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推行,一改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疑惑。要想尽快成熟起来完全符合课改的要求,我们每天都需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学生。本文着重从写教学反思这个方面入手,粗略谈了几点自己的体会。有什么不当之处,希望给予批评指正。
新课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沟通合作个性差异探究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注重,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节课下来老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闪光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以后的教学方向。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失、成败,回顾、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争取更好驾驭新课改。
写好教学反思,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少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注重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价值观层面。
以前旧的教学方式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练就了多少技能和解题方法,即所谓的“唯知主义”!而现代教学则要求摆脱这个框框的限制,不光学会知识熟练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和情意的和谐统一!因为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是着眼于适应性更广、持久性更长的,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是以爆炸式的几何速度增长,光学会了知识,练就了一身的解题能力,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为有用的人才。
所以,我们必须把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他成为教学的灵魂。
二、反思教学中“沟通”和“合作”是否做到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没有做到很好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沟通活动,具有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化结构的特点。教学过程是建立的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替代以往的“人与物”转为“我与你”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由特权式人物转变成为可以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这样,教学便成为了师生敞开心扉、平等交往的过程。实例证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把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融。可见:缺少了交往就不能很好互动,就不呢做到充分教学,于是教学便沦为了只有形式而没有丝毫实质内容的“假教学”。
三、反思有没有独创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课程之根本。而在新课程下,教材的当然还是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绝不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只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而更是以一种提示参考的性质出现,还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完善者。因为现行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还具有实验性质,还没有形成定论,但绝不是新教条,允许大家质疑结论,进而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所以,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多多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宝贵的意见。
四、反思教学是否真的有效
以往大家争相追求所谓的“好课”:教学环节方面“龙头”“凤尾”“铜腰”处处精雕细琢,教学手段方面“声、光、电”多媒体一个不少;学生讨论是热热闹闹,问题回答更是对答如流。这种“好课”看似非常完美,但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空间?合作学习是不是流于形式?热热闹闹的讨论是否有效?满堂多媒体有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教师真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多少培养?对于这些形式主义,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深刻剖析,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反思学生是否有闪光点
有效地教学,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解题,而是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不经意有一些奇思妙想,即所谓的智慧的火花。这时教师不应该加以责备,反而应该及时把这些细微之处紧紧抓住,鼓励学生,并引导他们把知识重组。如果机会适宜,可以就此引发一场大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很有可能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带给老师和学生几分自信!教师课下更应该及时把闪光点整理成教学案例,加以点评,这样,即为自己积累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又为该教研组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片断,要知道,大师都是这样炼成的!
六、反思是否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授课要么指向尖子生要么指向中等生,这样容易使尖子生吃不饱,差生没得吃等问题,最终导向于一个班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给所有学生施展自身才华的空间和时间。通俗来讲,就是让优等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差生吃的了。因此,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设置问题或是解惑释疑时,需要依照一切为了学生这个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教育活动,尽最大可能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七、反思探究是否真的有效
有的学习探究只表现在形式的探究上,当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后,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展开讨论,但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吗?
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吗?若干时间后,教师一声“时间到!”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随后小组中那些老面孔争先恐后发言。小组中哪些学困生是否真的参与到了讨论中?小组讨论的结论中又还有多少他们的意见呢?他们真的学会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了吗?真的掌握了知识了?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究!这种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实质是掩盖了个性差异,甚者会剥夺学生的地理思考的权利、发言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否则你的课堂最终只能是沦为形式化!
新课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沟通合作个性差异探究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注重,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节课下来老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闪光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以后的教学方向。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失、成败,回顾、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争取更好驾驭新课改。
写好教学反思,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少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注重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价值观层面。
以前旧的教学方式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练就了多少技能和解题方法,即所谓的“唯知主义”!而现代教学则要求摆脱这个框框的限制,不光学会知识熟练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和情意的和谐统一!因为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是着眼于适应性更广、持久性更长的,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是以爆炸式的几何速度增长,光学会了知识,练就了一身的解题能力,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为有用的人才。
所以,我们必须把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他成为教学的灵魂。
二、反思教学中“沟通”和“合作”是否做到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没有做到很好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沟通活动,具有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化结构的特点。教学过程是建立的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替代以往的“人与物”转为“我与你”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由特权式人物转变成为可以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这样,教学便成为了师生敞开心扉、平等交往的过程。实例证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把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融。可见:缺少了交往就不能很好互动,就不呢做到充分教学,于是教学便沦为了只有形式而没有丝毫实质内容的“假教学”。
三、反思有没有独创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课程之根本。而在新课程下,教材的当然还是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绝不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只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而更是以一种提示参考的性质出现,还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完善者。因为现行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还具有实验性质,还没有形成定论,但绝不是新教条,允许大家质疑结论,进而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所以,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多多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宝贵的意见。
四、反思教学是否真的有效
以往大家争相追求所谓的“好课”:教学环节方面“龙头”“凤尾”“铜腰”处处精雕细琢,教学手段方面“声、光、电”多媒体一个不少;学生讨论是热热闹闹,问题回答更是对答如流。这种“好课”看似非常完美,但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空间?合作学习是不是流于形式?热热闹闹的讨论是否有效?满堂多媒体有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教师真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多少培养?对于这些形式主义,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深刻剖析,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反思学生是否有闪光点
有效地教学,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解题,而是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不经意有一些奇思妙想,即所谓的智慧的火花。这时教师不应该加以责备,反而应该及时把这些细微之处紧紧抓住,鼓励学生,并引导他们把知识重组。如果机会适宜,可以就此引发一场大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很有可能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带给老师和学生几分自信!教师课下更应该及时把闪光点整理成教学案例,加以点评,这样,即为自己积累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又为该教研组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片断,要知道,大师都是这样炼成的!
六、反思是否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授课要么指向尖子生要么指向中等生,这样容易使尖子生吃不饱,差生没得吃等问题,最终导向于一个班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给所有学生施展自身才华的空间和时间。通俗来讲,就是让优等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差生吃的了。因此,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设置问题或是解惑释疑时,需要依照一切为了学生这个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教育活动,尽最大可能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七、反思探究是否真的有效
有的学习探究只表现在形式的探究上,当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后,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展开讨论,但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吗?
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吗?若干时间后,教师一声“时间到!”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随后小组中那些老面孔争先恐后发言。小组中哪些学困生是否真的参与到了讨论中?小组讨论的结论中又还有多少他们的意见呢?他们真的学会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了吗?真的掌握了知识了?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究!这种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实质是掩盖了个性差异,甚者会剥夺学生的地理思考的权利、发言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否则你的课堂最终只能是沦为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