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黄保法,原上海第二幼儿师范学校教科所主任、高级讲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会员。黄保法先生从事学前儿童体育理论与教学法研究多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幼儿体育游戏200例》一书,主编的图书有《婴幼儿十万个怎么办》丛书体育分册、《感觉统合与儿童的成长》丛书、《幼儿软性器材运动指南》等。
黄保法先生多次在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广州、厦门、郑州、长沙、昆明等城市进行幼儿园体育专题讲座和辅导活动,对多所知名幼儿园进行了运动活动和感觉统合活动的辅导,广受好评。
幼儿情境体育教学,是指在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幼儿情感体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主体锻炼、提高活动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十分符合幼儿爱听故事、爱模仿、富于幻想、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在幼儿体育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效果。
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不同的情境
幼儿情境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需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及现有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情境,发挥情境的最大作用。
(一)小班
1.年龄特点
运动经验缺乏,运动能力受限,协调性、灵活性较差;乐意模仿,好奇,一见就学,但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听而不闻,时常东张西望。
2.情境创设要求
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创设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动物并模仿其动作。
如让幼儿学习双脚跳,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青蛙跳跳乐”;让幼儿滚皮球、抛接皮球,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花猫爱玩球”;让幼儿手、膝着地爬,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乌龟学本领”;让幼儿在5~10厘米高的平衡木上前进、单脚站立,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熊猫练杂技”……
(二)中班
1.年龄特点
智力得到一定发展,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活动能力提高,并有一定的创造性;活动持续时间增加,初步具有竞赛意识,集体观念逐步形成。
2.情境创设要求
选择反映社会事件(如救灾、打仗)、生活事件的故事;故事情节要带有一定的竞赛性、挑战性。
如让幼儿趴在地上,提臀、收大腿爬行,可以将活动“包装”为“蚕宝宝长大了”;让幼儿将布袋套在腿上,手提袋口跳跃前进并取物,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袋鼠救灾”;让幼儿用小推车运物品,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熊运货”;让幼儿在10~15厘米高的平衡木上前进,沿着地上的绳子行走,可以将活动“包装”成“小小杂技演员”……
(三)大班
1.年龄特点
体能发展显著,活动能力提升;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有明显变化;行动的盲目性减少,分析与选择运动的能力提高;喜欢带有竞赛性、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初步形成团队意识。
2.情境创设要求
故事情节可复杂一些,活动内容增多,游戏的玩法更加多样;游戏要具有竞赛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情境,增加创造性和运动智慧的内容;让幼儿学会分享,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游戏中要增加更多的规则限制。
如让幼儿攀爬大型体育器械,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小消防员”;让幼儿进行足球的练习、有对抗性的足球比赛,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小世界杯”……
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新颖,有趣
情境新颖,才能吸引幼儿更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情境有趣,才能让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持久。
如让幼儿锻炼手、膝着地爬,针对小班幼儿,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乌龟学本领”。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小乌龟学本领”就不够新颖和有趣,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不够。于是,老师用纸箱做成纸箱筒,将纸箱的外部装饰成坦克履带的模样,“坦克兵真勇敢”就诞生了。幼儿钻入纸箱筒爬行,还要穿过指定的小拱门,面对敌人“炮火”的攻击(其他幼儿向“坦克”投掷沙包),游戏的难度更适合大班的幼儿,新颖、有趣、惊险刺激的游戏设计让大班幼儿兴趣盎然。
(二)符合幼儿已有经验,贴近幼儿生活,合乎情理,有科学性
只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经验,了解幼儿的生活,所创设的情境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情境的创设合乎情理,有科学性,才能使情境和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一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正确的、新的常识。
如南方的一个幼儿园,为锻炼中班幼儿趴在地上提臀、收大腿爬行的能力,发展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设计了体育活动——“蚕宝宝长大了”。该幼儿园所在的地区很多家庭都养蚕,所以幼儿对蚕都特别熟悉,很愿意扮演蚕宝宝。而如果该游戏情境放到对蚕相对陌生的地区,则显得不合适。游戏之中,如果幼儿出了汗,教师会提醒幼儿脱掉外套,进行“蜕皮”;为让幼儿在大运动量活动中学会用深呼吸的方法调整呼吸,老师提醒“蚕宝宝”赶快“吐丝”;活动后的放松环节,老师宣布进入破茧化蛾阶段,要幼儿伸开双臂慢慢走,想象自己是一只蛾子在飞。这几个环节将游戏的步骤、活动的要求和蚕的生长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合乎情理且十分科学。
(三)统筹安排,故事前后呼应、衔接自然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的顺序为:设置情境→引发幼儿运动兴趣→幼儿体验情境,运动实践→故事发展,层层递进→故事结尾,幼儿进行放松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一个体育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做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方案。尤其是作为体育活动情境的故事,一定要完整、流畅、衔接自然,让幼儿一直沉浸在情境中,全身心地进行体育活动。
如大班幼儿体育游戏“大力水手”中,老师先让“水手”进行“游泳练习”(陆上准备活动:双臂做蛙泳、自由泳、仰泳的动作),然后让“水手”适应船上的生活(走长凳进行平衡练习),再让“水手”一起开动“大船”(幼儿坐到长凳上并想办法大家一起前进)并几个组进行竞赛,最后“水手”们进行放松活动并将“大船”(长凳)收起。整个故事情境完整、层层递进、衔接自然,幼儿一直处于游戏的兴奋之中。(游戏方案详见本期第31页《活动串烧》)。
情境设计的策略
(一)“造境”是关键,“入境”有情感,让幼儿积极投入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的“造境”,就是依据活动要求和幼儿兴趣点创设好故事的情节,提供必要的物质情境。“入境”就是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吸引,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已有的相关经验被唤起,从而在轻松愉快、情绪活跃、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活动。“造境”是为了使幼儿更好地“入境”。而“造境”的开始部分,即导入环节虽然时间短,但很关键,一定不能随意。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猜谜语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利用新闻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联系已有知识导入等。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验情节、充分发挥智慧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不能太单调,要富于变化,相应的玩法也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并逐步增加体育活动的难度。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在身体不断的活动中体验情节、适应新的玩法,甚至创造出新的玩法。
中班幼儿平衡能力较差,但枯燥、单调的平衡练习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可设计“小小杂技演员”这个体育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杂技教练员”(教师)为大家设置了“钢丝”(放在地上的皱纸带)、“独木桥”(长方形积木拼成的小桥)、“树桩”(小圆凳)几个项目,让“演员”(幼儿)自己选择,然后在上面行走。当幼儿觉得游戏已经没有挑战性时,教师又要求大家变换各种动作行走、头顶沙包行走,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有些幼儿在行走时自创了新动作,教师要加以鼓励,并向大家推广一些比较有创意的动作。在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各种动作后,教师可带领大家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教师说出“大灰狼”时,正在头顶沙包行走的幼儿都要原地蹲下(表示在家安全),要求蹲稳、保持不动、沙包不许掉。当教师宣布安全后,大家继续站起行走,从而将“小小杂技演员”这个体育活动推向高潮。
(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适时调整
教师在整个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幼儿进行细致、全方位的观察。教师在幼儿体育情境中的观察点主要有:
1.幼儿对预设的活动情境、身体练习方式、器材运用是否有兴趣。
2.幼儿尝试的情况。包括幼儿已有经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创造的不同锻炼方法。
3.幼儿的心理品质,如坚持性、忍耐性、自信心等。
4.活动场地、器材、玩具的安全性,以及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5.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生理负荷方面,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面色、出汗量、呼吸、动作状况来了解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心理负荷方面,主要观察幼儿的注意力、反应能力、精神状态、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6.幼儿与同伴相互关爱、合作的情况。
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适时介入,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用语言介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不断思考,给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新的能量。教师也可以用行为介入,增添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和智慧,使幼儿保持兴趣,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掌握和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黄保法,原上海第二幼儿师范学校教科所主任、高级讲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会员。黄保法先生从事学前儿童体育理论与教学法研究多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幼儿体育游戏200例》一书,主编的图书有《婴幼儿十万个怎么办》丛书体育分册、《感觉统合与儿童的成长》丛书、《幼儿软性器材运动指南》等。
黄保法先生多次在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广州、厦门、郑州、长沙、昆明等城市进行幼儿园体育专题讲座和辅导活动,对多所知名幼儿园进行了运动活动和感觉统合活动的辅导,广受好评。
幼儿情境体育教学,是指在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幼儿情感体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主体锻炼、提高活动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十分符合幼儿爱听故事、爱模仿、富于幻想、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在幼儿体育教学中起到积极的效果。
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不同的情境
幼儿情境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需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及现有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情境,发挥情境的最大作用。
(一)小班
1.年龄特点
运动经验缺乏,运动能力受限,协调性、灵活性较差;乐意模仿,好奇,一见就学,但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听而不闻,时常东张西望。
2.情境创设要求
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创设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动物并模仿其动作。
如让幼儿学习双脚跳,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青蛙跳跳乐”;让幼儿滚皮球、抛接皮球,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花猫爱玩球”;让幼儿手、膝着地爬,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乌龟学本领”;让幼儿在5~10厘米高的平衡木上前进、单脚站立,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熊猫练杂技”……
(二)中班
1.年龄特点
智力得到一定发展,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活动能力提高,并有一定的创造性;活动持续时间增加,初步具有竞赛意识,集体观念逐步形成。
2.情境创设要求
选择反映社会事件(如救灾、打仗)、生活事件的故事;故事情节要带有一定的竞赛性、挑战性。
如让幼儿趴在地上,提臀、收大腿爬行,可以将活动“包装”为“蚕宝宝长大了”;让幼儿将布袋套在腿上,手提袋口跳跃前进并取物,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袋鼠救灾”;让幼儿用小推车运物品,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熊运货”;让幼儿在10~15厘米高的平衡木上前进,沿着地上的绳子行走,可以将活动“包装”成“小小杂技演员”……
(三)大班
1.年龄特点
体能发展显著,活动能力提升;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有明显变化;行动的盲目性减少,分析与选择运动的能力提高;喜欢带有竞赛性、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初步形成团队意识。
2.情境创设要求
故事情节可复杂一些,活动内容增多,游戏的玩法更加多样;游戏要具有竞赛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情境,增加创造性和运动智慧的内容;让幼儿学会分享,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游戏中要增加更多的规则限制。
如让幼儿攀爬大型体育器械,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小消防员”;让幼儿进行足球的练习、有对抗性的足球比赛,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小世界杯”……
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新颖,有趣
情境新颖,才能吸引幼儿更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情境有趣,才能让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持久。
如让幼儿锻炼手、膝着地爬,针对小班幼儿,可以将活动“包装”为“小乌龟学本领”。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小乌龟学本领”就不够新颖和有趣,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不够。于是,老师用纸箱做成纸箱筒,将纸箱的外部装饰成坦克履带的模样,“坦克兵真勇敢”就诞生了。幼儿钻入纸箱筒爬行,还要穿过指定的小拱门,面对敌人“炮火”的攻击(其他幼儿向“坦克”投掷沙包),游戏的难度更适合大班的幼儿,新颖、有趣、惊险刺激的游戏设计让大班幼儿兴趣盎然。
(二)符合幼儿已有经验,贴近幼儿生活,合乎情理,有科学性
只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经验,了解幼儿的生活,所创设的情境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情境的创设合乎情理,有科学性,才能使情境和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一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正确的、新的常识。
如南方的一个幼儿园,为锻炼中班幼儿趴在地上提臀、收大腿爬行的能力,发展幼儿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设计了体育活动——“蚕宝宝长大了”。该幼儿园所在的地区很多家庭都养蚕,所以幼儿对蚕都特别熟悉,很愿意扮演蚕宝宝。而如果该游戏情境放到对蚕相对陌生的地区,则显得不合适。游戏之中,如果幼儿出了汗,教师会提醒幼儿脱掉外套,进行“蜕皮”;为让幼儿在大运动量活动中学会用深呼吸的方法调整呼吸,老师提醒“蚕宝宝”赶快“吐丝”;活动后的放松环节,老师宣布进入破茧化蛾阶段,要幼儿伸开双臂慢慢走,想象自己是一只蛾子在飞。这几个环节将游戏的步骤、活动的要求和蚕的生长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合乎情理且十分科学。
(三)统筹安排,故事前后呼应、衔接自然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的顺序为:设置情境→引发幼儿运动兴趣→幼儿体验情境,运动实践→故事发展,层层递进→故事结尾,幼儿进行放松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一个体育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做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方案。尤其是作为体育活动情境的故事,一定要完整、流畅、衔接自然,让幼儿一直沉浸在情境中,全身心地进行体育活动。
如大班幼儿体育游戏“大力水手”中,老师先让“水手”进行“游泳练习”(陆上准备活动:双臂做蛙泳、自由泳、仰泳的动作),然后让“水手”适应船上的生活(走长凳进行平衡练习),再让“水手”一起开动“大船”(幼儿坐到长凳上并想办法大家一起前进)并几个组进行竞赛,最后“水手”们进行放松活动并将“大船”(长凳)收起。整个故事情境完整、层层递进、衔接自然,幼儿一直处于游戏的兴奋之中。(游戏方案详见本期第31页《活动串烧》)。
情境设计的策略
(一)“造境”是关键,“入境”有情感,让幼儿积极投入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的“造境”,就是依据活动要求和幼儿兴趣点创设好故事的情节,提供必要的物质情境。“入境”就是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吸引,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已有的相关经验被唤起,从而在轻松愉快、情绪活跃、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活动。“造境”是为了使幼儿更好地“入境”。而“造境”的开始部分,即导入环节虽然时间短,但很关键,一定不能随意。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猜谜语式导入、提问式导入、利用新闻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联系已有知识导入等。
(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体验情节、充分发挥智慧
幼儿体育情境教学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不能太单调,要富于变化,相应的玩法也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并逐步增加体育活动的难度。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在身体不断的活动中体验情节、适应新的玩法,甚至创造出新的玩法。
中班幼儿平衡能力较差,但枯燥、单调的平衡练习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可设计“小小杂技演员”这个体育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杂技教练员”(教师)为大家设置了“钢丝”(放在地上的皱纸带)、“独木桥”(长方形积木拼成的小桥)、“树桩”(小圆凳)几个项目,让“演员”(幼儿)自己选择,然后在上面行走。当幼儿觉得游戏已经没有挑战性时,教师又要求大家变换各种动作行走、头顶沙包行走,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有些幼儿在行走时自创了新动作,教师要加以鼓励,并向大家推广一些比较有创意的动作。在幼儿已经熟练掌握各种动作后,教师可带领大家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教师说出“大灰狼”时,正在头顶沙包行走的幼儿都要原地蹲下(表示在家安全),要求蹲稳、保持不动、沙包不许掉。当教师宣布安全后,大家继续站起行走,从而将“小小杂技演员”这个体育活动推向高潮。
(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适时调整
教师在整个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幼儿进行细致、全方位的观察。教师在幼儿体育情境中的观察点主要有:
1.幼儿对预设的活动情境、身体练习方式、器材运用是否有兴趣。
2.幼儿尝试的情况。包括幼儿已有经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创造的不同锻炼方法。
3.幼儿的心理品质,如坚持性、忍耐性、自信心等。
4.活动场地、器材、玩具的安全性,以及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5.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生理负荷方面,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面色、出汗量、呼吸、动作状况来了解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心理负荷方面,主要观察幼儿的注意力、反应能力、精神状态、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6.幼儿与同伴相互关爱、合作的情况。
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适时介入,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用语言介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不断思考,给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新的能量。教师也可以用行为介入,增添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和智慧,使幼儿保持兴趣,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掌握和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