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林业工程建设体系中,抗旱造林以其可有效克服干旱环境的特点独具优势,是实现林业工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方案之一。因此,加大抗旱造林任务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更正相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抗旱造林技术水平等,是推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我国林业造林实际过程当中,无论是树种合理性选择还是操作规范都存在着些许问题,因此,在抗旱过程当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树种的选择,操作规范的把控都必须严格要求,一定要加强抗旱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1.合理选择树种
在林业造林过程中,树种的选择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为干旱地区的环境比较特殊,干旱地区并不适于所有植物的生长,像比较喜水的植物就不太适合。必须要对树木进行合理的选择。对树木的生长也要进行分析,在造林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树木。在干旱的地区,就要选择能够适应干旱地区环境的树,要选择生命力足够顽强,如胡杨等树。抗旱能力高低才是树种选择最重要的标准,针叶林的抗旱能力强,这是我国干旱地区需要优先选择的树种。要最大限度保证树木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让干旱地区的生态经济效益都得到保障。
2.做好造林区域的整地操作
林业工程开始实施前,要整理土地,为植被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以此提高林业工程造林的整体成活率。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实践结果看,做好造林区域的整地操作,可以同步达到土壤含水量提高、墒情保持及水分积蓄的效果。此外,造林整地,还能够改善土地土质的质量,加快土壤熟化过程,提高土壤肥力。与此同时,通过造林整理,还能够使土层得到充分光照,消灭土壤病虫害。在造林的时间节点上,应在造林开始前5—6个月进行整地,也可选择之前一季雨季时段。如造林区域地质气候较为干燥,在进行整地操作时,一是坚持植被保护及保土蓄水这一整地原则;二是在树坑形式及规格上,可采取中鱼鳞坑,规格大小设定为60cm×40cm×40cm;三是为进一步改善地块土壤活力,可以在整地过程中增添一些肥料,让后续树苗能够达到更高标准的抗旱表现。
3.创新林业工程管理模式
(1)从经济性、温湿度、抗旱性等方面着手,选择适合我国气候环境生长的抗旱树种。(2)充分考虑树种运输的便利性,避免出现远程调取树种资源的现象,容易造成树种适应性不强,影响种植效果。(3)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选择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操作流程加以监督并严格管理,以便准确调整操作步骤,保障抗旱树种健康生长。(4)根据树种类型选择适合的补植工具、运输设施等,防止树种种植期间受到伤害,缩短其生长年限[2]。
4.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
(1)幼苗抚育。只有幼苗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才能最大化实现林区建设目的。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要科学选择育苗方式,实时补充森林资源。其中,幼苗抚育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移栽幼苗时,务必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护,以便幼苗能形成较强的适应性,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通常情况下,幼苗在生长阶段对于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应根据幼苗特性适当调整种植方案。尤其是水资源的供应,避免让幼苗处于缺水状态,不仅会影响幼苗枝叶长成,而且严重时会影响其成活率,需根据土壤周边环境安装供水实施,保证幼苗具有充足的水源。
(2)容器育苗。在土壤贫瘠地带种植特殊树种时,需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进行培育,比如,侧柏、樟子松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在确保幼苗进入容器后,在树坑口覆盖一层薄土,以便幼苗根系发育良好。另外,还可在容器内部放置营养液,待幼苗长至一定程度后脱离容器,回归到自然生长环境中,从而防止幼苗生长阶段出现萎蔫状况[3]。
(3)覆膜造林。覆膜造林指的是在造林土壤上方盖上一层薄膜,由此增强土壤蓄水固土能力,让幼苗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促使幼苗更易成活。尤其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水资源极为缺乏,且不易安装蓄水设施。此时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可借助当地基础设施制作蓄水设备,并汲取周边水源,然后再利用薄膜造林法降低水分蒸发量,让幼苗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提高成活率。所以,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造林效果。
5.打造优质种植环境
(1)种植间距。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还需合理控制林木种植密度,以免间距较小或较大影响林业发展质量。在干旱地区种植林木最需要注意的是林木生长养分的供给。科学设置间距,促使林木获得充分的生长养分,从而起到净化空气、抗旱防护等作用。当抗旱性树种被种植到干旱区域时,除了需要借助树种自身优势外,还应科学选择造林手段。例如,当土壤含盐量仅为0.3%时,可采取深栽形式,将其种植到地下10—20cm处,便于从土壤深土层位置获得所需养分,同时,注意栽植孔洞的填筑。通常情况下,林木种植密度应为83株/667m2,但若当地气温较高且降雨量有限,可适当降低密度,增大间距,由此保证每株苗木都能茁壮生长。
(2)充足水源。积极推广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让更多干旱地区得到绿化,但在种植抗旱性苗木时,应确保其拥有充足的水源。虽然此区域获取水源难度略大,可适量储水,并引进高新技术增强储水能力。例如,在苗木根系处包裹保湿材料,借助材料自身储水功能,逐渐为苗木提供水源,既能杜绝水源浪费,又能促使苗木获得源源不断的水源供应。
另外,部分地區还借助投放“保水剂”“抗旱剂”等用品,促使苗木随时获取水源。所谓的保水剂实际是一种高分子树脂类物质,因其具备反复放水、吸水的功能,因而能够根据苗木的具体需求进行供水,这种方式相比常规建立水库进行储水等方法更加实用,且不易挥发,同时,不会给苗木带来任何为害。因此,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供水性上都值得推广应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保水剂类型,包括聚丙烯酸钠、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等,前者可达到200倍的吸水率,且能够在1h内完成供水任务,最长可维持2年功效;后者可在15min内高效吸水,但因其使用年限仅为1年,所以,应从中择优而选。
6.结语
综上,在林业工程中合理应用抗旱造林技术在促进我国森林覆盖率全面提升的同时,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确保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求解决措施以实现推动林业工程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长鹏。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23).
[2]陈加红。林业工程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2016(4).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我国林业造林实际过程当中,无论是树种合理性选择还是操作规范都存在着些许问题,因此,在抗旱过程当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树种的选择,操作规范的把控都必须严格要求,一定要加强抗旱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1.合理选择树种
在林业造林过程中,树种的选择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为干旱地区的环境比较特殊,干旱地区并不适于所有植物的生长,像比较喜水的植物就不太适合。必须要对树木进行合理的选择。对树木的生长也要进行分析,在造林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树木。在干旱的地区,就要选择能够适应干旱地区环境的树,要选择生命力足够顽强,如胡杨等树。抗旱能力高低才是树种选择最重要的标准,针叶林的抗旱能力强,这是我国干旱地区需要优先选择的树种。要最大限度保证树木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让干旱地区的生态经济效益都得到保障。
2.做好造林区域的整地操作
林业工程开始实施前,要整理土地,为植被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以此提高林业工程造林的整体成活率。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实践结果看,做好造林区域的整地操作,可以同步达到土壤含水量提高、墒情保持及水分积蓄的效果。此外,造林整地,还能够改善土地土质的质量,加快土壤熟化过程,提高土壤肥力。与此同时,通过造林整理,还能够使土层得到充分光照,消灭土壤病虫害。在造林的时间节点上,应在造林开始前5—6个月进行整地,也可选择之前一季雨季时段。如造林区域地质气候较为干燥,在进行整地操作时,一是坚持植被保护及保土蓄水这一整地原则;二是在树坑形式及规格上,可采取中鱼鳞坑,规格大小设定为60cm×40cm×40cm;三是为进一步改善地块土壤活力,可以在整地过程中增添一些肥料,让后续树苗能够达到更高标准的抗旱表现。
3.创新林业工程管理模式
(1)从经济性、温湿度、抗旱性等方面着手,选择适合我国气候环境生长的抗旱树种。(2)充分考虑树种运输的便利性,避免出现远程调取树种资源的现象,容易造成树种适应性不强,影响种植效果。(3)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选择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操作流程加以监督并严格管理,以便准确调整操作步骤,保障抗旱树种健康生长。(4)根据树种类型选择适合的补植工具、运输设施等,防止树种种植期间受到伤害,缩短其生长年限[2]。
4.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
(1)幼苗抚育。只有幼苗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才能最大化实现林区建设目的。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要科学选择育苗方式,实时补充森林资源。其中,幼苗抚育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移栽幼苗时,务必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护,以便幼苗能形成较强的适应性,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通常情况下,幼苗在生长阶段对于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应根据幼苗特性适当调整种植方案。尤其是水资源的供应,避免让幼苗处于缺水状态,不仅会影响幼苗枝叶长成,而且严重时会影响其成活率,需根据土壤周边环境安装供水实施,保证幼苗具有充足的水源。
(2)容器育苗。在土壤贫瘠地带种植特殊树种时,需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进行培育,比如,侧柏、樟子松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在确保幼苗进入容器后,在树坑口覆盖一层薄土,以便幼苗根系发育良好。另外,还可在容器内部放置营养液,待幼苗长至一定程度后脱离容器,回归到自然生长环境中,从而防止幼苗生长阶段出现萎蔫状况[3]。
(3)覆膜造林。覆膜造林指的是在造林土壤上方盖上一层薄膜,由此增强土壤蓄水固土能力,让幼苗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促使幼苗更易成活。尤其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水资源极为缺乏,且不易安装蓄水设施。此时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可借助当地基础设施制作蓄水设备,并汲取周边水源,然后再利用薄膜造林法降低水分蒸发量,让幼苗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提高成活率。所以,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造林效果。
5.打造优质种植环境
(1)种植间距。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还需合理控制林木种植密度,以免间距较小或较大影响林业发展质量。在干旱地区种植林木最需要注意的是林木生长养分的供给。科学设置间距,促使林木获得充分的生长养分,从而起到净化空气、抗旱防护等作用。当抗旱性树种被种植到干旱区域时,除了需要借助树种自身优势外,还应科学选择造林手段。例如,当土壤含盐量仅为0.3%时,可采取深栽形式,将其种植到地下10—20cm处,便于从土壤深土层位置获得所需养分,同时,注意栽植孔洞的填筑。通常情况下,林木种植密度应为83株/667m2,但若当地气温较高且降雨量有限,可适当降低密度,增大间距,由此保证每株苗木都能茁壮生长。
(2)充足水源。积极推广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让更多干旱地区得到绿化,但在种植抗旱性苗木时,应确保其拥有充足的水源。虽然此区域获取水源难度略大,可适量储水,并引进高新技术增强储水能力。例如,在苗木根系处包裹保湿材料,借助材料自身储水功能,逐渐为苗木提供水源,既能杜绝水源浪费,又能促使苗木获得源源不断的水源供应。
另外,部分地區还借助投放“保水剂”“抗旱剂”等用品,促使苗木随时获取水源。所谓的保水剂实际是一种高分子树脂类物质,因其具备反复放水、吸水的功能,因而能够根据苗木的具体需求进行供水,这种方式相比常规建立水库进行储水等方法更加实用,且不易挥发,同时,不会给苗木带来任何为害。因此,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供水性上都值得推广应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保水剂类型,包括聚丙烯酸钠、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等,前者可达到200倍的吸水率,且能够在1h内完成供水任务,最长可维持2年功效;后者可在15min内高效吸水,但因其使用年限仅为1年,所以,应从中择优而选。
6.结语
综上,在林业工程中合理应用抗旱造林技术在促进我国森林覆盖率全面提升的同时,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确保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求解决措施以实现推动林业工程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长鹏。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23).
[2]陈加红。林业工程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