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史为本的学术著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晗是我指导的博士生,这次他的博士论文重新增补修订成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是一件大喜事、大好事。韩晗邀我作序,作为这篇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我非常乐意。
  2010年,由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任心廉同志(现已故)与著名作家陈应松先生联名推荐韩晗考我的博士生,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湖北省一位年轻的八○后作家。但入学之后,韩晗展现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潜力。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坚持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发表了近六十篇学术论文,总被引近百次,并相继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2013年,韩晗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同志共同推荐他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两年多里,他再接再厉,在科学思想史、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获得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2016年破格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副研究员职称,同年又被时任深圳大学副校长的李凤亮教授邀请南下至该校文化产业研究院任副教授、特聘研究员。这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他有志从事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韩晗的这篇博士论文,就是他潜心学术研究的一个证明。早期抗日文艺期刊,是国内学术界一个较少涉及的课题,当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史料难寻。尤其是散佚的书信、日记、期刊、电报等一手史料,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摧残与七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能幸存多少?这恐怕是束缚该领域深入研究的一个桎梏。
  在写这篇博士论文之前,韩晗就有心收集了许多学术期刊,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如《狮吼·复活号》一刊,在当下学界可谓一册难寻,邵绡红女士为其父邵洵美先生编文集,就曾找韩晗复印过该刊;在《现代文学评论》《絜茜》等珍稀刊物中,韩晗钩沉史料,挖掘真相,协力翻译家、抗战战地记者杨昌溪先生的哲嗣杨筱堃女士编辑出版了《杨昌溪文存》,并在《外国文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杨昌溪研究的专门论文多篇,成为目前学界对杨昌溪最早、最全面的研究。在对史料的占有上,韩晗先人一筹,因此,他对早期抗日文艺期刊的格局、状况与历史得失,显然有一定的把握与研究,也为《早期抗日文艺期刊研究(1931—1938)》一书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著中,韩晗选取了“第三党”创办的《絜茜》杂志、“左联”背景的《夜莺》杂志、国民政府官方背景的《越风》杂志与人道主义知识分子主办的《呐喊(烽火)》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当时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抗日救亡精神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重提抗战精神的当下,有着鮮明的时代意义。
  而且,该著敏锐地建立起史料与史实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被前人的观点所束缚,以史为本,敢于突破并寻求创新,体现出青年学人尊重历史的良好学品与学风。譬如该著通过对《夜莺》杂志的系统研究,并对“两个口号”之争中胡风、周扬、冯雪峰等人的“话语权力”进行完整梳理,颠覆学界既成观点,因此有着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而对于《絜茜》杂志的研究,则从“第三党”抗日办刊的文学活动入手,结合具体的史料,提出了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先生主编)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对于《呐喊(烽火)》出刊情况的总结与研究,修正了胡风在回忆文章中对该刊有成见的评价。上述这些都证明了该著是一本以史为本、敢说真话、见解独到的学术力作。
  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用“全书史识丰赡,论述翔实,诚为探讨抗战时期政治与文化互动的重要著作”来称许该著,而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则认为该著“能以坚实证据提出新观点”,且又能在诸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立项,可见该著的学术意义有目共睹。称道的话我不再赘述,最后我想说的是,“年方而立”的韩晗还很年轻,前方的学术道路仍可谓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希望他以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勇于开拓、敢于否定、乐于思考,在做学问的道路上矢志不移、继续前行。
  曾记得五年前韩晗离开武汉时,我曾借唐人王湾的名句“风正一帆悬”题赠给他,希冀他以端正之学风、方正之文风与守中持正君子之风在治学与创作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在这篇序的最后,我仍用这五个字作为对他的期许,因为,他依然很年轻。
  是为序。
其他文献
泰戈尔是在东、西方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伟人,是既属于印度和东方世界,也属于西方世界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东亚、东南亚、西亚以及西方各国的文明都有所研究。他爱印度,更爱世界;爱东方,也爱西方;推崇民族主义,更相信世界主义。因此,只有在世界文明视野中审视泰戈尔的文明观和哲学思想,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在论述世界文明问题时所特有的文化人类学家的哲学高度和
当年清华国学院的两大学者陈寅恪和王国维,庶几就是清末民初的学术标高。然而,他们面对华夏上古史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陈寅恪选择了驻足,认为史料过于匮乏,从而聚焦于中古史亦即魏晋至隋唐的研究。王国维以文献和实物互证的二重证据法步入华夏上古史,其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便是那篇著名的经典论文《殷周制度论》。此乃笔者写作《中国文化冷风景》最为重要的参考,并且深为认同王氏的断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陈风·东门之枌》  去参观司马迁祠时,顺便逛了一下历史悠久的韩城古城。韩城古城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韩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武德八年(625)设韩城县治始,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
昆曲与酒自有不解之缘。不说厅堂侑酒,光是经典折子戏,流传至今的就有《义侠记·打虎》、《虎囊弹·山门》、《醉菩提·当酒》等,都是描写酒给英雄壮士带来的无限豪情。  酒与诗也密不可分。“斗酒诗百篇”正是李白的标签。诗人一生屡屡失意,却永远保持超人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醉中的诗人李白,那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风
“我拿青春赌明天。”叶倩文《潇洒走一回》的歌词或许是这十几年来选秀节目方兴未艾的最好概括。节目之中,各类舞台色彩炫目;回望自己,青春年少或可一试。在“上电视”依然是许多人遥不可及之梦的今天,如果有一条路,能让普通人不仅走入电视荧屏,还能入行入圈、转换身份,乃至一夜成名、家喻户晓,这样的灰姑娘之梦,有谁不想做一做呢?风起之时  从2004年开始,我便成为音乐选秀节目的忠实观众。那时,现象级的《超级女
如果说,紧邻京城、位于海河边的天津曾是一处客旅、商贸渡口,那么,坐落其间的问津书院,便是一处文化的渡口。  问津书院建于清代,今已不存,据说原址在鼓楼一带,当然是不可能见到了,连它到底“长”得怎样,我也没有找到一幅图画,只能在脑海里构想它的大致轮廓。但重建的问津书院我是去过的,并在那里呆了整整一个下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2015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暨藏书票艺术论坛
牌坊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根据修建的原因和功用,可分为很多种类,有军政功德、忠正名节、科甲功名、官宦名门、孝子懿行、贞妇节女、仁义慈善、百岁寿庆、历史纪念、学宫书院、文庙武庙、衙署府第、街巷道桥、会馆商肆、陵墓祠庙、坛庙寺观、胜景胜迹等十七大类,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代变迁,由于历久失修、兵灾火灾甚至人为拆毁
吕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县人,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为圣因,别署晓珠、信芳词侣等,四十八岁上皈依佛门,法号宝莲居士。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就始自吕碧城。她是力行中国女子现代教育的先驱,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还首创“中国动物保护会”。吕碧城堪称由晚清至民国的才女兼奇女,百年难
一  严复晚年住过的故居,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郎官巷。1920年,严复回到家乡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回到福州的前一年,严复曾在上海写下一首诗。  怀阳崎  不反阳崎廿载强,李坨依旧挂斜阳。  鳌头山好浮佳气,碕角风微蔟野航。  水鸟飞来还径去,黄梅香远最难忘。  何从更作莼鲈语,东海如今已种桑。  阳崎是严复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严复的父亲严振先以行医为生,为人宽厚,可惜嗜赌如命。在严复十四岁时,严父
在日本国内颇有个性的丹羽宇一郎,曾被人称为“走路逛街的董事长”,不知是“祸”是“福”,2010年来了一个“转身”,由民而官,成了日本驻中国大使。他履职接受采访时说:“民也好,官也好,追究这些无助于外交。现在日本国难当前,却没有危机感,这个职务是要为国献身的工作。”大家知道,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工作”并不轻松,也不遂心如愿,但那“献身”的精神,倒是和“竭忠殉国”的张养浩有着相通之处。是笔者生拉硬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