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要求”为“需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uieui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结构及其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递过程,强调教师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出现了“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忽视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需要,对教法的接受程度,忽视了主体一方的认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亦步亦趋,难以挣脱教师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课堂要不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的萌发、伸展、提升,使学生不断地处在超越、创造中,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自主选定学习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掌握“学什么”的大权,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事实上,一个群体由学习能力不同、程度不同、兴趣各异的不同学生构成,存在差异现象。教师应把学习内容的确定权还给学生,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线,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学生原认知的学习状态出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1.“我想知道”——以需要为学点。学生对新的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学习内容,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有限的阅读材料,可根据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作补充、拓展;也不必完全按固有的程序模式平均分配学习时间,把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薄弱点、学生迫切需要嵌合弥补之处作为学习的内容。如学习《落花生》时,对花生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自读完全能自解,不必多花气力,而对花生有什么可贵之处这一点,学生不够清楚而又迫切想知道,以此为学点犹如久旱逢雨露。
  2.“我最喜欢”——以兴趣为学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驱力。一篇文章从内容到思想,从章法结构到表现手段,可学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浅尝辄止,劳而无效。教师要学会取舍,敢于删砍一些学生兴趣索然又对学生的发展无多大作用的内容。
  3.“我不知道”——以疑难为学点。学生在利用原有的知識经验学习新知识、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肯定有因受阻而欲达不能的时候。教师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也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他们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如学习《养花》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即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学生写了满满一黑板。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问题筛选,归类,整理,重复的删去,同类的合并成一个大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得到了肯定,成功的体验激起了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整个课堂充满了求知欲和表现欲。

二、自动展开学习过程


  选择性的阅读教学过程,并非只限于课堂,它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全过程。课前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超前学习,允许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大幅度跳跃式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行选择学习资料、课外读物,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上教师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适时地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学堂,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自动展开的学习过程有以下几种学习形式。
  1.独立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老师鼓励学生自破难点,自解重点,自找规律,自结学法,自写板书,自设练习。独立性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尝试学习的机会,为以后终身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积聚足够的基础能量。
  2.合作性学习。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可以前后两桌四名学生组成小组学习,也可根据所学内容或方法的不同全班重新组合,转换成几个内容相同或方法相同的流动的小组。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引发思维的撞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建构。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有的喜欢外洞,有的喜欢孔隙,有的喜欢内洞,教师可让学生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新分成三组。这样,志趣相投的聚在一起,更能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3.研究性学习。这主要指课前与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包括上网)收集信息来源。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对溶洞形成的研究,学生有的收集我国著名的溶洞资料,有的寻找作者叶圣陶的生平事迹。课后,学生又研究家乡的洞(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等)的特点与形成过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到最低限度。

三、自由选择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手段。教师可教授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依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自身的特长,娴熟自如地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若方法运用得恰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理解课文内容而言,可用多种方法辅助理解。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学生在理解双龙洞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时,他们就采用了各不相同的方法帮助理解。
  1.抓关键词分析法。学生抓住“挤压”“贴”,体会到了孔隙的窄、矮、险的特点;抓住“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体会到了内洞的“奇”。抓关键词分析,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咬文嚼字,不仅理解了文意,更品出了文味,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
  2.图解法。这是学生最擅长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觉形象为主,他们常常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孔隙”一段时,学生画了一幅画:洞顶画了许多钟乳石,两个工人分列孔隙两端,一人拉,一人松绳,一只小船刚好通过,与洞顶只差毫厘,学生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低矮窄小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而且,学生通过这种由文到图、由图到文的转换,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想象法。想象是一种酶,它能够活化知识。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是对课文内容的诠释和扩充,当内情与外景交融时,意境就凸现出来了。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内洞时,因为叶圣陶未对洞内钟乳石的样子作具体描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地描述洞内奇特的景观,思维的自由驰骋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朗读法、演示法等,关键要运用得法。教师的指导、训练,学生的选法、用法,两者兼用,相得益彰。长期训练,学生必将熟能生巧,用时得心应手,真正达到自能学习。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可见,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中若做到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必将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特级教师朱爱华在著作《大语文:主题整合下的微课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程的探索历程、实践经验,其可操作性非常强。基于此,本人教学中也多次尝试教材内部重构层面 ,获得一些实践认知和思考。一、“求同寻异”中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读文,二是读人。文是人所写,文亦是人之心声。如果只读文本而不读人,就很难读懂文之真义,而读人又是以读文为基础的。所以先读文再读人,在读文中读人,就成为文本解读的基本教学取向。  古典诗文中通常包含一个个栩栩如生、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或是作者塑造的,或是作者本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时代风貌、作者处境、情绪心境等。在古诗文教学中,当我们引
期刊
宋代程颢、程颐在《二程粹言》中说“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意思是说,说话最重要的不是去雕琢粉饰,而是恰当合理。这句话点明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话语处理的角度,即语文教师不一定要言辞溢美,最重要的是使语言真诚、恰当、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认同,使其参与到有效的沟通对话中。当然,不仅言语要恰当,言语对话的环境,以及教师的表情动作都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一、恰当的语言是实现有效对话的
期刊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文教学如何才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尝试着在学习阅读课文的课堂上,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去探索文本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正是我对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反思。  【教学过程】  师:(大屏幕展示拉萨的布达拉宫 )谁认识这座宏伟的建筑?它坐落在我国的哪一个城市?  生
期刊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众多的“格”,比如写作技法之“格”、规范之“格”、标准之“格”等。对学生来说,“格”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生写作,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写作。笔者认为,一些有规律性、根本性之“格”能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但一些教条化、烦琐化之“格”则犹如“紧箍咒”,制约了学生写作。从仿写之“有格”到创写之“无格”,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升格之路。一、仿写:让学生作文“心中有格”  初中作文教学
期刊
温儒敏先生说“语文高考加大阅读量,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新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个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且贯串必修、选择性修、选修三类课程中。这毫无疑问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必须读整本的书。笔者以《青春人生》专题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教学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认知加深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教育学家的关注度也在飞速提升,也希望从相应的研究之中,能够对教育学家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持续实施。一、对于“教学合一”理论的认知  陶行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毛泽东主席誉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则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怀着
期刊
人物名片季祥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语文教师,一级教师,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区师德标兵、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青年岗位能手。撰写教学随笔2405篇,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近60篇,参与编著丛书3套;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案例和专题的习作教学体系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亲近自然之旅,学习写作”与“十一五”重点規划课题子课题“让童诗萌芽在语文课堂”。  “陌生化”是著名
期刊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学生从小阅读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和经典书籍,不仅能增长丰富的知识,开拓宽广的视野,而且能陶冶高雅的情趣,提升综合素质。  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在全区小学深入推进“经典阅读推广工程”,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
期刊
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歌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古代诗歌的文化热潮。  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与学生如今日常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