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笔者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应慎重选择阅读的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会让学生们在阅读过后复述故事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复述后及时给学生们一些表扬,这样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动物的睡眠》一文时,我利用学生们好奇的特点,让学生们课下调查“狗、猫、牛”等这些动物平时是怎样睡眠的。待到上课时让同学们纷纷发言,那么蝙蝠、海参等动物是怎样睡眠的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急于想阅读蝙蝠和海参是怎样睡眠的。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在指导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爱因斯坦为什么向小姑娘做个鬼脸?因为小姑娘说的对,爱因斯坦是不会对付衣服和鞋子的。读时要显得调皮,充满孩子气。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地跳起来? 她为什么“高兴地跳起来”?因为爱因斯坦一字不差的把小姑娘说的穿戴要领背了出来。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声调要高。这样在阅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飞檐走壁的虎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壁虎为什么有这个“飞檐走壁的虎将”这一美称?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去了解壁虎有这一美称的原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壁虎的?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再如教学《田忌赛马》这则故事时,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四、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迷人的九寨沟》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九寨沟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九寨沟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九寨沟的特点,在读中想象九寨沟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让学生配上图片写一段解说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应慎重选择阅读的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会让学生们在阅读过后复述故事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复述后及时给学生们一些表扬,这样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动物的睡眠》一文时,我利用学生们好奇的特点,让学生们课下调查“狗、猫、牛”等这些动物平时是怎样睡眠的。待到上课时让同学们纷纷发言,那么蝙蝠、海参等动物是怎样睡眠的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急于想阅读蝙蝠和海参是怎样睡眠的。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在指导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爱因斯坦为什么向小姑娘做个鬼脸?因为小姑娘说的对,爱因斯坦是不会对付衣服和鞋子的。读时要显得调皮,充满孩子气。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地跳起来? 她为什么“高兴地跳起来”?因为爱因斯坦一字不差的把小姑娘说的穿戴要领背了出来。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声调要高。这样在阅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
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飞檐走壁的虎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壁虎为什么有这个“飞檐走壁的虎将”这一美称?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去了解壁虎有这一美称的原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壁虎的?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再如教学《田忌赛马》这则故事时,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学生通过想象,既练习了说话,又懂得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四、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迷人的九寨沟》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九寨沟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九寨沟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九寨沟的特点,在读中想象九寨沟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让学生配上图片写一段解说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