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成效如何,关系到教育部05方案改革的成败。笔者从区分教学目的与目标、实施专题教学、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主渠道”与教师的职责等五个角度出发诠释,探析提升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 “概论”课 实效性
独立学院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治能力弱等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何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就成为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政”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做文章。忘记了这个根本,“思政”课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怎样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这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实效性?从浅层目标来看,它应当是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传输的理念、观点、方法引起共鸣、认同、接受,提高认知水平。从深层的目标来看,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不仅使学生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使大学生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中,能起精神支柱作用。
只有通过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笔者在从事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概论”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区分教学目的与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十分抽象。教学目的无非是培养“四有”新人,而“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导教导学,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讲好课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所以有必要充分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方面的特点,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特点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和凸现个性、特色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了。“概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本课教学目标的模糊偏误密切相关,造成的后果是有意无意地降低了“概论”课程的标准,或给课程教学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将“教学目的”甚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单地等同于一定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概论”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认识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讲求“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就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三个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应特别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概论”课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这些当然是学生“应知”的,应立足于使学生“应会”,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专题教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具有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体系性。但它作为高校的公共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以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笔者认为,采用专题式教学是一条有效路径。专题式教学就是本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专题教学形式。在课程的新教学大纲没有定型、国家级的权威教材没有出版等条件下,可尝试着把课程内容分为13个专题,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内容打通,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它们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都讲到了,既能帮助学生立体式地认识和把握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又能引导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从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概论”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可行的,教师易于上手,学生易于接受。目前,“概论”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进行专题式教学就更有据可依了。笔者认为,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的各专题可以设置调整为: (1)导论。主要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简述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三大理论成果。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4)党的思想路线。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和理论的阐述,揭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理论精髓,弘扬与时俱进精神。(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讲述这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揭示其中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6)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形态分析入手,讲清我国社会必须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长期性。(7)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讲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铭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评述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解答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那样的多党制等问题。(12)发展文化生产力。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述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解答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 (15)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讲述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16)党的统一战线和国家统一。讲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一国两制”理论。(17)军队和国防建设。讲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思想。(18)加强党的建设。讲述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等等。这样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围绕若干问题打通教材各章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做到了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疑点问题、贴近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因此,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理论相结合,是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理论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比单一听老师讲效果要强得多,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面对理论课考试时的畏难情绪。
但要注意必须摆正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既要开发智力,也要陶冶情操。尤其像“概论”课,本来就是教育人、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除了以理服人更应该以情打动学生,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决不能简单地放映多媒体幻灯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语调、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都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与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师德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同时学生真挚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又能激起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这些会刺激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带来的互动作用非常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培养。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辅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教学活动中过多地应用视频,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满足于视听觉上感官的满足,完不成应有的设置的教学目标的任务。
应注意不因此而忽视理论自身的魅力,任何一种思想要让人接受都必须通过外部的灌输。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更不可能自发达到,只能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实践,长期坚持思想改造才能实现。“概论”课理论必须灌输。列宁阐述的灌输原则没有过时。但要特别注意讲究灌输艺术,将“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很快抓住理论本质、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这样改革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努力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魅力,体验到通过深入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
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概论”课尤为明显。“概论”课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解决理论观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自“概论”课在学校开设以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认真探索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切实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的做法是: (1)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专门的条目,规定课程的实践学时为16学时。(2)通过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调查服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结合起来。暑期社会实践,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学生利用学习之余,深入工矿企业,农村城市等,感受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这种实践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国计民生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紧迫感。(3)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实现平时(“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4)形成了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并把它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主渠道”与教师的职责
“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里的“主渠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学生将了解社会应有的生活方式籍以建立的价值和信念基础,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联。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并非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应是与学生一道探求人生真、善、美的同志、朋友、亲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凸显出的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的研究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关注度,兴趣的角度考虑针对性,而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将教材中“引而未发”的问题讲透。
参考文献:
[1]刘明松.谈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6).
[2]旷永青,潘献奎.提高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方小玲.提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成效的策略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4]刘艳辉.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
[5]姜建红,殷开达.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效性的措施[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关键词]独立学院 “概论”课 实效性
独立学院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自治能力弱等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何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就成为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现实,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政”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做文章。忘记了这个根本,“思政”课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怎样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这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实效性?从浅层目标来看,它应当是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传输的理念、观点、方法引起共鸣、认同、接受,提高认知水平。从深层的目标来看,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不仅使学生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使大学生把正确的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中,能起精神支柱作用。
只有通过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笔者在从事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概论”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区分教学目的与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十分抽象。教学目的无非是培养“四有”新人,而“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导教导学,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讲好课程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所以有必要充分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方面的特点,研究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特点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和凸现个性、特色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了。“概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本课教学目标的模糊偏误密切相关,造成的后果是有意无意地降低了“概论”课程的标准,或给课程教学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将“教学目的”甚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简单地等同于一定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概论”课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认识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讲求“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就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这三个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应特别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概论”课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的知识点以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这些当然是学生“应知”的,应立足于使学生“应会”,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专题教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具有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体系性。但它作为高校的公共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以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笔者认为,采用专题式教学是一条有效路径。专题式教学就是本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专题教学形式。在课程的新教学大纲没有定型、国家级的权威教材没有出版等条件下,可尝试着把课程内容分为13个专题,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内容打通,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三大理论成果,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它们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都讲到了,既能帮助学生立体式地认识和把握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又能引导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从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概论”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可行的,教师易于上手,学生易于接受。目前,“概论”课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进行专题式教学就更有据可依了。笔者认为,根据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的各专题可以设置调整为: (1)导论。主要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简述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三大理论成果。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4)党的思想路线。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和理论的阐述,揭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理论精髓,弘扬与时俱进精神。(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讲述这些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揭示其中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6)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形态分析入手,讲清我国社会必须经历从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长期性。(7)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讲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铭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解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评述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解答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那样的多党制等问题。(12)发展文化生产力。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述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讲述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过程及其丰富内涵,解答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 (15)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讲述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16)党的统一战线和国家统一。讲述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一国两制”理论。(17)军队和国防建设。讲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思想。(18)加强党的建设。讲述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等等。这样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围绕若干问题打通教材各章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做到了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疑点问题、贴近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因此,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理论相结合,是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理论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比单一听老师讲效果要强得多,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面对理论课考试时的畏难情绪。
但要注意必须摆正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既要开发智力,也要陶冶情操。尤其像“概论”课,本来就是教育人、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除了以理服人更应该以情打动学生,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决不能简单地放映多媒体幻灯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语调、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都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与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师德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同时学生真挚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又能激起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这些会刺激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带来的互动作用非常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培养。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辅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教学活动中过多地应用视频,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满足于视听觉上感官的满足,完不成应有的设置的教学目标的任务。
应注意不因此而忽视理论自身的魅力,任何一种思想要让人接受都必须通过外部的灌输。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更不可能自发达到,只能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实践,长期坚持思想改造才能实现。“概论”课理论必须灌输。列宁阐述的灌输原则没有过时。但要特别注意讲究灌输艺术,将“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很快抓住理论本质、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这样改革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努力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魅力,体验到通过深入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
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概论”课尤为明显。“概论”课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解决理论观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自“概论”课在学校开设以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认真探索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切实提高“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的做法是: (1)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专门的条目,规定课程的实践学时为16学时。(2)通过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调查服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结合起来。暑期社会实践,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学生利用学习之余,深入工矿企业,农村城市等,感受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这种实践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国计民生问题,这样,可以大大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紧迫感。(3)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实现平时(“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教学)和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4)形成了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并把它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主渠道”与教师的职责
“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里的“主渠道”,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学生将了解社会应有的生活方式籍以建立的价值和信念基础,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联。
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并非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应是与学生一道探求人生真、善、美的同志、朋友、亲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凸显出的是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的研究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关注度,兴趣的角度考虑针对性,而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将教材中“引而未发”的问题讲透。
参考文献:
[1]刘明松.谈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6).
[2]旷永青,潘献奎.提高高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方小玲.提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成效的策略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1).
[4]刘艳辉.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
[5]姜建红,殷开达.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效性的措施[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