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1日至4月14日,尚在“婴儿期”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祸》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闯入了表演艺术的大码头——上海滩,闯进了京剧少有问津的上海大剧院。
创作繁荣、演出活跃的上海创作群体对此极为关注。4场演出不仅接受了上海市民的热情“审视”,而且“聚焦”了戏剧圈、文学圈内的专业目光。4月14日在由上海作协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研讨会上,上海作家对“刘罗锅”一剧创作观念、舞台呈现等诸多话题,热烈研讨,直抒观感。
一言其创作观念新。京剧《宰相刘罗锅》“好听、好看、好玩”,其艺术定位首先在于“刘罗锅”心里有观众。上海师大教授王纪人说:关注观众、注意剧场效果这些曾经是海派京剧的优长,后来京剧演出对此越来越忽视。“刘罗锅”一剧把现代影视观念引进了舞台演出非常成功。戏增加了可看性,较之从前京朝派戏曲重听不重看的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进。打破了原来一本正经的表演模式,使人看起来很放松。作家蒋丽萍认为:刘罗锅是通过电视剧普及了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中加以表现,使观众看戏时没有历史障碍,这个创意很巧妙。著名评论家徐俊西直抒胸臆:这个戏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民俗取向。京剧本身是民间的,在表现民俗上有一定基础。“刘罗锅”以京剧的形式表现一个民俗话题是很巧妙的,同时能够吸引对京剧本体不是很熟悉的观众。
《上海戏剧》副主编邹平说看了“刘罗锅”感到戏剧如办刊一样也在破“围墙”。它的主体是京剧的程式在起作用,但它吸收了现代舞等因素,舞台创作的综合性很强。
二言其舞台呈现美。在合理继承京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变革和创新。上海作协影视创作中心专业作家谷白求恩直率地讲,全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剔除了旧有的表演,增加了龙套的表演空间,使龙套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从小看戏,与京剧有不解之缘”的上海《文学报》副主编田永昌激动地说:刘罗锅满台生辉。音乐设计青彩众长,戏中流派纷呈;不仅有昆曲,有麒派、余派、梅派等各种流派,而且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音乐上加入了山东吕剧及扬州的音乐成分,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了京剧作为兼容艺术的特点。华东师大教授、有“票友”美誉的张德林先生说:戏很有现代意识,有新意。以麒派音乐为主体又吸收了北方小调等,唱腔达到了相当水平,京剧节奏的运用比较到位。陈少云的表演很见功力。蒋丽萍讲,这个戏在京剧改革上很用心,乐队很舒服。
著名作家王安忆认为第二本《夜审》比第一本《初试》更好看,戏剧冲突结构得更好。
上海作协专业作家沈善增曾经著文呼吁京剧要“多点陶器”,意在批评京剧进京后增加了典雅,定该戏积极观照现代生活的做法并说上朝舞是戏中的一笔亮色。他说八大臣上朝时的舞蹈具有讽刺意味,那种“女性化”的台步、表演,体现了他们的奴性。
三言其在京剧改编历史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徐俊西认为“刘罗锅”一剧既有生活意蕴又有现代观念,它把历史题材、剧情与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找到了结合、沟通的点。张德林进,它是喜欢,同所有的因素——表演、服装、舞蹈等等都抓住了喜剧特点,确实好看、好听、好玩。作家沈善增讲,改编历史剧不一定都是一种模式,不一定都是靠近政治的模式,戏说和娱乐性也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在剧本的文学性上,大多数作家更为肯定第二本《夜审》并认为《夜审》代表这个戏的水平,其对电视剧的改编相当成功。作家谷白认为,两本戏分别塑造了两个非常精彩的“小人物”——六王和张成。他们不畏权势,生动可爱,特别是张成身上有着很强的人民性。
作家们纷纷表示:看了京剧《宰相刘罗锅》第一本和第二本很兴奋、很满足,对北京搞出这么好的连台本戏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对接下来的第三本、第四本充满了期待(笔者在上海看戏时发现,这个戏的幽默、调侃以及现代语汇的使用在上海演出时更有收效,每到一处,观众必报以会心的笔声)。
“刘罗锅”申城之行的主帅——“刘罗锅”总策划人、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和平在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讲话:这个戏是在京剧拥有200年历史这个背景下进行动作的,目的就果为老百姓推出一台好听、好看、好玩的戏,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留得住。戏立在舞台上才刚过“满月”,有如新生儿般有着许多不成熟之处。在上海滩上摔打摔打,将有助于它的成长。
刘罗锅挑战上海,是京沪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更是向自我挑战。“刘罗锅”赴沪之前,剧组同志曾经表示充满忐忑。
忐忑有三:第一,上海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以旧时发生在京城的刘罗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北京地域风格和麒派唱腔为主要特色的刘罗锅能否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第二,4月初适逢上海京剧院建院45周年演出,上海的京剧观众面对着京派、海派不同风格流派的京剧演出是否会一视同仁或是情有独钟?“刘罗锅”能否成为“外来的和尚”受到偏爱?第三,上海大剧院是目前国内演出设施最先进、演出环境一流的场所。从1998年8月开业以来,接待的大多是世界级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艺术表演团体。除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世》曾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之外,外省市京剧进入上海大剧院,《宰相刘罗锅》是第一个。
忐忑之中,刘罗锅最终选择了向自我挑战。这既是京沪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刘罗锅”一剧听取各方意见、修改提高的需要。研讨会上,张局长讲“呵护的声音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并表示:北京和上海将更多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谋求戏剧的发展。在交流当中得到交融,在交融当中得到发展。
创作繁荣、演出活跃的上海创作群体对此极为关注。4场演出不仅接受了上海市民的热情“审视”,而且“聚焦”了戏剧圈、文学圈内的专业目光。4月14日在由上海作协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研讨会上,上海作家对“刘罗锅”一剧创作观念、舞台呈现等诸多话题,热烈研讨,直抒观感。
一言其创作观念新。京剧《宰相刘罗锅》“好听、好看、好玩”,其艺术定位首先在于“刘罗锅”心里有观众。上海师大教授王纪人说:关注观众、注意剧场效果这些曾经是海派京剧的优长,后来京剧演出对此越来越忽视。“刘罗锅”一剧把现代影视观念引进了舞台演出非常成功。戏增加了可看性,较之从前京朝派戏曲重听不重看的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进。打破了原来一本正经的表演模式,使人看起来很放松。作家蒋丽萍认为:刘罗锅是通过电视剧普及了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中加以表现,使观众看戏时没有历史障碍,这个创意很巧妙。著名评论家徐俊西直抒胸臆:这个戏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民俗取向。京剧本身是民间的,在表现民俗上有一定基础。“刘罗锅”以京剧的形式表现一个民俗话题是很巧妙的,同时能够吸引对京剧本体不是很熟悉的观众。
《上海戏剧》副主编邹平说看了“刘罗锅”感到戏剧如办刊一样也在破“围墙”。它的主体是京剧的程式在起作用,但它吸收了现代舞等因素,舞台创作的综合性很强。
二言其舞台呈现美。在合理继承京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变革和创新。上海作协影视创作中心专业作家谷白求恩直率地讲,全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剔除了旧有的表演,增加了龙套的表演空间,使龙套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从小看戏,与京剧有不解之缘”的上海《文学报》副主编田永昌激动地说:刘罗锅满台生辉。音乐设计青彩众长,戏中流派纷呈;不仅有昆曲,有麒派、余派、梅派等各种流派,而且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音乐上加入了山东吕剧及扬州的音乐成分,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了京剧作为兼容艺术的特点。华东师大教授、有“票友”美誉的张德林先生说:戏很有现代意识,有新意。以麒派音乐为主体又吸收了北方小调等,唱腔达到了相当水平,京剧节奏的运用比较到位。陈少云的表演很见功力。蒋丽萍讲,这个戏在京剧改革上很用心,乐队很舒服。
著名作家王安忆认为第二本《夜审》比第一本《初试》更好看,戏剧冲突结构得更好。
上海作协专业作家沈善增曾经著文呼吁京剧要“多点陶器”,意在批评京剧进京后增加了典雅,定该戏积极观照现代生活的做法并说上朝舞是戏中的一笔亮色。他说八大臣上朝时的舞蹈具有讽刺意味,那种“女性化”的台步、表演,体现了他们的奴性。
三言其在京剧改编历史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徐俊西认为“刘罗锅”一剧既有生活意蕴又有现代观念,它把历史题材、剧情与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找到了结合、沟通的点。张德林进,它是喜欢,同所有的因素——表演、服装、舞蹈等等都抓住了喜剧特点,确实好看、好听、好玩。作家沈善增讲,改编历史剧不一定都是一种模式,不一定都是靠近政治的模式,戏说和娱乐性也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在剧本的文学性上,大多数作家更为肯定第二本《夜审》并认为《夜审》代表这个戏的水平,其对电视剧的改编相当成功。作家谷白认为,两本戏分别塑造了两个非常精彩的“小人物”——六王和张成。他们不畏权势,生动可爱,特别是张成身上有着很强的人民性。
作家们纷纷表示:看了京剧《宰相刘罗锅》第一本和第二本很兴奋、很满足,对北京搞出这么好的连台本戏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对接下来的第三本、第四本充满了期待(笔者在上海看戏时发现,这个戏的幽默、调侃以及现代语汇的使用在上海演出时更有收效,每到一处,观众必报以会心的笔声)。
“刘罗锅”申城之行的主帅——“刘罗锅”总策划人、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和平在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讲话:这个戏是在京剧拥有200年历史这个背景下进行动作的,目的就果为老百姓推出一台好听、好看、好玩的戏,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留得住。戏立在舞台上才刚过“满月”,有如新生儿般有着许多不成熟之处。在上海滩上摔打摔打,将有助于它的成长。
刘罗锅挑战上海,是京沪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更是向自我挑战。“刘罗锅”赴沪之前,剧组同志曾经表示充满忐忑。
忐忑有三:第一,上海是海派京剧的代表。以旧时发生在京城的刘罗锅故事为题材,以浓郁的北京地域风格和麒派唱腔为主要特色的刘罗锅能否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第二,4月初适逢上海京剧院建院45周年演出,上海的京剧观众面对着京派、海派不同风格流派的京剧演出是否会一视同仁或是情有独钟?“刘罗锅”能否成为“外来的和尚”受到偏爱?第三,上海大剧院是目前国内演出设施最先进、演出环境一流的场所。从1998年8月开业以来,接待的大多是世界级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艺术表演团体。除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世》曾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之外,外省市京剧进入上海大剧院,《宰相刘罗锅》是第一个。
忐忑之中,刘罗锅最终选择了向自我挑战。这既是京沪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刘罗锅”一剧听取各方意见、修改提高的需要。研讨会上,张局长讲“呵护的声音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并表示:北京和上海将更多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谋求戏剧的发展。在交流当中得到交融,在交融当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