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快捷、大信息量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应用得到极大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借助已有的Web校园网络资源,结合移动互联通信技术,设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子系统,为校园网管理系统进行扩展、为学校提供个性化、移动化的教学信息服务。
关键词:教学管理;移动互联网;教学改革
“互联网 + ”已经成为了促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众多传统产业都在寻求转型,探索在“互联网 + ”的行业发展道路。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 +教育”模式正在被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日臻成熟,趋向于规模化,逐渐应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这一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出一整套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并推出了相应基于移动端的应用平台,真正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新变革,创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生态,使其朝着智慧化管理的目标前进。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大力培养适应都市型现代化发展的高精尖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就“互联网 + ”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应用于实践,在取得了一定成果情况下,发现了新的挑战和很大改进空间。作为一个新时代下的新兴事物,其必有探索和思考的价值。
一、“互联网+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许多高校引进的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践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体育管理、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能够满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及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该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深受广大用户青睐。学校將正方系统与学校财务系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一卡通系统连接,实现多系统互连及数据共享同步一体化。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教务工作逐步实现了智能化、便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学校的学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能够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成绩信息查询和打印。学生以校园卡为凭即可打印成绩证明,系统使用纸张已在相应位置加盖学校成绩证明专用章,具备相关证明效力。
二、“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 8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0. 30%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6. 20 亿,有90. 10%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在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使用方面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全新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目前,新媒体技术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
及时通信类,主要指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如 QQ、微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
网页论坛类: 指的是一个或多个群体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常见的有校友录、贴吧、校园 BBS、校讯通等;
展示类: 主要指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如博客、网络电视、门户网站、微博等。
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之所以广受师生的喜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传播信息方便快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信息;
(2)传输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
(3)传输信息的交互性,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交互双方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三、“互联网+教育”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借助移动互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挡。而智能手机也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身受年轻时尚一族的大学生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虽然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借助移动互联即丰富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1.课堂教学改革中移动设备进驻了课堂,学生却使用它进行跟课程无关的活动;互联网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成为现实。不少高职课堂里,为了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限制上课使用手机,而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不变的是,很多学生依然作为低头族,自娱自乐的。这也对课堂教学中该不该使用、如何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思考的问题。
2.教师通过移动设备端在线课程教学,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员在线教学需要首先,手机设备限制。教师与学生的移动端设备大不一样,有的设备制造商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自有的操作系统与限制。比如:在线班级 APP 会因为某些手机品牌限制而不能安装,也就是说,有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内容,这给了他们不参加课堂教学的理由。其次,班级人数限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开展课堂教学。大班课上课时,特别是百人之多的课堂,单由教师个人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教学,对教学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何况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之分,这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移动设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再者,校园无线局域网的限制。对校园无线局域网没有覆盖的学区,通过在线课堂,会造成超额流量,无形中增加教学的成本。 3.过分强调移动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因此忽略了课堂本身特点。移动互联的使用,只是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都有其独有的性质,如果不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囫囵吞枣的化,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改革,会因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4.信息资源利用不当,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仅仅只是通过移动互联适应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去弱化主导地位的现象,只不是换汤不换药罢了,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或人机共灌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比如:不加分析的将线上的资源、信息拿过来,学生接收信息量太大,无法把握重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又或者,不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授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展示信息及资源。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更无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这样的移动互联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考,交流,也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特点、也突显不了“互联网+”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
四、浅谈解决“互联网+”对高职课堂教学不利影响的方法
1.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并保有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作为教育的引领者更要适应并接受改变与挑战而不是排斥,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知识、思想、智慧的热爱。这种与时俱进意味着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充满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學习如何让课堂更具表现力,就像给学生将故事;学习如何在课堂里设定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学习如何为自己课堂代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会如何授之于渔,而非鱼。
2.增强学生社会认同感。陶行知曾经说:学校即社会,也可认为社会即学校。高职学生更无法脱离社会,需要更多的去参与企业工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动手,多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工作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无论是企业实习,定岗实践,还是小组学习,调查报告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而非个人行为,企业中更需要严苛的纪律,需要遵守规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要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而不是教育阶段的后进生,能合理利用时间,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课堂低头族的现状可有效改善。
3.重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教学体验,采取“全渠道 ” 沟通与合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突显课堂教学真实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是和谐的,氛围融洽且乐学。教师能真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有效借助移动互联,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渠道”式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将线下的课堂移到了线上,将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学校课堂,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情景,灵活切换。学生可即时、同时提问题,说想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眼,脑,手,耳,口。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体验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4.强调移动互联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安全责任,第一,在提升移动互联设备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要保障移动互联信息传播的安全。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有技术特点,调整监管策略和思路,建立起安全管控机制并不断完善加以运营,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等,保障信息发布、传播的安全。第二,运营商在谋求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使学生愉快享受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时,更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互联网 + ”时代,技术产业化日新月异,纵然难以准确把握命脉,但是只要我们清楚自己目标,勇于尝试,总能找到一条属于这个时代下,最适合教育教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
[2]廖飒,黄光明;基于网络资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62-164
[3]王秀芳,魏莉;基于的高职交互式移动学习资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2:70-73
作者简介:程蕾,女,硕士,江苏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教学管理;移动互联网;教学改革
“互联网 + ”已经成为了促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众多传统产业都在寻求转型,探索在“互联网 + ”的行业发展道路。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 +教育”模式正在被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日臻成熟,趋向于规模化,逐渐应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这一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出一整套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并推出了相应基于移动端的应用平台,真正为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新变革,创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生态,使其朝着智慧化管理的目标前进。在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大力培养适应都市型现代化发展的高精尖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就“互联网 + ”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应用于实践,在取得了一定成果情况下,发现了新的挑战和很大改进空间。作为一个新时代下的新兴事物,其必有探索和思考的价值。
一、“互联网+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许多高校引进的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践管理、收费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体育管理、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能够满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及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C/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访问该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深受广大用户青睐。学校將正方系统与学校财务系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一卡通系统连接,实现多系统互连及数据共享同步一体化。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使教务工作逐步实现了智能化、便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学校的学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能够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成绩信息查询和打印。学生以校园卡为凭即可打印成绩证明,系统使用纸张已在相应位置加盖学校成绩证明专用章,具备相关证明效力。
二、“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调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 8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0. 30%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6. 20 亿,有90. 10%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在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使用方面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全新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目前,新媒体技术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
及时通信类,主要指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如 QQ、微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
网页论坛类: 指的是一个或多个群体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常见的有校友录、贴吧、校园 BBS、校讯通等;
展示类: 主要指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如博客、网络电视、门户网站、微博等。
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之所以广受师生的喜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传播信息方便快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信息;
(2)传输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
(3)传输信息的交互性,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交互双方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三、“互联网+教育”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借助移动互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挡。而智能手机也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身受年轻时尚一族的大学生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虽然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借助移动互联即丰富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1.课堂教学改革中移动设备进驻了课堂,学生却使用它进行跟课程无关的活动;互联网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成为现实。不少高职课堂里,为了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限制上课使用手机,而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不变的是,很多学生依然作为低头族,自娱自乐的。这也对课堂教学中该不该使用、如何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思考的问题。
2.教师通过移动设备端在线课程教学,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员在线教学需要首先,手机设备限制。教师与学生的移动端设备大不一样,有的设备制造商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自有的操作系统与限制。比如:在线班级 APP 会因为某些手机品牌限制而不能安装,也就是说,有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内容,这给了他们不参加课堂教学的理由。其次,班级人数限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开展课堂教学。大班课上课时,特别是百人之多的课堂,单由教师个人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教学,对教学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何况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之分,这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移动设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再者,校园无线局域网的限制。对校园无线局域网没有覆盖的学区,通过在线课堂,会造成超额流量,无形中增加教学的成本。 3.过分强调移动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因此忽略了课堂本身特点。移动互联的使用,只是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都有其独有的性质,如果不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囫囵吞枣的化,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改革,会因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4.信息资源利用不当,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仅仅只是通过移动互联适应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去弱化主导地位的现象,只不是换汤不换药罢了,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或人机共灌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比如:不加分析的将线上的资源、信息拿过来,学生接收信息量太大,无法把握重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又或者,不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授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展示信息及资源。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更无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这样的移动互联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考,交流,也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特点、也突显不了“互联网+”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
四、浅谈解决“互联网+”对高职课堂教学不利影响的方法
1.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并保有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作为教育的引领者更要适应并接受改变与挑战而不是排斥,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知识、思想、智慧的热爱。这种与时俱进意味着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充满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學习如何让课堂更具表现力,就像给学生将故事;学习如何在课堂里设定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学习如何为自己课堂代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会如何授之于渔,而非鱼。
2.增强学生社会认同感。陶行知曾经说:学校即社会,也可认为社会即学校。高职学生更无法脱离社会,需要更多的去参与企业工作,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动手,多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工作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无论是企业实习,定岗实践,还是小组学习,调查报告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而非个人行为,企业中更需要严苛的纪律,需要遵守规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要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而不是教育阶段的后进生,能合理利用时间,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课堂低头族的现状可有效改善。
3.重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教学体验,采取“全渠道 ” 沟通与合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突显课堂教学真实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是和谐的,氛围融洽且乐学。教师能真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有效借助移动互联,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渠道”式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将线下的课堂移到了线上,将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学校课堂,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情景,灵活切换。学生可即时、同时提问题,说想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眼,脑,手,耳,口。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体验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4.强调移动互联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安全责任,第一,在提升移动互联设备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同时,相关部门要保障移动互联信息传播的安全。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有技术特点,调整监管策略和思路,建立起安全管控机制并不断完善加以运营,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等,保障信息发布、传播的安全。第二,运营商在谋求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使学生愉快享受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时,更要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互联网 + ”时代,技术产业化日新月异,纵然难以准确把握命脉,但是只要我们清楚自己目标,勇于尝试,总能找到一条属于这个时代下,最适合教育教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
[2]廖飒,黄光明;基于网络资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62-164
[3]王秀芳,魏莉;基于的高职交互式移动学习资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2:70-73
作者简介:程蕾,女,硕士,江苏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