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建筑空间的思考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環境对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亚于书本和课堂,适宜的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高校中能够承载学生自发自主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文章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进行思考,并对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做出分类。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建筑空间;高校
  一、时代背景
  (一)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追根溯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这三千年非常漫长,我国教育却没有中断,同时,我国教育通过自身发展,不断汲取接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自由、自主、开放的趋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更加依托于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较大规模地扩大招生,这一改变也让我国的教育由此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更是由大众化往普及化阶段转变。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核心教育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社会对非正式学习的投入与关注不足
  所有正规教育之外通过自主学习收获知识的行为,都可以称为非正式学习。调查表明,人的一生中得到的知识,有80%其实都来自于自主学习,我们在这里称之为非正式学习,而实际上只有20%的知识是由正式学习——即通过正规正式的学校教育得来的。在高等教育中承载这80%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媒介——非正式学习空间,对比以往,在现今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许多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也会着眼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营造。但调查显示,我国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与投入仍旧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教育支出和资源仍然被使用在正式学习上,人们对占个体所学知识80%的非正式学习的关注甚至不到20%的比重。相较于对正式学习80%的投入换来仅有20%的所得,这实在是一种对投入与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
  (一)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一般指的是学习者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接受的学历教育和在离校工作后接受的继续教育中通过设置课程、由他人教授所发生的学习行为。相对而言,非正式学习则是由学习者自发自主,在课堂之外、正式学习之余所进行的为完成自我建构而发生的学习行为。非正式学习不需要任何性质的课程与他人传授,完全通过非教学性质的自主学习与交往活动进行,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场所。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1913-1997年)于1950年在他的著作《成人的非正式教育》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在当时的学术界被普遍认可。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非正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正式的界定(表1)。
  (二)非正式学习空间
  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在《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到了建筑空间的其中一种类型是以欧几里德几何空间为基础,另一种则是以知觉心理学展开。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在著作《建筑空间论》(Architecture as Space)中将建筑称为“空间艺术”,尽管他所说的空间概念和我们现在对空间的真正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同样能表现出空间之于建筑学的重要性。
  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学习空间的一种,学习空间指校园或生活中一切可供人进行学习行为的场所。通过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而产生的空间,是人的非正式学习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承载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媒介。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正式学习之余,发生了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场所,都可以称之为非正式学习空间,甚至一些支持正式学习的场所,通过一定的转化,也可以在某些时段成为非正式学习空间。
  三、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类型
  (一)建筑内复合型非正式学习空间
  第一,教学建筑:包括教学楼和院系馆在内的教学建筑,是学生进行正式学习的主要场所,承载了大部分的学生活动。教学建筑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又分为入口、走廊、门厅过厅、中庭、楼梯间和尽头角落等。
  第二,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支持学生非正式学习行为的主要场所,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学习氛围,在高校校园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博物馆和校史馆:大部分高校内都建有博物馆和校史馆,用以展现属于自己学校的术业专攻和独特历史。师生在校园博物馆及校史馆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不一样的知识,也可以在这类建筑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里进行各种非正式学习行为。
  第四,咖啡馆:部分高校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会开设咖啡馆之类可供师生进行课余休闲或非正式学习的新型场所,师生只要消费就可以在咖啡馆内的座位上进行非正式学习。这类空间场所一般环境较好,舒适安静,是理想的非正式学习场所。
  第五,食堂:食堂内拥有数量可观的桌椅等可供学习的基础设施。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郑州市某些高校内因缺少必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在错开就餐时间的食堂内进行自主学习。
  第六,宿舍:高校宿舍内部一般都配备有供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基础设施,部分高校宿舍设有公共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室外开放型非正式学习空间
  第一,广场空间:广场是高校室外空间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大小小的广场在校园内几乎随处可见,不同的广场作用也不尽相同。广场和教室可以说是校园内的两个极端场所,一个开放,一个封闭,一个属于非正式学习,另一个则是正式学习最基本的发生场所。广场是高校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地,是全校师生共享的开放空间。   第二,濱水空间:校内河湖沿岸或湖心岛都可称为高校滨水空间。这类空间是师生晨读、学习、集会、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通常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滨水空间内一般设置有供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设施,如桌椅等(图1)。
  第三,公共绿地:大部分高校或高校新落成的新校区都规划有大量公共绿地。国内高校习惯在公共绿地周围设置座椅设施,或在绿地中进行规划,设计园路,并将设施设置在园路一侧。国外高校则保留原本的绿地,师生们三三两两或独自在绿地上随意就坐学习、休闲娱乐。国内外对公共绿地的利用各有特色。
  第四,景观小品周围:包括凉亭、雕塑、喷泉、长椅、石墩、假山奇石等等,这些景观小品周围一般设置有可供人进行停留的设施,形成一种独特的开放空间,部分甚至可以作为高校的标志,吸引师生进行集会等活动(图2)。
  第五,入口空间:高校入口或校园建筑前的入口处,能为人提供由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的心理过渡转换的开敞空间,也同样是师生进行交往与等待的过渡空间。建筑物前的台阶、连廊、道路、绿地、石柱等,都是容易分辨、独树一帜的入口空间元素。
  第六,边界(过渡)空间:规划设计师凯文·林奇(Kavin Lynch)曾对边界下过定义,认为边界是“两个地区的边界,道路之外的线性要素,使两个地点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边界具有隔断性的特点,可以对不具备具体形态的空间进行划分。空间和边界都是没有实体的,属于人在心理上的印象,但都可以通过实际存在的介质进行界定。实体的边界介质如建筑的墙体,开放的边界如乔灌木、水体,又或者没有任何介质,只是人在心理上划出的分界线。
  四、结语
  随着教育范式和理念的发展,学习的形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思考。时至今日,人们终于意识到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在高校中,非正式学习时刻伴随在我们左右。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是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高校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顺应教育改革、人才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国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已经趋于完善,而国内高校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现状堪忧,学生想要进行自主学习却无处可去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履行高校被赋予的职能,为学生创造更理想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东南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朱琪臻,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王薇,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姜爽,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攝影、影视制作、架上综合材料艺术、当代艺术研究。
期刊
摘 要:园林的智慧发展被广泛关注,智慧园林的管理、智慧园林的规划以及最后的参观则为关注之重点,而如今园林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根据现如今园林规划的不足以及各地文化、气候等因素进行园林的智慧改造,以期在改造设计中为当今中国园林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智慧园林;智能化;5G时代  5G时代即将来临,人类社会正朝着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代表着某些体系的完善以及新事物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乡村现代建筑与乡村传统建筑的区别、联系出发,分析乡村现代建筑的在地文化发展模式,以材料、技术的不同到功能主体、历史文化的联系,阐释在地文化的地域性与时间性,乡村现代建筑为何要传承在地文化,其意义与内涵的作用,再以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乡村现代建筑中运用在地文化。  关键词:乡村现代建筑;在地文化;传承;拾云山房  如今,乡村建筑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乡村建筑从传统发展到现代,但城镇化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形式生成和空间营造方面对达尔雅瓦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建筑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均有所体现,通过对整体的分割、契合、错位、叠合、重组使结构消隐于空间、融合于形式,为当代住宅的空间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达尔雅瓦住宅;库哈斯;空间营造;多元流线  建筑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认知,走廊串联空间仍是最受青睐的传
期刊
摘 要:在当下随着城市化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继承与发扬城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越发重要,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对古城西安特色商业街区北院门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调研及分析,探究如何应用装饰纹样等文化符号在当下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发展、展现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为未来城市商业街的风貌展示及地域文化展现做出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装饰纹样;城市商业街;清真寺  一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实践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拓展,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上,在新的坐标体系中,以开放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重要地位。在社会转型时期,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创新型服务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要求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职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发展过程中,开拓出一条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地方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视觉对比手法揣摩园林空间对比关系,以现代园林上海方塔园空间关系为例,剖析方塔园在造园中围绕“与古为新”的特色重构空间领域。文章围绕“古新”、分量、光影、材料、建筑架构、建筑体块等对比形式,探讨方塔园延续传统融合现代空间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空间对比;与古为新;旷奥;方塔园;现代园林;视觉对比  一、研究背景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
期刊
作者简介:   陈湘瑞,博士,玉林師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规划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何秋萍,碩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
期刊
摘 要: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寻求有益健康恢复的环境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广州市从化区的米埗小镇作为典型案例,对其中的植物景观进行分类,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和修改过的知觉恢复性量表(PRS)作为评价方法,利用spss21.0进行统计,并以此分析其中景观的美景度与恢复性效应值。研究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