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江苏省淮安市“十三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校园‘心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淮教研〔2018〕 6号)阶段性成果,江家华、秦玄主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4-0151-03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指出要“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运用真实生动的题材,用形象化,可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校园生活学习有关的心灵感悟,发人深省的锦言妙语等的“校园心语”,则是一条途径,而写作教学则是贴近高中生学习生活的较好途径。将“育德”“育智”“育美”三者统一,将德育落小落细落实,让“德育在行动”,让德育见实效。
一、德育作文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有像林则徐这样的脊梁支柱的中流击水,也有像宋礼公这样的寻常耕读之家的民风熏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宋礼公·家训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过去如此,现在的疫情抗战如此,将来亦如此。为何武汉有难,八方之士纷纷挺身而出成为最美的逆行者,成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好的注脚。为何很多一线普通医护工作人员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带着尿不湿上班,穿着防护服睡觉,都是为了更好节约时间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成为“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最质朴的写真。中华好儿女有身体力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薪火相传言传身教的使命感,有“舍我其谁”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先锋感。无言的教育在助推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声的褒奖在引领着你舍己为人冲锋陷阵,无形的力量在约束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危难时的态度,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纵观高考题可见考查的方向引领。如2019年全国1卷材料中提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古老民谚是中华文明。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更是直截了当指出“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2019年天津卷三位名人的爱国誓言,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要求新时代新青年如何传承中华文明。2018年浙江精神众多表述,等等都和中华文明传承有关。
二、破题指津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李叔同《祖国歌》)唱出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亘古绵延的特点。押题材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观点,列举了两个代表性事例,大人物有大擔当,小人物有小作为,来论证中华文明不息的原因。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脊梁是,民风也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国家需要,则不计生死,哪能福趋祸避,闪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操、博大胸怀、责任使命、担当敢为和舍身为国的品质和光芒。林则徐在国运危难,大厦将倾之际,用自己光耀华夏的一生,写下了这句震铄古今的诗句,尽显脊梁支柱的胆气风骨、格局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新时代青年只有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这里的“力气”不是仅仅指人的“体力、力量”,它是以极为通俗,极易理解,极能认同的方式,来告诫族人,读书做事应尽责尽力,当然也应尽志尽慧。“耕”即从事农业劳动,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可善其身,养其性,甚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尽责尽力”,共和国大业,需要每个人全心全意的奉献;“尽责尽力”,日积月累终能“更快更高更强”……
“尽志尽慧”,读书方能“天天向上”;“尽志尽慧”,才能做成“大国重器”,完成“超级工程”;“尽志尽慧”,精益求精,终能成为“大国工匠”……
写作时既可根据其中一则材料立意,也可以融合两则材料来写。
此次作文命题意在启迪当代的青年人如何去做。可以从“传承文明的火种”“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薪火未曾断”“从宋礼公说开去”“萤火亦能照九州”“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角度去立意。
三、片段导写
(一)扎根深挖材料本身。材料所给的两则名言,本身就是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何不就地取材,认真用好这两则素材,深挖开去,揭示其内核,铺展其外延,层层剥笋,渐浸芳华。
(二)就材料来论证材料。押题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观点原因,写作时可具体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来论证他们如何具体传承了中华文明而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三)就材料命题的意图着手。押题材料其意图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新青年的成长与中华文明的传承联系起来,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青年人的不懈努力,与时代共进步,不能辱没辜负中华文明新时代的要求。写作时着眼于青年人的表现。
四、佳作呈现
未敢忘忧国
江苏省清浦中学高三(16)班 王馨悦
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爱国报人邵飘萍因如实报道“三一八”惨案,在北平天桥下被执行枪决。
不足百天,报人林白水也因为披露军阀政府丑行而被查办,惨遭杀害。
“萍水相逢百日间。”史量才苦笑看讽刺,眼底是抹不开的悲怆。世风日下,军阀混战,黑暗迷茫中,文化界的脊梁被一节节敲碎,中国的天似是掉入了深渊,不见光亮。
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总有人挺起肩膀,未敢忘忧国,提笔战铁枪。
他们是禁锢中的股股清流,荡涤人世,敲响此间黄钟。爱国不只是刀与枪的碰撞,清流们拯救的是逐渐沉沦的思想。
从1917年1月9日,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京城的风云变幻了。这一场欲来的山雨,冲入了京城的风中。连年的口诛笔伐,没有硝烟,没有铁甲对银枪。真正的战争,是在人心之中开仗的。清流们以笔为枪,努力去灼伤国人心中封建思想的峭壁。努力打进曙光,努力唤醒沉睡在铁屋中的人们。
文人武将皆有其法,但不变的是拳拳之心。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句,我向来钦佩他一身忠胆,钦佩他一手撑起民族脊梁,但文人们却也从来未敢忘忧国。我想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浴血沙场固然英勇,但耗尽气力打退了敌人,却打不进民众的心,仍任由民族消颓,这更为可悲。
文人们未敢忘忧国,他们闯入固化思维之中,以文救国。他们清楚意识到,中华文明真正传承的是一股精神气脉,绝不仅仅是土地。于是武者把守着国关,文人们选择从民族内里去激活民魂。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旷日持久的文白之战,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的,都是有识之士们对国民思想的唤醒。他们的呐喊同样振聋发聩,绝不亚于拼搏厮杀的绝响。
文者传承的路上,难免有流血。但文人们的流血更显得凄怆,那是一个个不苟安于乱世的灵魂。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于杀戮之间,总会掘出更深层的蕴意,他们不是懦夫,于安宁之中他们是学者,于乱世之中他们是一个个布衣战士,大厦将倾之时,文人们瘦弱的脊梁,从未却步。
百年之前,文人清流们不忘忧国,他们的爱国之声,发自中华最古老的纸页之上,中流击水,延续爱国精神,传承更为理性与目光长远的文化生息。
他们不是战士,他们没有刀枪,但他们从来未敢忘忧国。
点评:此文借鉴之处:一是标题好,一下子就让阅卷老师知道他对材料的核心意旨把握得狠、准、深。审题能力强,立意高人一筹。二是素材妙,作者对于民国期间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二十年代的民国报人熟稔,以独家独特素材作为由头,让人眼前一亮。显示了宽广的阅读视野与深刻的解读能力。三是逻辑谨,紧紧扣住观点,论证有力,环环相扣,虎虎有生气,显示了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之处,从考场作文角度来看,入题偏慢,第四节才进入。行文不够简洁,文人武将表述时分得不清。还有全文多是论述过去的他者,未及现在的我们,写出当下的意义。
这样的校园心语春风化雨,德育感化不留痕迹。
五、心语积累
(一)李文亮:敢于讲真话的民间吹哨人,草根英雄!
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看到一份病人的检测报告,显示检出非典冠状病毒高置信度阳性指标,出于提醒同为临床医生的同学注意防护的角度,于是在同学群里发布消息说:确认了7例SARS,这是基于专业和善良发出的最早哨音。因为此事,李文亮甚至被警方训诫。但是作为医生的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依旧劝诫人们小心该病毒,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深思的一点。我们也必须铭记,由于那哨音未能得到及时传播而让社会付出的巨大惨痛代价。
这个世界上,听真话不容易,讲真话就更加不容易了。听真话需要面对现实、责难的勇气,讲真话则不仅需要明辨是非的智慧,更需要拥有因违抗不愿意听真话的威权意志而遭受不测压力和飞来横祸的勇气。
李文亮医生所蕴含与发出的文明光亮,将永远照亮我们。希望这代价能换来真正的反思与进步,这是李医生用他的职业荣誉与生命践行的真理,这也是中华文明坚持真理坚守良知的具体体现。
(二)韩红:最美慈善大使,“倾家荡产”做慈善
疫情爆发后,全国展开齐心协力助湖北,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出力捐钱捐物,作为慈善楷模的韩红是第一时间冲到了前线。截至2020年2月17日,韩红已向武汉运输第八批紧缺的医疗物资。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韩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韩红;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韩红的爱心慈善基金会成立八年,“自己亲手拿着钱,送给老百姓”这是韩红做公益的理念。她亲力亲为在前线冲了八年。武汉告急,韩红更是接连几天加班加点地四处筹款援助、为武汉加油打气,截至2020年1月31日,已筹集近1.5亿善款。这些钱的来源与去处,都一一公示,时间地点明晰、金额清楚到分,分毫不差。
她用自己的坚持与原则做善事,出钱奔赴灾难第一线,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让人敬佩的歌手,最值得尊敬的明星,她49岁未婚,收养了280个孤儿,却是200多个孩子的“妈妈”。因忙捐赠武汉物资而累倒三天,“倾家荡产”做慈善,拿命真心做慈善,那就是韩红。
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校园心语素材,让心语找到倾诉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4-0151-03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指出要“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运用真实生动的题材,用形象化,可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校园生活学习有关的心灵感悟,发人深省的锦言妙语等的“校园心语”,则是一条途径,而写作教学则是贴近高中生学习生活的较好途径。将“育德”“育智”“育美”三者统一,将德育落小落细落实,让“德育在行动”,让德育见实效。
一、德育作文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有像林则徐这样的脊梁支柱的中流击水,也有像宋礼公这样的寻常耕读之家的民风熏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宋礼公·家训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过去如此,现在的疫情抗战如此,将来亦如此。为何武汉有难,八方之士纷纷挺身而出成为最美的逆行者,成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好的注脚。为何很多一线普通医护工作人员一干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带着尿不湿上班,穿着防护服睡觉,都是为了更好节约时间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成为“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最质朴的写真。中华好儿女有身体力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薪火相传言传身教的使命感,有“舍我其谁”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先锋感。无言的教育在助推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声的褒奖在引领着你舍己为人冲锋陷阵,无形的力量在约束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危难时的态度,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纵观高考题可见考查的方向引领。如2019年全国1卷材料中提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等古老民谚是中华文明。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更是直截了当指出“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2019年天津卷三位名人的爱国誓言,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要求新时代新青年如何传承中华文明。2018年浙江精神众多表述,等等都和中华文明传承有关。
二、破题指津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李叔同《祖国歌》)唱出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亘古绵延的特点。押题材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观点,列举了两个代表性事例,大人物有大擔当,小人物有小作为,来论证中华文明不息的原因。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脊梁是,民风也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国家需要,则不计生死,哪能福趋祸避,闪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操、博大胸怀、责任使命、担当敢为和舍身为国的品质和光芒。林则徐在国运危难,大厦将倾之际,用自己光耀华夏的一生,写下了这句震铄古今的诗句,尽显脊梁支柱的胆气风骨、格局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新时代青年只有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力气不是财,用完还能来。”这里的“力气”不是仅仅指人的“体力、力量”,它是以极为通俗,极易理解,极能认同的方式,来告诫族人,读书做事应尽责尽力,当然也应尽志尽慧。“耕”即从事农业劳动,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可善其身,养其性,甚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尽责尽力”,共和国大业,需要每个人全心全意的奉献;“尽责尽力”,日积月累终能“更快更高更强”……
“尽志尽慧”,读书方能“天天向上”;“尽志尽慧”,才能做成“大国重器”,完成“超级工程”;“尽志尽慧”,精益求精,终能成为“大国工匠”……
写作时既可根据其中一则材料立意,也可以融合两则材料来写。
此次作文命题意在启迪当代的青年人如何去做。可以从“传承文明的火种”“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薪火未曾断”“从宋礼公说开去”“萤火亦能照九州”“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角度去立意。
三、片段导写
(一)扎根深挖材料本身。材料所给的两则名言,本身就是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何不就地取材,认真用好这两则素材,深挖开去,揭示其内核,铺展其外延,层层剥笋,渐浸芳华。
(二)就材料来论证材料。押题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观点原因,写作时可具体选取一些典型事例,来论证他们如何具体传承了中华文明而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三)就材料命题的意图着手。押题材料其意图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新青年的成长与中华文明的传承联系起来,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青年人的不懈努力,与时代共进步,不能辱没辜负中华文明新时代的要求。写作时着眼于青年人的表现。
四、佳作呈现
未敢忘忧国
江苏省清浦中学高三(16)班 王馨悦
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爱国报人邵飘萍因如实报道“三一八”惨案,在北平天桥下被执行枪决。
不足百天,报人林白水也因为披露军阀政府丑行而被查办,惨遭杀害。
“萍水相逢百日间。”史量才苦笑看讽刺,眼底是抹不开的悲怆。世风日下,军阀混战,黑暗迷茫中,文化界的脊梁被一节节敲碎,中国的天似是掉入了深渊,不见光亮。
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总有人挺起肩膀,未敢忘忧国,提笔战铁枪。
他们是禁锢中的股股清流,荡涤人世,敲响此间黄钟。爱国不只是刀与枪的碰撞,清流们拯救的是逐渐沉沦的思想。
从1917年1月9日,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京城的风云变幻了。这一场欲来的山雨,冲入了京城的风中。连年的口诛笔伐,没有硝烟,没有铁甲对银枪。真正的战争,是在人心之中开仗的。清流们以笔为枪,努力去灼伤国人心中封建思想的峭壁。努力打进曙光,努力唤醒沉睡在铁屋中的人们。
文人武将皆有其法,但不变的是拳拳之心。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句,我向来钦佩他一身忠胆,钦佩他一手撑起民族脊梁,但文人们却也从来未敢忘忧国。我想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浴血沙场固然英勇,但耗尽气力打退了敌人,却打不进民众的心,仍任由民族消颓,这更为可悲。
文人们未敢忘忧国,他们闯入固化思维之中,以文救国。他们清楚意识到,中华文明真正传承的是一股精神气脉,绝不仅仅是土地。于是武者把守着国关,文人们选择从民族内里去激活民魂。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旷日持久的文白之战,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的,都是有识之士们对国民思想的唤醒。他们的呐喊同样振聋发聩,绝不亚于拼搏厮杀的绝响。
文者传承的路上,难免有流血。但文人们的流血更显得凄怆,那是一个个不苟安于乱世的灵魂。文人与文人之间,文人于杀戮之间,总会掘出更深层的蕴意,他们不是懦夫,于安宁之中他们是学者,于乱世之中他们是一个个布衣战士,大厦将倾之时,文人们瘦弱的脊梁,从未却步。
百年之前,文人清流们不忘忧国,他们的爱国之声,发自中华最古老的纸页之上,中流击水,延续爱国精神,传承更为理性与目光长远的文化生息。
他们不是战士,他们没有刀枪,但他们从来未敢忘忧国。
点评:此文借鉴之处:一是标题好,一下子就让阅卷老师知道他对材料的核心意旨把握得狠、准、深。审题能力强,立意高人一筹。二是素材妙,作者对于民国期间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二十年代的民国报人熟稔,以独家独特素材作为由头,让人眼前一亮。显示了宽广的阅读视野与深刻的解读能力。三是逻辑谨,紧紧扣住观点,论证有力,环环相扣,虎虎有生气,显示了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之处,从考场作文角度来看,入题偏慢,第四节才进入。行文不够简洁,文人武将表述时分得不清。还有全文多是论述过去的他者,未及现在的我们,写出当下的意义。
这样的校园心语春风化雨,德育感化不留痕迹。
五、心语积累
(一)李文亮:敢于讲真话的民间吹哨人,草根英雄!
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看到一份病人的检测报告,显示检出非典冠状病毒高置信度阳性指标,出于提醒同为临床医生的同学注意防护的角度,于是在同学群里发布消息说:确认了7例SARS,这是基于专业和善良发出的最早哨音。因为此事,李文亮甚至被警方训诫。但是作为医生的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依旧劝诫人们小心该病毒,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深思的一点。我们也必须铭记,由于那哨音未能得到及时传播而让社会付出的巨大惨痛代价。
这个世界上,听真话不容易,讲真话就更加不容易了。听真话需要面对现实、责难的勇气,讲真话则不仅需要明辨是非的智慧,更需要拥有因违抗不愿意听真话的威权意志而遭受不测压力和飞来横祸的勇气。
李文亮医生所蕴含与发出的文明光亮,将永远照亮我们。希望这代价能换来真正的反思与进步,这是李医生用他的职业荣誉与生命践行的真理,这也是中华文明坚持真理坚守良知的具体体现。
(二)韩红:最美慈善大使,“倾家荡产”做慈善
疫情爆发后,全国展开齐心协力助湖北,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出力捐钱捐物,作为慈善楷模的韩红是第一时间冲到了前线。截至2020年2月17日,韩红已向武汉运输第八批紧缺的医疗物资。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韩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韩红;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韩红的爱心慈善基金会成立八年,“自己亲手拿着钱,送给老百姓”这是韩红做公益的理念。她亲力亲为在前线冲了八年。武汉告急,韩红更是接连几天加班加点地四处筹款援助、为武汉加油打气,截至2020年1月31日,已筹集近1.5亿善款。这些钱的来源与去处,都一一公示,时间地点明晰、金额清楚到分,分毫不差。
她用自己的坚持与原则做善事,出钱奔赴灾难第一线,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让人敬佩的歌手,最值得尊敬的明星,她49岁未婚,收养了280个孤儿,却是200多个孩子的“妈妈”。因忙捐赠武汉物资而累倒三天,“倾家荡产”做慈善,拿命真心做慈善,那就是韩红。
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校园心语素材,让心语找到倾诉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