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散发诗意与温情的临沧老街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古朴的、纯粹的街道,在临沧比比皆是。
  10年前,能见到这样的街道,仅是南塘街和太平街。
  如今,完完整整地保留着老街道的就仅有太平街了。老屋、老店、老匠人……太平街是临沧现存老街道的最后一个活标本。若干年后,这一切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古朴老街
  一提到老街道,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依旧是这样一番世俗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形形色色的小贩,各种各样的乡土小玩意,拐角处卖鞋垫的老大妈,提着水桶卖荷花的小姑娘,空气中弥漫的是酸酸的米线、香香的烤白薯、烧包谷味……常年居住太平街的老缅宁人还会记得那些美妙的声音——木屋打开的咯吱声,井水倒入缸底的咕咚声,叫卖的吆喝声,以及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时间在这儿仿佛凝滞,除了用上了水电,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太平街亦名箫祠街,由南塘街中部的12级台阶延伸出去,是现存缅宁老街最窄小的街道,面积仅为2500平方米。在史料中,很难查找到更多关于太平街的记录:但从街上的房屋房室中,仍可看到往日繁华的踪影。街上的道路全由卵石铺就,光滑平整,即使雨天路上也无烂泥。临街房屋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建造的无卯木架,造型朴实。土墙灰瓦、飞檐翘角、花窗雕门,虽然年代久远,门窗上遍结蛛网,痕迹斑斑,但在细微之处,仍体现了匠心所在。生苔的屋顶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晃,尘封的花格木门、褪色的彩绘门楣在瑟瑟秋风中追忆着往昔。门前的青石已被屋檐滴水打出一块块一寸见方的圆洞。在这滴水穿石的岁月中,日升月落。可拆卸的木结构铺面,使沿街古风依旧。这些积淀着岁月沧桑的民居建筑,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静静地等待着今天的人们来细细品味;而那些摆在屋檐石阶下的小卖铺、理发店、纸火香烛、碑刻、竹编……则透着浓浓的生活情趣,让人禁不住总想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


  太平街中有一座香火很旺的古寺泰华寺。这是临沧唯一的汉传佛教场地,是清代木结构建筑,呈“凸”字形,墙体很厚,右侧是道光二十九年立的“功德碑记”。此碑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光年间缅宁及其周边府州的政治军事制度,是研究临沧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左侧的“募化香火功德碑记”立于嘉庆二十五年庚辰花朝月。从碑文上看,此寺原名东岳亩,是因水患频繁而建。如今河道治理有方,国泰民安,故此寺改名为泰华寺。寺中的素餐极有特点,是城中居民休闲时的一个好去处。此寺建筑不仅是太平街文化建筑的一个亮点,也体现着老缅宁的文化情怀。
  温情老街
  一踏进太平街,恍然走进旧梦。街市、人流、叫卖声,与幼时所见那么相吻合,真像回到了过去。记得读初中时,一伙女生爱到街头一姓武的女生家里去玩,踏上她家狭窄灰暗的木梯,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挤坐在床上吃着街上买来的酸多依、酸木瓜,或者伏在窗上看街景,把门一关,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天地。那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如今老屋尚在,只是已不知主人是谁,20多年的光阴就这般悠然而逝,回想起让人平添一份怅然。


  去拍照的那天,天空飘着雨丝,摄影师说这种绵绵秋雨下拍摄出的照片,人会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恍惚迷离的状态。那天街上行人不是很多,已看不见往日摩肩接踵的情形,各家店铺依然营业,雨滴顺着瓦棱滴在石阶上,发出空旷寂寞的滴答声。透过某些人家未关严的大门,可看见菊花在古老的庭院正开得灿烂。一个老人拄杖的背影,一对情侣手拉手从街上走过,店铺中忙碌的店主,刻碑人凝神屏气的雕刻……一股古朴闲适、宁静淡泊的气息袭来,悠悠老街古韵犹存。
  太平街上并无显赫的人世和家族,有的只是平凡的居民百姓和手工艺人。正因如此单纯,所以才離我们很近,让人有一种宛如回家后从头至尾放松的舒适感。“每天走过老街的人成百上千,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但对于我,太平街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略显简陋的理发店马师傅的讲述中,我能看见近20年来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他那敦实勤劳的身影。岁月流逝,当年风华正茂的小马已变成了街坊口中的老马。世事在变迁,生活中有些东西总在变化着,而有些东西似乎永远也不会变。那些带着体温已是陈旧的理发用具,那些熟得不能再熟的老顾客,已成为了马师傅生活不可分割的场景。数十年同居一条街巷,无论生活上心理上,彼此都已融合。许多老人饭后常会步履蹒跚地离开儿女远走后冷冷清清的老屋,来他这儿凑热闹,那种昏黄灯光下照出的氛围,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温暖的感觉。
  在街上一家杂货店,我们见到正用鸡毛掸掸去货物上灰尘的店主何士林,他这样做仅是因为下雨无顾客本能的一种驱使而已。店里的柜上,地上摆满了日用百货,瓶瓶罐罐,五金土杂一应俱全,问他生意如何,他说解决温饱而已,不是生意不好,而是赊账太多。街坊四邻出来,有时手头紧,有时忘带钱,一包烟、一包味精,顺手拿起,说下次来付,时间一长,也就忘了。一条街上,早不见晚见的,也不好提醒,乡下人进城来买些盐巴、洗衣粉什么的,没现钱就用大米、洋芋来换,做生意图个和气生财……说起赊账一事,何士林一副心平气和模样,大概他已习惯了这种方式,这也是老街上现今还保留着的一种原始的交换方式吧。


  较之于理发店的狭窄和杂货店的零乱,杨得贵夫妇的竹器店就宽敞许多。一踏进他们的小店,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竹编的世界,墙壁上挂的是竹笆,地上卷着的有竹席,旁边有竹凳、竹桌、粪箕、簸箕、竹箩、竹篮、晴雨两用的竹笠,以及漏汁、漏勺,无一不是竹制品。人们生产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弃的生活用品到这儿均能寻到。事实上,太平街上最有特色的小店也是这些卖竹器的小店,共有十余家,过去临沧人访亲拜友或者县上有人来,总会买几个提箩带回去送人。在那些老缅宁人的记忆中,小小的提箩往往连带着一些古旧的记忆。如今在街上要找到一个地道的篾匠已不容易了,所卖的竹器全部来自离县城七公里的南崃村。那里是一个傣族汉族杂居的山村,以编制竹篮著称。
  碑刻店的生意一直不错,师傅带着徒弟日日埋头勾墨画线雕刻,无暇顾及街上所发生的一切,每日都有活计做,每日都有做不完的活。
  诗意老街
  太平街上无一家新潮的酒吧,无一家热闹的茶馆。房屋不似江南那么秀气,也无丽江、大理民居的文化内涵,开店做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是为了作秀和搏游人的眼球,实用主义大于审美价值。明月初升时,窗户缝里透出点点昏黄的灯光,平添一份人间温情;夜深人静时,空泛的足音在寂静的小巷回响,也有一份诗意滋生。在青瓦木屋的阴影里。岁月在渐渐的流逝着,时间像河一样流淌,老街磨损的母体形象在记忆里渐行渐远。


  静静地站立在太平街,自脚底一直传至心头的那种市井气息包围着你,那种渗透在每个角落里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你,那种由视觉、听觉甚至嗅觉组成的印象,构成了太平街不同于其他街道的风貌和风韵,这也是太平街至今仍然让人流连忘返的原因之一吧。
  太平街人喝得最香的是本地的茶,最爱吃的是稀豆粉,每日街上总是飘着炸油条的香味。而到七八月,街上弥漫的又是荷花的芬芳桂花的醇香。
  太平街人是悠然的,这种悠然在拎着鸟笼三五成群聚在一块谈天下棋的老人脸上,在店铺里宠辱不惊做生意人的身上,在推着自行车缓缓而行的人流中……当你和太平街的生活融为一体,闻着花香,吃着豆粉,喝着苦茶,聊着家常,你就能体会到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老街:鸡在打鸣,狗在汪汪,晾晒的衣物依然伸出窗外,猫懒洋洋地爬在屋顶晒太阳。
  这已是临沧最后的老街道,让我们徜徉其间,触摸岁月深处的余温。(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其他文献
百里长湖  沿“凤小”二级公路前行50公里,就可领略百里长湖之美景。  澜沧江、黑惠江似两条青龙,滚滚直奔小湾而来,千百年来使沿江两岸形成了“绝壁奇峰千仞山,谷底深幽水澄蓝,珍禽异兽林中走,万倾良田一江边”的自然景观,193.98平方米蓄水,创造了人间仙景。292米的双曲拱坝轻轻一揽,便留住了涛涛江水,为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随着澜沧江永久大桥的建成,高峡百里长湖将
期刊
长剑倚天 神秘莫测  那棵高大的古柏,从对面的观景台上看,并没有看到它的异样,笔直的树干从谷底一直长到山顶,高大挺拔,郁郁葱葱,静静地伴着崖壁间的七座楼台亭阁驻守在山谷里。楼阁有大有小,大的有两层高三间宽,小的只容一尊佛,分别以红黄橙绿的色彩和飞檐翘角的样式嵌镶在近乎垂直的巨大石崖间。下午四点二十五分,阳光很暖,天蓝云白,无风,楼台亭阁和四周翠绿茂盛的树木,犹如画境。  这是滇西北剑川县城西满贤林
期刊
这是一个营养过剩的年代。对于食物的优劣,如果不是营养学家,普通人很难界定。于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好吃”这样感性认识就是评判食物的标准。但食物对味蕾的刺激带来的感受却是因人而异:四川湖南人无辣不欢,上海江浙人却嗜甜如命。有位美食专栏作家写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家酒店的大廚能像母亲那样安抚我们的味蕾。”人的饮食习惯是在妈妈的厨艺中养成的,来自于童年的味觉记忆贯穿人的一生,并以此成为评判食物优劣的标
期刊
凤庆县按照脱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和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切入点,围绕“到2017年3个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脱贫目标,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使脱贫攻坚
期刊
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这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民俗风情浓郁独特,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临潭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口大县,临潭也是全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临潭在发展中
期刊
简介:毕棚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朴头乡梭罗沟境内,是国内非常知名的红叶观赏圣地。毕棚沟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这幅就是拍于毕棚沟,当时走在上山的路上刚刚下完小雨,有一点光线就洒在了山腰的瀑布上,光亮处与厚重云层下的景致形成对比,犹如魔界。  相机型号:Canon EOS 6D  光圈:F8  曝光:1/1000  ISO:100  作者姓名:谷臣澄 
期刊
在云南,有一个被称之为东方大峡谷的地方,它就是美丽神奇的怒江大峡谷。峡谷里,千百年来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散居的僳僳族人,虽然环境艰苦,却不乏丰富多彩的风情民俗,而最出名的,要算“澡塘会”了。  所谓“澡塘会”,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每年春节全家团聚之后,正月初二,傈僳族人就踏上了精神之旅。他们穿上新装,背上炊具,吆喝着号子,高唱着歌儿,携家扶口前往怒江岸边泡温泉。“
期刊
1月8日,从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2016年年会上传来喜讯,一年来,促进会创新思路、拓展职能、加强协作、提升形象,全面促进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成果斐然。  近百名来自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会员,会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认真听取和审议促进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报告。  据了解,2016年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以项目为载体,努力做好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事业。
期刊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呈蜂腰状分布,脉梁中部为太白山,东部为华山,西部为大散岭和位于留坝县的紫柏山。  紫柏山又名西城山,距留坝县城15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景区,因山上成片分布的古树多为紫柏,故名紫柏山。在陕西境内,紫柏山是与太白山和骊山齐名的三大名山之一,因汉代留侯张良曾归隐于此而声名远扬,也因其山体前首高仰,巨尾后驰,狭长的脊梁如游龙一般逶迤起伏,又
期刊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姑娘挽着裤脚,在水中一左一右的采摘荇莱,举止娴雅而身姿优美,惹得岸上的小伙子害起了相思。这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描述的采摘野菜的场景,据专家考证,荇莱这种生长在水中的野菜对于生活在西周时期的人们来说并不自己食用,因为那时已经有了更为可口的蔬菜,而是用来祭祀祖先。当人类还不-匿得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的时候,山问的泉水、林中的野果野菜就是他们耐以充饥解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