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审计不断发展,审计重要性逐步引起人们重视。重要性水平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始终,从审计重要性角度分析了财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审计意见所需要了解的审计决策过程,审计意见与审计重要性的联系,使信息使用者更科学合理地看待审计意见。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72-01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对最终审计意见的确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就需要了解现代审计决策过程中关于重要性的确定及应用,了解审计意见与重要性的关系。
1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认识
审计重要性概念是以会计重要性概念为基础的,它们的原初寓意是一致的。D.A.莱斯利(1985)认为:“在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是相同的,因为二者是针对同一套财务报表的”。如今,审计重要性成为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会计重要性也在各方面有了差别。《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里指出,“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性的。”在2006年我国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二者共同强调重要性的实质是财务报表差错影响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临界线。
而使用者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审计师考虑的是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的不同差异。审计师对使用者一般会作出以下合理的假设:
(1)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有合理的知识和了解,愿意合理谨慎地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2)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
(3)能认识到对未来事项的计量存在固有不确定性;
(4)能够基于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因此,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以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也对使用者的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决策的过程有所要求,而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2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确定与评价是一个连续与反复的过程。要考虑重要性判断过程中主体所面临的阶段性环境,进一步细化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审计师的重要性确定是一种职业判断,且这种判断要受到审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理解的影响,这种判断还要基于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考虑,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
我们对财务报表如何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整合了解有限,对于三个不同群体(信息提供者、审计师、信息使用者)重要性判断的一致程度更是了解甚微,也不清楚财务报表提供者和审计师就重要性所作出的判断将会如何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以在没有权威标准指导重要性判断时,或在决定最低数额标准不适合的特殊情况下,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需要运用个人判断。事务所也缺乏权威指南来减少不同审计师之间的重要性判断差异,个人重要性判断的指南大都源于其他非权威资料。
审计人员一般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在确定同一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这里的重要性包括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重要性水平是专指数量上的衡量标准,具体判断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量方面的判断。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估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计划工作中,计划重要性水平又分为财务报表层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3 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审计师应当合理选择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基数,并可以选择采用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来确定和计算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X固定比率。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和判断基础是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的大概范围,是一些经验参考值。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可见,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定也是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现有的一些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只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会有个确定的数值。审计师实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在围绕实际重要性水平波动的一个区间内变动。
4 审计意见与重要性决策过程
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本身就包含了重要性概念。在计划审计和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重要性概念尤为重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中,审计测试的精确度需要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在评估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时,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对照。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责任段中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及意见段中有“我们认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等术语就隐含了“重要性概念”。
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和注册会计师推断的错误金额。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需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如果被审单位拒绝调整,而这种未调整的会计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取決于以重要性水平为基础确定的错报或漏报金额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
错报或漏报金额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金额不重要。当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生某些错误,但其金额又不大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时,可以认为这一错报并不重要,因此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第二,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重要但对整个财务报表没有太大影响。即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可能会直接影响某个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整个财务报表的论述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一般只能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非常重要,且影响广泛,以致财务报表总体公允性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或客观环境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财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依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了解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审计师判断重要性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判断,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确定是考虑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求而不是具体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50l号——审计报告[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王霞,徐晓东.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J].财经研究,2009,35(1).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72-01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对最终审计意见的确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就需要了解现代审计决策过程中关于重要性的确定及应用,了解审计意见与重要性的关系。
1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认识
审计重要性概念是以会计重要性概念为基础的,它们的原初寓意是一致的。D.A.莱斯利(1985)认为:“在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是相同的,因为二者是针对同一套财务报表的”。如今,审计重要性成为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会计重要性也在各方面有了差别。《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里指出,“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性的。”在2006年我国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二者共同强调重要性的实质是财务报表差错影响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临界线。
而使用者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审计师考虑的是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的不同差异。审计师对使用者一般会作出以下合理的假设:
(1)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有合理的知识和了解,愿意合理谨慎地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2)了解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
(3)能认识到对未来事项的计量存在固有不确定性;
(4)能够基于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因此,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以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也对使用者的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决策的过程有所要求,而重要性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2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确定与评价是一个连续与反复的过程。要考虑重要性判断过程中主体所面临的阶段性环境,进一步细化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审计师的重要性确定是一种职业判断,且这种判断要受到审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需求理解的影响,这种判断还要基于使用者群体对财务报表的一般需求来考虑,而不考虑具体使用者。
我们对财务报表如何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整合了解有限,对于三个不同群体(信息提供者、审计师、信息使用者)重要性判断的一致程度更是了解甚微,也不清楚财务报表提供者和审计师就重要性所作出的判断将会如何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以在没有权威标准指导重要性判断时,或在决定最低数额标准不适合的特殊情况下,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需要运用个人判断。事务所也缺乏权威指南来减少不同审计师之间的重要性判断差异,个人重要性判断的指南大都源于其他非权威资料。
审计人员一般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在确定同一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这里的重要性包括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重要性水平是专指数量上的衡量标准,具体判断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量方面的判断。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估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计划工作中,计划重要性水平又分为财务报表层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3 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对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审计师应当合理选择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基数,并可以选择采用固定比率或变动比率来确定和计算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重要性金额=判断基础X固定比率。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和判断基础是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的大概范围,是一些经验参考值。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可见,重要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定也是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现有的一些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只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会有个确定的数值。审计师实际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在围绕实际重要性水平波动的一个区间内变动。
4 审计意见与重要性决策过程
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本身就包含了重要性概念。在计划审计和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重要性概念尤为重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中,审计测试的精确度需要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在评估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时,审计人员要将错误的精确度上限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相对照。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责任段中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以及意见段中有“我们认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等术语就隐含了“重要性概念”。
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和注册会计师推断的错误金额。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需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如果被审单位拒绝调整,而这种未调整的会计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取決于以重要性水平为基础确定的错报或漏报金额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
错报或漏报金额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金额不重要。当企业的财务报表发生某些错误,但其金额又不大可能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时,可以认为这一错报并不重要,因此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第二,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重要但对整个财务报表没有太大影响。即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可能会直接影响某个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整个财务报表的论述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一般只能签发“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金额非常重要,且影响广泛,以致财务报表总体公允性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或客观环境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财务报表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综上所述,信息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审计意见,依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并了解审计是以重要性水平完成的。审计师判断重要性主要依靠自身的职业判断,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确定是考虑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求而不是具体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审计准则第150l号——审计报告[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王霞,徐晓东.审计重要性水平、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J].财经研究,200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