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大谈应试技巧和陈旧的归纳素材,一方面是学生一碰作文仍是搜索枯肠、叫苦连天,这使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常常反思作文教学的出路。其实写作过程固有的规律就决定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而学生在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又常常无法通过课堂教学得到解决,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思维浑浊: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思维单一:不知如何求新、如何修改等。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思维训练,显得尤为紧迫、必要。
学生的潜能就像有待挖掘的宝藏,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独创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写作,写出独具魅力的作品。
一、利用联想拓展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案例及效果反馈
具体方法:拿到一个话题就不妨从相关(与话题有关的内容)、相似(与话题类似的内容)、相对(与话题相背的内容)和因果(将话题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与话题有关的前因后果)等四个维度展开联想。如:天空—土地—水—喝—茶,第一步就是对比联想,第二步则是相似联想,而第三、四步都是接近联想。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过联想,使它们发生联系: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喝—茶。联想有广泛的基础,为我们思维运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操作:词语联想接龙。
示例1:温暖—火光—热—寒冷—冰—北极
练习1:石头————
风筝————
示例2:天空———茶(要求用3到4个词语使前后两个词联系起来。)
练习2:作文———
超市
练习3:跳舞———
秦始皇
效果反馈:教师在教学上采取了对比观察评估的方法,发现在不提供联想方法前。学生练习给出的答案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范围狭窄:如“跳舞一宫女一封建王朝一秦始皇”等都是多以接近联想为主的千篇一律的答案。但在给出联想方法之后。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就扩大了,涌现出充分运用了相关、相似、相反联想等丰富多彩的答案。如:
A.跳舞—快乐—悲伤—孟姜女—秦始皇
B.跳舞—柔美—刚强—统治—秦始皇
C.跳舞—俄罗斯—沙皇—专制—秦始皇
又如:作文—高考—疲惫—补品一超市……
2.深入了解文章的联想路径
操作:借用学生随笔,引导探寻文中的联想踪迹。
刚学习完《组歌》,要求学生仿照课文,选取一自然景物写《 之歌》。
学生佳作:
我是喜怒无常的孩子,神嘱咐我在人间规规矩矩,我却总随心情来去。
我微笑。于是大地和暖:我哀伤,于是风声如泣;我暴怒,于是世界摇摇欲坠。
蒲公英与大地是一对情人,我是他们忠实的邮差,这位心急如焚,我去安抚;那位望穿秋水,我去劝慰。
我的尖叫是暴雨的前奏,我的低吟是阳光的伴舞。人生苦短,没有谁能永远站在舞台中央光芒万丈,但总可以努力做最完美的配角。
我来自虚无又最终归于虚无,在惊鸿一瞥的旅途中我常因万事万物之美而偏离轨道。一旦我被爱与善所吸引,便有时忘记了离开,就这样任由生命的最后一刻被温柔的曦光填满。
在一切渐归于沉寂之前,树——我那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人忽进退婆娑地喊道:“请你留下来吧!”
“是呀,留下来!”不知名的人们也相继喊起来。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半句!
可是,静止的风,也就不再是风了呀。
我终究只能对自已这样说。
经过教师阅读引导,学生就不难理出本文的联想线索:
A.风一大地一蒲公英一风是传情的使者
B.风—暴雨—阳光—风是完美的配角
c.风—树—静—运动是风的生命
学生发现,行文已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深入到生活、生命感悟的层次,在层层不断联想中逐渐打开写作立意的思路。
3.运用联想扩展法即席创作
操作:教师给出两命题方向。
A.从玩游戏《可爱的汤姆猫》中发挥联想,写一篇文章。
B.发挥联想,重写《之歌》。
效果反馈:作文指导前,学生曾经写过一篇叫《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文章,很多人都抱怨没有素材或者不知从何下笔。作文指导课后,不少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联想和巧用联想,提笔写此题就不怕有“无米之炊”的忧虑。其中有学生从《会说话的汤姆猫》游戏中那只犹如“虚伪的复读机”的汤姆联想到我们走进音乐厅听莫扎特的音乐,已经不是莫扎特时代本原的音乐,而是一首按莫扎特谱写出的乐谱演奏出的乐曲。从而得出耳朵被动接受声音的感悟。有学生从落叶凋零的忧伤到重现新绿的惊喜这一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既有灿烂辉煌的时刻,也有颓废低落的时刻,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以最矫健的身姿去迎接新一轮朝阳,从中点出“与其忧愁地落叶,不如勇敢地展出新芽”的感悟。
二、用“追问法”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的课堂教学案例及效果反馈
1.头脑风暴
操作:出示作文题《打开心窗》,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立意。
学生讨论得出的立意大多是要沟通,敞开心扉,收获友谊,接纳更广阔的世界。
2.提供追问方向
用追问法对题目提问。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如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找回童年(怀念、失去、不再拥有)”“如何(谁)找回(谁的)童年”“找回童年的什么(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如何找回童年”等多个方面去思考。 3.学生用追问法思考《打开心窗》写作角度
A.对世界打开心窗,世界才会为你绽放。(为什么)
B.因为身边的爱不曾离去,才让执迷的人打开心窗。(为什么)
c.打开心扉,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怎么样)
4.用质疑、追问的思维方法反向立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第五段的中心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其中作者举出三个论据,分别是“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和“大自然用‘美学’原则创造一切生物”。教师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大自然智慧与人类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的中心,反向立意并论证。刚开始,学生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选出的论据均是如“人类用高科技能征服自然”等老生常谈的话,又不能自圆其说。
此时,教师提供新的思维路径:思维深刻性的关键是让自己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走一步。质疑、追问的思维通常会以这样的句式出现:“真的如此,有其他可能吗?”“这观点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此种思维表现最明显、最活跃的是它的探索性,不达目的不罢休。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利用原材料中的三个论据。用质疑追问法敲出其站不住脚的地方,一一击破,成为新观点的论据。
经过讨论思考,针对“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学生提出了“如果没有人类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仅仅只是一个存在,而缺少生命力与张力”,进一步用《荷马史诗》、罗马斗兽场、万有引力等例子得出人类智慧的无与伦比,在于她的延展性的结论。针对“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学生用追问法提出“自然创造了人类及操纵生命的大脑。然而这只是一切的开始,雏形”。接着便用祖先的四肢着地、以天火煮食,用龟壳刻字和现在的手脚分明、用无形火、手写打字的进化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给予我们‘第一桶金’,人类便用其去闯,把自然赐予的‘雏形’打磨成当今的精致”的结论。针对“大自然用‘美学’原则创造一切生物”,学生通过“如果人类的智慧没能识别这些美,自然还是否具备继续创造和前进的条件和动力”的疑问,通过“人类看到鱼流线型的美,从此潜艇无恙,人类懂得动物超声波传递的美,从此医学昌明”进一步得出“自然只是形成了最初美的模板。人类对其修正又升华,最终创造出更纯粹的美”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都反映自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思维上处于不断推进突破的亢奋状态。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就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的思维活动方式,它与动作和行为习惯一样,是经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的某种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习惯按照某种思维写作的过程。思维训练有自身的原则,也只有在坚持思维开放性、深刻性、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出独具魅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文。
责任编辑 罗峰
学生的潜能就像有待挖掘的宝藏,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人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写作主体的独创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写作,写出独具魅力的作品。
一、利用联想拓展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案例及效果反馈
具体方法:拿到一个话题就不妨从相关(与话题有关的内容)、相似(与话题类似的内容)、相对(与话题相背的内容)和因果(将话题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与话题有关的前因后果)等四个维度展开联想。如:天空—土地—水—喝—茶,第一步就是对比联想,第二步则是相似联想,而第三、四步都是接近联想。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关系。例如木头和皮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过联想,使它们发生联系: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喝—茶。联想有广泛的基础,为我们思维运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操作:词语联想接龙。
示例1:温暖—火光—热—寒冷—冰—北极
练习1:石头————
风筝————
示例2:天空———茶(要求用3到4个词语使前后两个词联系起来。)
练习2:作文———
超市
练习3:跳舞———
秦始皇
效果反馈:教师在教学上采取了对比观察评估的方法,发现在不提供联想方法前。学生练习给出的答案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范围狭窄:如“跳舞一宫女一封建王朝一秦始皇”等都是多以接近联想为主的千篇一律的答案。但在给出联想方法之后。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就扩大了,涌现出充分运用了相关、相似、相反联想等丰富多彩的答案。如:
A.跳舞—快乐—悲伤—孟姜女—秦始皇
B.跳舞—柔美—刚强—统治—秦始皇
C.跳舞—俄罗斯—沙皇—专制—秦始皇
又如:作文—高考—疲惫—补品一超市……
2.深入了解文章的联想路径
操作:借用学生随笔,引导探寻文中的联想踪迹。
刚学习完《组歌》,要求学生仿照课文,选取一自然景物写《 之歌》。
学生佳作:
我是喜怒无常的孩子,神嘱咐我在人间规规矩矩,我却总随心情来去。
我微笑。于是大地和暖:我哀伤,于是风声如泣;我暴怒,于是世界摇摇欲坠。
蒲公英与大地是一对情人,我是他们忠实的邮差,这位心急如焚,我去安抚;那位望穿秋水,我去劝慰。
我的尖叫是暴雨的前奏,我的低吟是阳光的伴舞。人生苦短,没有谁能永远站在舞台中央光芒万丈,但总可以努力做最完美的配角。
我来自虚无又最终归于虚无,在惊鸿一瞥的旅途中我常因万事万物之美而偏离轨道。一旦我被爱与善所吸引,便有时忘记了离开,就这样任由生命的最后一刻被温柔的曦光填满。
在一切渐归于沉寂之前,树——我那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人忽进退婆娑地喊道:“请你留下来吧!”
“是呀,留下来!”不知名的人们也相继喊起来。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半句!
可是,静止的风,也就不再是风了呀。
我终究只能对自已这样说。
经过教师阅读引导,学生就不难理出本文的联想线索:
A.风一大地一蒲公英一风是传情的使者
B.风—暴雨—阳光—风是完美的配角
c.风—树—静—运动是风的生命
学生发现,行文已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深入到生活、生命感悟的层次,在层层不断联想中逐渐打开写作立意的思路。
3.运用联想扩展法即席创作
操作:教师给出两命题方向。
A.从玩游戏《可爱的汤姆猫》中发挥联想,写一篇文章。
B.发挥联想,重写《之歌》。
效果反馈:作文指导前,学生曾经写过一篇叫《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文章,很多人都抱怨没有素材或者不知从何下笔。作文指导课后,不少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联想和巧用联想,提笔写此题就不怕有“无米之炊”的忧虑。其中有学生从《会说话的汤姆猫》游戏中那只犹如“虚伪的复读机”的汤姆联想到我们走进音乐厅听莫扎特的音乐,已经不是莫扎特时代本原的音乐,而是一首按莫扎特谱写出的乐谱演奏出的乐曲。从而得出耳朵被动接受声音的感悟。有学生从落叶凋零的忧伤到重现新绿的惊喜这一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既有灿烂辉煌的时刻,也有颓废低落的时刻,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以最矫健的身姿去迎接新一轮朝阳,从中点出“与其忧愁地落叶,不如勇敢地展出新芽”的感悟。
二、用“追问法”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的课堂教学案例及效果反馈
1.头脑风暴
操作:出示作文题《打开心窗》,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立意。
学生讨论得出的立意大多是要沟通,敞开心扉,收获友谊,接纳更广阔的世界。
2.提供追问方向
用追问法对题目提问。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如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找回童年(怀念、失去、不再拥有)”“如何(谁)找回(谁的)童年”“找回童年的什么(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如何找回童年”等多个方面去思考。 3.学生用追问法思考《打开心窗》写作角度
A.对世界打开心窗,世界才会为你绽放。(为什么)
B.因为身边的爱不曾离去,才让执迷的人打开心窗。(为什么)
c.打开心扉,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怎么样)
4.用质疑、追问的思维方法反向立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第五段的中心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其中作者举出三个论据,分别是“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和“大自然用‘美学’原则创造一切生物”。教师要求学生反弹琵琶,以“大自然智慧与人类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的中心,反向立意并论证。刚开始,学生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选出的论据均是如“人类用高科技能征服自然”等老生常谈的话,又不能自圆其说。
此时,教师提供新的思维路径:思维深刻性的关键是让自己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走一步。质疑、追问的思维通常会以这样的句式出现:“真的如此,有其他可能吗?”“这观点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此种思维表现最明显、最活跃的是它的探索性,不达目的不罢休。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利用原材料中的三个论据。用质疑追问法敲出其站不住脚的地方,一一击破,成为新观点的论据。
经过讨论思考,针对“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学生提出了“如果没有人类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仅仅只是一个存在,而缺少生命力与张力”,进一步用《荷马史诗》、罗马斗兽场、万有引力等例子得出人类智慧的无与伦比,在于她的延展性的结论。针对“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学生用追问法提出“自然创造了人类及操纵生命的大脑。然而这只是一切的开始,雏形”。接着便用祖先的四肢着地、以天火煮食,用龟壳刻字和现在的手脚分明、用无形火、手写打字的进化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给予我们‘第一桶金’,人类便用其去闯,把自然赐予的‘雏形’打磨成当今的精致”的结论。针对“大自然用‘美学’原则创造一切生物”,学生通过“如果人类的智慧没能识别这些美,自然还是否具备继续创造和前进的条件和动力”的疑问,通过“人类看到鱼流线型的美,从此潜艇无恙,人类懂得动物超声波传递的美,从此医学昌明”进一步得出“自然只是形成了最初美的模板。人类对其修正又升华,最终创造出更纯粹的美”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都反映自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思维上处于不断推进突破的亢奋状态。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就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的思维活动方式,它与动作和行为习惯一样,是经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中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的某种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习惯按照某种思维写作的过程。思维训练有自身的原则,也只有在坚持思维开放性、深刻性、独立性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出独具魅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文。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