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与具象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但抽象的形式语言的表达会更加自由,推陈出新的可能性也更大,它的包容性、适用性、前卫性是毋容置疑的,但自由不代表没有难度,恰恰相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量的智识和悟性的基础上的。抽象(指热抽)无逻辑性、无序性、实验性、理性。抽象是一个只能够循序渐进的品种,抽象不仅仅是对画面的理解,更多考验的是融入世界的程度,这决定你观看这世界的方式。一件有品质的抽象作品应该在怀揣着敬畏的同时,拥抱爱和宽容。
一、“图式”、“观念”
现在快节奏的消费观念,以及人们对信息接受速度的被迫提升,其实衍生出了很多对艺术的认识问题。做艺术的概念似乎越来越稀里糊涂,造图式约等于突出主观和个性,玩观念约等于玩艺术,这是不对的,讲的再漂亮的空话依旧是空话,我们应该对此有所警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应该始终保持自己对作品品质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图式只是一种语言基础,它要作为一种象征式的符号代表一个艺术家对外作用是不是真的合适呢。绘画语言的魅力绝不单纯是来自图式。另外,“观念”是现在听到的特别多的一个词,在当代艺术中的占比是很大的,必须承认,观念本身没有问题,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去创造观念也是极好,但当直接挪用一种理念进行消费的时候,或者干脆包装别人的观念嫁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这在艺术的真实性角度来看就站不住脚了,观念就会变得肤浅和乏味,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政治下的,套话永远是“假大空”的,要坚决避免。
“忽视‘图式’、‘观念’的副作用,其结果之一就是眼睛变糙了,看生活看的糙,看作品也糙,太注重图式会糙,注重观念就更糙。”眼睛变糙了之后,人的品质会下降,艺术创作也会因此失去应有的文化内涵,使艺术创作变成一件自娱自乐的丑陋行为。
二、抽象的定义
抽象是有迹可循的,“迹”不是说抽象有可以被规定的介入手段,而是说抽象本身是一种轨迹,抽象有他自身的原则性,所以抽象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对抽象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很广泛。“真理是被发现出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真理的客观实在性,与是不是承认没有关系。抽象探究的恰恰是客观世界,抽象绘画是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和描绘。我不排斥人们对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的认可,但就个人而言,我绝不认同教科书般的定义方式,抽象绘画不是情感的宣泄,也不是符号的重复堆砌。抽象绘画可以跟任何事物相互作用,但人不可以作为描述对象,人的生存本能是受到制约的,人的自然道德不断刷新底线,破坏、掠夺,不计后果,大多数人不具备对自然地悲悯之心,因此人不能成为抽象绘画中画面形象的承载者。
我不做冷抽,所以我至今不能理解冷抽的概念,也就不做解釋了。对于热抽,我把它的形成过程理解为一种有立场的主动行为,一张抽象作品的发生包含了从埋下种子到破土而出的全过程,这期间需要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所有自然发生的事物都是抽象绘画者需要感悟的对象,它们都是抽象的修行者,也是抽象本身。
三、建立抽象理念
抽象的思维方式在我理解是指非惯性的,非常识性的思考作为切入点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说“这朵玫瑰花刺伤了我的手”,这是具象的思考习惯,而“一朵花伤害了我”,这便是抽象的切入方式。抽象是在认识复杂现象或者尝试描述新生事物的时候所用的思维工具,这点在作用上来看有点像数学公式。正确的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去纠结太多细节之处。所以抽象创作中,需要思考和注入的东西很多,但其处理手法往往都是简单化、无定义的,这使得抽象作品可以不失一般性的方式包涵着每一个层次的细节。
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混杂在一起使用的,但由于眼睛看到的东西给我们的现实的、具象的视觉形象的干扰,抽象思维的存在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刻意的或有意识的去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你的思维必然是凌乱的和片段性的,决策和判断也只能是盲目的和没有依据的,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就必然会出问题。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中建立自己的风格,其本质上就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梳理出来,并且在创作中加以运用。正确且具有实用性的答案应该是简洁和清晰的,如果它有过多的新概念或着新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不堪,那它顶多是作者本身精神上的自娱自乐,其艺术作品必不会有太多的可读性。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美国著名的抽象派大师,很少讨论他自己的创作,也不允许别人看他作画,在一次少见的自我描述中,他曾说过:“每一根线都栖居着它自己的历史,那是当下的经历,是自身物性化的真实记录。”赛·托姆布雷的作品中有一种不羁的自由,真实的自我,淡雅、温润又如此的雄壮。
所以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对于抽象艺术创作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四、形成自己的观察之法
艺术创作中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的观察方式很重要,事物的存在在你观察它的瞬间是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开放的,每一个从事抽象创作的人,都必须有他自己观察现实、记录视觉经验的独特方式。各自特有的观察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滋养他们的气质、他们的创作乃至观念。要学会看,专注,不受干扰,不受诸多成见的干扰。成见太多,包括天是蓝的,地是平的,太阳是红的,眼珠是亮的等等,不做叙事,不抒发感情,尽一切可能做主动意义上的客观的判断,尽量忘记你的一切成见、定见、偏见、爱憎、常识、观念理想,一切形而上的习惯的思维都“搁置”“悬置”起来,那么一切主观判断都将是客观存在。想象从视点到大脑有一个不断变宽的通道,并一直延伸到脑后无限远处,然后全身心的拥抱你的视觉,接受它,进而可以用你的视觉向成见质疑,发问,这就得到了“观察之法”,就能细看,看出些有趣的东西,有益于头脑和双手的东西。从而你的观察推动了思维。
一切偶发都是既定,抽象艺术创作是一切经验的聚合物,是统一后的一种概念,它可以不依靠进入视觉中的具体形象而存在,因此,无论我以何种形式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都不存在对视觉形象的模仿,而是主动去创造。就像真理,被发现,或被冠以被创造。对经验性的东西的运用需要进行克制,对稳定的节奏要有所警觉,对一切可能钝化我们感官的东西保持距离,画画还是要坚持做学问。
参考文献
[1]彭锋 主编.《流动艺术》--新抽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1/11
[2]邱志杰 著.《自由的有限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10
[3]杨卫 著.《没有灵魂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版,2005/9
[4]马钦忠 著.《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3/6
[5]张敢 主编.《清华美术》--当代抽象艺术[M] 卷11,清华大学出版社
[6](德)沃林格 著.《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第一版,2010/8
[7]陈卫和 著.《戴士和·艺术与生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08/10
[8]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9][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 杨思梁 主编.《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3
[10](巴西)保罗·柯艾略 著.《朝圣》[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1][美]简·罗伯森 克雷格·麦克丹尼尔 著.《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2012/11
一、“图式”、“观念”
现在快节奏的消费观念,以及人们对信息接受速度的被迫提升,其实衍生出了很多对艺术的认识问题。做艺术的概念似乎越来越稀里糊涂,造图式约等于突出主观和个性,玩观念约等于玩艺术,这是不对的,讲的再漂亮的空话依旧是空话,我们应该对此有所警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应该始终保持自己对作品品质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图式只是一种语言基础,它要作为一种象征式的符号代表一个艺术家对外作用是不是真的合适呢。绘画语言的魅力绝不单纯是来自图式。另外,“观念”是现在听到的特别多的一个词,在当代艺术中的占比是很大的,必须承认,观念本身没有问题,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去创造观念也是极好,但当直接挪用一种理念进行消费的时候,或者干脆包装别人的观念嫁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这在艺术的真实性角度来看就站不住脚了,观念就会变得肤浅和乏味,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政治下的,套话永远是“假大空”的,要坚决避免。
“忽视‘图式’、‘观念’的副作用,其结果之一就是眼睛变糙了,看生活看的糙,看作品也糙,太注重图式会糙,注重观念就更糙。”眼睛变糙了之后,人的品质会下降,艺术创作也会因此失去应有的文化内涵,使艺术创作变成一件自娱自乐的丑陋行为。
二、抽象的定义
抽象是有迹可循的,“迹”不是说抽象有可以被规定的介入手段,而是说抽象本身是一种轨迹,抽象有他自身的原则性,所以抽象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对抽象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很广泛。“真理是被发现出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真理的客观实在性,与是不是承认没有关系。抽象探究的恰恰是客观世界,抽象绘画是对客观存在的认知和描绘。我不排斥人们对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的认可,但就个人而言,我绝不认同教科书般的定义方式,抽象绘画不是情感的宣泄,也不是符号的重复堆砌。抽象绘画可以跟任何事物相互作用,但人不可以作为描述对象,人的生存本能是受到制约的,人的自然道德不断刷新底线,破坏、掠夺,不计后果,大多数人不具备对自然地悲悯之心,因此人不能成为抽象绘画中画面形象的承载者。
我不做冷抽,所以我至今不能理解冷抽的概念,也就不做解釋了。对于热抽,我把它的形成过程理解为一种有立场的主动行为,一张抽象作品的发生包含了从埋下种子到破土而出的全过程,这期间需要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所有自然发生的事物都是抽象绘画者需要感悟的对象,它们都是抽象的修行者,也是抽象本身。
三、建立抽象理念
抽象的思维方式在我理解是指非惯性的,非常识性的思考作为切入点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说“这朵玫瑰花刺伤了我的手”,这是具象的思考习惯,而“一朵花伤害了我”,这便是抽象的切入方式。抽象是在认识复杂现象或者尝试描述新生事物的时候所用的思维工具,这点在作用上来看有点像数学公式。正确的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去纠结太多细节之处。所以抽象创作中,需要思考和注入的东西很多,但其处理手法往往都是简单化、无定义的,这使得抽象作品可以不失一般性的方式包涵着每一个层次的细节。
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混杂在一起使用的,但由于眼睛看到的东西给我们的现实的、具象的视觉形象的干扰,抽象思维的存在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刻意的或有意识的去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你的思维必然是凌乱的和片段性的,决策和判断也只能是盲目的和没有依据的,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就必然会出问题。在我看来,艺术创作中建立自己的风格,其本质上就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梳理出来,并且在创作中加以运用。正确且具有实用性的答案应该是简洁和清晰的,如果它有过多的新概念或着新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不堪,那它顶多是作者本身精神上的自娱自乐,其艺术作品必不会有太多的可读性。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美国著名的抽象派大师,很少讨论他自己的创作,也不允许别人看他作画,在一次少见的自我描述中,他曾说过:“每一根线都栖居着它自己的历史,那是当下的经历,是自身物性化的真实记录。”赛·托姆布雷的作品中有一种不羁的自由,真实的自我,淡雅、温润又如此的雄壮。
所以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对于抽象艺术创作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四、形成自己的观察之法
艺术创作中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的观察方式很重要,事物的存在在你观察它的瞬间是固定不变的,但人的思维是开放的,每一个从事抽象创作的人,都必须有他自己观察现实、记录视觉经验的独特方式。各自特有的观察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滋养他们的气质、他们的创作乃至观念。要学会看,专注,不受干扰,不受诸多成见的干扰。成见太多,包括天是蓝的,地是平的,太阳是红的,眼珠是亮的等等,不做叙事,不抒发感情,尽一切可能做主动意义上的客观的判断,尽量忘记你的一切成见、定见、偏见、爱憎、常识、观念理想,一切形而上的习惯的思维都“搁置”“悬置”起来,那么一切主观判断都将是客观存在。想象从视点到大脑有一个不断变宽的通道,并一直延伸到脑后无限远处,然后全身心的拥抱你的视觉,接受它,进而可以用你的视觉向成见质疑,发问,这就得到了“观察之法”,就能细看,看出些有趣的东西,有益于头脑和双手的东西。从而你的观察推动了思维。
一切偶发都是既定,抽象艺术创作是一切经验的聚合物,是统一后的一种概念,它可以不依靠进入视觉中的具体形象而存在,因此,无论我以何种形式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都不存在对视觉形象的模仿,而是主动去创造。就像真理,被发现,或被冠以被创造。对经验性的东西的运用需要进行克制,对稳定的节奏要有所警觉,对一切可能钝化我们感官的东西保持距离,画画还是要坚持做学问。
参考文献
[1]彭锋 主编.《流动艺术》--新抽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1/11
[2]邱志杰 著.《自由的有限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10
[3]杨卫 著.《没有灵魂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版,2005/9
[4]马钦忠 著.《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13/6
[5]张敢 主编.《清华美术》--当代抽象艺术[M] 卷11,清华大学出版社
[6](德)沃林格 著.《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第一版,2010/8
[7]陈卫和 著.《戴士和·艺术与生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08/10
[8]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9][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 杨思梁 主编.《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3
[10](巴西)保罗·柯艾略 著.《朝圣》[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1][美]简·罗伯森 克雷格·麦克丹尼尔 著.《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