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学派的显著特征,但目前学界对有关“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却颇有不足,这造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研究为主,而非以践行为主.从人们最为关切的生命与存在的相关议题出发,即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价值的马克思生命哲学观出发,通过哲学咨询让其伟大的思想从书斋走向大众,突破与民众心的距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的“实践的哲学”,为人民所掌握、所践行,促使人们实现其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行性通道.
【机 构】
:
北京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学派的显著特征,但目前学界对有关“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却颇有不足,这造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研究为主,而非以践行为主.从人们最为关切的生命与存在的相关议题出发,即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价值的马克思生命哲学观出发,通过哲学咨询让其伟大的思想从书斋走向大众,突破与民众心的距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的“实践的哲学”,为人民所掌握、所践行,促使人们实现其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行性通道.
其他文献
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算法技术的发展使零工经济迅速扩张,与此同时,算法决策对平台和雇员的控制也导致了多个相关主体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劳动冲突.本文以外卖平台为例,观察了《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所引发的微博讨论,通过对事件中公众的关注焦点的分析,从权力关系变动的角度反思其背后的原因,探讨算法决策下零工经济平台发展中的人文主义缺失问题,从而对平台型企业建设应有的价值理念及其落实方式做出思考.
民族地区囿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区位发展等原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是重点更是难点,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与多方主体协同服务乡村振兴.从产业融合、场域融合、主体融合三个向度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能够很好观照当前职业院校的实践行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业链条规划不清晰,县-镇-村产业耦合力度不足;二是职业院校大都以独立服务为主,教育资源缺乏集聚性;三是乡村振兴主体间利益链脆弱,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后续发展中,应鼓励职业院校参与产业规划,打造民族片区产业集
吉狄马加和瓦历斯·诺干在两岸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从自我文化传统出发,构建民族主体身份,延续民族命脉,并在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用自然世界观抵御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这两位作家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各自的族群意识,吉狄马加从民族传统出发,以全球视野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强烈的抒情加以表达;瓦历斯·诺干则结合族群历史经验,以冷静的笔触记录人类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战争频发的当下,两位作家的诗与文对解决人类危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探讨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对
网络统一战线是一项新兴的以网络为平台、网络技术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特定网络人群,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统战工作方式.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空间拓展”的应然结果,也是习近平大统战理念的重要维度和组成部分.从现实维度看,构建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征求和收集网民意见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的构建机理包括以统战主体、统战对象和统战平台为支柱的“三位一体”框架和完善的网络统一战线制
本文旨在探究传统性别观念和不同渠道上的信息传播如何影响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以及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是否会影响传统性别观念与育龄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基于对486名育龄女性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性别观念和人际讨论分别与女性生育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而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关注与生育意愿呈负相关.此外,虽然女性在传统媒体平台的新闻关注与其生育意愿未呈现直接关系,但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传统性别观念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关注对女性生育意愿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低传统媒体新闻关注的女性来说,传统性别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小
民族的图像空间呈现是竹枝词特有的一种空间叙事方式,其以视觉语言为文化符码来展演可视的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民族图像空间以“可视的语言”为视觉形象的媒介形式,对西南族群的盘瓠神话、跳月对歌、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仪式场域进行展现.在“同化”视野下对西南族群进行服饰、发式、秉性、形貌等种族特征的视语建构,呈现为以视觉语言解码破译与编码转译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符码.与跨界想象、族群边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及社会结构互动中演进形成认同的根源,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形象”.
民族团结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的统称,其成效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是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大有裨益.本文借助CiteSpace 5.7.R4软件对知网中源自“CSSCI”“核心期刊”的3578篇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可分为“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总体聚焦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民族平等
中国治理情境中的政权和社会关系呈现出水乳交融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重要路径在于基层党政干部时常回应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生活性事宜,即“生活小事”.基于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基层政权普遍应用三种机制处理“生活小事”:一是“利益惠及”,即增进民众在日常生活事宜中的现实利益;二是“情感融通”,即基层干部通过共享情感的方式深入民众生活;三是“持续走访”,即逐个解决民众生活诉求,并将共性内容抽象出来形成公共意志.三种机制分别使政权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得以建立、深化和扩展.治理共同体和生活领域的融合反映了中
在后扶贫时代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巩固和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积极意义.在论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与价值基础上,提出政策-要素-利益的融合分析视角,并结合广西P县个案“扶贫车间”的回访调查,分析政策、要素、利益三者在产业衔接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在后扶贫时代,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机制,使扶贫产业的政策投入作为输入型资源,从兜底扶持转变为激励策略,从项目制打造扶贫产业点到政策集合助力培育和布局核心产业;建立要素融合机制,增强产业竞争力应当引导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依托区域市场提升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节点,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主题为边疆治理的CSSCI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分析,梳理边疆治理研究主题脉络,全面把握边疆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边疆治理研究形成了边疆与边疆治理两大研究分支,边疆治理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边疆治理研究的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场域向度、模式向度、边疆的基本内涵、中国边疆学等.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的发展需多学科视角交叉,统筹多形态边疆,加速构建边疆治理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