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归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佩斯在《戏台》现场

  阔别22年后,陈佩斯重回央视。这条归来的消息,由央视春晚微博发布。
  我们写过他的作别,而他的归来,让人们更怀念和期待纯朴的笑声。22年前,他不知梦里身是客;22年后,他是风雪夜归人。
  君问归期忽有期。


  1985年,那场失误连连的春晚,现场设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万人围观的场面显然超出预计。
  演出当日,灯光失控,音响失灵,镜头切换得支离破碎,连道具牛都脾气发作不愿出场。
  整台晚会长达6个多小时,无比冗长。导演组寄望马三立拯救节奏,结果老爷子上台说高兴了,还来了个返场。
  那个漫长夜晚,观众唯一满意的节目叫作《拍电影》。
  陈佩斯在寒风中穿着小褂,假装大汗淋漓,终于逗笑了观众。笑声在黑压压的看台上响起,像长风掠过山冈。
  《拍电影》是《吃面條》的续集。1984年春晚筹备期,姜昆邀请陈佩斯当主持人,陈佩斯说他和朱时茂有个节目,两个人凭此走穴,场场爆满。
  导演组半信半疑,安排他们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食堂面试。
  庄则栋等体育名将好奇地充当观众,看到一半就笑着滚到地面上了。食堂大师傅笑得纽扣都绷掉了。即便娱乐效果如此惊人,但节目能否上春晚一直悬而未决。
  他们俩在春晚剧组苦等数月,大年三十那天,央视派车来驻地接演员,车上没他们俩的位置。两个人蹭车前往央视,守在演播厅的走廊上。当晚的《新闻联播》都播了,依旧无定论。最后,导演黄一鹤小跑出来,拍板决定硬上。
  演出大获成功。晚会结束后,演员都不愿走,导演组直接在演播厅摆桌,一共56桌,恰合民族大团结。老台长洪民生极少喝酒,但那夜他到处敬酒,喝了一瓶半茅台。退休后他说,最喜欢1984年的春晚,因为真诚,所以老百姓高兴。
  众人欢聚至凌晨5点才散去,陈佩斯回家睡了一觉,醒来后出门,发现走到哪儿都是“再来一碗”的笑声,像无休止的海浪。
  《吃面条》让一个严肃的社会终于学会发笑。两个人的组合如同隐喻: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像严肃的时代,而陈佩斯是严肃之下的通融。
  1986年的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羊肉串》。
  多年以后,陈佩斯提及春晚总是表情冷峻,唯有说起这段时语调温柔:“当时缺笑料,马季、姜昆等人一起帮忙想办法,大家在后台就像一家人。”
  那是他喜欢的“联欢”,远离严肃,无关名利,人人笑容纯朴,只有单纯的欢乐。这种纯朴,在1989年《胡椒面》中达到极致。知识分子和农民工,都是一样的俗人。
  那年春节后,民工潮开启,3000万农民工进城。从武汉南下的列车,车厢下的车簧被压死,一度动弹不得。一年后,下海潮到来,1000多万公务员辞职,人们开始书写财富传奇。
  传奇的故事话语喧嚣,往日的单纯更像童话。
  1990年的春晚是童话的尾声。那年,两个人演了巅峰之作《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天真地以为,当主角或配角不重要,观众爱看谁才重要。


  1991年春晚,陈佩斯表演《警察与小偷》。
  陈佩斯的表演技巧已炉火纯青,他在小品中一口气用了伦理、颠覆、错位等多重套路,观众很满意,可他不满意。他最满意的部分彩排时被砍掉了,最终版本只剩50%的剧情。他反复申请在节目中插播一个短片,但总是被拒绝。他所习惯的纯朴似已远去。第二年,他演了自己最不满意的《姐夫与小舅子》。
  他说,节目是临时凑的,和时事贴得太紧,反而不自在。小品中,陈小二一边应付着姐夫,一边心猿意马,惦记着草丛中的录像机。现实中,陈佩斯的注意力也已投向春晚外的世界。他想到更广阔的舞台演喜剧。
  1991年,陈佩斯成立电影公司,是中国第一家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民营影视公司。那是喜剧的洪荒年代,陈佩斯说,他出发时,大地一片荒芜,根本无路可走,故而给公司起名“大道”。
  公司成立之后,陈佩斯投资并主演了《编外丈夫》《太后吉祥》等6部电影,口碑很好,但不挣钱。


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

  他派人去河北监票,发现有的地方演了7场只报3场,有的影院明明有100个观众,却告诉他只有10个。号称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的《太后吉祥》因为瞒报,票房惨败。
  “当你面对一种惯性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何其渺小。”
  1994年春晚,他交了一个敷衍的作品——《大变活人》,拙劣的戏法引发一阵阵哄笑。
  在后台,他对朱时茂说:“身心俱疲。”
  整个时代正如戏法般飞速变幻,规则越来越狂野。
  牛群在相声中说,“上午跟着轮子转,中午跟着盘子转,晚上跟着骰子转,夜里跟着裙子转”;赵本山在小品中说,“老的要给少的拜年,谁有钱就给谁拜年”。
  这些都是陈佩斯不懂的规则,他越来越沉默。烦闷时,他爱写书法,古雅的篆字在他笔下别有意趣。他的大道影业公司的办公室内,挂着他手书的郑板桥《沁园春·恨》,字如乱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陈佩斯出生在吉林长春,却没人将他当成东北笑星。
  他的小品不用方言,笑料多靠人物矛盾制造,幽默、高级且干净,以至数十年后,人们仍念念不忘。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父亲在纳粹集中营给孩子讲童话,将战争的残忍,笑着讲出来,这是陈佩斯认为的喜剧终极。
  在春晚最后那几年,人们说他江郎才尽,他自己则如衣锦夜行。他锲而不舍地提了许多想法,如堂吉诃德般一次次提枪冲向风车。巨大的风车轰鸣转动,什么都没改变。
  1998年,他表演了最后的作品《王爷与邮差》。这个本子他心心念念了7年,演出服装都是他找人手工缝制的。
  小品采用莫里哀经典的“仆人戏弄主子”手法,也是他惯用了15年的倒置手法。
  只是那个春晚舞台,已和15年前不一样了。
  那一年,央视将楼宇之间的空地改造成1号演播大厅,因工期紧张,排练时,球形顶棚尚未封顶,有时还会飘进雪来。
  除夕夜,王菲和那英在滚动的透明气球前,唱了《相约九八》。蓝光灯打在气球上,新时代像水晶般朦胧璀璨。
  当晚11点30分,陈佩斯和朱时茂登场,鞭炮声歇,万家屏气凝神。
  工作人员将麦克风随意挂在戏服上,朱时茂一登场,麦克风就掉了,他只能蹭陈佩斯的麦克风说话。节目最后,陈佩斯跑起来时,朱时茂只能扯着嗓子喊台词。此时,台下原有准备好的声效光碟,但工作人员也没给他们放。陈佩斯涂着红脸蛋,戴着假辫子,最后笑着看了一眼这个舞台,拉着朱时茂下台。
  他在台下崩溃大哭。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南礼士路一片静谧,行人车辆稀少,央视旧楼灯火璀璨,远处有烟花绽放。
  陈佩斯的身影没入夜色之中。
  长夜如墨,静待君归。
  (楚 客摘自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其他文献
护照各負其责共享动物智谋之隐身“魂”归故里
期刊
武陵樊伷反叛,州郡请求发兵一万人去讨伐,孙权征求潘濬的意见,潘濬说:“五千兵足够了。”“你为什么如此轻视樊伷?”潘濬说:“樊伷善于夸夸其谈,却没什么本事。他曾经设宴招待宾客,天都晌午了,饭菜却还没上来,起来坐下观望了十多次,我就知道这人成不了大事。”孙权便派潘濬率五千人去,果然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唐朝的司刑太常伯卢承庆,曾负责官员的考核。有一官员督运,遭风失米,遂考为“监运损粮,考中下”。此人
期刊
人天生就喜欢形象化的东西,比如一个故事、一幅画面、一场表演……   故事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帮助我们整理略显混乱的人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人类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追求人生意义的深层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实践,更是一种个体化的体验。   打个比方,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当你坐在漆黑的卡座里,你体验到的是电影中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展开的、强烈甚至痛苦的情感刺激,这种情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
期刊
吴江县的石鲁瞻,在衙门里当差役,他宅心仁厚,是个好人。  清闲无事时,他就将竹板磨细,甚至将竹板浸入粪缸,因为据说这样处理过的竹板打起人来不痛不伤。  也有人私下给他钱,让他打人打重板,他流泪不答应:我不忍心这么做啊!  石差役一直坚持这样做,有五十年了。  听说他九十五岁时,还健康地活着。数代同堂,儿孙绕膝。  石差役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等县官一声喝令,然后,高举起板子打在案犯身上。  石差役不是
期刊
新的工作项目、在家中做的新尝试、学到的新知识、参加马拉松长跑……不论谈话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平时与人交谈时围绕的都是“现在”。  “你现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将一年后当作“现在”来进行思考。  比如,如果有人在今年秋季问我“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会按明年此时的目标作答。  如果有人问我“你明年的计划是什么”,我会提前做好后年的计划,并流利地回答。  当然
期刊
大师将所有弟子召集到一起,准备决定谁将有幸在他身边工作。  “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问题,”大师说,“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将成為寺院的新守护。”  他把一张小凳子放到房间中央,凳子上放着一只价值连城的瓷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枝玫瑰花。  “问题就在那儿。”大师说。  过了一会儿,一位弟子站了起来,看了看大师和其他师兄弟,然后走到花瓶跟前,把它拿起来扔到地上摔碎了。  “你是新守护了。”大师对该弟子说。  
期刊
在火地島的石油小镇马纳提阿勒斯以北,有个叫安格斯图拉的渔港,那里有12幢或者15幢房子,因为那里恰好正对着麦哲伦海峡的第一个窄道。那些房子只有在南半球短暂的夏季才有人居住,其后在稍纵即逝的秋天和漫长的冬天,都是风景中的参照物而已。  安格斯图拉没有墓地,但有一个被漆成白色的小坟面朝大海,里面长眠着潘奇托·巴里亚——一个11岁时死去的小男孩。到处有人生、有人死,就像探戈曲里唱的“死亡乃习俗”,但潘奇
期刊
彭二挣买了一头黄牛。牛挺健壮,彭二挣越看越喜欢。夜里,彭二挣做了个梦,梦见牛长翅膀飞了。他觉得这梦不好,要找人详解这个梦。  村里有仨老头,有学问,有经验,凡事无所不知,人称“三老”。彭二挣找到三老,三老正在丝瓜架底下抽烟说古。三老是:甲、乙、丙。  彭二挣说他做了这样一个梦。  甲说:“牛怎么会飞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乙说:“这也难说。比如,你那牛要是得了癀病,死了,或者它跑了,被人偷了,你
期刊
傍晚回家之时,我累得要死,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路面和人行道,满脑子尽是郁闷和愤慨,诸如别人对我的伤害啦,冒犯啦。偶尔我的脑海里也有美丽的情形闪现,尽管它们都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时光流逝。什么都没有。到晚上了。毁灭与挫败。晚上吃什么?  桌上的台灯亮着,旁边摆着一盘沙拉和些许面包,都在一个篮子内。桌布是花格纹的。还有什么?……一个碟子和一些豆子。我看了看豆子,这点显然不够。桌上,还是那盏灯,它依然亮着
期刊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曾经深思熟虑过“预留遗言”这个想法。他觉得临终遗言应当是“在一息尚存之时,用充满睿智的话语华丽地把自己送达永恒的彼岸”。他同时也警告人们:“人在弥留之际,油尽灯枯,身体和大脑都变得不可靠了。”基于此,他建议遗言应该是事先筹谋、白纸黑字、亲友传阅、开诚谈论。  不幸的是,马克·吐温并没有践行自己的倡议。事实上,他给自己女儿的临终遗言不完整得令人泄气。这或许正应了那句“凡事预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