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面对这个似乎早已广为人知的“新事物”,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很多人开始吐槽垃圾分类的复杂和麻烦。垃圾分类,着实把“魔都”人民逼疯了一把。而没过多久,国务院出台政策,全国46个城市须在2020年底之前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广州、成都、太原、深圳、杭州等都已经相继开始试点,甚至一些县城也已经开始部署。垃圾分类,这个早已通行于世界,已经在我国宣传良久的生活方式,终于,要在中国强制实行了。
  ◆垃圾围城◆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垃圾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不过短短几百年。说到垃圾,就要提到污染。事实上,污染、环保这些问题都诞生不久。漫长的历史里,人类并不知道什么叫污染,环境还需要保护?回溯历史,这个分界线,其实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相对于自然来说是弱小的,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漫长的历史里,人类的生产力其实始终并没有太大的增长。相应地,人们所能拥有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底层人民依然终其一生不过为温饱奋斗而已。也因此,那个时候的人们生产垃圾的能力极为有限。人类还没有认识掌握自然科学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时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基本还停留在物理利用的层面,即便将生活中的东西丢弃使之成为垃圾,自然也有能力消化它们。我们知道河水有自净的能力,污浊的东西进入,河水自己会慢慢净化,土地也是,氧气、水、有机物,随着时间的发展,最终尘归尘土归土。那个时候的破坏环境,还停留在大规模砍伐森林这种粗浅的模式上。
  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垃圾的大量产生,第一,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而产生的;第二,工业革命后技术大爆炸,人类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创造了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让自然自己消化的能力失效了。
  中国大规模产生垃圾的年代,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起来的年代。今天的中国,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然而,物质的极大丰裕同时带来的是物质的极大浪费。粮食的浪费,各种物品未到寿命即被遗弃。所以老人们有一句话,过去什么东西出了问题,都是修一修还能用,今天的人们,则都是直接换。2019年《奔跑吧》(第3季)第1期,就选了“垃圾分类”的主题。其中一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食物被浪费并倒进垃圾车,令人痛惜。我们从小背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后却如此浪费粮食。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用的东西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东西用了没多久就丢弃。垃圾怎么能不多呢?
  第二点。当今,造成人类最大困扰的垃圾,是塑料。塑料袋并非从产生起就被当作破坏环境的元凶,它也有过备受宠爱、广受赞誉的好时光。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塑料袋既轻便结实,又廉价易得,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它也理所当然地迅速风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然而在塑料袋被发明的一百年后,也就是2002年,英国《卫报》评选出了“人类史上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获此“殊荣”。大量堆积的塑料袋无论焚烧还是填埋都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塑料袋自此从科技之光沦为了环保灾难。
  《奔跑吧》(第3季)在这期节目里有提到,塑料的降解时间是1000年,而玻璃是200万年。其实回顾一下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这些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导致垃圾越来越多,垃圾的处理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高速发展的快递业和外卖业也是产生垃圾的重点行业,快递产生的大量包装袋、包装箱、胶带、泡沫塑料等,还有外卖产生的塑料袋和餐盒。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在2010年,导演王久良拍了一部《垃圾围城》,震惊世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光鲜亮丽的北京被周围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包围,它们组成了北京的“七环”。与此同时,土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触目惊心。
  ◆垃圾的危害◆
  垃圾成堆,还有更大的害处。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占三分之一以上,废塑料上百年难以降解,如果进行焚烧,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如果入土掩埋,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改变土壤结构,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在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垃圾的有机易腐物达80%,垃圾腐烂速度快,渗滤液多,危害更严重。以废电池为例: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海洋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污染源之一就是塑料!全球每年产生将近3亿吨的塑料垃圾,其中多达1200万吨进入海洋,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淤泥就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环环相扣下,不光是鱼类,还有龟类、鲸类、鸟类等200多个物种,都不同程度地摄食了塑料微粒。从被人类随手丢弃,到再次回到肚子里,塑料沿着生物链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
  ◆垃圾处理的方式◆
  长久以来,在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国度里,垃圾基本上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除此之外其实是有一部分被回收的,但不是靠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是靠环卫工人,而是一个广泛分布于各大小城市的群体——拾荒者。除了出没乡间小城的收破烂的之外,大量的人群靠拾荒为生。城市当中,你会经常看到有人趴在垃圾桶旁使劲往里瞅着或者掏着什么,大部分都是捡矿泉水瓶。靠着这样一个群体,大部分可以被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垃圾基本都回收了,像矿泉水瓶、易拉罐、纸张、各种金属、纸箱等等。
  除了这些明显可以被回收的之外,其他的被环卫部门运走的垃圾,则大部分被填埋,垃圾焚烧厂则是后来兴起。
  垃圾填埋可以说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生产大量垃圾的大城市会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厂,一层一层地填埋垃圾。然而,土地有限而垃圾无限,而且,大量的塑料垃圾难以腐化,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垃圾都会保存在土地里,难以消亡,还会污染地下水。人们很快发现,沒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填埋垃圾了。于是人们又开始用另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焚烧。焚烧之后,灰飞烟灭,什么都没有了,也就不会占用土地了。然而,还是因为塑料的存在,塑料焚烧后会产生一种毒性是砒霜900倍的有毒物质——二噁英。排放到大气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不分类导致各种垃圾混合尤其是厨余垃圾的存在,导致含水量大,并不容易燃烧,燃烧不充分依然会产生有害物质。   ◆垃圾的种类◆
  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这是上海的垃圾分类。
  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这是北京的垃圾分类。
  简单说,湿垃圾就是厨余垃圾,就是各种易腐的垃圾,可以短时间内腐化的,可以用来堆肥、制作饲料或者用来生产沼气。
  可回收垃圾就是各种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干净的垃圾,比如报纸、文件纸等纸张,塑料瓶,各种金属等。
  有害垃圾就是锂电池、药品、化学制剂等各种可能危害环境的化学物质。
  干垃圾就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垃圾,基本上都是可燃物,可以被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的垃圾。
  现在上海的垃圾生产量,是15天填出一座金贸大厦的速度。但如果从源头分类,理论上只有10%的垃圾需要填埋或焚烧。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后,不仅更便于回收再利用,节省各种资源,也能避免污染环境,还可以使得焚烧更充分。而且,在现在的技术下,可以将焚烧中的各种有害物消解,避免污染环境,所以,现在的垃圾焚烧厂只要按照相应的标准是安全的。如果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做好下一步垃圾的处理,那么垃圾不必被填埋,不必被扔在土地和海洋里,环境会更清洁,我们也就避免了被垃圾围城的命运。
  垃圾是否可回收取决于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越是纯粹的东西越容易回收,越是混合度高、复杂度高的东西越难以回收,我们简单地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垃圾回收方面,日本的分类制度可谓几近严苛。日本垃圾分类历史并不长,确切地说,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当时日本垃圾处理主要是以填埋为主,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快速发展,填埋垃圾对土地的蚕食同样加快了,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日本实行垃圾分类的初期,仅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与不可燃烧两类,而发展到如今,日本垃圾分类的细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早已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
  如今的日本人,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不分类就是垃圾,而合理分类就可能成为资源”的概念。
  瑞典是一个垃圾分类十分严苛细致的国家,垃圾回收率达99%,只有不到1%的垃圾被填埋。在可回收垃圾中,将近一半被用来焚烧发电供居民取暖、用电,甚至出现垃圾不够用、需从别国进口的状况,也因此诞生一桩每年收入上亿美元的生意。
  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事实上,北京自1996年就开始试点推行了,它在过去20多年遇到的所有问题,其他城市都遇到过或者仍将遇到。垃圾分类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二十年,屡战屡败,解决方案终于又回到最前端的个人分類上。
  当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后,无论是填埋、焚烧,都会提高处理成本,而且会导致二次污染。拿去焚烧,含水率过高会极大地降低垃圾的热值,不利于控制焚烧炉的温度,增加二噁英的产生概率;拿去填埋,极易产生臭味,增加有毒有害滤液。目前公认的解决厨余垃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堆肥,但堆肥对垃圾的纯度要求较高,如果混杂了过多的塑料包装物,透气性变差,堆肥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在过去,拾荒大军消化了出现在垃圾桶里的大部分可回收物。然而,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疏解整治行动的开展,以及废品回收行业利润的下降,这一体系事实上正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迅速瓦解,很多城市居民已经很难在小区附近找到回收废品的小商小贩,街头拾荒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少。如此一来,原本进入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的低值可回收物(如玻璃、废旧衣服等)大量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许多城市垃圾收运量普遍剧增。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回收垃圾,政府一直在投入资金提高垃圾处理技术。目前,通过高温处理,可以控制有害气体的产生,减轻大气污染;焚烧后产生的灰烬,除了一部分被填埋,也可以用作水泥生产或制造沥青。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用来发电和供暖。
  ◆教训◆
  我们光期望塑料得到回收和有效的焚烧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减少塑料的使用,或者开发可降解的塑料袋来代替现在的。因为垃圾分类的复杂,有很多人已经开始主动减少对各类物品的使用,明显地体现在外卖里,已经要求商家不要纸巾、不要竹签、米饭减半等等,这是一个好现象。垃圾分类,倒逼大家减少垃圾的生产,其实是更加地节省了资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那么才会真正地从源头保护环境。
  ◆结语: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既回收了可再利用的资源,又能产生新的能源,还能避免污染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环境保护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其他文献
隧蜂家族中最少不了的就是保卫家园的隧蜂外婆。她一动不动,用目光搜索着,只有在抓捕那些不知趣的家伙時,她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夜幕降临,隧蜂外婆仍旧如白天一样,忠于职守。看着隧蜂外婆那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想到了保卫着我们的家园,维护着国家利益和使主权不受侵犯的驻守边疆的战士。
期刊
“俳句是传播微光与战栗的诗。”安德烈·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相比其他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本期,让我们欣赏一些隽永而意蕴无穷的俳句。  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  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不过寥寥十余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竟欲透纸而出。  同样写初春的句子,松尾芭蕉有: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融雪”“紫芽”,
期刊
《人类简史》中说道:大约一万二千年前,人类进入“农业革命”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从打猎采集进入了农耕畜牧,人类开始种起了植物,养起了动物,自此,动植物被人类“驯养”的时代正式开启。  在人类统治的世界里,动物们必须按照人类的生存法则生活。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与动物更好地相处,才能共同享受地球的资源。人类号称是动物的朋友,不论是被驯養的动物还是野生动物,爱动物是个人的权利,保护动物却是整个人类
期刊
环保,并不只是植树造林,对动物的关注,同样重要。国庆节,闭园许久的动物园重新开放。开放第一天,游人挤爆了售票门口。如今,带孩子认识动物,我们的选择很少很少,动物园也许是唯一的可怜的选择。据了解,野生动物一旦被人抚养,便会形成依赖,再把它放回到大自然中,将会无法存活,所以实现人工喂养的动物野化非常困難。  高晓松说:曾经人类只是地球上成千上万个物种之一,而现在的70亿人有3亿吨重,又养了7亿吨供自己
期刊
对于动物,其实我没有太深的感觉。从小,小伙伴家里都养猫养狗,我们家因为奶奶不喜欢,所以从没有养过猫与狗,而农村的猫有时甚至还会跑到你家偷东西吃,让我有一种你不抓耗子就罢了还化身为耗子的憎恶。而且猫跑得特别快,又让你有一种抓不住它的愤恨。  小伙伴家里养着狗,如今我已经记不清它叫什么名字,每次去它见了我都不会再吠,我走到它跟前,它就会躺在地上,露出它的肚子,让我给它挠痒痒。冬天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带
期刊
对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和动物发生的故事似乎屈指可数。思来想去,唯一和动物有关的经历,是童年时经常买但从没养活的每一只小雞。  小时候,校门口常有小贩子卖毛茸茸的小黄鸡。我一路捧回家,用一个箱子给它搭好家,做好食槽。早上再看时,满心期待着小米是不是被吃光了,结果看到小鸡从活蹦乱到奄奄一息,最后只好找个地方埋了,再立个树枝作为墓碑。  后来听老人说,想要养活小鸡,首先要挑选活泼好动、叫声响亮、双
期刊
1.“猫有九条命”,这与某些脆弱的人类(包括生理、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喜欢猫的动态。“猫步”,嗯,想起來就优雅、舒缓。  3.“喵喵喵”的叫声,可爱,可爱,就是可爱。  4.打呵欠的时候,动作夸张,忍不住就想要抱抱它们。  5.《新作文》的老朋友们可能知道,杂志社曾经有一只猫咪,名曰“英俊”,源于办公楼外面的流浪猫群。好几年时间里,都是团宠。大家消解压力的好方式之一,就是进来逗逗英俊。
期刊
★开栏语  千百年来,偶像一直都存在,在当代,偶像被称为“爱豆”——“idol”的音译,而偶像的受众被称为“粉丝”,同样,是“fans”的音译。无数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被偶像激励过,是偶像的标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这也是這个栏目设立的意义,谈谈你们的偶像如何深刻地影响过你们,又曾经给你带来过什么样的温暖,欢迎你来告诉我们你和他的故事。
期刊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关于微写作的考查形式,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两种,但我们也可以说是说了两类。因为它们有着多样的形式变化,却呈现出共同的写作规律。基本上我们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来了解它们的特点。今天,我们说的是基于已作情境类的话题。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是写作最常见的考查形式,除了这些,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等也
期刊
真蓝,远远望去,像一汪纯蓝墨水。  蓝得就像绘画大师手里的蓝颜料,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层层晕开,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海风卷着浪潮,翻滚,咆哮,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浅蓝色的天空覆盖云层,海水倒映下的苍穹,浩浩荡荡。一个人在海边,徘徊,任海水刷过脚下泥沙,好久不见的海,我不禁有些怀念。远处的白帆和巨轮时隐时现,在天际露出白尖儿,又消失不见,我的心绪开始飘向渺远的过去……  儿时,在老家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