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挖掘传统文献中的传统服饰并分析其设计特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灵感。以解读黄遵宪《日本国志》中关于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相关资料为中心,搜集整理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运用论述法、图片展示法来呈现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根据《日本国志》的相关资料,结合服饰实物的观察,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传统的“服”与“饰”在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征:“服”根据社会阶层而量体打造,具有浓重汉唐风格i“饰”具有较强的修饰性、实用性、独立性和兼容性。
关键词:《日本国志》 传统服饰 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26-03
引言
《日本国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兼政治家黄遵宪。1877年至1882年期间,黄遵宪在日本担任使日参赞,曾寫下了描绘日本风土人情的《日本杂事诗>,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了《日本国志》 40卷,共50余万字。《日本国志》共分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其中的礼俗志更是将日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方面进行了详实的描绘。在《日本国志.礼俗志》当中的服饰这一部分对于日本早期的传统的服饰做了非常有趣的介绍,其中关于女子服装款式的设计、不同阶层的女服、各种服装配饰等介绍尤为详细系统。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关于服饰的记载,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日本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从而深化我们有关日本传统服饰艺术的认知。本文将分“服”和“饰”两大模块来分别论述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
一、日本女子传统的“服”及其设计特点
(一)根据社会阶层而量体打造
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提到了两种上流社会中女子的服装:一种是曳地衣,另一种便是彩衣。 首先是曳地衣。《日本国志>日,“女子盛世衣,长曳地或二三尺,室必有席或毡放不患尘污折旋俯仰,安全窸窣有声行道则于腰间抠而扱之。娼妓亦有曳地衣,舞蹈回旋,尤具姿态”[1]。以上资料显示曳地衣是女子的盛世衣,长至曳地。除了长至曳地的还有裙摆长至二三尺的,穿这种衣服必须在铺有席子或者毡的室内以防沾染尘埃,窸窣有声,在路上行走时必须把裙摆系在腰间。以上这种着装环境一般女子是进入不了的,且这种服装回旋不便,走路都要将裙摆系在腰间,所以曳地衣大多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子的礼服。穿着曳地衣能使他们在重大的集会和宴会当中显得更加庄重端庄。当然从事娼妓行业的女子也有曳地衣,一般她们的大都是舞衣,尤为优美,是为日本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献舞时所穿的。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娼妓,她们所服的曳地衣都是为了在各自的阶层的人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是彩衣。彩衣是当时日本贵族的华服,异常华美,明王志坚的《倭锦袍歌》中写道“天吴紫凤恍惚似,水底鲛人亲自缫”。表现了其华美的程度。彩衣不光为女子所服,童男幼女也穿彩衣,其所用布料有锦、绢、布,上多饰以柳枝、兰花、梅花,淡淡的施一层颜色,或织或印,服饰的风格清丽可人。如此华美的彩衣显示了古代日本贵族女子或美丽端庄,或清丽可人的风情。
与上流社会女子的着装不同,贫家女子的服装多有腰襻、围裙、臂绳。《日本国志》里讲到“贫贱女子多习操作,裂帛为片幅裙,围于衣前以辟污染,谓之围前;以帛为带,交结胸前后,谓之腰襻。又或用小带巨绳系袖于臂,盘衣于膊,交叉横斜结于半腰,盖襟袖宽博回旋多碍汲井上灶不得不尔也。臂绳,古谓之絭”[2]。这几种衣服的设计来源皆自下层民众,贫贱的女子多习操作,为了避免在劳作时污染衣服,于是就出现了围前这种衣服样式的设计,这种样式把布帛裁剪成片幅裙,围在衣服前面以防止污染。腰襻是一种腰带,固定衣服所用,类似于在日本俗称三尺带之类的衣物。臂绳是用小带或者巨绳把袖子缠在手臂上,最后交叉横斜结于半腰,这种设计都是因为宽博的襟袖不方便劳作而产生的。
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贫家女子,她们都因社会阶层不同有不同的穿戴,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种类款式各异的服装,以确认他们的社会角色,加强其身份识别度。
(二)日本传统服装样式及其服装面料印染工艺的汉唐风格
不同风格在服饰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其实质上表现的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的再次认知和回潮。[3]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的服装形制比较原始,如女子穿的“贯头衣”,就是把一块布料中间挖一个洞,从头上套进去,再把腋下垂下的布用一根带子束紧。进入奈良时代,日本开始了全面学习唐装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服装是处在一种模仿唐装的时代。表现的是日本对中土大唐文化的吸收与表达。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与大唐女子的着装极为相似,皆是上衣下裳。如图1的正仓院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画》里的女子身着广袖上衣,下着曳地长裙,头发盘起,除此之外,妆容和体态皆与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树下美人图》(图2)极为相似。画面上的女子体态丰腴,峨眉修目,樱桃小口,梳起高髻,衣衫宽博,展现出大唐的雍容华贵的气象。这一切犹如图3的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贵族女子的姿态。
其实《日本国志》中还反映出了日本的一种着装现象,那就是男女通服,唐代风气比较开放,也经常有女子穿男装和男子穿女装的现象。如在《日本国志》中讲到了这种现象,“《日本纪纂疏》‘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男女通用’。今女既不裳,男子以裳为礼服,其制系于衣表周围无褛,裳下方有裆,分跨两足,有似今华人袴,惟裆在上在下不同耳”[4]。这里讲的下衣“裳”,类似于清代的裤子。
日本如今的传统服装和服里,无论男女里面是不穿底裤的,而女子只穿一个中单。但日本古代传统的服装还有挎。袴在《日本国志》有这样的说法,“在表日裳,在里日袴;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矢漏于袴,知为亵衣;袴或作裤,有外见者”[4]。由此可知,图4中袴是胫衣,穿在裳的里面,是一种内衣。当然也指穿在外面的裤子,一般是地位低下的人家或者军人便于行动所穿的,它和短衣配套,合称裤褶装,如图5。它其实起源于中国的“胡服骑射”。在中国的东汉以前,作为内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上面相连,有腰带以便于系在腰间。东汉昭帝时出现了开裆的袴,叫作穷袴,如图6。而当时日本穿的这种挎却不带裆,它大致来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胫衣。为了与这种胫衣相配遮羞并适应马上作战,日本继承了中国的“裈”,并在二战时期成为日本军人的象征。 除了服装款式外日本女子传统服装的唐风化还体现在服装的面料、色彩、刺绣和印染工艺上。在这一时期日本贵族阶层的女子大多穿丝织品。如在日本的正仓院收藏了很多唐风化的丝织物,正仓院是日本东大寺的仓库,后成为宝物殿,光明皇后的呈献物便收藏于此。明治时代,正仓院脱离东大寺,直接由宫内厅管理。
正仓院的织物来源有三:一是唐传丝织物;二是途经中国传人的西域丝织品;三是仿唐和西域的丝织品。其中有很多面料丰富的唐风化的丝织物,如各种各样的文锦:鸳鸯唐草纹锦、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唐花山羊纹锦、狩猎纹锦等,还有绫、绮、罗、纱等、织成的织锦,有缂丝,有各种蜡缬、夹缬、绞缬等印染品,此外还有手绘、刺绣等。这些都是在唐代盛行的织染,刺绣工艺品。这些工艺也对日本的印染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绞缬”、“蜡缬”、“罗”“毡”、“绫”、“羽”等汉字,在日本纺织印染技术书籍中,仍大量沿用,这也是中国丝织文化影响日本的明证。
关于女子服装的色彩,此时日本多沿用唐服装的明快艳丽的色彩,其色彩多源于天然的草、木、花的提取物。在此基础之上的印染工艺如“夹缬”、“蜡缬”也随之输入日本。这在日本的正仓院中收藏的丝织物可以看到,图7的“白底花鸟纹夹缬”就是运用的夹缬印染工艺。这对日本的漂染工艺产生了很大启发。所谓夹缬就是用木制的画板将布料夹起来遮盖留白的地方,再在剩余的地方上染料。蜡缬就是用蜡涂在留白的地方再进行印染。这样的技术使日本的服装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
二、日本女子传统的“饰”及其设计特点
服装与首饰的搭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日本传统的配饰更是如此。饰品服饰中的“饰”和服装一样都有装饰人体的作用。相对于服装而言“饰”的修饰作用则更为明确。黄遵宪《日本国志》里提到的饰品丰富多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发饰及人体其他部位的小饰品;二是兼具其他实用功能的服装附件,如领巾、腰带、足结等,三是独立于服装以外的配件,如扇子、伞等。
(一)人体修饰的点睛之笔:首饰的修饰性
黄遵宪在此提到的首饰,主要有装饰头部的“栉”和“钗”。首饰设计即通过兼具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造型,让首饰彰显出能够体现形式美、和谐美以及情感。[6]这里的栉和钗除了固定头发,其最主要功能便是它的修饰性。这些饰品主要是以发髻为载体的,关于日本传统的发型有主要岛田髻、天神髻、蛇盘髻。其材质多是金银,另外还有海里出产的极其珍贵的材质,如红珊瑚、玳瑁。玳瑁多用来制作栉,即梳子,用来固定发髻的主要有装饰发型的功能。而红珊瑚多用来制作珠子装饰钗,“宫装皆披发垂肩及背,以彩缕约之而已,故无首饰。民间盘髻亦不插花,玳瑁栉而外仅一小珊瑚粒,以金若银为枝,斜插髻旁,珊瑚圆而红者为贵,价有数十全者。旧亦有钗,或金或银,饰以碎珠,交加互插,高殆尺许,鬈云髻山,凡十二枝,后惟妓家用之”[7]。由这种珠钗装饰的发髻又名珊瑚髻,而发髻上又交互着穿插了十二指金银珠钗,后来这种发髻的样式是几女的专属发型,可见其主要功能就是纯属的美化修饰。除了头部的首饰,还有修饰手部及颈部的珠鬟、修饰足部的足玉等。
(二)服装的附件:修饰与实用兼具
黄遵宪《日本国志>里还提到了关于服装的附件,大致有领巾、涎褂、带、足结、袜、屐,这些服装附件是衣服的有机组成部分。衣服附件的重要功能,是使衣物完整美观地穿在人体上。这其中包含了它们修饰衣物和固定衣物的作用:如,领巾、带和足结。领巾分为延喜四时祭式、太神宫式、斋院式。不同样式长度形态各异,延喜四时式长八尺,太神宫式长五尺,用二幅,斋院式领巾九尺,走蠕所用的为七尺。这些领巾与今天的仅用以护寒的功能不同,其长短是根据礼制、身份的尊卑而有所不同的,主要是用来表明身份的。另外带和足结有固定衣物的作用,当然它们也具有修饰服装的作用。比如带,带又叫腰巾、袜肚、腰彩,腰彩这种叫法是源于宫女以彩帛做成带极为美丽,故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带的修饰作用。
以上提到领巾的另一个功能——保暖,事实上,还有以“保暖”为第一功用的服装附件,那就是袜。日本传统的袜于今天的袜子不同,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旧幕府时期贫贱者不许着袜,近代才解禁。那时的袜子设计非常人性化,分为两靫,一靫容拇指,一靫容众指。其实这种袜的形态是根据日本,传统社会穿木屐的风气来设计的。木屐发源于中国,传人之前日本是穿草履的,由于木屐十分适应列岛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传入之后遂在日本风靡流传。木屐类似于今天的人字拖,鞋底以木材制成,上部中间有孔穿绳。故而这种两靫的袜子于木屐来说最适合不过。
(三)服饰配件的尊严:独立性与兼容性
关于女性服装配件,最值得关注的是折叠扇和伞。与其他的服装饰品不同,这些服装配件具有独立性和兼容性,这里所谓的独立性,就是独立于服饰之外、与服饰属性不同,而且具有独立的功用。一般来说是人的携带物。而兼容性是指,这些物品与服饰彼此匹配,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比如折叠扇和伞都具有这两种特性,折叠扇又叫聚首,身份无论贵贱,性别无论男女,皆可用此为饰,而女性用的长两寸的,以泥金纸、乌木柄做成。日本的折叠扇异常雅致,有的以象牙作为扇柄、以羽毛或者纱绢作为扇面,引得西方的妇女争相抢购作为装饰,欣赏把玩。这就更加突出了其修饰性,当然也有纳凉的作用。伞“仿西洋制名蝙蝠伞,谓张之其翼如蝠也。女子出门,无春夏晴雨必携以为饰,制以青罗,或有用绢者”[8]。这种蝙蝠样的日式伞,无论春夏晴天雨天女子皆携带作为装饰,其遮雨的实际用途与装饰功能并行不悖。
結语
以上,通过解读《日本国志礼俗志》有关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载录,从‘服”和“饰”两个方面,对古代日本女子服饰设计特点作了详细的论述。需要强调的是,黄遵宪认为,日本的传统服饰文化皆是向中国的隋唐之际学习借鉴而来,因此,在介绍日本传统服饰之际,其著作大量列举、引用中国的史书资料来追溯服装的渊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灿烂的唐文化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奈良时代的日本就是一个深受唐文化影响的国度,在服装文化上尤为明显,即便日本的服装从完全模仿唐制进入到独立自创的“十二单衣”,再到后来的“和服”都遗有唐风汉韵。.
参考文献
[1][7]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48
[2][4]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49
[3]李干惠高街时尚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 2018,IO: liO
[5]陈彬雨,王茜不同服装场合中首饰表面肌理分析[J] 2014,5:187
[6]汪朝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应用[J]设计,2018,10: 126-127
[8]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50
[9]屈思雨,王建芳日本稃世绘艺术中猫服饰的审美特征探析[J]设计,2017,30 (13):152-154
关键词:《日本国志》 传统服饰 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26-03
引言
《日本国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兼政治家黄遵宪。1877年至1882年期间,黄遵宪在日本担任使日参赞,曾寫下了描绘日本风土人情的《日本杂事诗>,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了《日本国志》 40卷,共50余万字。《日本国志》共分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其中的礼俗志更是将日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方面进行了详实的描绘。在《日本国志.礼俗志》当中的服饰这一部分对于日本早期的传统的服饰做了非常有趣的介绍,其中关于女子服装款式的设计、不同阶层的女服、各种服装配饰等介绍尤为详细系统。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关于服饰的记载,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日本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从而深化我们有关日本传统服饰艺术的认知。本文将分“服”和“饰”两大模块来分别论述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设计特点。
一、日本女子传统的“服”及其设计特点
(一)根据社会阶层而量体打造
在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中提到了两种上流社会中女子的服装:一种是曳地衣,另一种便是彩衣。 首先是曳地衣。《日本国志>日,“女子盛世衣,长曳地或二三尺,室必有席或毡放不患尘污折旋俯仰,安全窸窣有声行道则于腰间抠而扱之。娼妓亦有曳地衣,舞蹈回旋,尤具姿态”[1]。以上资料显示曳地衣是女子的盛世衣,长至曳地。除了长至曳地的还有裙摆长至二三尺的,穿这种衣服必须在铺有席子或者毡的室内以防沾染尘埃,窸窣有声,在路上行走时必须把裙摆系在腰间。以上这种着装环境一般女子是进入不了的,且这种服装回旋不便,走路都要将裙摆系在腰间,所以曳地衣大多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子的礼服。穿着曳地衣能使他们在重大的集会和宴会当中显得更加庄重端庄。当然从事娼妓行业的女子也有曳地衣,一般她们的大都是舞衣,尤为优美,是为日本上流社会的贵族们献舞时所穿的。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娼妓,她们所服的曳地衣都是为了在各自的阶层的人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是彩衣。彩衣是当时日本贵族的华服,异常华美,明王志坚的《倭锦袍歌》中写道“天吴紫凤恍惚似,水底鲛人亲自缫”。表现了其华美的程度。彩衣不光为女子所服,童男幼女也穿彩衣,其所用布料有锦、绢、布,上多饰以柳枝、兰花、梅花,淡淡的施一层颜色,或织或印,服饰的风格清丽可人。如此华美的彩衣显示了古代日本贵族女子或美丽端庄,或清丽可人的风情。
与上流社会女子的着装不同,贫家女子的服装多有腰襻、围裙、臂绳。《日本国志》里讲到“贫贱女子多习操作,裂帛为片幅裙,围于衣前以辟污染,谓之围前;以帛为带,交结胸前后,谓之腰襻。又或用小带巨绳系袖于臂,盘衣于膊,交叉横斜结于半腰,盖襟袖宽博回旋多碍汲井上灶不得不尔也。臂绳,古谓之絭”[2]。这几种衣服的设计来源皆自下层民众,贫贱的女子多习操作,为了避免在劳作时污染衣服,于是就出现了围前这种衣服样式的设计,这种样式把布帛裁剪成片幅裙,围在衣服前面以防止污染。腰襻是一种腰带,固定衣服所用,类似于在日本俗称三尺带之类的衣物。臂绳是用小带或者巨绳把袖子缠在手臂上,最后交叉横斜结于半腰,这种设计都是因为宽博的襟袖不方便劳作而产生的。
无论是上流社会女子还是贫家女子,她们都因社会阶层不同有不同的穿戴,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种类款式各异的服装,以确认他们的社会角色,加强其身份识别度。
(二)日本传统服装样式及其服装面料印染工艺的汉唐风格
不同风格在服饰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其实质上表现的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的再次认知和回潮。[3]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的服装形制比较原始,如女子穿的“贯头衣”,就是把一块布料中间挖一个洞,从头上套进去,再把腋下垂下的布用一根带子束紧。进入奈良时代,日本开始了全面学习唐装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服装是处在一种模仿唐装的时代。表现的是日本对中土大唐文化的吸收与表达。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与大唐女子的着装极为相似,皆是上衣下裳。如图1的正仓院屏风画《鸟毛立女屏风画》里的女子身着广袖上衣,下着曳地长裙,头发盘起,除此之外,妆容和体态皆与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树下美人图》(图2)极为相似。画面上的女子体态丰腴,峨眉修目,樱桃小口,梳起高髻,衣衫宽博,展现出大唐的雍容华贵的气象。这一切犹如图3的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贵族女子的姿态。
其实《日本国志》中还反映出了日本的一种着装现象,那就是男女通服,唐代风气比较开放,也经常有女子穿男装和男子穿女装的现象。如在《日本国志》中讲到了这种现象,“《日本纪纂疏》‘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男女通用’。今女既不裳,男子以裳为礼服,其制系于衣表周围无褛,裳下方有裆,分跨两足,有似今华人袴,惟裆在上在下不同耳”[4]。这里讲的下衣“裳”,类似于清代的裤子。
日本如今的传统服装和服里,无论男女里面是不穿底裤的,而女子只穿一个中单。但日本古代传统的服装还有挎。袴在《日本国志》有这样的说法,“在表日裳,在里日袴;下衣日裳,胫衣日袴;矢漏于袴,知为亵衣;袴或作裤,有外见者”[4]。由此可知,图4中袴是胫衣,穿在裳的里面,是一种内衣。当然也指穿在外面的裤子,一般是地位低下的人家或者军人便于行动所穿的,它和短衣配套,合称裤褶装,如图5。它其实起源于中国的“胡服骑射”。在中国的东汉以前,作为内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上面相连,有腰带以便于系在腰间。东汉昭帝时出现了开裆的袴,叫作穷袴,如图6。而当时日本穿的这种挎却不带裆,它大致来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胫衣。为了与这种胫衣相配遮羞并适应马上作战,日本继承了中国的“裈”,并在二战时期成为日本军人的象征。 除了服装款式外日本女子传统服装的唐风化还体现在服装的面料、色彩、刺绣和印染工艺上。在这一时期日本贵族阶层的女子大多穿丝织品。如在日本的正仓院收藏了很多唐风化的丝织物,正仓院是日本东大寺的仓库,后成为宝物殿,光明皇后的呈献物便收藏于此。明治时代,正仓院脱离东大寺,直接由宫内厅管理。
正仓院的织物来源有三:一是唐传丝织物;二是途经中国传人的西域丝织品;三是仿唐和西域的丝织品。其中有很多面料丰富的唐风化的丝织物,如各种各样的文锦:鸳鸯唐草纹锦、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唐花山羊纹锦、狩猎纹锦等,还有绫、绮、罗、纱等、织成的织锦,有缂丝,有各种蜡缬、夹缬、绞缬等印染品,此外还有手绘、刺绣等。这些都是在唐代盛行的织染,刺绣工艺品。这些工艺也对日本的印染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绞缬”、“蜡缬”、“罗”“毡”、“绫”、“羽”等汉字,在日本纺织印染技术书籍中,仍大量沿用,这也是中国丝织文化影响日本的明证。
关于女子服装的色彩,此时日本多沿用唐服装的明快艳丽的色彩,其色彩多源于天然的草、木、花的提取物。在此基础之上的印染工艺如“夹缬”、“蜡缬”也随之输入日本。这在日本的正仓院中收藏的丝织物可以看到,图7的“白底花鸟纹夹缬”就是运用的夹缬印染工艺。这对日本的漂染工艺产生了很大启发。所谓夹缬就是用木制的画板将布料夹起来遮盖留白的地方,再在剩余的地方上染料。蜡缬就是用蜡涂在留白的地方再进行印染。这样的技术使日本的服装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
二、日本女子传统的“饰”及其设计特点
服装与首饰的搭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日本传统的配饰更是如此。饰品服饰中的“饰”和服装一样都有装饰人体的作用。相对于服装而言“饰”的修饰作用则更为明确。黄遵宪《日本国志》里提到的饰品丰富多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发饰及人体其他部位的小饰品;二是兼具其他实用功能的服装附件,如领巾、腰带、足结等,三是独立于服装以外的配件,如扇子、伞等。
(一)人体修饰的点睛之笔:首饰的修饰性
黄遵宪在此提到的首饰,主要有装饰头部的“栉”和“钗”。首饰设计即通过兼具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造型,让首饰彰显出能够体现形式美、和谐美以及情感。[6]这里的栉和钗除了固定头发,其最主要功能便是它的修饰性。这些饰品主要是以发髻为载体的,关于日本传统的发型有主要岛田髻、天神髻、蛇盘髻。其材质多是金银,另外还有海里出产的极其珍贵的材质,如红珊瑚、玳瑁。玳瑁多用来制作栉,即梳子,用来固定发髻的主要有装饰发型的功能。而红珊瑚多用来制作珠子装饰钗,“宫装皆披发垂肩及背,以彩缕约之而已,故无首饰。民间盘髻亦不插花,玳瑁栉而外仅一小珊瑚粒,以金若银为枝,斜插髻旁,珊瑚圆而红者为贵,价有数十全者。旧亦有钗,或金或银,饰以碎珠,交加互插,高殆尺许,鬈云髻山,凡十二枝,后惟妓家用之”[7]。由这种珠钗装饰的发髻又名珊瑚髻,而发髻上又交互着穿插了十二指金银珠钗,后来这种发髻的样式是几女的专属发型,可见其主要功能就是纯属的美化修饰。除了头部的首饰,还有修饰手部及颈部的珠鬟、修饰足部的足玉等。
(二)服装的附件:修饰与实用兼具
黄遵宪《日本国志>里还提到了关于服装的附件,大致有领巾、涎褂、带、足结、袜、屐,这些服装附件是衣服的有机组成部分。衣服附件的重要功能,是使衣物完整美观地穿在人体上。这其中包含了它们修饰衣物和固定衣物的作用:如,领巾、带和足结。领巾分为延喜四时祭式、太神宫式、斋院式。不同样式长度形态各异,延喜四时式长八尺,太神宫式长五尺,用二幅,斋院式领巾九尺,走蠕所用的为七尺。这些领巾与今天的仅用以护寒的功能不同,其长短是根据礼制、身份的尊卑而有所不同的,主要是用来表明身份的。另外带和足结有固定衣物的作用,当然它们也具有修饰服装的作用。比如带,带又叫腰巾、袜肚、腰彩,腰彩这种叫法是源于宫女以彩帛做成带极为美丽,故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带的修饰作用。
以上提到领巾的另一个功能——保暖,事实上,还有以“保暖”为第一功用的服装附件,那就是袜。日本传统的袜于今天的袜子不同,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旧幕府时期贫贱者不许着袜,近代才解禁。那时的袜子设计非常人性化,分为两靫,一靫容拇指,一靫容众指。其实这种袜的形态是根据日本,传统社会穿木屐的风气来设计的。木屐发源于中国,传人之前日本是穿草履的,由于木屐十分适应列岛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传入之后遂在日本风靡流传。木屐类似于今天的人字拖,鞋底以木材制成,上部中间有孔穿绳。故而这种两靫的袜子于木屐来说最适合不过。
(三)服饰配件的尊严:独立性与兼容性
关于女性服装配件,最值得关注的是折叠扇和伞。与其他的服装饰品不同,这些服装配件具有独立性和兼容性,这里所谓的独立性,就是独立于服饰之外、与服饰属性不同,而且具有独立的功用。一般来说是人的携带物。而兼容性是指,这些物品与服饰彼此匹配,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比如折叠扇和伞都具有这两种特性,折叠扇又叫聚首,身份无论贵贱,性别无论男女,皆可用此为饰,而女性用的长两寸的,以泥金纸、乌木柄做成。日本的折叠扇异常雅致,有的以象牙作为扇柄、以羽毛或者纱绢作为扇面,引得西方的妇女争相抢购作为装饰,欣赏把玩。这就更加突出了其修饰性,当然也有纳凉的作用。伞“仿西洋制名蝙蝠伞,谓张之其翼如蝠也。女子出门,无春夏晴雨必携以为饰,制以青罗,或有用绢者”[8]。这种蝙蝠样的日式伞,无论春夏晴天雨天女子皆携带作为装饰,其遮雨的实际用途与装饰功能并行不悖。
結语
以上,通过解读《日本国志礼俗志》有关日本女子传统服饰的载录,从‘服”和“饰”两个方面,对古代日本女子服饰设计特点作了详细的论述。需要强调的是,黄遵宪认为,日本的传统服饰文化皆是向中国的隋唐之际学习借鉴而来,因此,在介绍日本传统服饰之际,其著作大量列举、引用中国的史书资料来追溯服装的渊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灿烂的唐文化对周边的国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奈良时代的日本就是一个深受唐文化影响的国度,在服装文化上尤为明显,即便日本的服装从完全模仿唐制进入到独立自创的“十二单衣”,再到后来的“和服”都遗有唐风汉韵。.
参考文献
[1][7]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48
[2][4]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49
[3]李干惠高街时尚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 2018,IO: liO
[5]陈彬雨,王茜不同服装场合中首饰表面肌理分析[J] 2014,5:187
[6]汪朝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应用[J]设计,2018,10: 126-127
[8]陈铮编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50
[9]屈思雨,王建芳日本稃世绘艺术中猫服饰的审美特征探析[J]设计,2017,30 (1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