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理论实践融合视野下的新闻教育模式创新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适应新的新闻传播大环境,新闻学教育如何沟通学界与业界成为当前新闻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结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的具体做法,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探究“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教育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2-2-0071-0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与暨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实战性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本文结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的具体做法,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探究“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强化国情观念,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决定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和全面性。好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把握好舆论导向,还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素养。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为长久的接受外来新闻传播理论的传统,从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再到改革开放后传播学引入中国。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对国内新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播学的迅速发展还将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问题突显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质疑。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中,开设了《国情教育专题讲座》,通过强化学生的国情观念,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在省委宣传部和部校共建机构的协调下,由广东省人大、省政协、省纪委、省统战部、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科技厅等省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授课,通过社会各领域情况的呈现,让学生对国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与此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更多地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的认识,深化自己的新闻观。比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5月至6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日报社共同策划了“抗战中的海外赤子”大型专题报道,派出8名学生与记者一道,分赴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对当地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华侨及其后代进行了采访。其后,所采写的专题分10期在《南方日报》上发表,并被全球40多家华文媒体转载,获得中宣部阅评的表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身的采写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采访这种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抗战的历史,强化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此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在暑假组织学生分赴西藏林芝市巴谊区、墨脱县等地进行采访调研,总结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创新发展的经验等等。
  通过国情讲座以及社会实践,学生有了更真实和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机会。在采访和调研中,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将新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与记者和老师的互动中,使自己正确的新闻观念的形成有了坚实的土壤。
  二、打通与业界联系,提升融合发展能力
  新闻学界和业界是什么关系?原本清晰的分工在近年来的讨论、质疑和迷茫中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2015年9月,新浪网副总编沈亚川在一场学术会议上就直接指出,新闻学界没有在媒体记者们受到压力的时候给予声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对媒体具体报道操作层面的挑剔,直言对学界的不满,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关系之辩。还有近年来媒介融合背景下,一方面大量传统媒体衰落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如何融合发展并没有很清晰的方向,以至于对新闻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产生不少质疑。
  类似的关系之辩,具体到新闻教育问题上,依然存在。虽然高等教育安排学生实习时间,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基本成为普遍认同的做法,但如何将学界和业界真正打通,让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让学生实践取得更好的实效,仍然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中,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新闻学子:贴近实际,拓宽实践平台
  与新闻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较为普遍的打通与业界联系的方法,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但实践效果好坏,则可能由于实习媒体、实习时间、实习指导老师的差别,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学校老师和业界记者共同参与的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这个缺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与报社开展重大主题的联合采访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接触重大题材,并通过这种专门的活动提供更好的实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成长,提升业务能力。2015年12月13日至17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与《羊城晚报》合作,组成“一带一路”联合采访团赴印度尼西亚开展为期五天的采访活动,期间,通过走访雅加达、泗水和万隆等地的政府部门、企业商会、高校研究所等,报道了中国和印尼之间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以及历史渊源等议题,探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除此之外,为适应当前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拓宽实习渠道,2015年还先后与南方电网传媒有限公司、广州铁路集团有限电视台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协议。
  (二)新闻教师:从教学和科研上与业界打通联系
  新闻教育如何与业界不脱节?高校新闻课堂的教学情况至关重要。作为学生学习期间最主要的地方,课堂教学这一基础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发展。一直备受质疑的“没当过一天记者却在教新闻采写”等问题正逐步在一些学校发生改变。“部校共建”给高校师资的优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如何进一步打通联系,激发“合作”“互动”“融合”的效果,则需要多管齐下,全方位着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落实媒体与教师双向挂职,让媒体的编辑、记者能将业界动态带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范本,另一方,高校教师到媒体挂职,从学界视角提升业务实践,进而回归教学,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贴近性。与此同时,教师承担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的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打通联系,比如承担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委托课题“广东省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等。   (三)新闻学院:服务社会,提升影响力
  理论与实践融合,不仅是新闻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落脚点。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慎海雄所说:“新闻学院的学术研究要管用,能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这是对新闻学院服务社会的效果提出了期待。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广州市舆情与社会管理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积极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高校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坚持编写《广东舆情动态》和《舆情观察》,还积极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撰写舆情报告。2015年7月以来,每月承办“广州新观察”圆桌会议,通过热点话题探讨,推动广州市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创新”、“互联网+与产业升级”、“创新‘文化’生态: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等。
  三、制度保障,培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内生基因
  新闻学院的理论探索和人才教育功能,以及新闻业界的实践功能,这两个功能并举和互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培育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业的繁荣发展。未来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单向的知识教育不足以给予学生与发展中的社会沟通的能力,对于新闻学院的理论创新亦是如此,离不开与新闻传播业界的沟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才会缩短,理论先行,指导实践才有更多的可能。正如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所说,新闻教育要“瞄准目标,贴地飞行”。理论与实践就要实现融合。
  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历史来看,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模式已探索了多年,但都是出于学界与业界各自的意愿进行,并没有成为系统工程。现在的“部校共建”则大大推进了学界与业界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宣传部门是媒体的主管部门,有了行政的因素后就有了制度的保障。有制度、有方案、有步骤、有检查、有成果考核,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力度也就更大了。
  新闻院校与宣传部门从属性上是异质单位,前者培育新闻人才,后者管理意识形态和媒体机构,二者共同聚焦于媒体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就要尊重教育规律,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部校共建”通过制度的形式,为高等学校新闻教育创造条件,培育理论实践融合的内生基因,保障新闻学子在教育中更多地处于主体地位,进一步缩短在高校与媒体之间可能产生的隔膜,从而提升新闻教育的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康德提出的“无的概念表”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即莱布尼茨的理智体系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从纯粹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界定“有”与“无”的做法的盛行。康德根据自己的先验逻辑立场反对这种做法,并通过先验反思来提出四个“无”的概念。对这四个“无”的概念进行分析,现象领域的“有”是“直观形式+纯粹知性概念+对象”,这三个组成要素缺一不可,四个“无”的概念就是由于在不同情况下这三个要素某部分的缺失而导致的。“无
期刊
2015年4月以来,《西安晚报》推出“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用19篇文章在分别介绍了汉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泾渭合流等自然、文化景点和景区的同时,还对诗词旅游线路进行了规划和推荐。通过这样一系列从点到线的宣传介绍,以古诗词为切入点,发掘了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提升了西安旅游的文化品位,受到读者和社会好评。省委常委、宣传部梁桂部长对此非常肯定,认为这个栏目“弘扬文化、推介旅游、树立形象起
期刊
《西安晚报》去年创办的“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是我一直关注的栏目之一。作为报纸老读者,又是报社特聘的专家,还是一名诗人和我省诗词组织的负责人之一,这种关注融汇着多种的因素,也比一般人更为自觉。我感到让西安旅游接轨诗词,氤氲诗情、升华诗意,这种创意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彰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激活了产业的厚重资源,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市,文化是西安的灵魂,也
期刊
记者对接:  雾霾对华北黄淮多次来袭,浑浊的空气弥漫大地。在这样烦人的环境里,本刊记者不能不想到很早就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为保护环境一次次发出呼吁的媒体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先生,听他倾吐作为环保志愿者的感言。  庄电一:  关心生态和环保,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期刊
新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如何突出亮点创建特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除了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取经之外,受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新闻学院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于2015年8月底9月初美国大学开学之际访问了这两所学院,通过参观、听课、座谈交流,对美国大学的新闻教育有了一些肤浅的认知。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新闻学院在新媒体教育和技术应用、伯克利新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
期刊
本刊讯 西安是唐诗的故乡,是当之无愧的诗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如何肩负使命,在传播创新的路上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西安晚报》的“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1月20日上午,为总结经验,推动传播创新,陕西省传播学会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
期刊
岁月如纱,伴着天边寥落的寒星,诗词如笔,画着骚人傲然的风骨,执一卷诗词,追寻西安旅游的美。《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在古诗词中寻找西安旅游的美,使人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唐诗宋词的美,穿越厚重的时光尘埃,诗意地行走于古诗歌中。伸出手,触摸到的是城墙,那是五千年沧桑岁月的皱纹,楼观台下,《道德经》的吟诵声声在耳,兴庆宮畔,李太白的酒醒了吗?华清池中,侍儿扶起的贵妃还是那么娇媚吗?现代与
期刊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凡人善举·温情2015”栏目  回顾感人事迹 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凡人善举”是《陕西新闻联播》中开设的一个小栏目,连续三年来,它每天都是在节目的最后与观众见面。里面的故事虽然谈不上惊天地、泣鬼神,但却彰显了平凡中的伟大。在新年到来之际,“凡人善举”整合原有资源,通过“凡人善举·温情2015”串起一年中的记忆,盘点感人的瞬间,用温情激励人们向上向善。  在过去的一
期刊
摘要:结合《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的报道,比较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劣,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路,着重叙述了如何推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旅游的创新模式,并论述了进一步报道蓝田“唐诗古道”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新媒体融合+旅游的创新模式;蓝田“唐诗古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
期刊
“假期”报道可以是很精彩的  国庆7天长假,有人外出旅游,有人亲朋聚会,但更多的人只在家门口逛逛,利用更多的闲遐读书看报。尤其是报刊的老订户,也想着足不出户就能在报刊上共享国庆快乐。但让读者感到并不满意的是国庆7天假期里,《常州日报》、《常州晚报》都只在10月1日、6日和7日出版了报纸,且版面少,内容也乏善可陈。  以《常州日报》为例,10月1日、6日和7日三天的报纸共有12个版面,其中常州地方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