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利用高校自身优势,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入手,探索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对推动现行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大学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分析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体系的内涵,并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导向机制和激励措施,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精神,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创新和创业的三者相结合。同时通过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为广大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提供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有益探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完善补充
近年来,国内高校日益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运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如美国“硅谷”科技工业园区、英国剑桥工业园区等)的经验,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但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教育仍显不足,校内实践课程过少的现象依然普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以联合的形式促进学生、教师、高校、企业等多元创新元素的合理配置,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现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补充,致力于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据《京华时报》报道,共青团中央2010年一份对全国2000所高校发放的20万份问卷调查显示,去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0.9%,而中小学教育培训等技术壁垒较低的行业成为最热门创业行业。另外,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社会缺乏应有的支持。中国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一般会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家庭也通常会给予很大的压力,宁愿让他们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
当前,亟需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培训和进修,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注重创新并宽容失败的大环境。同时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传授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政府和高校的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转让知识产权和创办经济实体。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每年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由115万猛增到630万人,增长5倍多。然而,尽管教育部门和高校为此采取了大量措施,全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却未见显著提高,2009年的就业率68%,2010年为72%(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支持一部分拥有创新创业思想并为之拼搏的大学生,实现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道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实践
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于1993年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托。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实践,分析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致力于探讨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思路。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舆论环境
1、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成立“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规定,分享兄弟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先进经验,从学校层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舆论氛围。
2、启动多种传播方式,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宣传。利用每年一度的校内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大奖赛,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同时,科技园区启动高分辨率LED显示屏和中英文网络来宣传我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3、定期邀请风险投资界的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就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求和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等主题举办讲座,加强校内创业大学生与相关专家交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增强大学生学习创业的主动性。
(二)建立创业苗圃,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实验
上海大学科技创业苗圃于2009年建立,现有宝山和延长2个基地,面向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的硬件环境和专业培训、创意展示、商务交流等各类项目孵化服务,营造适合创业预孵化的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支持和鼓励他们完善创业计划,最终实现创业梦想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深入研究学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市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上海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思路,努力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创业学分制入手,突出专业特色和技能应用,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和交流互动完成教学实践,努力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尝试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体系,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主要基础课程有《创业创新基础》、《企业组织形态》、《财务管理》等6门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以积点的形式进行累计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即为1学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学分需完成相关课程、创业讲座和报告会,第二阶段学分需完成创业计划书,第三阶段学分是参加创业答辩、创业实践活动、网上开店等。
2、面向市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授课形式以讲座为主,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和交流。以实现“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为目标,加强与IBM公司、交通银行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学会以实践运用引导学习的理念,使课堂的理论学习能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社会。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借鉴国外和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编写了教材《当梦想照进现实》和《当梦想成为现实》。内容讲述上海大学学子创业案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并有专家给出诊断,剖析成败的缘由,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建议。
(四)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做好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引导
为了加强对创业大学生的扶持和指导,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依托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建立一支孵化器的“创业导师”队伍,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科技创业者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五)建立多渠道金融支持机制,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
建立多渠道融资渠道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稳步发展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创业需要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破解资金困局,实现风险共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成立“上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即“天使基金”,支持和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活动。此公益型创业基金不参与大学生企业的任何利益和分红分配,3年后基金原价退出。截止到2010年底,上海大学基金会申报112项,成功立项65个,位列上海市各分基金会第二。
2、推进社会融资,做好大学生企业的推介工作。科技园区定期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大学生企业凭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来获得风投机构的青睐。截至2010年底,共有7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了社会融资,推进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创新。
3、建立知识产权转移机制,通过激励政策促进创新。上海大学出台了《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和《技术经纪人激励办法》,提出了专利权属共有、工作量考核、收益分配、技术经纪奖励等组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产业化。
(六)依托上海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上海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开放,支持大学生设计创新产品。上大科技园为大学生企业员工办理上海大学临时阅览证,鼓励大学生企业充分利用上海大学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上大科技园与毕业生签订《人事代理服务委托协议书》,按照要求集中整理毕业生留沪材料并与中心预约集中办理,根据协议一并保存人事档案和人事代理。同时,上海大学还与闸北区政府多次举行区校合作会议,共同筹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另外,上大科技园与校科技处、学院、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效的科技成果信息沟通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撑。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的覆盖面和力度不够,全社会从不同的层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和基金运作机制,尤其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企业孵化期后有效的基金退出机制。
(三)投融资体系还未真正健全,尤其是风险投资对投资项目的考察期过长,往往造成错失最佳投资时期。需要强化融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政策、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进一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贷款担保。
(四)发挥市场的创新创业的导向作用。创新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对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创业从最初创业思想的萌发,到市场调研,产品小中试,再到产品的更新换代等过程,都是市场杠杆在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登宇.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2]杜鹏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导向机制和激励措施,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精神,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创新和创业的三者相结合。同时通过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为广大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提供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有益探索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完善补充
近年来,国内高校日益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运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如美国“硅谷”科技工业园区、英国剑桥工业园区等)的经验,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但是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教育仍显不足,校内实践课程过少的现象依然普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以联合的形式促进学生、教师、高校、企业等多元创新元素的合理配置,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现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补充,致力于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据《京华时报》报道,共青团中央2010年一份对全国2000所高校发放的20万份问卷调查显示,去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0.9%,而中小学教育培训等技术壁垒较低的行业成为最热门创业行业。另外,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社会缺乏应有的支持。中国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一般会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家庭也通常会给予很大的压力,宁愿让他们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
当前,亟需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培训和进修,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注重创新并宽容失败的大环境。同时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传授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政府和高校的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转让知识产权和创办经济实体。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是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每年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由115万猛增到630万人,增长5倍多。然而,尽管教育部门和高校为此采取了大量措施,全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却未见显著提高,2009年的就业率68%,2010年为72%(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支持一部分拥有创新创业思想并为之拼搏的大学生,实现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道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实践
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于1993年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托。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实践,分析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致力于探讨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思路。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舆论环境
1、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成立“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规定,分享兄弟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先进经验,从学校层面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舆论氛围。
2、启动多种传播方式,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宣传。利用每年一度的校内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大奖赛,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同时,科技园区启动高分辨率LED显示屏和中英文网络来宣传我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3、定期邀请风险投资界的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就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求和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等主题举办讲座,加强校内创业大学生与相关专家交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增强大学生学习创业的主动性。
(二)建立创业苗圃,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实验
上海大学科技创业苗圃于2009年建立,现有宝山和延长2个基地,面向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的硬件环境和专业培训、创意展示、商务交流等各类项目孵化服务,营造适合创业预孵化的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支持和鼓励他们完善创业计划,最终实现创业梦想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深入研究学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市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上海大学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思路,努力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创业学分制入手,突出专业特色和技能应用,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和交流互动完成教学实践,努力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尝试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体系,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主要基础课程有《创业创新基础》、《企业组织形态》、《财务管理》等6门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以积点的形式进行累计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即为1学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学分需完成相关课程、创业讲座和报告会,第二阶段学分需完成创业计划书,第三阶段学分是参加创业答辩、创业实践活动、网上开店等。
2、面向市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授课形式以讲座为主,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和交流。以实现“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为目标,加强与IBM公司、交通银行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学会以实践运用引导学习的理念,使课堂的理论学习能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社会。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借鉴国外和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编写了教材《当梦想照进现实》和《当梦想成为现实》。内容讲述上海大学学子创业案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并有专家给出诊断,剖析成败的缘由,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建议。
(四)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做好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引导
为了加强对创业大学生的扶持和指导,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依托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建立一支孵化器的“创业导师”队伍,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科技创业者和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五)建立多渠道金融支持机制,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
建立多渠道融资渠道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稳步发展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创业需要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破解资金困局,实现风险共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成立“上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即“天使基金”,支持和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活动。此公益型创业基金不参与大学生企业的任何利益和分红分配,3年后基金原价退出。截止到2010年底,上海大学基金会申报112项,成功立项65个,位列上海市各分基金会第二。
2、推进社会融资,做好大学生企业的推介工作。科技园区定期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大学生企业凭借知识产权、专利产品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来获得风投机构的青睐。截至2010年底,共有7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了社会融资,推进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创新。
3、建立知识产权转移机制,通过激励政策促进创新。上海大学出台了《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和《技术经纪人激励办法》,提出了专利权属共有、工作量考核、收益分配、技术经纪奖励等组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产业化。
(六)依托上海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上海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开放,支持大学生设计创新产品。上大科技园为大学生企业员工办理上海大学临时阅览证,鼓励大学生企业充分利用上海大学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上大科技园与毕业生签订《人事代理服务委托协议书》,按照要求集中整理毕业生留沪材料并与中心预约集中办理,根据协议一并保存人事档案和人事代理。同时,上海大学还与闸北区政府多次举行区校合作会议,共同筹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另外,上大科技园与校科技处、学院、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效的科技成果信息沟通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撑。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的覆盖面和力度不够,全社会从不同的层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和基金运作机制,尤其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企业孵化期后有效的基金退出机制。
(三)投融资体系还未真正健全,尤其是风险投资对投资项目的考察期过长,往往造成错失最佳投资时期。需要强化融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政策、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进一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贷款担保。
(四)发挥市场的创新创业的导向作用。创新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对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创业从最初创业思想的萌发,到市场调研,产品小中试,再到产品的更新换代等过程,都是市场杠杆在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登宇.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2]杜鹏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