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记得,刚刚踏入医疗岗位的时候,自己生病了,家人以及朋友会很惊讶的说“咦,医生也会生病啊?”,自己顿时觉得汗淌无语啊,怎么医生难道不是人,不能生病嘛?怪哉!在外人的眼中,医生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病人来说,医生就是心目中的神佛,可以解决许多身体上的疾病。所以,在他们眼中医生是万能的,是不会生病的,试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医生不能解决或保护自己的身体,他又怎么能成为健康的代言人呢?所以,上述的对话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到的。
医生也是人,医生与生活在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也会患上各种千奇百怪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不过,医生生病与其他人生病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医生在给病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具有职业服务上的特权和影响力;大多数病人在医生面前是脆弱的,是需要医生帮助的。然而,医生的职业特点和权利也往往使医生自己暴露在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的危险之中。医生的一个标志性行为是,当医生自己患有躯体和心理问题的时候,部分医生会积极就医,然而部分医生会表现出“否认”的态度,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就像此次案例中的本杰明医生。医生否认自己有病的现象在医生患严重心理问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医生对自己明显的心理问题(如严重抑郁或精神病)的症状缺乏洞察能力。这样,不仅医生自己面临严重的心理疾病危险,而且由于医生在心理上存在严重的损伤,还会给社会上的人群带来严重的危险。因此,该类人群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性是极大的,据有关报道我们是可以知道其中的严重性的,在此就不一一重复。所以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以及如果发生此类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既是“医生病”(我姑且这么称此疾病吧)的防治。
对于医生来说在拯救病人的同时,除了释放正能量外,还会吸收病人的负面波,而且医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其自身生活、工作中,也会受其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导致天枰的失衡。
在我认为医生这类特殊人群,在职业过程中,就像香港警察一样,定期接受心理师的定期考量和评定,就像我们为社区人群作疾病筛查工作一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还要不断地接受正能量,具体的正能量包括团结友爱、和睦关怀等等,使天枰保持平衡,即中国“中庸学说”,缺之少之,不可;超之过之,亦不可。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决定内心世界的环境不同,往往是社会经历越单纯的人群,当其自身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往往由于脆弱的内心世界所遭受的打击伤害,与社会经历较为丰富的人群相比,会更大、更剧烈,预后不佳。所以,强大的精神世界,既是我们所说的抗打击能力有时候会比较具有优势,但是抗打击能力的练就却是不容易的。
医生病的发生很多程度上与其自身的性格也是息息相关的,性格开朗的人群发病较性格古怪、孤僻者较不易出现;家庭和睦者、人际关系和谐者较家庭不和睦、人家关系差的教不易出现;医生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强的教差的不易出现,此外等等。
所以,关于如何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自身心理建设等问题是我们值得考虑、思量的。但是综合来说,对于一类疾病的发生我们仍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考虑问题,预防是一方面,治疗也是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疾病人群,治疗可能相对较容易,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监控上述疾病以及疾病转归后人群的去留。监来说,我觉得可能还是应该设立医生健康项目委员会(VDHP)这种监督机构、部门,负责监督对“受损医生”的医学管理,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该类患病医生的家庭情况,必要时与家庭成员、周围人际关系网取得共识,三方共同协同对于病医的监管与治疗。治疗上更多的可能是心理疏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心身障碍的治疗,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与临床医生的团队合作。此外,法律对于此类病医的法律规定可能应明文规定,在有效时间内对于,病愈的医生,经多方考察后,如本人有意愿者,考核通过后,可重新上岗;但是对于超出治疗时间范围外的患医,可能只能考虑放弃,从某方面来说,弃卒保车尤为不可,我想这类结局是我们都不愿看见的,也是不愿接受的,毕竟,这看来太残酷。对于病愈后的医生,即便是重新上岗也不能从此忽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会作为被监管人群而存在。
对于“医生病”我们不想发生,也不愿发生,但是却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不能避免出现的问题,对于此类医务人员一旦不稳定因素爆发,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会像“瀑布式”链条反应一样,越滚越大,近者加重目前的医患纠纷,从长远来说,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结构框架的改变。
所以,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能避而不见,也不能轻描淡写。放纵姑息不是长远之计,可能沉重打击,釜底抽薪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所以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可能需要比我更有经验、更有决心毅力,以及有政治影响号召力的人群大家一起来商讨,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者:吕茵,贵州省贵阳市云岗区双峰路80号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陈华工作室进修学员)
医生也是人,医生与生活在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也会患上各种千奇百怪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不过,医生生病与其他人生病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医生在给病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具有职业服务上的特权和影响力;大多数病人在医生面前是脆弱的,是需要医生帮助的。然而,医生的职业特点和权利也往往使医生自己暴露在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的危险之中。医生的一个标志性行为是,当医生自己患有躯体和心理问题的时候,部分医生会积极就医,然而部分医生会表现出“否认”的态度,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就像此次案例中的本杰明医生。医生否认自己有病的现象在医生患严重心理问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医生对自己明显的心理问题(如严重抑郁或精神病)的症状缺乏洞察能力。这样,不仅医生自己面临严重的心理疾病危险,而且由于医生在心理上存在严重的损伤,还会给社会上的人群带来严重的危险。因此,该类人群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性是极大的,据有关报道我们是可以知道其中的严重性的,在此就不一一重复。所以通过这篇报道,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以及如果发生此类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既是“医生病”(我姑且这么称此疾病吧)的防治。
对于医生来说在拯救病人的同时,除了释放正能量外,还会吸收病人的负面波,而且医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其自身生活、工作中,也会受其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导致天枰的失衡。
在我认为医生这类特殊人群,在职业过程中,就像香港警察一样,定期接受心理师的定期考量和评定,就像我们为社区人群作疾病筛查工作一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还要不断地接受正能量,具体的正能量包括团结友爱、和睦关怀等等,使天枰保持平衡,即中国“中庸学说”,缺之少之,不可;超之过之,亦不可。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决定内心世界的环境不同,往往是社会经历越单纯的人群,当其自身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往往由于脆弱的内心世界所遭受的打击伤害,与社会经历较为丰富的人群相比,会更大、更剧烈,预后不佳。所以,强大的精神世界,既是我们所说的抗打击能力有时候会比较具有优势,但是抗打击能力的练就却是不容易的。
医生病的发生很多程度上与其自身的性格也是息息相关的,性格开朗的人群发病较性格古怪、孤僻者较不易出现;家庭和睦者、人际关系和谐者较家庭不和睦、人家关系差的教不易出现;医生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强的教差的不易出现,此外等等。
所以,关于如何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自身心理建设等问题是我们值得考虑、思量的。但是综合来说,对于一类疾病的发生我们仍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考虑问题,预防是一方面,治疗也是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疾病人群,治疗可能相对较容易,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监控上述疾病以及疾病转归后人群的去留。监来说,我觉得可能还是应该设立医生健康项目委员会(VDHP)这种监督机构、部门,负责监督对“受损医生”的医学管理,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该类患病医生的家庭情况,必要时与家庭成员、周围人际关系网取得共识,三方共同协同对于病医的监管与治疗。治疗上更多的可能是心理疏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心身障碍的治疗,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与临床医生的团队合作。此外,法律对于此类病医的法律规定可能应明文规定,在有效时间内对于,病愈的医生,经多方考察后,如本人有意愿者,考核通过后,可重新上岗;但是对于超出治疗时间范围外的患医,可能只能考虑放弃,从某方面来说,弃卒保车尤为不可,我想这类结局是我们都不愿看见的,也是不愿接受的,毕竟,这看来太残酷。对于病愈后的医生,即便是重新上岗也不能从此忽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会作为被监管人群而存在。
对于“医生病”我们不想发生,也不愿发生,但是却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不能避免出现的问题,对于此类医务人员一旦不稳定因素爆发,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会像“瀑布式”链条反应一样,越滚越大,近者加重目前的医患纠纷,从长远来说,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结构框架的改变。
所以,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能避而不见,也不能轻描淡写。放纵姑息不是长远之计,可能沉重打击,釜底抽薪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所以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可能需要比我更有经验、更有决心毅力,以及有政治影响号召力的人群大家一起来商讨,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者:吕茵,贵州省贵阳市云岗区双峰路80号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陈华工作室进修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