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一般指导与具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达到教育适应生产技术实际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与传统的实践环节方式相比较,通过讨论课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讨论课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1]。长期以来,高校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各专业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这就要求进一步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难题之一。
毕业设计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就是在讨论式教学上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在建筑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讨论课,提供给学生一个了解工程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的良好环境,努力改革教学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毕业设计常规指导
毕业设计的一般指导就是指导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预期成果,并且告诉学生选题的前沿、创新点及阶段胜成果,并将毕业设计按不同完成等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迅速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但是过分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指导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深入具体的讨论,才能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他们所做毕业设计的进展状况,才能即时发现毕业设计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和创新点,即时促进和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因此,毕业设计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个前提下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围绕着每位学生的具体设计题目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共同参与彼此的研究领域中,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心。通过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及创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讨论课的历史沿革
讨论式教学法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哥尼斯堡大学数学博士、椭圆函数论创立者之一雅可比所创办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专题讨论班,就是这个随心之想,椭圆函数论就成为了讨论的硕果[3]。我国在30年代由陈建功、苏步青在浙江大学创办了讨论班,吸收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主持人要求成员每人读一本新近出版的专著或期刊上的最新文献,并在每周一次的聚会上作读书报告,使大家对世界数学发展的新动向有所了解。
传统式教学方法,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教师备课讲授,由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时间久了,老师的讲课姿势、讲授的程序基本老套,没有一种新鲜感,尤其碰到一些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更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讨论式教学则依次由几名学生按指定的内容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或者提问,然后由教师讲评、归纳,指出该堂课程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从国内外的教学情况来看,修读研讨班课程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在一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无法用常规教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讨论班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一)课前准备和时间安排
在我校开展毕业设计之前,告知毕业生应重视知识面的扩展,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范围,但也不能与主题无关。为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提前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课题论证阶段就提出设计的任务要求和设计题目,并结合教学过程引导设计思想,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在第八学期第一周的毕业实习期间提出方案论证的。另外,分组环节也是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当然不是根据成绩好坏,而是根据个人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学习目标和兴趣爱好不同分组,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十分深刻全面的了解,也可事先作好问卷调查。
(二)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的过程对于最后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通过两届学生实施讨论课的效果来看,组织毕业生开展讨论课时应遵守以下原则:(1)针对性。应该提出以往学生中普遍认为的重点难点,不能随意出题;(2)动态性。由于学生的参与使得讨论过程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引发新问题和新思考;(3)启发性。应避免陷入常识性问题的讨论,而着重强调具有启发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研究。例如,关于水力计算可以引导提问:为什么有人设计的管网水力失调小,有的却很大呢?然后组织不同结果的同学互相比较,自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为了使自己的发言内容丰富生动,除认真地阅读、细细地琢磨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外,还主动地阅读一些参考资料并找老师指导。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讨论细节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由地交流争论,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对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非常有益。
(三)指导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加以指导。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及其思维状态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如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中断,并给予必要的总结和归纳,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如课程设计的首先应确定供热外网系统和敷设方式,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四、学生的创新素质评价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通过把讨论课教学方式引入毕业设计环节的探索,感觉到好像把活力引入了课堂,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主动型学习,师生都受益良多。但由于讨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不容易通用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式。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考虑用2004级和2005级两次教学过程毕业设计的成绩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如表1所示。
从表1和可以看出,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优秀人数2004级学生多出2人,优秀率占毕业设计小组中六名毕业生的33%;更重要的是,该小组的整体毕业设计成绩普遍提高,同时在研究类论文方面数量增长明显,说明经过讨论班学习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方式中受益。在研究中还发现,2005级该毕业设计小组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也有所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在讲授课程中讨论的比重很小,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是很大。
五、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讨论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学生们准备的资料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因此在互相交流学习的时候,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的状态。全面的知识结构、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必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了与实际工程技术接轨的能力。由于讨论往往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提出启发式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也可鼓励同学们去创造性地提出新见解新理论,避免过去那种“人云亦云”和依赖老师指导、依赖死记硬背的坏毛病。学生们没有思维定势,想法活跃,往往给教师很大启发。因此,对于讨论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也可应用在其它的教学过程中,如研究生教学,但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不能滥用在不适用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立辉,陈蕾,欧名贤等.建筑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18-21
[2]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35-37
[3] 黄汉平. 讨论班—出成果育人才的有效形式[J].数学通报,1999(7):36-37
(作者单位:1.沈阳工业大学基础教育学院,2.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讨论课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1]。长期以来,高校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各专业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这就要求进一步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难题之一。
毕业设计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就是在讨论式教学上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在建筑环境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讨论课,提供给学生一个了解工程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的良好环境,努力改革教学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毕业设计常规指导
毕业设计的一般指导就是指导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预期成果,并且告诉学生选题的前沿、创新点及阶段胜成果,并将毕业设计按不同完成等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迅速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但是过分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指导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深入具体的讨论,才能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他们所做毕业设计的进展状况,才能即时发现毕业设计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和创新点,即时促进和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因此,毕业设计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这个前提下让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围绕着每位学生的具体设计题目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共同参与彼此的研究领域中,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心。通过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及创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讨论课的历史沿革
讨论式教学法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哥尼斯堡大学数学博士、椭圆函数论创立者之一雅可比所创办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专题讨论班,就是这个随心之想,椭圆函数论就成为了讨论的硕果[3]。我国在30年代由陈建功、苏步青在浙江大学创办了讨论班,吸收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主持人要求成员每人读一本新近出版的专著或期刊上的最新文献,并在每周一次的聚会上作读书报告,使大家对世界数学发展的新动向有所了解。
传统式教学方法,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教师备课讲授,由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时间久了,老师的讲课姿势、讲授的程序基本老套,没有一种新鲜感,尤其碰到一些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更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讨论式教学则依次由几名学生按指定的内容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或者提问,然后由教师讲评、归纳,指出该堂课程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从国内外的教学情况来看,修读研讨班课程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在一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无法用常规教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讨论班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一)课前准备和时间安排
在我校开展毕业设计之前,告知毕业生应重视知识面的扩展,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范围,但也不能与主题无关。为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提前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课题论证阶段就提出设计的任务要求和设计题目,并结合教学过程引导设计思想,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并在第八学期第一周的毕业实习期间提出方案论证的。另外,分组环节也是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当然不是根据成绩好坏,而是根据个人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学习目标和兴趣爱好不同分组,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十分深刻全面的了解,也可事先作好问卷调查。
(二)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的过程对于最后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通过两届学生实施讨论课的效果来看,组织毕业生开展讨论课时应遵守以下原则:(1)针对性。应该提出以往学生中普遍认为的重点难点,不能随意出题;(2)动态性。由于学生的参与使得讨论过程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引发新问题和新思考;(3)启发性。应避免陷入常识性问题的讨论,而着重强调具有启发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研究。例如,关于水力计算可以引导提问:为什么有人设计的管网水力失调小,有的却很大呢?然后组织不同结果的同学互相比较,自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为了使自己的发言内容丰富生动,除认真地阅读、细细地琢磨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外,还主动地阅读一些参考资料并找老师指导。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讨论细节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由地交流争论,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对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非常有益。
(三)指导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加以指导。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及其思维状态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如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中断,并给予必要的总结和归纳,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如课程设计的首先应确定供热外网系统和敷设方式,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四、学生的创新素质评价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通过把讨论课教学方式引入毕业设计环节的探索,感觉到好像把活力引入了课堂,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主动型学习,师生都受益良多。但由于讨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不容易通用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式。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考虑用2004级和2005级两次教学过程毕业设计的成绩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如表1所示。
从表1和可以看出,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优秀人数2004级学生多出2人,优秀率占毕业设计小组中六名毕业生的33%;更重要的是,该小组的整体毕业设计成绩普遍提高,同时在研究类论文方面数量增长明显,说明经过讨论班学习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方式中受益。在研究中还发现,2005级该毕业设计小组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也有所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在讲授课程中讨论的比重很小,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并不是很大。
五、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讨论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下进行的,学生们准备的资料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因此在互相交流学习的时候,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的状态。全面的知识结构、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必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了与实际工程技术接轨的能力。由于讨论往往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提出启发式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也可鼓励同学们去创造性地提出新见解新理论,避免过去那种“人云亦云”和依赖老师指导、依赖死记硬背的坏毛病。学生们没有思维定势,想法活跃,往往给教师很大启发。因此,对于讨论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也可应用在其它的教学过程中,如研究生教学,但要重实质不能重形式,不能滥用在不适用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立辉,陈蕾,欧名贤等.建筑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18-21
[2]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35-37
[3] 黄汉平. 讨论班—出成果育人才的有效形式[J].数学通报,1999(7):36-37
(作者单位:1.沈阳工业大学基础教育学院,2.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