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有64个教学班、180多名专任教师、3000余名学生,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理念先进的现代化学校。通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薪火相传、努力创新,金湖县实验小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打造了优秀的教师队伍,铸就了“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摘 要】当下,各地在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性较大,这给学校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带来了挑战。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以“导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文化熏陶、师徒结对、入门培训、专业引领、聘请专家、搭建平台等方式不断打磨和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青年教师从“助力成长”到“学校主力”的新跨越。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引领;精准研修;跨越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2-0041-05
【作者简介】戴玉华,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江苏金湖,2116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直以来,“教师为本”是我们金湖县实验小学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根基。近年来由于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县管校聘”,学校每年都有二三十名新教师进来,大多为青年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助力学校青年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发展成“最好的自己”,成为我校乃至我县教师队伍的“主力”,我校充分利用“导师工作室”平台,坚持三个融合,努力实现学校教师团隊成长的新跨越。
一、入岗培训与文化熏陶相融合,找准专业发展的起跑线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有归属感,希望成为团体的一员。为使新进我校的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感受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实小温暖的大家庭,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系列活动。
1.文化熏陶,建立集体认同。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新进教师聆听由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全国育人楷模李庾南的师德报告、特级教师黄艳梅院长的“学校文化建设与认同”主题讲座等;带领新进教师游览校园,参观校史陈列馆,让新进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举办座谈会,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文化,把握学校“求真至美”的办学理念、“与真美同行”的文化主张、培养“品学兼优,身心俱健”的快乐学子的育人目标;组织教师开展五分钟的自我介绍和能力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学校还多次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使教师们深入领会“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金湖实小人精神,从而在比较中找差距,树立学习的榜样。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新进教师明白,学习和认同实小文化是当前的目标,传承和发扬实小文化是今后的长期目标,也使得新进教师为自己成为实小的一员感到由衷的自豪。融入实小,变成了每一位新进教师的“文化自觉”。
2.入岗培训,明确专业目标。
我校每年的新进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融入学校集体后,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感到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期待,会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技能、驾驭课堂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迫切地希望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学校就此抓住契机,开展为期一周的“传承实小精神,做幸福教师”新进教师培训。培训期间,新进教师通过学习《金湖实小教学常规50条》《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快速熟悉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参加校内研修活动以及导师工作室会议,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独特的方式、方法,从而产生专业发展的迫切愿望。学校进而引导他们制定为期三年的专业发展规划,找准专业发展的起跑线。
二、导师引领与学员锤炼相融合,守好专业发展的生命线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研方法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推动青年教师加快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借助“导师工作室”平台,通过导师示范引领与学员自我锤炼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教师守好专业发展的生命线。
1.聘请导师,专业示范引领。
学校要求所有198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加入学校的导师工作室,每个学员都配有导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同时鼓励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自愿加入工作室。为了给工作室配备更多更优质的导师,学校除聘请本校经验丰富、教学精湛的资深教师做导师外,对已到退休年龄的优秀教师真诚挽留,特聘他们专门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还聘请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各学科研训员为客串导师,聘请著名特级教师王正义、卢专文为客座导师。为了给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学校从县外特聘“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黄艳梅院长以及淮安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方学法、淮安市清江浦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刘须锦校长为他们的导师。
在导师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学校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以学科和项目为载体,每年围绕一个重点,对导师和学员分别提出了具体详实的要求。计划通过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以点带面,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2.学员锤炼,促进专业发展。
近两年,学校新入职教师较多,为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采取了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方式,重点加强指导。学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刚上岗的一个月内,听一节导师的课再进班上一节课,课课都有导师跟踪指导。一个月后,每次上课前先说教案,经导师签字后方可进课堂教学。学校对新入职教师花大力气培养,力争使他们一年合格、两年胜任工作、三年有所作为。
为了方便导师工作室成员之间平时的交流研讨,学校分学科组建了“工作室交流群”,导师们定期在群里推荐阅读书目,学员们则定期将自己圈画阅读过的文章、撰写的教学心得和读书体会等,拍成照片上传工作群,或请导师指导,或资源共享。每个学科的主任是工作群的负责人,定期做好上传图片、读书心得的统计。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线下学员读书心得交流。此外,学校还定期举行现场教学设计评比、导师学员捆绑式赛课、“导师工作室乡村行”、学员演课竞赛等系列活动。同时,优先组织导师工作室成员外出听课、学习,以此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在导师们的引领和学员们的自我锤炼下,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研训活动与教师需求相融合,突破专业提升的冲刺线
人的需求被满足可产生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将给人带来持久的干劲。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刚入职的教师需要加强基本功的培训;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至于青年骨干教师,已经不满足于教学现状,想在论文写作以及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因此,我校开展的研训活动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1.入门培训,练好基本功。
新入职教师的教育经历有其特殊性,他们经历了本科教育,但缺乏系统的小学教师基本功的专业培训。为快速提高这些新教师的书写水平,学校聘请专职书法教师,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作业展评。针对部分语文教师朗读水平欠佳的现状,学校聘请县电视台播音员定期给语文教师做辅导和培训,从发音、咬字以及重音、停顿的把握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示范指导。学校还鼓励语文教师在“喜马拉雅”App每周打卡练习两次。这些培训基于教师需求,有针对性,给刚入职的新教师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2.借用外智,挖掘个性潜力。
与新入职教师不同的是,青年骨干教师往往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希望能借鉴名家名师的成功经验,摸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多学习、多交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此,学校倾力相助,加大了組织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仅2019年,我校就组织教师参加县内教学观摩400余人次,县以外的观摩和培训100人次以上。“现代与经典”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导师和学员20余人,先后赴南京、扬州等地观摩,仅这项学习费用就近5万元。2019年,我校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费用共计近30万元。
3.多彩教研,展示真教魅力。
一直以来,我校围绕“真教实学、和谐高效”落实精准研修,把组内研讨课、学员汇报课、校本研修课有效结合。每次的校本研修活动,从上课、说课、评课、读书交流、专业引领这几方面进行。在上课过程中还注重微教研,及时就教师听课过程中的感受开展互动,随机抽取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力求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生成、成长,学有所获。此外,我们还搭建了课堂教学的展台、送教交流的舞台、教育论坛的讲台。两年来,我校共承办市、县级教研活动近20次,组织教育联盟活动10次;10余名教师应邀赴上海、深圳、浙江、山西、南京等地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师素养大赛、优课评比近30人次。教师们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频频亮相,找到了成长的支点,提高了教学能力。
4.专家引智,提升专业实力。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要有较强的科研探索能力。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为了给教师更专业的引领和帮助,我们先后邀请教育专业期刊资深编辑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彭钢研究员、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吴汝萍教授等教育名家来我校,为教师们作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在持续不断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中,学校的市级统领性课题“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影响的实践研究”于2019年暑假顺利开题;“县域小学走读研学课程开发的研究”“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已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在2019年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我校罗传云、陈翠萍获得二等奖,潘利斌等4位老师获得三等奖。费宏宇等十多位老师的论文在省级教育刊物发表。
此外,“淮安市黄艳梅特级教师工作室”“淮安市方学法特级教师工作室”“王正义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江淮名师讲坛”等平台多次为我校费宏宇、高玉、杨春、张连邦、赵庆燕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他们不断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个人专业成长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几年来,尽管我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一直比较大,但我们借助“导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始终坚持三个融合,“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校导师工作室的学员,无论是在本校的,还是交流到外校的,都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仅2019年,就有费宏宇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县级教研活动中一展风采;蒋成玲等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市“优秀班主任”、县“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杨春等一批教师在省、市优课评比中斩获殊荣;赵庆燕等13名青年教师获得了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称号;王会茹等30多名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一师一优课”评比、优课评比、论文竞赛中获奖;赵庆燕、陈芳等一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科研领导岗位。他们当中一些人成长迅速,已由当初的学员成长为今天的导师;由当初学校助力成长的对象成为今天的学校主力,并向着个人发展目标一步步迈进,实现了专业成长的不断突破。
我校“导师工作室”化“助力”为“主力”,实现了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新跨越。在他们实现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正如教育名家成尚荣先生指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需要各种“力”的支撑、配合,既需要外力的帮助,更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内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进步。同时,学校充分关心、尊重教师,通过政治上给荣誉,生活上给温暖,业务上搭平台,发展上压担子,让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产生澎湃的专业发展内驱力。我们重视团队合作。金湖实小之所以在全县小学教育是排头兵,甚至在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靠的是学校有一支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教师团队。学校的导师工作室聘请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导师,不仅传授给学员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把实小文化、实小人的精神传递给了学员们。学员们受到感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
尽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摘 要】当下,各地在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性较大,这给学校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带来了挑战。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以“导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文化熏陶、师徒结对、入门培训、专业引领、聘请专家、搭建平台等方式不断打磨和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青年教师从“助力成长”到“学校主力”的新跨越。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引领;精准研修;跨越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2-0041-05
【作者简介】戴玉华,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江苏金湖,2116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直以来,“教师为本”是我们金湖县实验小学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根基。近年来由于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县管校聘”,学校每年都有二三十名新教师进来,大多为青年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为了助力学校青年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发展成“最好的自己”,成为我校乃至我县教师队伍的“主力”,我校充分利用“导师工作室”平台,坚持三个融合,努力实现学校教师团隊成长的新跨越。
一、入岗培训与文化熏陶相融合,找准专业发展的起跑线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有归属感,希望成为团体的一员。为使新进我校的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感受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实小温暖的大家庭,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系列活动。
1.文化熏陶,建立集体认同。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新进教师聆听由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全国育人楷模李庾南的师德报告、特级教师黄艳梅院长的“学校文化建设与认同”主题讲座等;带领新进教师游览校园,参观校史陈列馆,让新进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举办座谈会,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学校的办学文化,把握学校“求真至美”的办学理念、“与真美同行”的文化主张、培养“品学兼优,身心俱健”的快乐学子的育人目标;组织教师开展五分钟的自我介绍和能力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学校还多次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使教师们深入领会“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金湖实小人精神,从而在比较中找差距,树立学习的榜样。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新进教师明白,学习和认同实小文化是当前的目标,传承和发扬实小文化是今后的长期目标,也使得新进教师为自己成为实小的一员感到由衷的自豪。融入实小,变成了每一位新进教师的“文化自觉”。
2.入岗培训,明确专业目标。
我校每年的新进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融入学校集体后,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感到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期待,会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技能、驾驭课堂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迫切地希望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学校就此抓住契机,开展为期一周的“传承实小精神,做幸福教师”新进教师培训。培训期间,新进教师通过学习《金湖实小教学常规50条》《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快速熟悉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参加校内研修活动以及导师工作室会议,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独特的方式、方法,从而产生专业发展的迫切愿望。学校进而引导他们制定为期三年的专业发展规划,找准专业发展的起跑线。
二、导师引领与学员锤炼相融合,守好专业发展的生命线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研方法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推动青年教师加快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借助“导师工作室”平台,通过导师示范引领与学员自我锤炼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教师守好专业发展的生命线。
1.聘请导师,专业示范引领。
学校要求所有198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加入学校的导师工作室,每个学员都配有导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同时鼓励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自愿加入工作室。为了给工作室配备更多更优质的导师,学校除聘请本校经验丰富、教学精湛的资深教师做导师外,对已到退休年龄的优秀教师真诚挽留,特聘他们专门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还聘请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各学科研训员为客串导师,聘请著名特级教师王正义、卢专文为客座导师。为了给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学校从县外特聘“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黄艳梅院长以及淮安市教研室特级教师方学法、淮安市清江浦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刘须锦校长为他们的导师。
在导师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学校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以学科和项目为载体,每年围绕一个重点,对导师和学员分别提出了具体详实的要求。计划通过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以点带面,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2.学员锤炼,促进专业发展。
近两年,学校新入职教师较多,为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采取了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方式,重点加强指导。学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刚上岗的一个月内,听一节导师的课再进班上一节课,课课都有导师跟踪指导。一个月后,每次上课前先说教案,经导师签字后方可进课堂教学。学校对新入职教师花大力气培养,力争使他们一年合格、两年胜任工作、三年有所作为。
为了方便导师工作室成员之间平时的交流研讨,学校分学科组建了“工作室交流群”,导师们定期在群里推荐阅读书目,学员们则定期将自己圈画阅读过的文章、撰写的教学心得和读书体会等,拍成照片上传工作群,或请导师指导,或资源共享。每个学科的主任是工作群的负责人,定期做好上传图片、读书心得的统计。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线下学员读书心得交流。此外,学校还定期举行现场教学设计评比、导师学员捆绑式赛课、“导师工作室乡村行”、学员演课竞赛等系列活动。同时,优先组织导师工作室成员外出听课、学习,以此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在导师们的引领和学员们的自我锤炼下,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研训活动与教师需求相融合,突破专业提升的冲刺线
人的需求被满足可产生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将给人带来持久的干劲。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刚入职的教师需要加强基本功的培训;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至于青年骨干教师,已经不满足于教学现状,想在论文写作以及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因此,我校开展的研训活动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1.入门培训,练好基本功。
新入职教师的教育经历有其特殊性,他们经历了本科教育,但缺乏系统的小学教师基本功的专业培训。为快速提高这些新教师的书写水平,学校聘请专职书法教师,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作业展评。针对部分语文教师朗读水平欠佳的现状,学校聘请县电视台播音员定期给语文教师做辅导和培训,从发音、咬字以及重音、停顿的把握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示范指导。学校还鼓励语文教师在“喜马拉雅”App每周打卡练习两次。这些培训基于教师需求,有针对性,给刚入职的新教师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2.借用外智,挖掘个性潜力。
与新入职教师不同的是,青年骨干教师往往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希望能借鉴名家名师的成功经验,摸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多学习、多交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此,学校倾力相助,加大了組织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仅2019年,我校就组织教师参加县内教学观摩400余人次,县以外的观摩和培训100人次以上。“现代与经典”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之一,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导师和学员20余人,先后赴南京、扬州等地观摩,仅这项学习费用就近5万元。2019年,我校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费用共计近30万元。
3.多彩教研,展示真教魅力。
一直以来,我校围绕“真教实学、和谐高效”落实精准研修,把组内研讨课、学员汇报课、校本研修课有效结合。每次的校本研修活动,从上课、说课、评课、读书交流、专业引领这几方面进行。在上课过程中还注重微教研,及时就教师听课过程中的感受开展互动,随机抽取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力求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生成、成长,学有所获。此外,我们还搭建了课堂教学的展台、送教交流的舞台、教育论坛的讲台。两年来,我校共承办市、县级教研活动近20次,组织教育联盟活动10次;10余名教师应邀赴上海、深圳、浙江、山西、南京等地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师素养大赛、优课评比近30人次。教师们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频频亮相,找到了成长的支点,提高了教学能力。
4.专家引智,提升专业实力。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还要有较强的科研探索能力。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为了给教师更专业的引领和帮助,我们先后邀请教育专业期刊资深编辑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彭钢研究员、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吴汝萍教授等教育名家来我校,为教师们作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在持续不断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中,学校的市级统领性课题“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影响的实践研究”于2019年暑假顺利开题;“县域小学走读研学课程开发的研究”“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已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在2019年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我校罗传云、陈翠萍获得二等奖,潘利斌等4位老师获得三等奖。费宏宇等十多位老师的论文在省级教育刊物发表。
此外,“淮安市黄艳梅特级教师工作室”“淮安市方学法特级教师工作室”“王正义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江淮名师讲坛”等平台多次为我校费宏宇、高玉、杨春、张连邦、赵庆燕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他们不断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个人专业成长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几年来,尽管我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一直比较大,但我们借助“导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始终坚持三个融合,“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校导师工作室的学员,无论是在本校的,还是交流到外校的,都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仅2019年,就有费宏宇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县级教研活动中一展风采;蒋成玲等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市“优秀班主任”、县“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杨春等一批教师在省、市优课评比中斩获殊荣;赵庆燕等13名青年教师获得了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称号;王会茹等30多名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一师一优课”评比、优课评比、论文竞赛中获奖;赵庆燕、陈芳等一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科研领导岗位。他们当中一些人成长迅速,已由当初的学员成长为今天的导师;由当初学校助力成长的对象成为今天的学校主力,并向着个人发展目标一步步迈进,实现了专业成长的不断突破。
我校“导师工作室”化“助力”为“主力”,实现了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新跨越。在他们实现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正如教育名家成尚荣先生指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需要各种“力”的支撑、配合,既需要外力的帮助,更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内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进步。同时,学校充分关心、尊重教师,通过政治上给荣誉,生活上给温暖,业务上搭平台,发展上压担子,让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产生澎湃的专业发展内驱力。我们重视团队合作。金湖实小之所以在全县小学教育是排头兵,甚至在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靠的是学校有一支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教师团队。学校的导师工作室聘请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导师,不仅传授给学员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把实小文化、实小人的精神传递给了学员们。学员们受到感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
尽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