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美国一代美食文学奠基人M.F.K.费雪的代表作《如何煮狼》、《写给牡蛎的情书》先后在国内出版,而伴随着年前奥斯卡的热潮,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美味关系≥(Julie&Julia)更是让风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食教母茱莉亚·柴尔德的著作及人生经历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食与女性,这段洋溢着情调与甜蜜气息的美味情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女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那是一段写在舌尖上的女性史,芳香浓郁而又悠远缠绵
所有女人都是美食家
漂亮的女性美食家准备就餐绝对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她的餐巾整洁地挂在胸前,她一只手放在桌上,另一只手将切下的一小块精巧的食物慢慢送入嘴中,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啊!
——法国美食学家布里亚·萨瓦兰
许多人都喜欢用巴尔扎克为客人倒酒的逸事来暗讽一个人对美酒美食的外行。
那次,巴尔扎克宴请宾朋,他——为客人斟满美酒,有位客人看到杯中刚刚倒满的好酒,举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巴尔扎克看到后急忙制止:“我的朋友,这种酒,只宜用目光抚摸。”
“然后呢?”
“然后,深呼吸。”
“再然后呢?”
“虔诚地将它重新放到桌上,不要碰它。”
“再然后呢?”
“然后……再说吧。”
精细认真的讲解,在具有同样审美情趣的人面前是一种分享和享受,而在只将食物看成果腹之物的人面前,就变成了十分无奈的“对牛弹琴”,所谓“动物吃食,人吃饭,唯独有格调的人才知道去品味”。而一直以来,巴黎被公认为是最讲究格调和品位的地方,人们认为那里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一低头就能收获天上掉下来的糕饼,并且是最好的一块。于是,到巴黎一游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仪式、一种野心、一种梦想。
有人曾经用武力撬开了游览的大门。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根据条约,法国必须向英、德等国交付7.5亿法郎的赔款。再综合其他索赔,使这笔赔款整体接近30亿法郎。市民们看着他们的财物被一一装上军用运货车,他们慌张着叹息:“哎呀!明年我得为乞讨一克朗钱而下跪了。我们全被毁了,沦为乞丐了。”
可是事实完全不同:赔款不但偿还得很轻松,而且流入法国的钱远远比流出法国的还要多。是什么力量帮助法国人创造了这一奇迹?
是美食。
当英国人和德国人蜂拥闯入法国时,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食品,胃口大开,于是整个巴黎城变成了一个大食堂。在饭店、旅店、酒馆,每条街道都能看到侵略者在大吃大喝。法国人开始摩拳擦掌地暗笑:“瞧,他们披迷住了,政府上午赔给他们的钱,晚上他们就得加倍还回来。”
那段时间是整个巴黎市民的黄金时代。有人发了大财,一位老妇人在皇宫外12平方英尺的小饭店每天都能卖出1.2万个果馅饼。
有关法国美食的逸闻轶事还有很多,而人们在沉醉于法国美食魅力的同时,也在探究为何上百年来。法国人是美食中的弄潮儿?有人将其总结为乐观好吃的民族性格,有人则将其归功于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而有学者则指出,法兰西美食的独特魅力在于精致美味,而无限追求精致美味的这一特质正源于法兰西民族最早实行了男女同桌进食的用餐礼仪。由于男女同桌,男士用餐时的一些粗野习惯都需有所收敛,久而久之,食物口味便向着精致美味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女性对美食的作用和影响由来已久。有关巴黎美食的第一本书《巴黎家政大全》就是一个年老的丈夫在1392年写给其年轻妻子的,目的在于教授她一些持家之道。1796年,一本名为《美国烹饪》的食谱在康乃狄克州出版。作者表示撰写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国新兴女性世代的进步”。她坚信女子必须依赖自身特质,才能在社会上闯出名号。
女性对美食的作用是如此深远,以致于称所有女人都是美食家也一点不为过,最初她们对美食的影响多出自干生存的本能和家庭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吃”、“懂得吃的艺术”则逐渐占了上风。作为上世纪最重要的美食家,M.F.K.费雪沉迷于美食的同时,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她认为就算是整日在锅灶之间忙碌。也应该保持一个女人应有的优雅风度。因此她建议主妇们:“有个办法可以让你在下厨时,模样依然娇美……就是,在厨房里放一面镜子。”她自己的厨房里就有一面镶在桃花心木框里的镜子,每天照上5次以上,让自己在下厨时仍然心情愉快,而且绝不怕有人突然来访。
美食,如同爱美一样,展现的都是女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试想一下,在享用着食物的时候与这个世界相会该是多么快乐而充满成就感。因为这预示着你战胜了世界,享用着世界,而不是被它所吞噬。
安享美味的饕餮女们
M.F.K.费雪,这位一代美食文学的奠基人,出于对牡蛎的狂热。专门撰写了《写给牡蛎的情书》;而茱莉亚。柴尔德,这位法国美食的崇拜者,更是用她的开朗和热情教会了那时还在“茹毛饮血”的美国人如何烹饪和享受;露丝。克雷尔则以她绝无仅有的舌尖体验改写了现今整个纽约的餐饮地图……这些享受生活、享受美味的女饕餮客们,以她们的绝妙体验演绎着自己的美味人生。
M.F.K.费雪:一代美食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1992年)
这个略显平凡的名字,却可以毋庸置疑地深深刻在美国饮食文学的奠基石上。她是公认的美国饮食界的指路明灯,美食文学的女掌门。在她之前,美食写作还远不能被称之为文学,而在其身后,诸多美食书写者追随着她的脚步,却从未超出她的高度。1992年,费雪去世后不久,以她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费雪奖”设立,用以嘉奖在美食、家居、营养学等领域成就卓越的女性作家。
M.F.K.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熟悉她的人通常直接叫她Mary Frances,费雪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不过或许是为了简便吧,她还是经常会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署成M.F.K.。这3个简单的缩写字母,如今被深深刻在美国饮食文学的奠基石上。是费雪真正确立了美食写作的文学地位,在她之前写作美食方面的文章还一直被嗤之为煮饭工具书,当时甚至有人会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你不像其他人那样,去写权力、人生、爱情或者其他东西?”赞雪的回答直截了当又暗藏不屑:“因为我和所有人一样,时不时地感到饥饿!”
然而美食之于费雪,绝不仅仅是果腹一般简单。她曾说过,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三点;温暖、安全和爱。费雪无法遏制自己的灵魂对此三项要事的强烈饥渴感。但人生追寻这三者的道路如此坎坷,美食便成为这一路上,聊可慰藉的替代。
大多数颠沛的人生,上路时通常是风平浪静的。费雪1908年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3岁时,她随父亲从密歇根州搬迁到加利福尼亚的惠特尔市。惠特尔市本是美国贵格教派的聚集地, 贵格教崇尚理性、节俭,抵制一切人生享受,以自我苦修为正宗。其实,这也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风尚。费雪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时一个小男孩喝到了一口好汤,大声赞叹。男孩的父亲便冷冷地把m凉水倒入了汤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费雪倍感压抑。然而时间证明,这个渐渐出落得曼妙迷人的女子,将带着她那愉悦身心的美食欣赏天赋,打破束缚在人们心上的链条,让与生俱来的享受美味的欲望释放。
1929年,费雪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在那里与她的第一任丈夫阿尔·费雪(AI Fisher)迅速坠入爱河,并跟随他留学法国第戎大学。第戎当时已是欧洲的美食名城,费雪在那里的游历,奠定了她以后进行美食写作的基础。只是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大萧条,费雪夫妇只好回国,为了生计,费雪以临时代课为生。
与法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相比,加州的日子平淡得有些无聊。这时他们的隔壁搬来了一对夫妇——著名作家、画家迪尔温。帕里什(Dillwyn Parrish),及他的妻子、美国知名女演员琪琪(Gigi Parrish)。费雪很快和这对夫妇成了好朋友。尤其是迪尔温,他是费雪的伯乐和知音,第一个看出了费雪的写作天分,并极力鼓励她进行美食文学的创作。在他的帮助下,费雪的第一本著作《循香记》(serve it Forth)1937年顺利出版。书申。融合了个人经验的美食历史在费雪的笔下纵横恣肆。宽广的知识背景、老练的文风使得文学评论家们纷纷猜度,此书定是出自中年男子笔下!当得知作者乃是一名年轻女子时,整个文坛真是瞠目结舌,一时传为笑谈。
同时传为笑谈的还有费雪的私生活,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更何况这两对儿婚姻看起来都是浪漫非凡的天作之合。可是如同热爱美食一般,费雪一直渴望着爱与被爱,在与迪尔温相识后,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从很多文字和资料都可以看出,迪尔温是费雪一生的至爱。费雪1941年所出版的名作《写给牡蛎的情书》正是为他所写。作为自己最爱的食物,费雪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牡蛎的28种吃法以及与牡蛎相关的种种趣闻轶事。字里行间,那个象征着旺盛生命力和爱欲的小小牡蛎,更像是她用文字凝固下来的两人短暂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买了块有小术屋的土地,他画画、她写作,种花种菜,祈求这样的美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但是婚后不到一年,迪尔温就患上了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因此截掉了一条腿。不久后,还要再截掉第二只。昔日风流倜傥的才子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举枪自杀身亡。丈夫的死给费雪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她一度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称自己现在“只是一个鬼魂”。这个鬼魂的私生活开始变得混乱不堪,她和多名同性、异性发生关系,像一个饥饿又得不到爱抚和满足的孩子,不管抓到什么都塞到嘴里。
她的经济状况也面临崩溃。终于,在悄悄生下了一个生父不明的女儿后,窘迫的现实和身为人母的责任使得费雪重又开始了写作。1 942年。费雪的代表作《如何煮狼》问世,全书以莎士比亚“食欲是一匹无所不在的狼”为隐喻,告诉人们在那个战争频仍的艰难时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何以饮食飘香来对抗饥寒和孤独滋味。简便易学的西餐食谱,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有渗透其中的醒悟和哲思,使得《如何煮狼》都卓然超出一般的饮食著作。美国著名诗人W.H.奥登看完此书感慨道:在美国,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写出更好的散文。如此高度的文学评价让费雪声名远播。并最终奠定了她在美食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在当时贵格派清教徒传统浓郁,以书写人生痛苦为正宗的美国文学界,费雪充满生命热情和哲思的饮食书写,无异于高唱了一曲拉丁颂歌,令一代美国人的饮食态度为之一变。从此,饮食不再仅仅被视为果腹之物,如同费雪一般从饮食中获得生命的欢愉,这更是人类理所应得的权利。
功成名就后的费雪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和前一个女儿一样,孩子的生父是谁,始终是一个迷。但是对于已人中年的费雪来说,周遭人的眼光早已没什么可在意的了。借助于对美食的品味和书写,费雪终于找到了失去许久的温暖、安全与爱恋。她每天定时读书写作,抚养两个孩子,带她们远游法国,寓居普罗旺斯,接受欧洲教育。同时自己也笔耕不辍,写下了《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后来,以普罗旺斯为题材,写作《山居岁月》的著名作家彼得·梅尔(Peter Mayle),在接受采访时坦承,他正是因为看到了费雪的这本书,为书中的普罗旺斯所倾倒,才下决心要跑去看一看,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使得普罗旺斯借由他的笔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浪漫朝圣地。
1970年,费雪在美国北加州酒乡纳帕近郊的艾伦谷,为自己设计建造了归老的住所——“终老居”(The Last House)。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她一直在那里读书创作,精研厨艺。最后也如愿所偿,于1992年终老于此,结束了自己丰富而坎坷的一生。而“终老居”的所在地也因为费雪的存在成为了全美美食圣地,直至今日,仍然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美食爱好者的朝圣和一次又一次的美食狂欢。
茱莉亚·柴尔德:她教会了美国人享受烹饪(1912年—2004年)
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一位为了爱情而发誓钻研烹饪的妻子,一位获得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的美国人,一位将法式美味和Bon appetit(法语问候,祝您好胃口)传播全球的大厨,一位手执厨具大半生的世纪老人,一位几乎拥有10亿崇拜者的偶像,一位平凡的女人。
任何30岁以上的美国人都应该对茱莉亚·柴尔德这个名字记忆犹新,或许是因为她的声音——沉厚,温文尔雅,抑扬顿挫,一句Bon appetit亲切十足而又温暖人心;或许是因为她的外貌——像个模特,热情亲切,端庄挺拔而又动作敏捷充满活力。她在美食节目中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成长,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电视佳肴时代。在4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美国人打开电视机总是习惯性地在频道中寻找茱莉亚手持搅拌器的身影。
茱莉亚191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年轻时的她一心一意想当“国际间谍”,二战爆发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服务处的一名文秘。那时的美国人大部分还不懂出国旅行,而她却已经四处奔波,也因此,茱莉亚有幸在斯里兰卡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外交官保罗·柴尔德。自此以后,保罗成为妻子美食探索的引路人和忠实助手。
三十几岁连开水都不会烧的茱莉亚与美食结缘,源于法国料理带给她的美妙感受。那是1948年,茱莉亚随夫派驻巴黎。他们从海港小城勒阿弗出发,驱车前往巴黎,熟悉法国料理的保罗带她在卢昂的一家《米其林指南》评定的星级餐馆享用了午餐,奶酪和咖啡的化学反应让她心花怒放,牡蛎和黄油煎鳎鱼开启了茱莉亚的厨味人生。她在回忆录中说:“餐厅里充满了各种 交杂相混的美好气味,我和保罗轻飘飘走出餐厅,走进灿烂的阳光和凉爽的空气中。我们在法国共享的第一顿午餐是不折不扣的顶级享受,这是我毕生最新奇刺激的一顿午餐。”
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伴随着茱莉亚初到法国的无聊岁月,保罗虽温柔体贴但忙于工作不能总是陪在身边。为了打发日子,她参加了制帽课程、桥牌课程,想找点事做却总是兴味索然。最终,茱莉亚想到了烹饪,因为“吃”是她发自内心钟爱的事情。还有什么比“喜爱”更具驱动力呢?
巴黎的冬天酷寒,他们夫妇俩住在左岸的老房子里,没有暖气。入夜,茱莉亚窝在被子里研究保罗作为生日礼物买给她的法国菜指南,砖头一样厚的法文书,让她总也搞不清楚那些拉丁字母排列组合后到底代表牛身上的哪个部位。但这些小困难都难不倒茱莉亚。她一边勤习法文,一边到蓝带管理学院学习,并投学于法国最著名厨师马克斯·比尼亚尔门下。这个从37岁才开始学习烹饪的女子,在食物的天地里发挥出她巨大的潜能。当发现周围男学员看她笨拙地切洋葱时的鄙夷神色时,她暗下决心要做得最出色。回家后,她为了练习刀工把切的洋葱堆积如山,呛得保罗不敢进厨房。面对男学员的不友善,茱莉亚无所畏惧。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她成为烹饪班里最棒的学员。
也正是在这里,她领悟到了烹饪的真谛——享受下厨的乐趣。茱莉亚永远记得老师的告诫:“是的,柴尔德太太,好玩最重要!要享受下厨之乐!一旦烹调出了一样美好的东西,就从不会忘记。即使把它吃掉了,滋味还是会留在你的心里。”茱莉亚是如此沉迷于烹饪的乐趣,以至于她每天都想着食物,甚至晚上做梦也梦见食物。她说买食物比买裙子更有趣,每天与各种食材为伴,她感觉自己像在天堂一样,寻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在巴黎这段最快乐的时光,茱莉亚还遇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西蒙娜-贝克和路易塞蒂‘贝尔托勒,两人力邀她参与一本写给美国人的食谱的写作工作。茱莉亚欣然应允,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出版屡遭挫折,光筹备就用了10年。1961年,已经与丈夫返回美国的茱莉亚,终于以她厨师的坚韧热情与情报员的巨细靡遗,将巨著《精通法式烹饪艺术》面市出版。在书的序言中,她说:“这是一本书,贡献给没有女佣的美国人,当他们觉得不必担心预算、腰围、工作时间表、送小孩子上学,而想吃一餐好的时候,最有用了。”为了减轻一般人对精致繁复法国菜的恐惧,鼓励口味保守的美国人去尝试丰富多元的法式平民美食,她在厚达700多页的书中详尽解释了食谱的每一个步骤,所有的材料份量都经过百般测试与多方考证,让即使不熟悉这些料理的读者也能按部就班地做出地道口味,再加上字里行间散发着的诙谐风格与欧陆风情,此书一出即风靡全美,并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中再版50多次。甚至直至今日,描写茱莉亚相关人生故事的电影《美味关系》(Julie&Julia)发行后,这本厚重食谱在初版48年后的2009年夏天,竟然又登上了《纽约时报》非文学类排行榜的第一名!
茱莉亚在美国美食界的地位无人能敌。毫不夸张地说,在她之前,美国人餐桌上的食品几乎只能让人想起速冻罐头和糖稀,正是茱莉亚让美国人学会了如何烹饪和享受美食。能够铸成这一成就,除了她出版的著作外,当然还少不了她从1 963年就开始主持的专题电视节目“法兰西大厨”(The French Chef)。“法兰西大厨”连续制作并播放了206期,茱莉亚以她180多公分的巨人之姿,一口浓重发音的英语,一股近乎搞笑的疯狂与毫不做作的真诚风靡全国,在电视节目中,她开朗活泼的性格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有一次,茱莉亚制作土豆饼时不小心把饼掉落在炉灶上,但她立刻捡起来放到锅里,还安慰观众说:“只要是你一个人在厨房,就可以这样做。有谁能看得到呢?”还有一次,茱莉亚要演示空中翻转鸡蛋饼,她告诉观众:“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像这样……”可是,她没有完全成功,有一部分鸡蛋还是落在了外面,“瞧,我还是不太自信……”1966年,菜莉亚以她无人能敌的亲切影响力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杂志毫不吝啬地评价茱莉亚:“连她的失误也是经典。”
如今,茱莉亚每期节目结束后向观众们道别的法语“祝您好胃口”(“Ben appetitl”)已成为美国的口语。在节目先后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艾美奖等荣誉之后,菜莉亚本人还获得了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而无论在书中还是在节目中,她一直传达给人们的都是:烹调的快乐在于过程,永远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忽略品尝一切美食的乐趣。曾经有媒体为茱莉亚做访谈时间:“你吃得健康吗?你怕不怕猪油、牛油?”茱莉亚笑着说:“喜欢吃的就吃,这样最健康了。”“坐在餐桌前,快乐地去吃你想吃的东西吧。”
在茱莉亚的世界里,食物不是名利场的后窗,厨房不是逃避现实的棚屋,她毕生流连于厨房,是因为她爱那里,柴米油盐是她拥抱生活的方式,而爱是生活最终极的度量衡。乐观的茱莉亚的人生调味瓶里没有刻薄、挖苦、自以为是、自怜自哀,洁净明亮的不仅仅是她的厨房,更是她的全部人生。2004年,92岁的茱莉亚与世长辞,长期与她合作出版烹饪著作的尼古拉斯拉蒂默表示:“美国失去了一件真正的‘国宝’。她将永远被人们怀念。”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则亲自为她撰写悼词,称赞茱莉亚“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感染了数百万美国观众,并教会他们享受烹饪的乐趣”。
露丝·雷克尔:当今最具权势的美食评论家(1948年—)
作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评论家,雷克尔认为“食物是用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当你观察一个人吃东西时,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就吃什么样的食物”。所以在不同阶段的人生起伏中,雷克尔总不忘从食物中寻找慰藉,并因为这份对能抚慰心灵的美味餐点坚持不懈的推荐,而最终改变了纽约的餐饮地图。
套上比自己平时尺寸大三个号的过时阿玛尼套装,戴上平时不碰的有衬垫的胸罩,再穿两条厚裙子垫里,让腰围更有分量,拎着一个小巧像样的皮包,戴上自己都讨厌的老妈曾经用过的大钻戒,哦,还有那个紧紧箍在头上的灰色假发套……实在是很难想象吧,美国《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员露丝雷克尔就是以这身打扮出现在纽约最高级的四星级餐厅。
可是,谁让她是露丝·雷克尔(Ruth Reichl),担当的又是在美国影响力远远超过《米其林指南》的《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员呢。当雷克尔乘上从洛杉矶飞往纽约的飞机,准备迎接这份在《纽约时报》的新工作时,她的照片就已经被钉在纽约每家餐厅的布告栏上,而且就钉在当日特餐旁边。有的老板甚至还悬赏5000美元高额奖金给发现雷克尔上他餐厅的人——因为一篇《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可以让一个餐厅门庭若市。也能够让它门可罗雀。为了隐姓埋名去一家餐厅,并得出“公正”的结论, 雷克尔只好请母亲生前的好友来帮她乔装打扮。这位老太太曾是著名的演员指导,为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形象——灰色头发的淑女茉莉是美国中西部中产阶级富裕但是土气的主妇,米丽亚姆是雷克尔已经去世的刁钻跋扈的妈妈;金发尤物克洛艾性感时髦,总是能吸引男人热情的目光……与此同时,她还要来回使用十多张不同的信用卡,在账单上使用不同的签名。在纽约的乔装秘密生活成为雷克尔美食评论事业中一项极具喜剧效果的事件。
是的,在雷克尔的生活中,从不缺少快乐与激情。
雷克尔194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她戏谑地称有着糟糕厨艺的母亲为“发霉皇后”,直到6岁那年,她才在姨婆家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美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13岁被送入法国寄宿学校学习的经历,则使得雷克尔早早地就沉浸在法式文化的熏陶和法式料理的美味中。
雷克尔的大学时代正是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整个社会政治气味浓郁,住在伯克莱的“嬉皮女”雷克尔甚至将食物都变得政治化,她一度认为吃肉是贪婪而又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成为了素食者。但是懂得生活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经受住美味的诱惑。渐渐的,雷克尔开始偏离自己严格的“素食”食谱,而她的思考方向也开始是如何使食物做得好吃又有益健康。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雷克尔当起了厨师,这可把她的父母吓坏了,凭借做厨师而成为名人还是后来的事。那时跟人说起自己女儿在当厨师就跟招认她以挖水沟谋生不相上下。然而雷克尔对这些毫不在意,餐馆工作让她深深感到满足,她说: “我喜欢跟食物有关的工作,感受桃子皮削落,露出隐藏的果肉色彩,嗅着空气中焦糖化的洋葱味。我最喜欢的是看着人家吃我做出来的菜,吃时彼此凑在一起互相倾听对方的夸赞。我见到的好食物,不只关乎吃而已。”
正是因为深刻理解到食物不只限于“吃”,每道菜背后都隐藏着意义,雷克尔决心把食物背后的故事也诉诸于众。于是当厨子的同时,雷克尔开始撰写美食评论,即使没有稿酬她也照写。雷克尔在文章中介绍中国咖啡厅的老板娘,阐述印度饮食的营养,向读者介绍印度卷饼,报道中国北方早餐里豆浆的优点。“好玩有趣”是她素来秉承的美食评论原则。也正是因为“好玩有趣”,雷克尔的美食评论阵地从最初的另类艺术小杂志扩张到主流媒体。历经多年的打磨,她最终成为美国餐饮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纽约时报》的首席美食评论家。
在自身成熟的过程中,雷克尔也意识到美国人在饮食上的变化,她说“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老百姓比现在的人对吃和餐厅更感兴趣”。为此,她感到再高兴不过,因为她认为,美味与好胃口是最重要的,越有人关心自己吃的是什么、怎么吃,就越能让自己的感受和周遭世界协调。
口味开放的雷克尔以独到的见解与评论,立志要改变纽约餐饮业的地图——在她之前,在纽约一提高级餐馆就是法国,意大利式餐厅,亚洲餐厅在高级餐饮中没有一席之地,但总能挖掘出食物独特美好面的雷克尔力排众议,决心要给亚洲和南美餐厅应受的重视。
面对拒绝尝试亚洲口味的老友,雷克尔从未放弃,她想,如果能让身边顽固抗拒的人去吃寿司,大概就有办法让每个人都去吃。为此,她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去找一家完美的寿司店,用最美妙的语言把它推荐到纽约食客面前,并获得最终胜利——“她夹起一片肥美的金枪鱼片送入口中,然后倒抽了一口气, ‘想不到一片鱼肉吃起来竟然有这样的味道,这么软嫩又滋味丰富。’……鲭鱼的口感非常鲜美,几乎像是发泡奶油。‘我才咬一口,它就自己化掉了。我朋友惊奇地说。吃完了柔软如草莓的生虾后,送上来的是腌渍鲱鱼鱼籽,在我们齿间纷纷崩裂开来……她咬了一口海胆,搜索着恰当的字眼, ‘我想,这是我吃过的最性感的东西’。”美国人保守的口味终于在雷克尔坚持不懈的循循善诱中,发生了新的变化,于是才有了后来以去Nobu、Megu等高档日本餐厅为时髦的大批纽约客。
当了5年“乔装食物间谍”后,雷克尔为了能多与家人在一起享用美食,于1999年结束了《纽约时报》餐评人的生涯,开始担任老牌美食杂志《Gourmet》(美食家)的主编至今。她的两本美食书籍《天生嫩骨》(Tender at the Bone)和《苹果慰我心》(Comfort Me with Apples)皆长期盘踞于畅销书排行榜,继续影响着美国人对美食的评判标准。
女主厨的荣耀:她首次摘得“米其林”三星
有着百年历史的《米其林红色宝典》号称“美食圣经”,是全球最权威的饮食评鉴手册。一家餐厅在“红色宝典”上获得或失去一颗星,营业额就会有数百万欧元的增长或下降。而能成为米其林三星主厨也是所有欧美主厨的毕生追求。2005年,米其林时隔四十多年后,再次将三星主厨称号授予了一名女性——安妮·索菲·皮克。
在法国,目前拥有米其林三颗星的餐厅只有不到30家;两颗星的餐厅60家左右;一颗星的有150多家。面对如此苛刻和挑剔的餐厅和厨师等级评选,2005年获得三星级称号的厨师安妮·索菲皮克,无疑为这个被男性雄霸天下的王国增添了一抹柔美的亮色。这是法国近40多年来首次给予女厨师选样的荣誉,而安妮赢得这份荣誉的过程更为我们展现了女主厨所罕见的自信、柔韧与荣耀。
提起安妮和她的家族,对美食界有了解的人都会露出敬佩赞赏的神色。安妮于1969年生在法国瓦朗斯的一个厨师世家——皮克家族。她的曾祖母索菲·萨伊钟爱美食烹饪,并发明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菜肴。此后,皮克王国特色美食便在索菲发明的菜肴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安妮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获得过三星厨师的荣耀,父亲雅克更是入选近30年中最出色的厨师行列,从而为皮克家族赢得了国际声誉。
安妮从小就成长在这样香气四溢的厨房大世界中。衡量以及分享食物的乐趣如此轻巧而坚周地驻扎在心中,也许连她自己都不曾料到,正是这份难以抑制的喜爱。在日后的时光中转化为她自身的力量,并帮助她最终取得了成功。
作为皮克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年少的安妮曾认为“切断脐带很重要。”所以当父亲问她是否愿意做烹饪这行时,安妮红了脸,未做回答。可是她的“叛逆之路”并未走得太远,就在安妮刚过完23岁生日的两个月后,父亲骤逝,每天对父亲的思念使她穿上厨师的白衣,站在了弥漫着家族气息的厨劳——她知道这是父亲的梦想,也是她生命建构的地方,她的位置就在这里,她的人生价值也必定要在这里实现。
可就是在这里,她自己家里,她却好像一个入侵者,除了母亲和丈夫大卫,人人都显得惊愕。面对厨房里男厨师们的默默抵抗,安妮毫不退让,她做好一切准备,从见习女厨师做起!她咬紧牙关,从不让自己显露出丝毫慌乱,尤其不能让那些等着看她出错的人看到。幸好,对烹饪和食物的爱已经在她心里深深扎根,她记得父亲整套整套的菜肴,记得他选择食材的方式。父亲重视原创性与精致度,也对每道菜的呈现方式投下最极致的关注。正因如此,安妮也在菜肴的视觉效果上花了很大功夫。清晨,她孤独地画着菜肴的草图,为组合风味而几易其稿。漫长的光阴,安妮都花在雕琢技艺、寻找正确的动作上。
孤军奋战的路途上布满坎坷,“那些男人”或许是出于嫉妒,甚至不让她加入法国烹饪大师协会……“我花了10年才得到我的位置。而2000年之前,我都觉得一切进行得实在太慢了。”安妮选择将事情简单带过,然而正是在这漫长的磨练中,安妮愈加确定自己对烹饪的喜爱。1998年,个性细腻、富于创新的安妮创造了自己的独特菜系。她沿袭了父亲那种对于完美的关注,并将自己女性的特质都展现到料理上——色彩丰富、结构平衡、纤细、挑动感官、精致,同时她还成功地在糕点制作领域引导了清淡口味的新潮流。有顾客称,安妮所烹调的法式肥肝是她吃过的最清淡的, “腻”这个字完全不存在。而这正是源自一个女性厨师特有的细腻。
在招牌菜和创意菜深受欢迎后,安妮开始独立管理家族产业——皮克餐饮。独具风味的菜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顾客专程前来品尝。尽管皮克餐厅只是居于一个小城镇,价格不菲的正式星级晚餐却总是座无虚席。因为父亲雅克·皮克去世,而使餐厅失去的米其林三星级的荣耀,终于在安妮的努力下,时隔15年,重新获得。这段故事被许多美食界人士津津乐道,并称之为现代版的“公主复仇记”。2007年,安妮更是被评为“法国年度最佳厨师”,成为20年来惟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可是对于这些外在的头衔。安妮坦承,尽管她也会为名誉、为米其林指南评分而努力,但同时她意识到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望是有限度的,她不想为此失去自己的灵魂和健康。在安妮的观点中,烹饪应该是幸福,也是情感的源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艺术创作的潜质。要靠我们自己去保有、去开发,以达到最佳境界。而以这个观点来看,让我产生动力的不是名望,而是情感。”
而不论是美食的品评者还是烹饪者,最终能让人感受到美妙滋味的。都是因为在那些普普通通食材的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美食,归根结底是有关幸福生活的艺术。
所有女人都是美食家
漂亮的女性美食家准备就餐绝对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她的餐巾整洁地挂在胸前,她一只手放在桌上,另一只手将切下的一小块精巧的食物慢慢送入嘴中,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啊!
——法国美食学家布里亚·萨瓦兰
许多人都喜欢用巴尔扎克为客人倒酒的逸事来暗讽一个人对美酒美食的外行。
那次,巴尔扎克宴请宾朋,他——为客人斟满美酒,有位客人看到杯中刚刚倒满的好酒,举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巴尔扎克看到后急忙制止:“我的朋友,这种酒,只宜用目光抚摸。”
“然后呢?”
“然后,深呼吸。”
“再然后呢?”
“虔诚地将它重新放到桌上,不要碰它。”
“再然后呢?”
“然后……再说吧。”
精细认真的讲解,在具有同样审美情趣的人面前是一种分享和享受,而在只将食物看成果腹之物的人面前,就变成了十分无奈的“对牛弹琴”,所谓“动物吃食,人吃饭,唯独有格调的人才知道去品味”。而一直以来,巴黎被公认为是最讲究格调和品位的地方,人们认为那里到处流淌着奶和蜜,一低头就能收获天上掉下来的糕饼,并且是最好的一块。于是,到巴黎一游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仪式、一种野心、一种梦想。
有人曾经用武力撬开了游览的大门。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根据条约,法国必须向英、德等国交付7.5亿法郎的赔款。再综合其他索赔,使这笔赔款整体接近30亿法郎。市民们看着他们的财物被一一装上军用运货车,他们慌张着叹息:“哎呀!明年我得为乞讨一克朗钱而下跪了。我们全被毁了,沦为乞丐了。”
可是事实完全不同:赔款不但偿还得很轻松,而且流入法国的钱远远比流出法国的还要多。是什么力量帮助法国人创造了这一奇迹?
是美食。
当英国人和德国人蜂拥闯入法国时,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食品,胃口大开,于是整个巴黎城变成了一个大食堂。在饭店、旅店、酒馆,每条街道都能看到侵略者在大吃大喝。法国人开始摩拳擦掌地暗笑:“瞧,他们披迷住了,政府上午赔给他们的钱,晚上他们就得加倍还回来。”
那段时间是整个巴黎市民的黄金时代。有人发了大财,一位老妇人在皇宫外12平方英尺的小饭店每天都能卖出1.2万个果馅饼。
有关法国美食的逸闻轶事还有很多,而人们在沉醉于法国美食魅力的同时,也在探究为何上百年来。法国人是美食中的弄潮儿?有人将其总结为乐观好吃的民族性格,有人则将其归功于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而有学者则指出,法兰西美食的独特魅力在于精致美味,而无限追求精致美味的这一特质正源于法兰西民族最早实行了男女同桌进食的用餐礼仪。由于男女同桌,男士用餐时的一些粗野习惯都需有所收敛,久而久之,食物口味便向着精致美味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女性对美食的作用和影响由来已久。有关巴黎美食的第一本书《巴黎家政大全》就是一个年老的丈夫在1392年写给其年轻妻子的,目的在于教授她一些持家之道。1796年,一本名为《美国烹饪》的食谱在康乃狄克州出版。作者表示撰写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国新兴女性世代的进步”。她坚信女子必须依赖自身特质,才能在社会上闯出名号。
女性对美食的作用是如此深远,以致于称所有女人都是美食家也一点不为过,最初她们对美食的影响多出自干生存的本能和家庭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吃”、“懂得吃的艺术”则逐渐占了上风。作为上世纪最重要的美食家,M.F.K.费雪沉迷于美食的同时,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她认为就算是整日在锅灶之间忙碌。也应该保持一个女人应有的优雅风度。因此她建议主妇们:“有个办法可以让你在下厨时,模样依然娇美……就是,在厨房里放一面镜子。”她自己的厨房里就有一面镶在桃花心木框里的镜子,每天照上5次以上,让自己在下厨时仍然心情愉快,而且绝不怕有人突然来访。
美食,如同爱美一样,展现的都是女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试想一下,在享用着食物的时候与这个世界相会该是多么快乐而充满成就感。因为这预示着你战胜了世界,享用着世界,而不是被它所吞噬。
安享美味的饕餮女们
M.F.K.费雪,这位一代美食文学的奠基人,出于对牡蛎的狂热。专门撰写了《写给牡蛎的情书》;而茱莉亚。柴尔德,这位法国美食的崇拜者,更是用她的开朗和热情教会了那时还在“茹毛饮血”的美国人如何烹饪和享受;露丝。克雷尔则以她绝无仅有的舌尖体验改写了现今整个纽约的餐饮地图……这些享受生活、享受美味的女饕餮客们,以她们的绝妙体验演绎着自己的美味人生。
M.F.K.费雪:一代美食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1992年)
这个略显平凡的名字,却可以毋庸置疑地深深刻在美国饮食文学的奠基石上。她是公认的美国饮食界的指路明灯,美食文学的女掌门。在她之前,美食写作还远不能被称之为文学,而在其身后,诸多美食书写者追随着她的脚步,却从未超出她的高度。1992年,费雪去世后不久,以她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费雪奖”设立,用以嘉奖在美食、家居、营养学等领域成就卓越的女性作家。
M.F.K.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熟悉她的人通常直接叫她Mary Frances,费雪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不过或许是为了简便吧,她还是经常会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署成M.F.K.。这3个简单的缩写字母,如今被深深刻在美国饮食文学的奠基石上。是费雪真正确立了美食写作的文学地位,在她之前写作美食方面的文章还一直被嗤之为煮饭工具书,当时甚至有人会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你不像其他人那样,去写权力、人生、爱情或者其他东西?”赞雪的回答直截了当又暗藏不屑:“因为我和所有人一样,时不时地感到饥饿!”
然而美食之于费雪,绝不仅仅是果腹一般简单。她曾说过,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三点;温暖、安全和爱。费雪无法遏制自己的灵魂对此三项要事的强烈饥渴感。但人生追寻这三者的道路如此坎坷,美食便成为这一路上,聊可慰藉的替代。
大多数颠沛的人生,上路时通常是风平浪静的。费雪1908年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3岁时,她随父亲从密歇根州搬迁到加利福尼亚的惠特尔市。惠特尔市本是美国贵格教派的聚集地, 贵格教崇尚理性、节俭,抵制一切人生享受,以自我苦修为正宗。其实,这也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的风尚。费雪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时一个小男孩喝到了一口好汤,大声赞叹。男孩的父亲便冷冷地把m凉水倒入了汤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费雪倍感压抑。然而时间证明,这个渐渐出落得曼妙迷人的女子,将带着她那愉悦身心的美食欣赏天赋,打破束缚在人们心上的链条,让与生俱来的享受美味的欲望释放。
1929年,费雪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在那里与她的第一任丈夫阿尔·费雪(AI Fisher)迅速坠入爱河,并跟随他留学法国第戎大学。第戎当时已是欧洲的美食名城,费雪在那里的游历,奠定了她以后进行美食写作的基础。只是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大萧条,费雪夫妇只好回国,为了生计,费雪以临时代课为生。
与法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相比,加州的日子平淡得有些无聊。这时他们的隔壁搬来了一对夫妇——著名作家、画家迪尔温。帕里什(Dillwyn Parrish),及他的妻子、美国知名女演员琪琪(Gigi Parrish)。费雪很快和这对夫妇成了好朋友。尤其是迪尔温,他是费雪的伯乐和知音,第一个看出了费雪的写作天分,并极力鼓励她进行美食文学的创作。在他的帮助下,费雪的第一本著作《循香记》(serve it Forth)1937年顺利出版。书申。融合了个人经验的美食历史在费雪的笔下纵横恣肆。宽广的知识背景、老练的文风使得文学评论家们纷纷猜度,此书定是出自中年男子笔下!当得知作者乃是一名年轻女子时,整个文坛真是瞠目结舌,一时传为笑谈。
同时传为笑谈的还有费雪的私生活,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更何况这两对儿婚姻看起来都是浪漫非凡的天作之合。可是如同热爱美食一般,费雪一直渴望着爱与被爱,在与迪尔温相识后,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从很多文字和资料都可以看出,迪尔温是费雪一生的至爱。费雪1941年所出版的名作《写给牡蛎的情书》正是为他所写。作为自己最爱的食物,费雪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牡蛎的28种吃法以及与牡蛎相关的种种趣闻轶事。字里行间,那个象征着旺盛生命力和爱欲的小小牡蛎,更像是她用文字凝固下来的两人短暂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买了块有小术屋的土地,他画画、她写作,种花种菜,祈求这样的美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但是婚后不到一年,迪尔温就患上了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因此截掉了一条腿。不久后,还要再截掉第二只。昔日风流倜傥的才子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举枪自杀身亡。丈夫的死给费雪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她一度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称自己现在“只是一个鬼魂”。这个鬼魂的私生活开始变得混乱不堪,她和多名同性、异性发生关系,像一个饥饿又得不到爱抚和满足的孩子,不管抓到什么都塞到嘴里。
她的经济状况也面临崩溃。终于,在悄悄生下了一个生父不明的女儿后,窘迫的现实和身为人母的责任使得费雪重又开始了写作。1 942年。费雪的代表作《如何煮狼》问世,全书以莎士比亚“食欲是一匹无所不在的狼”为隐喻,告诉人们在那个战争频仍的艰难时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何以饮食飘香来对抗饥寒和孤独滋味。简便易学的西餐食谱,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有渗透其中的醒悟和哲思,使得《如何煮狼》都卓然超出一般的饮食著作。美国著名诗人W.H.奥登看完此书感慨道:在美国,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写出更好的散文。如此高度的文学评价让费雪声名远播。并最终奠定了她在美食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在当时贵格派清教徒传统浓郁,以书写人生痛苦为正宗的美国文学界,费雪充满生命热情和哲思的饮食书写,无异于高唱了一曲拉丁颂歌,令一代美国人的饮食态度为之一变。从此,饮食不再仅仅被视为果腹之物,如同费雪一般从饮食中获得生命的欢愉,这更是人类理所应得的权利。
功成名就后的费雪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和前一个女儿一样,孩子的生父是谁,始终是一个迷。但是对于已人中年的费雪来说,周遭人的眼光早已没什么可在意的了。借助于对美食的品味和书写,费雪终于找到了失去许久的温暖、安全与爱恋。她每天定时读书写作,抚养两个孩子,带她们远游法国,寓居普罗旺斯,接受欧洲教育。同时自己也笔耕不辍,写下了《普罗旺斯的两个小镇》。后来,以普罗旺斯为题材,写作《山居岁月》的著名作家彼得·梅尔(Peter Mayle),在接受采访时坦承,他正是因为看到了费雪的这本书,为书中的普罗旺斯所倾倒,才下决心要跑去看一看,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使得普罗旺斯借由他的笔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浪漫朝圣地。
1970年,费雪在美国北加州酒乡纳帕近郊的艾伦谷,为自己设计建造了归老的住所——“终老居”(The Last House)。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她一直在那里读书创作,精研厨艺。最后也如愿所偿,于1992年终老于此,结束了自己丰富而坎坷的一生。而“终老居”的所在地也因为费雪的存在成为了全美美食圣地,直至今日,仍然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美食爱好者的朝圣和一次又一次的美食狂欢。
茱莉亚·柴尔德:她教会了美国人享受烹饪(1912年—2004年)
茱莉亚·柴尔德(Julia Child),一位为了爱情而发誓钻研烹饪的妻子,一位获得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的美国人,一位将法式美味和Bon appetit(法语问候,祝您好胃口)传播全球的大厨,一位手执厨具大半生的世纪老人,一位几乎拥有10亿崇拜者的偶像,一位平凡的女人。
任何30岁以上的美国人都应该对茱莉亚·柴尔德这个名字记忆犹新,或许是因为她的声音——沉厚,温文尔雅,抑扬顿挫,一句Bon appetit亲切十足而又温暖人心;或许是因为她的外貌——像个模特,热情亲切,端庄挺拔而又动作敏捷充满活力。她在美食节目中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成长,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电视佳肴时代。在4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美国人打开电视机总是习惯性地在频道中寻找茱莉亚手持搅拌器的身影。
茱莉亚191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年轻时的她一心一意想当“国际间谍”,二战爆发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服务处的一名文秘。那时的美国人大部分还不懂出国旅行,而她却已经四处奔波,也因此,茱莉亚有幸在斯里兰卡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外交官保罗·柴尔德。自此以后,保罗成为妻子美食探索的引路人和忠实助手。
三十几岁连开水都不会烧的茱莉亚与美食结缘,源于法国料理带给她的美妙感受。那是1948年,茱莉亚随夫派驻巴黎。他们从海港小城勒阿弗出发,驱车前往巴黎,熟悉法国料理的保罗带她在卢昂的一家《米其林指南》评定的星级餐馆享用了午餐,奶酪和咖啡的化学反应让她心花怒放,牡蛎和黄油煎鳎鱼开启了茱莉亚的厨味人生。她在回忆录中说:“餐厅里充满了各种 交杂相混的美好气味,我和保罗轻飘飘走出餐厅,走进灿烂的阳光和凉爽的空气中。我们在法国共享的第一顿午餐是不折不扣的顶级享受,这是我毕生最新奇刺激的一顿午餐。”
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伴随着茱莉亚初到法国的无聊岁月,保罗虽温柔体贴但忙于工作不能总是陪在身边。为了打发日子,她参加了制帽课程、桥牌课程,想找点事做却总是兴味索然。最终,茱莉亚想到了烹饪,因为“吃”是她发自内心钟爱的事情。还有什么比“喜爱”更具驱动力呢?
巴黎的冬天酷寒,他们夫妇俩住在左岸的老房子里,没有暖气。入夜,茱莉亚窝在被子里研究保罗作为生日礼物买给她的法国菜指南,砖头一样厚的法文书,让她总也搞不清楚那些拉丁字母排列组合后到底代表牛身上的哪个部位。但这些小困难都难不倒茱莉亚。她一边勤习法文,一边到蓝带管理学院学习,并投学于法国最著名厨师马克斯·比尼亚尔门下。这个从37岁才开始学习烹饪的女子,在食物的天地里发挥出她巨大的潜能。当发现周围男学员看她笨拙地切洋葱时的鄙夷神色时,她暗下决心要做得最出色。回家后,她为了练习刀工把切的洋葱堆积如山,呛得保罗不敢进厨房。面对男学员的不友善,茱莉亚无所畏惧。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她成为烹饪班里最棒的学员。
也正是在这里,她领悟到了烹饪的真谛——享受下厨的乐趣。茱莉亚永远记得老师的告诫:“是的,柴尔德太太,好玩最重要!要享受下厨之乐!一旦烹调出了一样美好的东西,就从不会忘记。即使把它吃掉了,滋味还是会留在你的心里。”茱莉亚是如此沉迷于烹饪的乐趣,以至于她每天都想着食物,甚至晚上做梦也梦见食物。她说买食物比买裙子更有趣,每天与各种食材为伴,她感觉自己像在天堂一样,寻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在巴黎这段最快乐的时光,茱莉亚还遇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西蒙娜-贝克和路易塞蒂‘贝尔托勒,两人力邀她参与一本写给美国人的食谱的写作工作。茱莉亚欣然应允,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出版屡遭挫折,光筹备就用了10年。1961年,已经与丈夫返回美国的茱莉亚,终于以她厨师的坚韧热情与情报员的巨细靡遗,将巨著《精通法式烹饪艺术》面市出版。在书的序言中,她说:“这是一本书,贡献给没有女佣的美国人,当他们觉得不必担心预算、腰围、工作时间表、送小孩子上学,而想吃一餐好的时候,最有用了。”为了减轻一般人对精致繁复法国菜的恐惧,鼓励口味保守的美国人去尝试丰富多元的法式平民美食,她在厚达700多页的书中详尽解释了食谱的每一个步骤,所有的材料份量都经过百般测试与多方考证,让即使不熟悉这些料理的读者也能按部就班地做出地道口味,再加上字里行间散发着的诙谐风格与欧陆风情,此书一出即风靡全美,并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中再版50多次。甚至直至今日,描写茱莉亚相关人生故事的电影《美味关系》(Julie&Julia)发行后,这本厚重食谱在初版48年后的2009年夏天,竟然又登上了《纽约时报》非文学类排行榜的第一名!
茱莉亚在美国美食界的地位无人能敌。毫不夸张地说,在她之前,美国人餐桌上的食品几乎只能让人想起速冻罐头和糖稀,正是茱莉亚让美国人学会了如何烹饪和享受美食。能够铸成这一成就,除了她出版的著作外,当然还少不了她从1 963年就开始主持的专题电视节目“法兰西大厨”(The French Chef)。“法兰西大厨”连续制作并播放了206期,茱莉亚以她180多公分的巨人之姿,一口浓重发音的英语,一股近乎搞笑的疯狂与毫不做作的真诚风靡全国,在电视节目中,她开朗活泼的性格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有一次,茱莉亚制作土豆饼时不小心把饼掉落在炉灶上,但她立刻捡起来放到锅里,还安慰观众说:“只要是你一个人在厨房,就可以这样做。有谁能看得到呢?”还有一次,茱莉亚要演示空中翻转鸡蛋饼,她告诉观众:“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像这样……”可是,她没有完全成功,有一部分鸡蛋还是落在了外面,“瞧,我还是不太自信……”1966年,菜莉亚以她无人能敌的亲切影响力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杂志毫不吝啬地评价茱莉亚:“连她的失误也是经典。”
如今,茱莉亚每期节目结束后向观众们道别的法语“祝您好胃口”(“Ben appetitl”)已成为美国的口语。在节目先后获得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艾美奖等荣誉之后,菜莉亚本人还获得了法国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而无论在书中还是在节目中,她一直传达给人们的都是:烹调的快乐在于过程,永远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忽略品尝一切美食的乐趣。曾经有媒体为茱莉亚做访谈时间:“你吃得健康吗?你怕不怕猪油、牛油?”茱莉亚笑着说:“喜欢吃的就吃,这样最健康了。”“坐在餐桌前,快乐地去吃你想吃的东西吧。”
在茱莉亚的世界里,食物不是名利场的后窗,厨房不是逃避现实的棚屋,她毕生流连于厨房,是因为她爱那里,柴米油盐是她拥抱生活的方式,而爱是生活最终极的度量衡。乐观的茱莉亚的人生调味瓶里没有刻薄、挖苦、自以为是、自怜自哀,洁净明亮的不仅仅是她的厨房,更是她的全部人生。2004年,92岁的茱莉亚与世长辞,长期与她合作出版烹饪著作的尼古拉斯拉蒂默表示:“美国失去了一件真正的‘国宝’。她将永远被人们怀念。”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则亲自为她撰写悼词,称赞茱莉亚“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感染了数百万美国观众,并教会他们享受烹饪的乐趣”。
露丝·雷克尔:当今最具权势的美食评论家(1948年—)
作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美食评论家,雷克尔认为“食物是用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当你观察一个人吃东西时,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人,就吃什么样的食物”。所以在不同阶段的人生起伏中,雷克尔总不忘从食物中寻找慰藉,并因为这份对能抚慰心灵的美味餐点坚持不懈的推荐,而最终改变了纽约的餐饮地图。
套上比自己平时尺寸大三个号的过时阿玛尼套装,戴上平时不碰的有衬垫的胸罩,再穿两条厚裙子垫里,让腰围更有分量,拎着一个小巧像样的皮包,戴上自己都讨厌的老妈曾经用过的大钻戒,哦,还有那个紧紧箍在头上的灰色假发套……实在是很难想象吧,美国《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员露丝雷克尔就是以这身打扮出现在纽约最高级的四星级餐厅。
可是,谁让她是露丝·雷克尔(Ruth Reichl),担当的又是在美国影响力远远超过《米其林指南》的《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员呢。当雷克尔乘上从洛杉矶飞往纽约的飞机,准备迎接这份在《纽约时报》的新工作时,她的照片就已经被钉在纽约每家餐厅的布告栏上,而且就钉在当日特餐旁边。有的老板甚至还悬赏5000美元高额奖金给发现雷克尔上他餐厅的人——因为一篇《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可以让一个餐厅门庭若市。也能够让它门可罗雀。为了隐姓埋名去一家餐厅,并得出“公正”的结论, 雷克尔只好请母亲生前的好友来帮她乔装打扮。这位老太太曾是著名的演员指导,为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形象——灰色头发的淑女茉莉是美国中西部中产阶级富裕但是土气的主妇,米丽亚姆是雷克尔已经去世的刁钻跋扈的妈妈;金发尤物克洛艾性感时髦,总是能吸引男人热情的目光……与此同时,她还要来回使用十多张不同的信用卡,在账单上使用不同的签名。在纽约的乔装秘密生活成为雷克尔美食评论事业中一项极具喜剧效果的事件。
是的,在雷克尔的生活中,从不缺少快乐与激情。
雷克尔194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她戏谑地称有着糟糕厨艺的母亲为“发霉皇后”,直到6岁那年,她才在姨婆家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美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13岁被送入法国寄宿学校学习的经历,则使得雷克尔早早地就沉浸在法式文化的熏陶和法式料理的美味中。
雷克尔的大学时代正是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整个社会政治气味浓郁,住在伯克莱的“嬉皮女”雷克尔甚至将食物都变得政治化,她一度认为吃肉是贪婪而又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成为了素食者。但是懂得生活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经受住美味的诱惑。渐渐的,雷克尔开始偏离自己严格的“素食”食谱,而她的思考方向也开始是如何使食物做得好吃又有益健康。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雷克尔当起了厨师,这可把她的父母吓坏了,凭借做厨师而成为名人还是后来的事。那时跟人说起自己女儿在当厨师就跟招认她以挖水沟谋生不相上下。然而雷克尔对这些毫不在意,餐馆工作让她深深感到满足,她说: “我喜欢跟食物有关的工作,感受桃子皮削落,露出隐藏的果肉色彩,嗅着空气中焦糖化的洋葱味。我最喜欢的是看着人家吃我做出来的菜,吃时彼此凑在一起互相倾听对方的夸赞。我见到的好食物,不只关乎吃而已。”
正是因为深刻理解到食物不只限于“吃”,每道菜背后都隐藏着意义,雷克尔决心把食物背后的故事也诉诸于众。于是当厨子的同时,雷克尔开始撰写美食评论,即使没有稿酬她也照写。雷克尔在文章中介绍中国咖啡厅的老板娘,阐述印度饮食的营养,向读者介绍印度卷饼,报道中国北方早餐里豆浆的优点。“好玩有趣”是她素来秉承的美食评论原则。也正是因为“好玩有趣”,雷克尔的美食评论阵地从最初的另类艺术小杂志扩张到主流媒体。历经多年的打磨,她最终成为美国餐饮界最有权势的女人——《纽约时报》的首席美食评论家。
在自身成熟的过程中,雷克尔也意识到美国人在饮食上的变化,她说“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老百姓比现在的人对吃和餐厅更感兴趣”。为此,她感到再高兴不过,因为她认为,美味与好胃口是最重要的,越有人关心自己吃的是什么、怎么吃,就越能让自己的感受和周遭世界协调。
口味开放的雷克尔以独到的见解与评论,立志要改变纽约餐饮业的地图——在她之前,在纽约一提高级餐馆就是法国,意大利式餐厅,亚洲餐厅在高级餐饮中没有一席之地,但总能挖掘出食物独特美好面的雷克尔力排众议,决心要给亚洲和南美餐厅应受的重视。
面对拒绝尝试亚洲口味的老友,雷克尔从未放弃,她想,如果能让身边顽固抗拒的人去吃寿司,大概就有办法让每个人都去吃。为此,她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去找一家完美的寿司店,用最美妙的语言把它推荐到纽约食客面前,并获得最终胜利——“她夹起一片肥美的金枪鱼片送入口中,然后倒抽了一口气, ‘想不到一片鱼肉吃起来竟然有这样的味道,这么软嫩又滋味丰富。’……鲭鱼的口感非常鲜美,几乎像是发泡奶油。‘我才咬一口,它就自己化掉了。我朋友惊奇地说。吃完了柔软如草莓的生虾后,送上来的是腌渍鲱鱼鱼籽,在我们齿间纷纷崩裂开来……她咬了一口海胆,搜索着恰当的字眼, ‘我想,这是我吃过的最性感的东西’。”美国人保守的口味终于在雷克尔坚持不懈的循循善诱中,发生了新的变化,于是才有了后来以去Nobu、Megu等高档日本餐厅为时髦的大批纽约客。
当了5年“乔装食物间谍”后,雷克尔为了能多与家人在一起享用美食,于1999年结束了《纽约时报》餐评人的生涯,开始担任老牌美食杂志《Gourmet》(美食家)的主编至今。她的两本美食书籍《天生嫩骨》(Tender at the Bone)和《苹果慰我心》(Comfort Me with Apples)皆长期盘踞于畅销书排行榜,继续影响着美国人对美食的评判标准。
女主厨的荣耀:她首次摘得“米其林”三星
有着百年历史的《米其林红色宝典》号称“美食圣经”,是全球最权威的饮食评鉴手册。一家餐厅在“红色宝典”上获得或失去一颗星,营业额就会有数百万欧元的增长或下降。而能成为米其林三星主厨也是所有欧美主厨的毕生追求。2005年,米其林时隔四十多年后,再次将三星主厨称号授予了一名女性——安妮·索菲·皮克。
在法国,目前拥有米其林三颗星的餐厅只有不到30家;两颗星的餐厅60家左右;一颗星的有150多家。面对如此苛刻和挑剔的餐厅和厨师等级评选,2005年获得三星级称号的厨师安妮·索菲皮克,无疑为这个被男性雄霸天下的王国增添了一抹柔美的亮色。这是法国近40多年来首次给予女厨师选样的荣誉,而安妮赢得这份荣誉的过程更为我们展现了女主厨所罕见的自信、柔韧与荣耀。
提起安妮和她的家族,对美食界有了解的人都会露出敬佩赞赏的神色。安妮于1969年生在法国瓦朗斯的一个厨师世家——皮克家族。她的曾祖母索菲·萨伊钟爱美食烹饪,并发明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菜肴。此后,皮克王国特色美食便在索菲发明的菜肴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安妮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获得过三星厨师的荣耀,父亲雅克更是入选近30年中最出色的厨师行列,从而为皮克家族赢得了国际声誉。
安妮从小就成长在这样香气四溢的厨房大世界中。衡量以及分享食物的乐趣如此轻巧而坚周地驻扎在心中,也许连她自己都不曾料到,正是这份难以抑制的喜爱。在日后的时光中转化为她自身的力量,并帮助她最终取得了成功。
作为皮克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年少的安妮曾认为“切断脐带很重要。”所以当父亲问她是否愿意做烹饪这行时,安妮红了脸,未做回答。可是她的“叛逆之路”并未走得太远,就在安妮刚过完23岁生日的两个月后,父亲骤逝,每天对父亲的思念使她穿上厨师的白衣,站在了弥漫着家族气息的厨劳——她知道这是父亲的梦想,也是她生命建构的地方,她的位置就在这里,她的人生价值也必定要在这里实现。
可就是在这里,她自己家里,她却好像一个入侵者,除了母亲和丈夫大卫,人人都显得惊愕。面对厨房里男厨师们的默默抵抗,安妮毫不退让,她做好一切准备,从见习女厨师做起!她咬紧牙关,从不让自己显露出丝毫慌乱,尤其不能让那些等着看她出错的人看到。幸好,对烹饪和食物的爱已经在她心里深深扎根,她记得父亲整套整套的菜肴,记得他选择食材的方式。父亲重视原创性与精致度,也对每道菜的呈现方式投下最极致的关注。正因如此,安妮也在菜肴的视觉效果上花了很大功夫。清晨,她孤独地画着菜肴的草图,为组合风味而几易其稿。漫长的光阴,安妮都花在雕琢技艺、寻找正确的动作上。
孤军奋战的路途上布满坎坷,“那些男人”或许是出于嫉妒,甚至不让她加入法国烹饪大师协会……“我花了10年才得到我的位置。而2000年之前,我都觉得一切进行得实在太慢了。”安妮选择将事情简单带过,然而正是在这漫长的磨练中,安妮愈加确定自己对烹饪的喜爱。1998年,个性细腻、富于创新的安妮创造了自己的独特菜系。她沿袭了父亲那种对于完美的关注,并将自己女性的特质都展现到料理上——色彩丰富、结构平衡、纤细、挑动感官、精致,同时她还成功地在糕点制作领域引导了清淡口味的新潮流。有顾客称,安妮所烹调的法式肥肝是她吃过的最清淡的, “腻”这个字完全不存在。而这正是源自一个女性厨师特有的细腻。
在招牌菜和创意菜深受欢迎后,安妮开始独立管理家族产业——皮克餐饮。独具风味的菜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顾客专程前来品尝。尽管皮克餐厅只是居于一个小城镇,价格不菲的正式星级晚餐却总是座无虚席。因为父亲雅克·皮克去世,而使餐厅失去的米其林三星级的荣耀,终于在安妮的努力下,时隔15年,重新获得。这段故事被许多美食界人士津津乐道,并称之为现代版的“公主复仇记”。2007年,安妮更是被评为“法国年度最佳厨师”,成为20年来惟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可是对于这些外在的头衔。安妮坦承,尽管她也会为名誉、为米其林指南评分而努力,但同时她意识到自己对于成功的渴望是有限度的,她不想为此失去自己的灵魂和健康。在安妮的观点中,烹饪应该是幸福,也是情感的源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艺术创作的潜质。要靠我们自己去保有、去开发,以达到最佳境界。而以这个观点来看,让我产生动力的不是名望,而是情感。”
而不论是美食的品评者还是烹饪者,最终能让人感受到美妙滋味的。都是因为在那些普普通通食材的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美食,归根结底是有关幸福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