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别了一个终日刮着“妖风”的田径场,一段“就像每天烧水只烧到温吞就停止”的训练生活……2005年7月,在美国训练半年的国家田径队短跑小组结束“飞人计划”,回到北京。他们的心中,装着颇丰的收获,也装着不少的困惑。
这半年,太平洋的那端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又能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什么?8月初,在短跑小将杨耀祖飞赴芬兰世锦赛之前,记者采访了他和教练刘侠。
“简约而不简单”的专项训练
2月1日,杨耀祖开始了在美国的第一次正式训练。雅典奥运会200米比赛他进入复赛,是中国男子短跑选手中最耀眼的新秀。
拿到训练计划一看,杨耀祖别提多开心了:每周五天,每天一个半小时,这也太轻松了!
的确,与国内的训练计划比,这份计划确实显得“轻飘飘”。国内奉行的是“三从一大”,每天的训练从大清早的跑步开始,下午才结束,特殊时期晚上还时常加“小灶”,时间长,量也大。
可第一天练下来,杨耀祖脸色就不对了。几天下来,兴奋劲儿全无,他抱怨道:“还不如在国内呢!”
负责杨耀祖训练的是美国著名田径教练克莱德·哈特,他有着42年执教经历,曾经培养了200米、4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约翰逊、雅典奥运会400米冠军杰米·瓦里纳。与国内教练员制订的针对性计划不同,哈特的这份计划非常“全能”。他带的所有运动员都根据它训练,而且也没有大小周期调整和赛前调整。
刘侠保留了这份计划的主要内容:
虽然每天都是不同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就一个字:跑!看似简单的练跑,要完成起来却并不容易。
哈特的训练计划十分重视跑量的堆积和训练的密度,对各分段的跑法都很有讲究,他要求跑多少就得跑多少,不能快也不能慢,要求加速的地方必须加速。
如500米练习中,哈特要求前400米的强度为58秒,后100米全力;中,全程强度为1分12秒5。虽然这样的要求在国内也能承受,但国内运动员都穿钉鞋,摩擦大,脚底发力更轻松,能降低跑的强度。哈特则要求队员穿着普通的胶鞋完成。在美国的160堂课,队员们穿钉鞋训练的时间,也就20堂课左右。
对于这样的训练,杨耀祖充满了强烈的抵触。一方面,这次短跑小组在美训练的贝勒大学田径场,是个“百年不遇的风水宝地”,“每天训练不管跑到哪儿都是顶风,运气好的话那个风是会很卖力地招呼我的哦!”训练场外20米处就是一条铁道,每天训练都有运货的火车隆隆通过,汽笛声淹没了教练的哨声。
另一方面,杨耀祖刚从200米上升到400米,很多强度要求无法完成,让他觉得身心俱疲。直到两个月之后,赴美训练的四个中国小伙子才逐渐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训练。
刘侠对这份计划也有困惑:国内讲究对症下药,一人一方,毕竟每个运动员都存在个体差异,难道美国的世界冠军都是这样练的?
尽管有疑问,但短跑组充分相信哈特,半年来,一直按照哈特的计划进行训练。刘侠说,由于时间短,训练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只能通过今后的比赛来检验。
“小”步骤大作用
半年的训练还给杨耀祖补了一课,那就是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哈特制订的准备活动是一支紧凑的“三部曲”:3圈100米直道变速跑,加一个200米变速跑,这是第一步;拉伸、牵拉肌肉练习,由上肢到下肢,从细小关节到大关节,这是第二步。完成前两个步骤用时约20分钟。第三部分是一整套专门的美式新练习,快速高抬腿跑、折叠跑、抬腿、后伸等,距离在20米到30米之间。整个准备活动的时间为30至40分钟,内容则每天固定不变。
与国内的很多运动员一样,杨耀祖开始对这些准备活动并不以为然,没有好好地贯彻要求,到正式训练就感觉活动不开,专项跑的训练质量也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强度要求。经过教练的提示才明白,这个原来在他眼里并不重要的环节.对整个训练有着不小的影响!
刘侠认为,相比国内慢跑三圈、拉肌肉等近一个小时的准备,这套准备活动节奏更快,调动也快,而且充分到位,肌肉、关节、内脏、竞技状态马上能够提升到所要达到的要求,为训练的完成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值得借鉴。
“新”比赛“新”体验
美国的比赛设置也让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大开眼界。
国内不管大赛小赛,教练员都会提前对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或减少或加大训练量,时间基本都在一周以上,赛后也会有一周左右相应的调整恢复期。
而美国的比赛往往被安排在周六进行,周一至周三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进行,只是稍微减少跑量、提高跑的强度,周四开始作一些赛前的起跑练习,周五作赛前的准备活动,周六上赛场。比赛完休息一天,到周一重新投入正常的训练,根本没有比赛完休息调整的时间。
从3月26日开始,每隔两周,杨耀祖就要接受这样的一次考验。半年来,他一共参加了7场比赛。
5月14日,亚特兰大,杨耀祖参加了他在美的第五场比赛,也是在他眼里“最夸张”的一场比赛。
这场比赛类似于美国大学生联赛中的一站比赛,对参赛选手也没有限制,谁都可以交钱报名,裁判以每个人的报名成绩进行排组。虽然不是什么大型的比赛,但水平可不低,杨耀祖去年20秒59的最好成绩,只能被排到边上的道次。
赛前三四天杨耀祖才接到比赛通知,马不停蹄地赶到比赛现场,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参加了比赛。然而,令杨耀祖和教练意想不到的是,那次比赛他100米、200米的成绩分别为10秒40和20秒88,还是基本发挥了水平。
这次比赛使杨耀祖充分体会到,紧凑的训练、比赛对提高连续比赛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也帮他建立了充分的自信:虽然身体状态不佳,但跑下来之后并不觉得怎么累,并且整个跑的节奏也很稳定,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出水平,如果完全调整好呢?
杨耀祖的主项本是200米,但去年6月约翰逊访华时曾表示,他是一位很有潜力的队员,应该加练400米。他这次到美国,主要就是练400米的。可惜的是,他只参加了一场400米的比赛,那也是他在美国的第一场比赛.就在贝勒大学的训练场上进行。
比赛当天下着雨也比较冷,杨耀祖跑完200米后就不知道怎么跑了,动作也很僵硬,最后的成绩是4日秒61,对这个成绩,他充满了疑问。杨耀祖说:“2002年在国内训练时,我还跑出过47秒.那时候也没练过。现在专门练了400米,成绩怎么反而不如从前呢?”
哈特认为,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这个成绩还是能接受的。杨耀祖真实的水平应该远不止这些,只是现在还不会跑而已。
这次比赛之后,刘侠考虑到杨耀祖对400米的节奏尚未完全掌握,参加比赛为时尚早,在他的要求之下,之后杨耀祖放弃了400米,只参加100米和200米。
“恋”上力量训练
很多人再见到杨耀祖时,都说他黑了不少,脸也明显瘦了,“可是我的身体结实了,体重还增加了一公斤呢!”这也是此次美国之行的又一收获。
杨耀祖第一次400米比赛后程的乏力,跟他上肢及躯干的力量小不无关系,摆臂无力,动作变形,速度减慢,这也是我国短跑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在力量环节,我们的训练手段比较少。一般上肢是卧推和高翻,下肢是深蹲和蹲跳等.侧重点放在大力量上。
在美国,综合力量训练花样多,实效性好,尤其是上肢躯干力量,一些细部的小力量训练,效果非常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杨耀祖便能够把摆臂的动作维持在一个比较快的速率,从而获得很好的助力,跑的动作不再变形,为提高比赛成绩奠定了基础。
在力量练习器材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健身球。练的时候要求队员躺在球上完成哑铃直臂举等动作,不熟练者还真控制不好。刘侠在国内曾经见过几次,但从未用过,而在美国,这是田径运动员的“常规武器”。
还有一块看似平常却一定要双腿才能站稳的海绵垫,要想在这样的器械上既保持平衡,又做完整的动作,非得协调好身上的每一块肌肉不可!
除了这些“新式武器”外,常见的胶带练习也给队员们带来了麻烦。
胶带练习的器械,就是一根皮筋,国内的做法是将跑的动作分解成几部分进行,着重髋关节的摆动速度,主要练习大腿肌肉,每次动作只是后蹬腿,并不接触地面。而专职力量教练丹尼·布拉哈姆的要求是:做胶带练习时,要完整地接近跑的动作,后蹬、折叠、前摆,一次性完成,同时完善做这些动作所需要的各部位的力量。
杨耀祖开始做的时候,老感觉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听了布拉哈姆的解释之后才明白……
虽然经历了很多从不会到会再到适应的一个个环节,但半年练下来,杨耀祖觉得美国的力量训练还是“挺对自己胃口的”,他的上肢及躯干力量都提高了不少。
全面推广为时过早
在杨耀祖眼里,美国的训练“就像烧水每天只烧到温吞就停止,虽然每天都能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但缺乏强有力的能够达到沸点的锻炼”。
他所谓的沸点,指的就是更针对亚洲人身体条件的一些爆发力和绝对速度的训练。这对黑人运动员来说是天生的,中国的运动员则必须通过后天的训练去提高。这也是让杨耀祖对哈特训练计划产生抵触的主要原因。
尽管后来习惯了哈特的训练,但在准备活动及专项训练中,杨耀祖还是保留了自己在绝对速度及爆发力方面的训练要求,在实践中尝试寻找真正适合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这些经验是否能在国内推广,刘侠认为就目前而言还不成熟。毕竟这个训练究竟有多大好处,还需要通过一些比赛来检验。
这半年,太平洋的那端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又能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什么?8月初,在短跑小将杨耀祖飞赴芬兰世锦赛之前,记者采访了他和教练刘侠。
“简约而不简单”的专项训练
2月1日,杨耀祖开始了在美国的第一次正式训练。雅典奥运会200米比赛他进入复赛,是中国男子短跑选手中最耀眼的新秀。
拿到训练计划一看,杨耀祖别提多开心了:每周五天,每天一个半小时,这也太轻松了!
的确,与国内的训练计划比,这份计划确实显得“轻飘飘”。国内奉行的是“三从一大”,每天的训练从大清早的跑步开始,下午才结束,特殊时期晚上还时常加“小灶”,时间长,量也大。
可第一天练下来,杨耀祖脸色就不对了。几天下来,兴奋劲儿全无,他抱怨道:“还不如在国内呢!”
负责杨耀祖训练的是美国著名田径教练克莱德·哈特,他有着42年执教经历,曾经培养了200米、4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约翰逊、雅典奥运会400米冠军杰米·瓦里纳。与国内教练员制订的针对性计划不同,哈特的这份计划非常“全能”。他带的所有运动员都根据它训练,而且也没有大小周期调整和赛前调整。
刘侠保留了这份计划的主要内容:
虽然每天都是不同的形式,但归根结底就一个字:跑!看似简单的练跑,要完成起来却并不容易。
哈特的训练计划十分重视跑量的堆积和训练的密度,对各分段的跑法都很有讲究,他要求跑多少就得跑多少,不能快也不能慢,要求加速的地方必须加速。
如500米练习中,哈特要求前400米的强度为58秒,后100米全力;中,全程强度为1分12秒5。虽然这样的要求在国内也能承受,但国内运动员都穿钉鞋,摩擦大,脚底发力更轻松,能降低跑的强度。哈特则要求队员穿着普通的胶鞋完成。在美国的160堂课,队员们穿钉鞋训练的时间,也就20堂课左右。
对于这样的训练,杨耀祖充满了强烈的抵触。一方面,这次短跑小组在美训练的贝勒大学田径场,是个“百年不遇的风水宝地”,“每天训练不管跑到哪儿都是顶风,运气好的话那个风是会很卖力地招呼我的哦!”训练场外20米处就是一条铁道,每天训练都有运货的火车隆隆通过,汽笛声淹没了教练的哨声。
另一方面,杨耀祖刚从200米上升到400米,很多强度要求无法完成,让他觉得身心俱疲。直到两个月之后,赴美训练的四个中国小伙子才逐渐适应了这种高密度的训练。
刘侠对这份计划也有困惑:国内讲究对症下药,一人一方,毕竟每个运动员都存在个体差异,难道美国的世界冠军都是这样练的?
尽管有疑问,但短跑组充分相信哈特,半年来,一直按照哈特的计划进行训练。刘侠说,由于时间短,训练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只能通过今后的比赛来检验。
“小”步骤大作用
半年的训练还给杨耀祖补了一课,那就是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哈特制订的准备活动是一支紧凑的“三部曲”:3圈100米直道变速跑,加一个200米变速跑,这是第一步;拉伸、牵拉肌肉练习,由上肢到下肢,从细小关节到大关节,这是第二步。完成前两个步骤用时约20分钟。第三部分是一整套专门的美式新练习,快速高抬腿跑、折叠跑、抬腿、后伸等,距离在20米到30米之间。整个准备活动的时间为30至40分钟,内容则每天固定不变。
与国内的很多运动员一样,杨耀祖开始对这些准备活动并不以为然,没有好好地贯彻要求,到正式训练就感觉活动不开,专项跑的训练质量也不高,不能很好的完成强度要求。经过教练的提示才明白,这个原来在他眼里并不重要的环节.对整个训练有着不小的影响!
刘侠认为,相比国内慢跑三圈、拉肌肉等近一个小时的准备,这套准备活动节奏更快,调动也快,而且充分到位,肌肉、关节、内脏、竞技状态马上能够提升到所要达到的要求,为训练的完成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值得借鉴。
“新”比赛“新”体验
美国的比赛设置也让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大开眼界。
国内不管大赛小赛,教练员都会提前对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或减少或加大训练量,时间基本都在一周以上,赛后也会有一周左右相应的调整恢复期。
而美国的比赛往往被安排在周六进行,周一至周三按照正常的训练计划进行,只是稍微减少跑量、提高跑的强度,周四开始作一些赛前的起跑练习,周五作赛前的准备活动,周六上赛场。比赛完休息一天,到周一重新投入正常的训练,根本没有比赛完休息调整的时间。
从3月26日开始,每隔两周,杨耀祖就要接受这样的一次考验。半年来,他一共参加了7场比赛。
5月14日,亚特兰大,杨耀祖参加了他在美的第五场比赛,也是在他眼里“最夸张”的一场比赛。
这场比赛类似于美国大学生联赛中的一站比赛,对参赛选手也没有限制,谁都可以交钱报名,裁判以每个人的报名成绩进行排组。虽然不是什么大型的比赛,但水平可不低,杨耀祖去年20秒59的最好成绩,只能被排到边上的道次。
赛前三四天杨耀祖才接到比赛通知,马不停蹄地赶到比赛现场,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参加了比赛。然而,令杨耀祖和教练意想不到的是,那次比赛他100米、200米的成绩分别为10秒40和20秒88,还是基本发挥了水平。
这次比赛使杨耀祖充分体会到,紧凑的训练、比赛对提高连续比赛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也帮他建立了充分的自信:虽然身体状态不佳,但跑下来之后并不觉得怎么累,并且整个跑的节奏也很稳定,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出水平,如果完全调整好呢?
杨耀祖的主项本是200米,但去年6月约翰逊访华时曾表示,他是一位很有潜力的队员,应该加练400米。他这次到美国,主要就是练400米的。可惜的是,他只参加了一场400米的比赛,那也是他在美国的第一场比赛.就在贝勒大学的训练场上进行。
比赛当天下着雨也比较冷,杨耀祖跑完200米后就不知道怎么跑了,动作也很僵硬,最后的成绩是4日秒61,对这个成绩,他充满了疑问。杨耀祖说:“2002年在国内训练时,我还跑出过47秒.那时候也没练过。现在专门练了400米,成绩怎么反而不如从前呢?”
哈特认为,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这个成绩还是能接受的。杨耀祖真实的水平应该远不止这些,只是现在还不会跑而已。
这次比赛之后,刘侠考虑到杨耀祖对400米的节奏尚未完全掌握,参加比赛为时尚早,在他的要求之下,之后杨耀祖放弃了400米,只参加100米和200米。
“恋”上力量训练
很多人再见到杨耀祖时,都说他黑了不少,脸也明显瘦了,“可是我的身体结实了,体重还增加了一公斤呢!”这也是此次美国之行的又一收获。
杨耀祖第一次400米比赛后程的乏力,跟他上肢及躯干的力量小不无关系,摆臂无力,动作变形,速度减慢,这也是我国短跑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在力量环节,我们的训练手段比较少。一般上肢是卧推和高翻,下肢是深蹲和蹲跳等.侧重点放在大力量上。
在美国,综合力量训练花样多,实效性好,尤其是上肢躯干力量,一些细部的小力量训练,效果非常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杨耀祖便能够把摆臂的动作维持在一个比较快的速率,从而获得很好的助力,跑的动作不再变形,为提高比赛成绩奠定了基础。
在力量练习器材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健身球。练的时候要求队员躺在球上完成哑铃直臂举等动作,不熟练者还真控制不好。刘侠在国内曾经见过几次,但从未用过,而在美国,这是田径运动员的“常规武器”。
还有一块看似平常却一定要双腿才能站稳的海绵垫,要想在这样的器械上既保持平衡,又做完整的动作,非得协调好身上的每一块肌肉不可!
除了这些“新式武器”外,常见的胶带练习也给队员们带来了麻烦。
胶带练习的器械,就是一根皮筋,国内的做法是将跑的动作分解成几部分进行,着重髋关节的摆动速度,主要练习大腿肌肉,每次动作只是后蹬腿,并不接触地面。而专职力量教练丹尼·布拉哈姆的要求是:做胶带练习时,要完整地接近跑的动作,后蹬、折叠、前摆,一次性完成,同时完善做这些动作所需要的各部位的力量。
杨耀祖开始做的时候,老感觉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听了布拉哈姆的解释之后才明白……
虽然经历了很多从不会到会再到适应的一个个环节,但半年练下来,杨耀祖觉得美国的力量训练还是“挺对自己胃口的”,他的上肢及躯干力量都提高了不少。
全面推广为时过早
在杨耀祖眼里,美国的训练“就像烧水每天只烧到温吞就停止,虽然每天都能保证训练的系统性,但缺乏强有力的能够达到沸点的锻炼”。
他所谓的沸点,指的就是更针对亚洲人身体条件的一些爆发力和绝对速度的训练。这对黑人运动员来说是天生的,中国的运动员则必须通过后天的训练去提高。这也是让杨耀祖对哈特训练计划产生抵触的主要原因。
尽管后来习惯了哈特的训练,但在准备活动及专项训练中,杨耀祖还是保留了自己在绝对速度及爆发力方面的训练要求,在实践中尝试寻找真正适合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这些经验是否能在国内推广,刘侠认为就目前而言还不成熟。毕竟这个训练究竟有多大好处,还需要通过一些比赛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