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脐帯绕颈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脐带绕颈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脐带绕颈可发生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阴道分娩的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P<0.005)。结论 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选择最佳方式及分娩时机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脐带绕颈,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43 文章編号:1004-7484(2014)-03-1332-01
脐带绕颈是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其中约89.7%为脐带缠绕胎儿颈部,即脐带绕颈[1]。脐带绕颈使脐带缩短,血循环受阻是临产后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新生儿窒息,并可影响产程进展,导致分娩异常。现将我院60例脐绕颈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2012年2月共有头位妊娠分娩者1500例,其中剖宫产587人次,发现脐带绕颈者60例,将产前彩超诊断60例脐带绕颈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60例产前未发现脐带绕颈者为观察组。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均为初产妇,无引产史,无阴道分娩禁忌证。
1.2 病例选择 产时均证实有脐带绕颈,且具备以下条件:①初产妇、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先兆临产或临产。②排除高危妊娠、子宫破裂及胎膜早破。
1.3 方法
1.3.1 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 ①羊水污染Ⅱ-Ⅲ度;②宫缩间歇期听诊2次以上,胎心率>160次/分,或<120次/分(重度胎心率异常为≤100次/分,或≥180次/分);③胎心电子监测出现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NST(无负荷试验)基线率异常、变异减少或消失,无反应型;④胎动每小时>3次,或较原来的胎动次数增加或减少1/2,经观察不能恢复者[2]。达到以上任意1项即可诊断为胎儿窘迫。
1.3.2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者称为新生儿窒息。国内外多采用Apgar评分法,出生1分钟时Apgar评分≤7分则诊断为新生儿窒息[3]。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脐带绕颈与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脐带绕颈组中有28例出现胎儿窘迫,12例出现新生儿窒息,1例胎儿在入院时已死亡。无脐带绕颈组中5例出现胎儿窘迫,1例出现新生儿窒息,无死亡胎儿。前者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后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
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脐带绕颈组行剖宫产28例(13.75%),阴道助产(侧切、产钳助产等)19例(25.00%),顺产13例(61.25%)。无脐带绕颈组行剖宫产5例(11.25%),阴道助产8例(3.75%),顺产47例(85.00%)。两者剖宫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脐带绕颈是胎儿分娩时常见的情况,一般认为这与脐带过长和胎动过频有关。脐带血管长度较脐带长,平时血管卷曲呈螺旋状,而且脐带本身由胶质包绕,有一定的弹性,故绕颈周数与胎儿的存活程度大多无直接关系。只有在临产以后,随着宫缩加紧,下降的胎头将缠绕的脐带拉紧时,才会造成脐带过短的情况,脐带较短、绕颈过紧可使脐血管受压,容易造成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4]。通过B超检查可在产前看到胎儿是否有脐带绕颈,有时腹部还可听到较明显的脐带杂音。因此,这时更需要勤听胎心,注意胎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凡B超诊断脐带绕颈者均应密切注意胎儿宫内情况,应嘱孕妇做好胎动计数,每周1次NST或生物物理评分。由于脐带绕颈的胎儿在妊娠期极少发生危险,故诊断虽已确定,亦不必急于结束分娩,临产后密切观察产程及先露下降情况,有条件者以胎儿监护仪动态观察胎心率变化,一旦出现中、重度可变减速或可变减速混有晚期减速(LD),经改变体位及吸氧等措施不见好转者,提示胎儿缺氧与脐带受压有关,胎先露迟迟不下降则应尽快结束分娩。分娩方式应根据宫颈扩张程度以及先露的高低来决定,若短期内不能从阴道分娩,宜采用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当胎头娩出后,如绕颈的脐带过紧应用2把止血钳钳夹脐带、剪断,迅速娩出胎儿,纠正缺氧。对臀位合并脐带绕颈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脐带绕颈对围产儿的危害单就脐带绕颈而言,不应是剖宫产的指征。无论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均应以提高围生期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为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选择最佳方式及分娩时机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
[2] 余志英,李丽文,柯伟玲,等.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5,27(7):508-509.
[3] 蔡兰娣.1016例脐带绕颈的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0):74-75.
[4] 李裕,谢平,张莉,等.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370-2371.
[关键词] 脐带绕颈,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分娩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43 文章編号:1004-7484(2014)-03-1332-01
脐带绕颈是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其中约89.7%为脐带缠绕胎儿颈部,即脐带绕颈[1]。脐带绕颈使脐带缩短,血循环受阻是临产后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新生儿窒息,并可影响产程进展,导致分娩异常。现将我院60例脐绕颈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2012年2月共有头位妊娠分娩者1500例,其中剖宫产587人次,发现脐带绕颈者60例,将产前彩超诊断60例脐带绕颈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60例产前未发现脐带绕颈者为观察组。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情况无明显差异,均为初产妇,无引产史,无阴道分娩禁忌证。
1.2 病例选择 产时均证实有脐带绕颈,且具备以下条件:①初产妇、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先兆临产或临产。②排除高危妊娠、子宫破裂及胎膜早破。
1.3 方法
1.3.1 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 ①羊水污染Ⅱ-Ⅲ度;②宫缩间歇期听诊2次以上,胎心率>160次/分,或<120次/分(重度胎心率异常为≤100次/分,或≥180次/分);③胎心电子监测出现晚期减速、重度变异减速,NST(无负荷试验)基线率异常、变异减少或消失,无反应型;④胎动每小时>3次,或较原来的胎动次数增加或减少1/2,经观察不能恢复者[2]。达到以上任意1项即可诊断为胎儿窘迫。
1.3.2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者称为新生儿窒息。国内外多采用Apgar评分法,出生1分钟时Apgar评分≤7分则诊断为新生儿窒息[3]。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脐带绕颈与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脐带绕颈组中有28例出现胎儿窘迫,12例出现新生儿窒息,1例胎儿在入院时已死亡。无脐带绕颈组中5例出现胎儿窘迫,1例出现新生儿窒息,无死亡胎儿。前者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后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
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脐带绕颈组行剖宫产28例(13.75%),阴道助产(侧切、产钳助产等)19例(25.00%),顺产13例(61.25%)。无脐带绕颈组行剖宫产5例(11.25%),阴道助产8例(3.75%),顺产47例(85.00%)。两者剖宫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脐带绕颈是胎儿分娩时常见的情况,一般认为这与脐带过长和胎动过频有关。脐带血管长度较脐带长,平时血管卷曲呈螺旋状,而且脐带本身由胶质包绕,有一定的弹性,故绕颈周数与胎儿的存活程度大多无直接关系。只有在临产以后,随着宫缩加紧,下降的胎头将缠绕的脐带拉紧时,才会造成脐带过短的情况,脐带较短、绕颈过紧可使脐血管受压,容易造成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4]。通过B超检查可在产前看到胎儿是否有脐带绕颈,有时腹部还可听到较明显的脐带杂音。因此,这时更需要勤听胎心,注意胎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凡B超诊断脐带绕颈者均应密切注意胎儿宫内情况,应嘱孕妇做好胎动计数,每周1次NST或生物物理评分。由于脐带绕颈的胎儿在妊娠期极少发生危险,故诊断虽已确定,亦不必急于结束分娩,临产后密切观察产程及先露下降情况,有条件者以胎儿监护仪动态观察胎心率变化,一旦出现中、重度可变减速或可变减速混有晚期减速(LD),经改变体位及吸氧等措施不见好转者,提示胎儿缺氧与脐带受压有关,胎先露迟迟不下降则应尽快结束分娩。分娩方式应根据宫颈扩张程度以及先露的高低来决定,若短期内不能从阴道分娩,宜采用剖宫产。分娩过程中当胎头娩出后,如绕颈的脐带过紧应用2把止血钳钳夹脐带、剪断,迅速娩出胎儿,纠正缺氧。对臀位合并脐带绕颈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脐带绕颈对围产儿的危害单就脐带绕颈而言,不应是剖宫产的指征。无论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均应以提高围生期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为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选择最佳方式及分娩时机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
[2] 余志英,李丽文,柯伟玲,等.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5,27(7):508-509.
[3] 蔡兰娣.1016例脐带绕颈的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0):74-75.
[4] 李裕,谢平,张莉,等.脐带绕颈与分娩方式及其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37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