尘蔽日,同时显示威仪。
到了秦汉时期,团扇的出现奠定了扇子的基本样式。此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而这类可自持的短扇,宣告扇子终于正式成为“引风拂凉”的工具。
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扇型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发展为了工艺品。《西京杂记》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还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他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听起来,这种扇子和我们今天的吊扇很相似。
方寸间现艺术
随着扇子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演变为一样颇为高雅的艺术品,《晋书》中就有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六角扇的典故。据载,王羲之曾经在蕺(ji)山看到一位老妇在贩卖六角竹扇。于是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为此很生气,于是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凭此卖到百钱。”闻言,老妇照做,果真人们争相购买。
隋唐时期,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南宋以后,因具备开合自如的优势,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梧竹蕉石图扇页、唐寅枯木寒鸦图扇页、秋林图扇页等。同时,精湛的纸扇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即便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也不限于男性使用,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还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因此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扇子的外销史
在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至日本以及欧美的一些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欧洲第一批扇子于16世纪初出现,那时的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从中国运回了“海外稀奇之物”,风行一时。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同一时期,法国宫廷内流行用中国绢绸和牛犊皮制成的折扇。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法国宫廷贵妇们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贝壳、玳瑁、椴木等为扇骨,上面镂雕精巧的涡旋纹、玫瑰花等洛可可风格的图案;扇面以羊羔皮、纸、雏鸡皮、中国的绢和纱等制成,饰以彩绘、刺绣、珠绣等,风格秀丽。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使英国折扇生产逐渐兴盛。1709年4月1 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伦敦折扇匠师成立了同业公会。1747年,伦敦折扇同业公会成员达839名。17和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
早在唐代,中国绢扇就傳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天禄年间(970~972),宫廷内的绢扇以紫檀木镶嵌螺钿为柄,中国红罗为扇面,风格华贵。圆融天皇(970~984)还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清代初叶,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