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019年6月召开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上,提出新农科的建设要服务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创新高等农林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这是基于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人才成为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迫切需要提升涉农高校服务“三农”的能力。其中,农产品流通业作为农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作为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农产品流通人才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人才;“政行企校”;培养
一、农产品流通人才概述
农产品流通环节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过程,其中包括了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包装、配送、分销等一系列运作活动,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增值,扩大了销售量。而农产品流通人才则是指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中需要的专业型技能人才。伴随近年来城镇化进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流通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从统购统销到现代零售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产品商贸流通领域,泛指各类农产品收购、农产品物流管理与配送、连锁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等各类人才。与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相比,具有人数众多、来源广泛、从业门槛低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产业势必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得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这其中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人才贡献力量。
二、农产品流通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包括自产自销、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等。伴随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生鲜配送、生鲜社区团购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020年春节突发的疫情促进了生鲜配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叮咚买菜、京东到家为代表的生鲜配送平台在疫情期间订单量激增,未来生鲜配送方式在一二线城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也将占据一定份额。
浙江省政府也尤其重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引进互联网技术,借助农产品电子商务,助力三农发展。2019年,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842亿元,同比增长26%。此外,全省拥有活跃涉农网店2.2万家,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1720个,电商镇256个。通过“互联网+农产品+扶贫”的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实现电商促进消费扶贫。2019年7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包括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重要农产品大数据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新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实施意见》并指出计划到2022年,依靠电商优势,浙江省要100%实现乡镇网络销售服务网点的覆盖,并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目标建成电子商务示范村1000个。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农产品经纪人从事相关农产品收购、运输、中介信息服务、销售等相关工作,更需要相关专业农产品物流、包装设计、质量安全监测、电子商务、配送等新型现代流通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论是全国还是具体到浙江省,考生在选择专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惧农”思想,涉农高校和涉农专业在数量上均占比较少。笔者调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商超企业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县域生鲜配送企业平湖市农产品展销配送公司等相关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涉农流通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提炼总结,如表1所示。
由于从业入门门槛也较低,传统的涉农人才的培养并没有重视流通领域人才的专业培养,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忽视此类人才的培养,如有相关专业也通常是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农产品流通知识、了解以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与配送、农村电子商务等技能,具备服务三农的素质,培养目标涉及合作经济专业人员、物流服务人员、涉农企业的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人员、电子商务人员等。
三、高职院校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产品流通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要求都有进一步的提升。虽然较过去而言,我国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整体的素质相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参与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建设,具有高级职称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业人才体系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仍然面临着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等问题。
1、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仍需加大。与庞大的农产品流通人才需求现状相对应的是设有专业农产品流通学科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成立也较晚,如果存在涉农专业将此方向人才的培养设在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科下面,开设涉农方向。但从调研中发现,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毕业生从事农产品流通行业工作人数占比不超过50%。不仅如此,相对其他经贸类专业在财政投入上也占比较少,专业建设的全面开展受到限制。
2、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在高职院校培养过程中,高层次农产品流通人才需要企业的多方位实践指导。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需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为日后进入企业的中高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准备。与此同时,现代农产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一些甚至是家庭型的小型流通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进入门槛低的现象,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但是伴随着现代流通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未来仍需选择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健全相关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 3、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完善。面对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需要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参照高职经贸类专业,但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在农产品流通专业更需要培养实践型、操作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增强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与适用性研究
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是指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四方主体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搭建四方合作培养的平台,发挥各方的主体优势,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四方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层面入手,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在此框架下实施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如多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基于项目外包的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基于“师徒结对”的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建设。
2、“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必要性分析
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由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主体开展,由于农产品流通人才具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培养方面不同于本科教育,需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因此,多方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教育部也发文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共建高等职业学校,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
3、“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存在难点
虽然很多学者鼓励“政行企校”协同培养育人模式,并在合作的形式上进行灵活探索,但在具体的调研中发现,针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培养仍存在很多合作的难点。
(1)企业深层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是否能为自己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一定的用工成本。农产品流通企业也多为中小型农业企业,一方面对于人才需求没有成规模,不足以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另一方面,选择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时,一般选择经贸类学生,而经贸类的学生在择业时面临的选择众多,能够真正留下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所用的学生数量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合作的成本,使得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合作意愿较低。
(2)政府层面的参与程度较低。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受到教育厅等部门的直接领导,相关项目的开展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指导,虽然出台过相应的政策文件,鼓励涉农人才的培养,但往往只停于表面,没有实际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实习补贴等,对于校企合作间的开展也没有切实的推动。此外,政府部门对于相关项目的开展支持以及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家长对相关专业了解较少,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3)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加强行业协会的指导。目前各地已成立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直接管理农产品流通行业的运行,但在提倡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较少。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行业企业都与供销社有一定的联系,高职院校和政府部门可以从相关行业协会入手,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四方合作平台的建立。
五、“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培养农产品流通人才建议
1、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学科建设,出台相应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政府层面组织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设置专门机构及人员汇总行业企业的需求。政府部门作为媒介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合作,推动四方联动平台的成立、运行,切实监督培养效果。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四方协作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的激励与优惠政策,并为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
2、依托行业背景,加强产教融合,根据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政行企校的合作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与行业专家、龙头企业专家等成立专业委员会,给予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持和论证,从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3、加强校企合作,多方位多渠道开展深入合作。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特色,在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更应发挥这一优势,将企业资源运用到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中。校企双方更应加强人员的交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课程上设置一些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调研或者参与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了解前沿行业信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4、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合作的同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教学课程加入现代农产品流通相关知识如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管理、网络营销、农村电子商务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让实践教学贴近企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挂职锻炼等,提高师资质量。加强与现代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提高就业率,进一步吸引相应生源。
參考文献:
[1]卢育红,黄海端,任莉.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101-104.
[2]张健.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合作治理的结构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39-43.
[3]叶飞.农业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研究——以绍兴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243-244.
[4]李鸣.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4):45-4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942997);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9QNJJ01);2020年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人才教育研究(20JF07)
作者简介:
张溯(199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涉农人才培养与市场营销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人才;“政行企校”;培养
一、农产品流通人才概述
农产品流通环节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过程,其中包括了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包装、配送、分销等一系列运作活动,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增值,扩大了销售量。而农产品流通人才则是指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中需要的专业型技能人才。伴随近年来城镇化进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流通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从统购统销到现代零售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经纪人,在农产品商贸流通领域,泛指各类农产品收购、农产品物流管理与配送、连锁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等各类人才。与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相比,具有人数众多、来源广泛、从业门槛低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产业势必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得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这其中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人才贡献力量。
二、农产品流通人才需求分析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包括自产自销、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商等。伴随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生鲜配送、生鲜社区团购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020年春节突发的疫情促进了生鲜配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叮咚买菜、京东到家为代表的生鲜配送平台在疫情期间订单量激增,未来生鲜配送方式在一二线城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也将占据一定份额。
浙江省政府也尤其重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引进互联网技术,借助农产品电子商务,助力三农发展。2019年,浙江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842亿元,同比增长26%。此外,全省拥有活跃涉农网店2.2万家,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1720个,电商镇256个。通过“互联网+农产品+扶贫”的方式,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实现电商促进消费扶贫。2019年7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包括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重要农产品大数据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新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实施意见》并指出计划到2022年,依靠电商优势,浙江省要100%实现乡镇网络销售服务网点的覆盖,并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目标建成电子商务示范村1000个。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农产品经纪人从事相关农产品收购、运输、中介信息服务、销售等相关工作,更需要相关专业农产品物流、包装设计、质量安全监测、电子商务、配送等新型现代流通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论是全国还是具体到浙江省,考生在选择专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惧农”思想,涉农高校和涉农专业在数量上均占比较少。笔者调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商超企业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县域生鲜配送企业平湖市农产品展销配送公司等相关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涉农流通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提炼总结,如表1所示。
由于从业入门门槛也较低,传统的涉农人才的培养并没有重视流通领域人才的专业培养,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忽视此类人才的培养,如有相关专业也通常是以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为目标。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农产品流通知识、了解以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与配送、农村电子商务等技能,具备服务三农的素质,培养目标涉及合作经济专业人员、物流服务人员、涉农企业的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人员、电子商务人员等。
三、高职院校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产品流通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要求都有进一步的提升。虽然较过去而言,我国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整体的素质相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参与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建设,具有高级职称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业人才体系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仍然面临着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等问题。
1、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仍需加大。与庞大的农产品流通人才需求现状相对应的是设有专业农产品流通学科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成立也较晚,如果存在涉农专业将此方向人才的培养设在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科下面,开设涉农方向。但从调研中发现,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毕业生从事农产品流通行业工作人数占比不超过50%。不仅如此,相对其他经贸类专业在财政投入上也占比较少,专业建设的全面开展受到限制。
2、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在高职院校培养过程中,高层次农产品流通人才需要企业的多方位实践指导。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需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为日后进入企业的中高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准备。与此同时,现代农产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一些甚至是家庭型的小型流通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进入门槛低的现象,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但是伴随着现代流通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未来仍需选择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健全相关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 3、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完善。面对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需要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参照高职经贸类专业,但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在农产品流通专业更需要培养实践型、操作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增强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与适用性研究
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是指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四方主体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搭建四方合作培养的平台,发挥各方的主体优势,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四方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层面入手,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在此框架下实施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如多方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基于项目外包的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基于“师徒结对”的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建设。
2、“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内涵必要性分析
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由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主体开展,由于农产品流通人才具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培养方面不同于本科教育,需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因此,多方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教育部也发文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共建高等职业学校,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
3、“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存在难点
虽然很多学者鼓励“政行企校”协同培养育人模式,并在合作的形式上进行灵活探索,但在具体的调研中发现,针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培养仍存在很多合作的难点。
(1)企业深层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是否能为自己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一定的用工成本。农产品流通企业也多为中小型农业企业,一方面对于人才需求没有成规模,不足以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另一方面,选择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时,一般选择经贸类学生,而经贸类的学生在择业时面临的选择众多,能够真正留下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所用的学生数量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合作的成本,使得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合作意愿较低。
(2)政府层面的参与程度较低。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受到教育厅等部门的直接领导,相关项目的开展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指导,虽然出台过相应的政策文件,鼓励涉农人才的培养,但往往只停于表面,没有实际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实习补贴等,对于校企合作间的开展也没有切实的推动。此外,政府部门对于相关项目的开展支持以及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家长对相关专业了解较少,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3)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加强行业协会的指导。目前各地已成立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直接管理农产品流通行业的运行,但在提倡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较少。一般来说,农产品流通行业企业都与供销社有一定的联系,高职院校和政府部门可以从相关行业协会入手,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四方合作平台的建立。
五、“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培养农产品流通人才建议
1、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学科建设,出台相应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政府层面组织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设置专门机构及人员汇总行业企业的需求。政府部门作为媒介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合作,推动四方联动平台的成立、运行,切实监督培养效果。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四方协作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的激励与优惠政策,并为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
2、依托行业背景,加强产教融合,根据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政行企校的合作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与行业专家、龙头企业专家等成立专业委员会,给予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持和论证,从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3、加强校企合作,多方位多渠道开展深入合作。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特色,在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更应发挥这一优势,将企业资源运用到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中。校企双方更应加强人员的交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课程上设置一些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调研或者参与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了解前沿行业信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4、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合作的同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教学课程加入现代农产品流通相关知识如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管理、网络营销、农村电子商务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让实践教学贴近企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挂职锻炼等,提高师资质量。加强与现代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提高就业率,进一步吸引相应生源。
參考文献:
[1]卢育红,黄海端,任莉.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101-104.
[2]张健.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合作治理的结构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39-43.
[3]叶飞.农业高职院校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研究——以绍兴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243-244.
[4]李鸣.高职教育中“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案例剖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4):45-47.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942997);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9QNJJ01);2020年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人才教育研究(20JF07)
作者简介:
张溯(199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涉农人才培养与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