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优化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对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是探究解释某种现象,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探究性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师假如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便会觉得化学是一门有用的自然科学,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鉴于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可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去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将会加强,发现某现象就会有所感、有所想、有所问、有所动,养成初步的探究习惯.
例如,在探究“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时,可把实验改进为用两个矿泉水瓶的盖子分别装入等量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用一个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罩住这两个小盖子.当小盖子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提问:酚酞溶液变红,是矿泉水瓶内的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盖子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二、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起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探究实验教学质量,是提高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错误操作实验(有危险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替代),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错误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进而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也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语言启发,要有简明扼要的观察提示,还要有的放矢的现象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清晰,记得牢固.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捕捉各种探究信息,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和剖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例如,在讲“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教师可设计情境:预先在烧杯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块木块,接着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加入适量 NaOH 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很快就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浮上水面,通过观察实验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 NaOH 固体加入水中溶解时,木块会浮上水面?从而联想到 NaOH 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将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脱离烧杯底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又会产生其他问题,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学生探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因此,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必须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然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时,应注意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给学生提供交流、评价的互动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开放时间和空间,开放场地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组合实验小组到实验室、到校外大胆动手进行探究、讨论,手脑并用的同时活学活用知识,在创造想象中锻炼自己的实验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也有所进步,收集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归纳、总结、整理的资料有效性越来越高;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等方面逐渐规范化、详细化,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探究思维,对实验进行再创造.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回忆、对所掌握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运用,以及正确的实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独立操作实验,完成实验观察任务,处理实验数据及结果,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其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大胆提出来的实验方案,教师要加以重视, 给予表扬和指正, 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创新实践.
总之,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放入教学的重要领域,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是探究解释某种现象,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探究性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师假如能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便会觉得化学是一门有用的自然科学,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鉴于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可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去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将会加强,发现某现象就会有所感、有所想、有所问、有所动,养成初步的探究习惯.
例如,在探究“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时,可把实验改进为用两个矿泉水瓶的盖子分别装入等量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用一个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罩住这两个小盖子.当小盖子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提问:酚酞溶液变红,是矿泉水瓶内的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盖子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
二、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起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探究实验教学质量,是提高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错误操作实验(有危险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替代),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错误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进而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也就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语言启发,要有简明扼要的观察提示,还要有的放矢的现象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清晰,记得牢固.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捕捉各种探究信息,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和剖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例如,在讲“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教师可设计情境:预先在烧杯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块木块,接着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加入适量 NaOH 固体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很快就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浮上水面,通过观察实验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 NaOH 固体加入水中溶解时,木块会浮上水面?从而联想到 NaOH 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将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脱离烧杯底部.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又会产生其他问题,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学生探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因此,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必须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然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时,应注意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针对性,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给学生提供交流、评价的互动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开放时间和空间,开放场地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组合实验小组到实验室、到校外大胆动手进行探究、讨论,手脑并用的同时活学活用知识,在创造想象中锻炼自己的实验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也有所进步,收集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归纳、总结、整理的资料有效性越来越高;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等方面逐渐规范化、详细化,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探究思维,对实验进行再创造.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回忆、对所掌握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的运用,以及正确的实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独立操作实验,完成实验观察任务,处理实验数据及结果,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其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大胆提出来的实验方案,教师要加以重视, 给予表扬和指正, 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创新实践.
总之,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放入教学的重要领域,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