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要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 历史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并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包括绘图、图片处理、动画设置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掌握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有效教学,对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内容和操作技巧,学会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服务于课堂有效教学
1.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实际,有选择地应用。
(1)它的选择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在上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时,行省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在设计本目内容教学课件时,利用元朝疆域图,用不同颜色把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分三部分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并附有箭头和解说。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2)它的选择必须有助于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如在上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时,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南北战争起因”的理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黑人奴隶增加柱状图》和一段有关南方种植园主大量使用奴隶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对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学生根据以上图片和材料思考得出结论: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严重阻碍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南北矛盾的《奴隶制向西部扩张》漫画和一段有关美国宪法规定的材料,并提问:“结合这段文字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南北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南北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教师通过选用这两幅图片和两段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问题有助于拓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问题。
(3)它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进行课堂小结时,用多媒体展示林肯头像和《船长》诗选段:
哦!船长,我的船长!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
哦,船长,我的船长!
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拓展——号角,为你长鸣。
……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在朗诵中享受情感的升华,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所谓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感知、记忆、思维、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初中生的兴趣、注意力的集中是有一定的时间性,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来维持。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等。
(1)教师不要盲目地选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要把整堂课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课堂节奏变快,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兴趣散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如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课,我只选择性地设计了三个多媒体课件“元朝的统一过程”、“元朝的海运”、“元朝的行省制度”,其余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元朝的民族融合”这一目时,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这样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任务的刺激,让学生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做到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正确地把握直观教具呈现的最佳时间,而且直观教具的呈现要做到动静结合,从而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三、 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观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的事情,是教师在教學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收集图片、视频等,并用幻灯片、动画或音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学会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对网络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参与某课多媒体课件某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就会主动去预习课文,并会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老师布置的问题,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需要,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一目,让学生动手设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结果个别学生完成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用动画和折线图的形式展示革命的过程:
课件设计的非常完美,使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随着动画展示的过程一目了然,并且能帮助学生从折线图上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之一(曲折性)。
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几大好处: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牢固掌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以上观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关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粗略看法,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同仁指正。也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总结能给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起些微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汪忠等.走进初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蔡瑞仙,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 历史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并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包括绘图、图片处理、动画设置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掌握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有效教学,对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内容和操作技巧,学会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服务于课堂有效教学
1.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实际,有选择地应用。
(1)它的选择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在上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时,行省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在设计本目内容教学课件时,利用元朝疆域图,用不同颜色把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分三部分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并附有箭头和解说。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2)它的选择必须有助于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如在上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时,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南北战争起因”的理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黑人奴隶增加柱状图》和一段有关南方种植园主大量使用奴隶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对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学生根据以上图片和材料思考得出结论: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严重阻碍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南北矛盾的《奴隶制向西部扩张》漫画和一段有关美国宪法规定的材料,并提问:“结合这段文字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南北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南北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教师通过选用这两幅图片和两段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问题有助于拓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问题。
(3)它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进行课堂小结时,用多媒体展示林肯头像和《船长》诗选段:
哦!船长,我的船长!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
哦,船长,我的船长!
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拓展——号角,为你长鸣。
……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在朗诵中享受情感的升华,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所谓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感知、记忆、思维、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初中生的兴趣、注意力的集中是有一定的时间性,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来维持。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等。
(1)教师不要盲目地选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要把整堂课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课堂节奏变快,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兴趣散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如在上《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课,我只选择性地设计了三个多媒体课件“元朝的统一过程”、“元朝的海运”、“元朝的行省制度”,其余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元朝的民族融合”这一目时,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这样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任务的刺激,让学生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做到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正确地把握直观教具呈现的最佳时间,而且直观教具的呈现要做到动静结合,从而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三、 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观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的事情,是教师在教學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收集图片、视频等,并用幻灯片、动画或音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学会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对网络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参与某课多媒体课件某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就会主动去预习课文,并会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老师布置的问题,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需要,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一目,让学生动手设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示意图,并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结果个别学生完成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用动画和折线图的形式展示革命的过程:
课件设计的非常完美,使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随着动画展示的过程一目了然,并且能帮助学生从折线图上总结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之一(曲折性)。
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几大好处: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牢固掌握;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以上观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关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粗略看法,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同仁指正。也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总结能给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起些微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汪忠等.走进初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蔡瑞仙,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