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对课堂教学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陈旧的、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它桎梏着教与学生动活泼地发展,影响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效果。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使教师高效地教学,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迫切而又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课堂管理;思考;实践
课程改革,就其本质来看,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它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而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加强课堂文化建设,能改变师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这是从推进新课程中获得的启示。
一、怎样建构自身的课堂文化
首先,在于培育优化的课堂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环境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力量,美而和谐的环境能滋养人的心田,塑造美的灵魂。“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形成心灵的感应、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学生性格的塑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立足本校,不断挖掘课堂资源,努力将课堂塑造成文化读本,从而实现物质文化对人的教育和熏染的无穷魅力。
二、把名人请进课堂
原来的课堂张贴的基本都是《小学生行为规范》、《课堂十不准》等指令,显现的是居高临下、被动服从的话语环境,渲染的是紧张、焦虑的心理氛围。如今走进课堂,与师生相伴的是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名人故事,目光与名人相接,心灵与名人对话。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精神会温润学生的心灵,伴随学生成长,育人于无声中。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描述的那样:“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注重课堂细节,精心设计每一处
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都说话。”教室的安排和桌椅的摆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板报、师生书画作品展、小小明星栏都注入师生蓬勃向上、大胆创新的精神,学生的才情恣意挥洒,自信而幸福。有的班级开辟了小小自然角,把一抹绿色带进课堂,师生共同浇灌,精心呵护,快乐而和谐。
这样的课堂就是鲜活的课堂,鲜活的文化读本,时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感染、吸引着你,同时也在约束着你。师生共建课堂环境的过程,就是体悟生命、生成责任、孕育爱心的过程,就是形成独特文化氛围的过程。
其次,用制度约束师生的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文化,激励师生成长。课堂文化需师生共同创造,是发展新的价值、信念、规范的过程,这是一个柔性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培植,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锻造课堂文化,“既在于一种精神性的引导,也在于一种独具的制度方式的保证”。这种认识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次,我照例提前5分钟来到一个班随堂听课。上课铃声响过,学生纷纷走进教室,却未见老师身影;5分钟过去了,8分钟过去了,还未见老师。我沉着脸静静地等。这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当然感觉不到气氛的紧张,依然忘我地玩闹。快10分钟时,老师才缓步走进教室,看见混乱的教室,厉声呵斥:“闹什么闹?为什么还不坐好?”几个还在闹的学生被抓在讲台前“杀一儆百”。当发现我时,老师的脸才缓和下来,开始上课。课后,老师找到我解释,一个并不充分的理由,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
这样的事还发生了很多次,唯一不同的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发现有人听课,班干会去请老师,但我制止了,而是让班干组织同学读书、预习,我想知道老师自律的底线在哪里。在随后的听课、查堂中还发现,课堂上接打电话、坐教、体罚、不用普通话教学等不良课堂行为也时有发生。
在不解与痛心中,我渐渐明白,在教师的思想尚未达到自律境界时,必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根据学校的课堂状况,先后完善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质量管理常规》、《评课评学制度》、《教学工作日评表》等来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而制度落实的关键是检查、考核,因此,我们加大了随堂听课、查堂、备课、作业检查与质量监控的力度,力求经达反复的强化,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激励师生成长。
当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制度的执行中,会遇到种种阻挠,此时,管理者要学会等待。要读懂教师的利益诉求,读懂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管理的“先为”和“后为”,有坚持,有放弃,适时地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毕竟,“制度本身不是为了束缚人性,而应是倡导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需求”。
综上所述,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学校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用文化经营课堂,用研修改进课堂,用评价引导课堂,才能激活课堂,产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课堂管理;思考;实践
课程改革,就其本质来看,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它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而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加强课堂文化建设,能改变师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这是从推进新课程中获得的启示。
一、怎样建构自身的课堂文化
首先,在于培育优化的课堂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环境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力量,美而和谐的环境能滋养人的心田,塑造美的灵魂。“文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形成心灵的感应、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学生性格的塑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立足本校,不断挖掘课堂资源,努力将课堂塑造成文化读本,从而实现物质文化对人的教育和熏染的无穷魅力。
二、把名人请进课堂
原来的课堂张贴的基本都是《小学生行为规范》、《课堂十不准》等指令,显现的是居高临下、被动服从的话语环境,渲染的是紧张、焦虑的心理氛围。如今走进课堂,与师生相伴的是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名人故事,目光与名人相接,心灵与名人对话。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精神会温润学生的心灵,伴随学生成长,育人于无声中。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描述的那样:“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注重课堂细节,精心设计每一处
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都说话。”教室的安排和桌椅的摆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板报、师生书画作品展、小小明星栏都注入师生蓬勃向上、大胆创新的精神,学生的才情恣意挥洒,自信而幸福。有的班级开辟了小小自然角,把一抹绿色带进课堂,师生共同浇灌,精心呵护,快乐而和谐。
这样的课堂就是鲜活的课堂,鲜活的文化读本,时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感染、吸引着你,同时也在约束着你。师生共建课堂环境的过程,就是体悟生命、生成责任、孕育爱心的过程,就是形成独特文化氛围的过程。
其次,用制度约束师生的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文化,激励师生成长。课堂文化需师生共同创造,是发展新的价值、信念、规范的过程,这是一个柔性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培植,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锻造课堂文化,“既在于一种精神性的引导,也在于一种独具的制度方式的保证”。这种认识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次,我照例提前5分钟来到一个班随堂听课。上课铃声响过,学生纷纷走进教室,却未见老师身影;5分钟过去了,8分钟过去了,还未见老师。我沉着脸静静地等。这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当然感觉不到气氛的紧张,依然忘我地玩闹。快10分钟时,老师才缓步走进教室,看见混乱的教室,厉声呵斥:“闹什么闹?为什么还不坐好?”几个还在闹的学生被抓在讲台前“杀一儆百”。当发现我时,老师的脸才缓和下来,开始上课。课后,老师找到我解释,一个并不充分的理由,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
这样的事还发生了很多次,唯一不同的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发现有人听课,班干会去请老师,但我制止了,而是让班干组织同学读书、预习,我想知道老师自律的底线在哪里。在随后的听课、查堂中还发现,课堂上接打电话、坐教、体罚、不用普通话教学等不良课堂行为也时有发生。
在不解与痛心中,我渐渐明白,在教师的思想尚未达到自律境界时,必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根据学校的课堂状况,先后完善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质量管理常规》、《评课评学制度》、《教学工作日评表》等来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而制度落实的关键是检查、考核,因此,我们加大了随堂听课、查堂、备课、作业检查与质量监控的力度,力求经达反复的强化,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激励师生成长。
当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制度的执行中,会遇到种种阻挠,此时,管理者要学会等待。要读懂教师的利益诉求,读懂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管理的“先为”和“后为”,有坚持,有放弃,适时地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毕竟,“制度本身不是为了束缚人性,而应是倡导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需求”。
综上所述,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学校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用文化经营课堂,用研修改进课堂,用评价引导课堂,才能激活课堂,产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