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家访路上延伸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访,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学生时代的我,最惧怕的就是犯了错误后,老师吓唬我们要来家访。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家访无非就是老师到学生家数落学生在学校的种种不是。老师走后,我们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轻则被家长大声训斥,严重的自然是“竹笋炒肉丝”。当然,在那个还不知道素质教育为何物的年代,后者在家访后更变得司空见惯。如今,我也成为人师,我也即将踏上家访之路,看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我想,我一定要让家访变成孩子心中的一份期待,一份美好,一份憧憬。
  晨会课上,我带着神秘与微笑,向孩子们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最近,老师要准备家访,老师家访的对象是开学以来进步最明显的同学,是老师最喜欢的同学,老师想让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知道老师有多喜欢他(她)们,老师还为他(她)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呢,你们想要老师来家访吗?那一刻,如我所猜,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她)们激动地大声呼喊:来我家吧,来我家吧!四十八张期待的笑脸,四十八双明亮的眼睛,无不显示着对我的欢迎。下课、放学时,背后还有几位同学追在我后面,一个劲地邀请我:“马老师,去我家家访,好吗?”“马老师,我爸爸妈妈肯定欢迎你的到来,去我家吧!”“还是去我家……”看到有人开“后门”,后面又追上来一群孩子!那一刹,我发现我和他们的距离莫名的拉近了许多;那一刻,我仿佛成了他们的亲人、朋友,他们的邀请令我倍感温暖。
  (一)被课外作业包围的孩子
  晚饭后,迎着初春傍晚的阵阵清风,我和英语徐老师踏上了今天的家访之途。
  家访的第一站,是小余家。这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在二上成绩进步很大,这次去他家,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他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一进他家门,便听到了他亲切的问候,听说要来家访,奶奶、外婆都来了,一家子人在家等候。交谈之后,得知原来她的父母都在乡下工作,每天的车程都在半小时以上,早出晚归。爸爸在乡下开了个小饭店,生意兴隆的时候,爸爸就住在乡下不会来了。因为小饭店生意还不错,所以每个星期小余和爸爸见面的次数不会超过三次。平时都是奶奶和外婆轮换着接送小余,一年级的时候小余成绩一直跟不上,爸爸妈妈没有办法,每学期初给他到新华书店买一大堆课外练习,硬性规定每天完成多少,等妈妈回家后检查。随之,妈妈从书房里拿出今年买的课外练习,我数了数,足足12本,见到这么一叠厚厚的课外练习,我和徐老师都皱了眉,忽然明白,小余的成绩原来就是在这样的题海战术下提高的。
  “谢谢老师的教导,现在小余回家自觉多了,一回来就做这些作业,上学期考试前,他每天做作业都要做到10点多呢……”小余奶奶在我身旁絮叨着,听着我直心酸,眼前似乎看到了小余挑灯夜站的情景。我再也忍不住了,明确告诉她们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题海战术可能眼前有用,到了高年级了未必有用,而且重复、枯燥的练习还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随即,我和徐老师对这么多课外练习进行了筛选,语文、数学、英语各留下1本,还要求家长挑着让小余做。最开心的莫过于小余了,童言无忌地大喊:“老师来了,我解放了……”听得大家哈哈大笑。
  (二)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家访的最后一站——小陈家。朦胧的灯光下,小陈妈妈坐在楼道口的一辆电瓶车上,等候我们的到来。怕我们找不到地方,小陈妈妈已经在此等候半小时了。
  选择到小陈家家访,我有自己的考虑:小陈的成绩虽然不错,却非常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每次喊他回答问题,都会像女孩那般扭捏,声音轻轻的,根本没有办法听清。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在教室里没有什么朋友,显得很孤独。这样下去,肯定不利于小陈的健康成长,我想和小陈家长面对面谈一谈。
  交流后得知,小陈妈妈也发现了孩子的这个问题,十分担忧,一直也在鼓励小陈大胆、外向些,但没有什么效果。谈着谈着,小陈妈妈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孩子现在每天回家后都要主动朗读课文,妈妈成了他最忠实的听众。同桌每天都能上讲台领早读,这使孩子非常羡慕,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走上讲台带领大家读读课文。说到这,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不如也让小陈来领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的胆识。不管结果如何,试一试总是可以的。
  星期五的早上,我一早来到教室,发现小陈早已端坐在桌前开始早读,“小陈,今天由你来领早读。”话音刚落,我清晰地注意到孩子的脸上闪过一丝幸福的微笑,也清楚地看到其他孩子脸上露出几许惊愕的表情。随即,小陈走上了讲台,兴奋中带着几分胆怯,胆怯中又含着些许自信。整个领读的过程,小陈显得异常认真,尽管他的语速很慢,声音很低,甚至跟不上讲台下学生朗读的速度,然而,他却一直在努力地读着,唯恐自己会一不小心读错字。当他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捕捉到了他脸上的笑意,在这种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就在此时,我知道,我们俩的决定是多么明智而巧妙。
  如今,家访似乎成了学生最想得到的礼物,成为激励孩子上进的最有效手段。当那些被家访过的孩子拿着我送给他(她)们的书籍,到教室来炫耀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别的孩子脸上的那份羡慕。我也乐在其中,因为家访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学生在学校没有表现出来的一面,倾听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诉求,就让更多的师爱,在这条家访之路上不断延伸……
其他文献
郭元祥教授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但教育现实中,教师体现出来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并不如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  一、课程能力转型的原因  (一)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能力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能力,因为只有一线的教师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课程,才能开发出适合于学生需要的课程;只有生
期刊
[摘 要]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或者说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和形象,也许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没有整齐划一的演进历程,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种共同性的特征,尤其是受到优质教师文化辐射的影响,促使教师不断地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在“积识”中“成智”,在沟通中共勉。本文旨在论述教师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优质教师文化辐射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成效,明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教师
期刊
3月7日晚上,趁着学校工会组织开展 “爱心奉献,美丽教师回报社会”家访活动的这股春风,我和班主任石冬霞、英语老师周静珠三人结伴,踏上了家访之路。  我们先来到了位于万红三村的小颖家。一踏进大门,只见一家三口笑脸相迎,桌上的盆子里摆满了各种水果,家长的重视和热情顿时让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在桌子旁坐下后,我们和家长聊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我的印象中,小颖是个脸色苍白、文静内向、动作比较迟缓的
期刊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必由之路。研究优质特色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总结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与经验,“固本培元”,促进基础教育走向优质与特色,已成为时代的诉求。  一、关于“优质特色发展”的内涵  (一)优质发展的内涵与
期刊
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已有十个年头,十年的不断探索,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每一次的家访,都是老师与孩子、老师与家长之间一次心与心的对话。家访,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情,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也让老师更直接地走近孩子的家庭,读懂孩子的心。  故事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小炎是我们班最内向的一位男孩子。在学校,他整天绷紧了一张脸,仿佛在保护着自己,更仿佛是在拒绝班级的温暖,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8岁孩子该有的表
期刊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可见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
期刊
小鱼是一个爱劳动的小姑娘。教室里哪里脏了,她会马上拿把扫帚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窗台上有灰尘了,她会风风火火地拿来抹布把窗台擦得一尘不染;讲台上乱七八糟,她会一眨眼功夫就能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小鱼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不管什么时候,你总能看到她认真读书的身影:课间,同学们都在教室外嬉戏玩耍,她却一个人沉浸在书海中;饭后,同学们有的去操场散步,有的在外面做游戏,她却在津津有
期刊
阳春三月,清风拂面,杨柳吐翠,桃花吐蕊,乘着春风的翅膀,循着春天的脚步,我和班主任徐老师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家访。  小贾的转变  其实,我与小贾的家长交流的机会并不少。上学期的一天,小贾因病请假,放学后,她父亲来学校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和孩子的学习近况,我们有过一次交谈。小贾的父亲很健谈,跟我聊了很久。当时,我刚接到这个班,小贾给我的印象是性格比较内向,说话、做事的速度也较慢。尤其是写习字册,她几
期刊
“家访”这件难忘的往事曾珍藏在我们遥远的记忆中,“家访”时老师在客厅和家长们谈话,我们则悄悄打开房门留下一条缝,探头探脑地偷听,心情是那样忐忑,紧张……不知是个啥滋味。时光飞逝,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想到儿时对老师家访的种种感受,不由窃笑。但是真正家访后才知道教师工作的繁杂和辛苦,逐渐地认识到家访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如今,我们省又掀起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让我找到了丢失很久的记忆:感
期刊
2013年的3月7日晚上,我和另外三位任课老师结伴而行,踏上了既定的家访之路。在家访之前,我跟几位家长们都通了电话,电话里我感受到了家长们高兴的心情,他们特别期待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单独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我也更深地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望。迎着暖暖的春风,我们出发啦!  第一站:小钱家  小钱来自离异家庭,跟随爸爸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平时的学习让各科的老师们都很头疼,作业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