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经过多年的生产时间,研究探索出无公害玉米瘤黑粉病害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术
1 防治原则: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
2 玉米瘤黑粉病
2.1 玉米瘤黑粉症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只感染幼嫩组织。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前10d~14d最易感病,故抽穗后病株迅速增加。茎、叶、叶鞘、雌穗、雄穗和气生根均可受病,在病部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病瘤,故称瘤黑粉病。病瘤外包薄膜,初期为白色或带紫色,后变灰白色,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当瘤状物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褐色粉末。苗期发病,常在幼苗茎基部生瘤,病苗茎叶扭曲畸形,明显矮化,可造成植株死亡。成株期发病,叶和叶鞘上的病瘤常为黄、红、紫、灰杂色疮痂病斑,成串密生或呈粗糙的皱折状,在叶基近中脉两侧最多,一般形成冬孢子前就干枯,所以多不生黑粉。2.2 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具细刺,黄褐色至深褐色。
2.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到玉米的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由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
2.4 发病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条件主要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条件有关。
2.4.1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耐旱和果穗包叶长而包的紧的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较抗病。
2.4.2 气候条件:
玉米生长期若高温、多雨,田间容易结露,尤其是温湿度变化剧烈,时干时湿,久旱遇湿,前旱后湿或旱湿交替等气候条件都会严重降低植株抗性,加重病害的发生。小雨干旱的年份,发病较重。
2.4.3 连作发病重:
连作地和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病较重。
2.4.4 栽培管理:
玉米螟为害、冰雹、暴风雨及人工去雄和机械造成的伤口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另外,土壤缺磷、钾时,抗病性明显下降。偏施氮肥,植株密度过大,寄主组织生长柔嫩,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2.5 综合防治
2.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苗期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病株,拔节至成熟期发现病瘤早期割除,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深秋翻,并将割下病瘤残体集中销毁或深埋,可减少初次侵染源;重病田实行2年~3年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避免偏施氮肥,实行平衡施肥,及时防治虫害等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2.5.2 化学防治
2.5.2.1 拌种:
用种子量0.1 %的2 %戊唑醇(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拌种,或用种子量0.1 %的12.5 %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
2.5.2.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关键词: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术
1 防治原则: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原则。
2 玉米瘤黑粉病
2.1 玉米瘤黑粉症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只感染幼嫩组织。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前10d~14d最易感病,故抽穗后病株迅速增加。茎、叶、叶鞘、雌穗、雄穗和气生根均可受病,在病部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病瘤,故称瘤黑粉病。病瘤外包薄膜,初期为白色或带紫色,后变灰白色,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当瘤状物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褐色粉末。苗期发病,常在幼苗茎基部生瘤,病苗茎叶扭曲畸形,明显矮化,可造成植株死亡。成株期发病,叶和叶鞘上的病瘤常为黄、红、紫、灰杂色疮痂病斑,成串密生或呈粗糙的皱折状,在叶基近中脉两侧最多,一般形成冬孢子前就干枯,所以多不生黑粉。2.2 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具细刺,黄褐色至深褐色。
2.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到玉米的幼嫩组织上,萌发并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经由伤口侵入。菌丝在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
2.4 发病条件:
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条件主要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条件有关。
2.4.1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耐旱和果穗包叶长而包的紧的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较抗病。
2.4.2 气候条件:
玉米生长期若高温、多雨,田间容易结露,尤其是温湿度变化剧烈,时干时湿,久旱遇湿,前旱后湿或旱湿交替等气候条件都会严重降低植株抗性,加重病害的发生。小雨干旱的年份,发病较重。
2.4.3 连作发病重:
连作地和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病较重。
2.4.4 栽培管理:
玉米螟为害、冰雹、暴风雨及人工去雄和机械造成的伤口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另外,土壤缺磷、钾时,抗病性明显下降。偏施氮肥,植株密度过大,寄主组织生长柔嫩,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2.5 综合防治
2.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苗期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病株,拔节至成熟期发现病瘤早期割除,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深秋翻,并将割下病瘤残体集中销毁或深埋,可减少初次侵染源;重病田实行2年~3年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避免偏施氮肥,实行平衡施肥,及时防治虫害等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2.5.2 化学防治
2.5.2.1 拌种:
用种子量0.1 %的2 %戊唑醇(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拌种,或用种子量0.1 %的12.5 %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
2.5.2.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