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本文从“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变‘教书’为‘铸魂’”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建构主义 自主性学习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铺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论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课只有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新程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目的观,使历史课程凸现公民教育的宗旨,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态形式的历史课程”,从而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落到实处。那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教学呢?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引人注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完全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这其中,学生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而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因此,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把答案报给学生记下来完事,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教学过程、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其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还可以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去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辩论、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学科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飞跃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为此,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要达此目标,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其次,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再次,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
2、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上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来实施课外教学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专题辩论、专题讲座的方式。
三、以人为本,变“教书”为“铸魂”
传统的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以“教书”为主要目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有违教育的本质,也使中学历史教学丧失了其生命力。但随着新课改进行,新《历史课程标准》已把思想教育目标修订为较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它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目标更明确,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所以,我认为在历史实际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变“教书”为“铸魂”。譬如:在讲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时,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在讲到唐诗宋词以及历代著名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时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讲到古代河道的治理、近代的工业革命时可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讲到欧洲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时培养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到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WTO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世界意识……总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历史,历史地认识生活。这样,就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快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共同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编著:《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严先元编著:《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3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建构主义 自主性学习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铺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论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课只有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新程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目的观,使历史课程凸现公民教育的宗旨,变“知识形态的历史课程”为“生态形式的历史课程”,从而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落到实处。那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教学呢?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引人注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完全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这其中,学生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而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因此,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把答案报给学生记下来完事,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教学过程、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其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还可以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去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辩论、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学科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飞跃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为此,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要达此目标,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其次,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再次,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
2、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上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来实施课外教学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专题辩论、专题讲座的方式。
三、以人为本,变“教书”为“铸魂”
传统的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以“教书”为主要目的,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有违教育的本质,也使中学历史教学丧失了其生命力。但随着新课改进行,新《历史课程标准》已把思想教育目标修订为较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它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目标更明确,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所以,我认为在历史实际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变“教书”为“铸魂”。譬如:在讲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时,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在讲到唐诗宋词以及历代著名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时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讲到古代河道的治理、近代的工业革命时可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讲到欧洲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时培养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到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WTO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世界意识……总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历史,历史地认识生活。这样,就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快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共同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编著:《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严先元编著:《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3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