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代的推进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于是素质教育便成为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提高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与创新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观念
一、德高为范,以身立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当中汲取养料。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尚的师德品质是身为人师的表率。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过程,以渊博的知识解学生认知之惑,以高尚的品质塑社会可用之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诚实为人、慎言处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全社会的楷模。“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乐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乐业是教师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内在动力。只有乐业才会有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保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需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同时要深入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行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研究者。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明确目标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是传承式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化的浪潮,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而又迅捷,因此,教师要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求知的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导向作用,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转换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
教师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社会身份实质性的转换,明确“服务者”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服务者”的职责,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使命。
(三)明确培养目标,由认知型向能力型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既狭义上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重认知、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科目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全面提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突出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竞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新教育内容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二)创新教育方法
新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利器,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内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己任。
教育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改革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无容置疑,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观念
一、德高为范,以身立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当中汲取养料。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尚的师德品质是身为人师的表率。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过程,以渊博的知识解学生认知之惑,以高尚的品质塑社会可用之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诚实为人、慎言处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全社会的楷模。“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乐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乐业是教师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内在动力。只有乐业才会有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保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需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同时要深入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行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研究者。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明确目标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是传承式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化的浪潮,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而又迅捷,因此,教师要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求知的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导向作用,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转换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
教师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社会身份实质性的转换,明确“服务者”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服务者”的职责,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使命。
(三)明确培养目标,由认知型向能力型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既狭义上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重认知、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科目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全面提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突出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竞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新教育内容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二)创新教育方法
新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利器,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内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己任。
教育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改革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无容置疑,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