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把“全力做強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置于对浦东未来发展提出的“五个期望”之首,这是对上海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殷切希望。如何增强创新策源功能,让“创新策源地”再升级,这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部分人大代表和相关人士撰文发表意见。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学,上海在若干重大关键领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均有着上海科创的印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登月、“奋斗者号”万米海试、“天和核心舱”升空入轨等重大任务中,“上海智慧”持续闪耀着光辉。依托上海基础科学优势领域,本市在全国地方政府中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硬X射线、硅光子等12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上海智慧”更频频展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正持续建设中;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实现量产;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于国际上率先解析;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相继获准上市;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稳步建设……随着近年来,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相继成立,上海正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的总体思路,系统布局各类创新基地,在完善科技研发转化体系、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化招才引智等方面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更有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一大批创新机构和平台正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前瞻布局,打造全球基础创新策源高地
目前本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其中,在张江科学城地区共布局了8个,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上均领先全国。作为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承载地,张江下一阶段的前瞻性布局将至关重要。一是加快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新型研究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创新研究主体,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建设临港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国际科学家组织及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奖项的举办。三是探索一批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原型。四是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安排稳定比例的科研财政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五是广泛汇集青年创新人才力量。把吸引、培育青年创新人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给予上升期人才更加全面、多元、精准的政策保障,加快构建国际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才聚集地。
加快培育,构筑关键领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如今,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向实现核心功能迈出关键步伐。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三大产业为主攻方向,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强技术攻关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和“工匠型”职业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二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全球视野吸引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本市转移转化,打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优化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对接;重视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究,推动专利成果量质提升。三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除了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之外,还要制定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以更加积极精准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学,上海在若干重大关键领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均有着上海科创的印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登月、“奋斗者号”万米海试、“天和核心舱”升空入轨等重大任务中,“上海智慧”持续闪耀着光辉。依托上海基础科学优势领域,本市在全国地方政府中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硬X射线、硅光子等12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上海智慧”更频频展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正持续建设中;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实现量产;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于国际上率先解析;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相继获准上市;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稳步建设……随着近年来,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相继成立,上海正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的总体思路,系统布局各类创新基地,在完善科技研发转化体系、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化招才引智等方面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更有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一大批创新机构和平台正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前瞻布局,打造全球基础创新策源高地
目前本市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其中,在张江科学城地区共布局了8个,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上均领先全国。作为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承载地,张江下一阶段的前瞻性布局将至关重要。一是加快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新型研究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创新研究主体,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建设临港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国际科学家组织及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奖项的举办。三是探索一批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原型。四是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安排稳定比例的科研财政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五是广泛汇集青年创新人才力量。把吸引、培育青年创新人才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给予上升期人才更加全面、多元、精准的政策保障,加快构建国际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才聚集地。
加快培育,构筑关键领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如今,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向实现核心功能迈出关键步伐。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三大产业为主攻方向,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强技术攻关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和“工匠型”职业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二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全球视野吸引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本市转移转化,打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优化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环境,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对接;重视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究,推动专利成果量质提升。三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除了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之外,还要制定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以更加积极精准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