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60后”(第60家及以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浙商基金公司(下称“浙商”)同样难以摆脱“长不大”的梦魇。
截至今年6月30日,浙商旗下有4只基金——浙商聚潮、浙商聚潮新思维、浙商沪深300指数分级、浙商聚盈信用债,资产合计仅为7.77亿元,较去年底的12.59亿元缩水38%。
公司成立已近三年,管理规模仍不足8亿元的原因是什么?《投资者报》向浙商基金发出采访提纲寻求答案,但对方称领导不在上海,截至发稿未能作出回复。
生不逢时,是“60后”基金公司的共同困扰,如果业绩缺少竞争力,就更难将规模最大化。通过Wind资讯统计,浙商旗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基本都排在同类产品的中下游位置。
上半年规模缩水38%
浙商基金成立于2010年10月,股东分别是浙商证券公司、养生堂有限公司、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4家股东各占25%股份。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
浙商基金公司总经理周一烽来自大成基金公司,曾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08年10月,他加入浙商基金,负责公司的筹备工作。
2011年初,他曾接受采访介绍了大致发展时间表,“前三年,先要把最基本的公募产品线拉开,几大运营系统、团队建设等做好。然后再根据监管环境,结合基金法的修改等变化,进行创新。起步期的确先要把同质化做好,不然差异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是一个风险控制的行业,很多的同质化是因为风控的要求。如果开始就搞得很另类,风控很容易出问题。”
不过,2010年以来持续的熊市让大型基金公司都吃不消,幼小的基金公司发展就更为艰辛。
目前浙商旗下有4只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浙商聚潮、偏股型基金浙商聚潮新思维、指数型基金浙商沪深300指数分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后,可拆分成浙商稳健份额、浙商进取份额)、债券型基金浙商聚盈信用债A/C。
浙商聚潮是公司第一只基金,自2011年5月17日成立起,规模就一路缩水,最初规模有12.7亿份,到今年6月30日只有5.79亿份,已经腰斩一半。
然而这还是程度最轻的。聚潮新思维从2012年3月成立时7.85亿份下滑至今年6月30日的1.02亿份,沪深300指数分级从2012年5月的3.54亿份下滑至0.95亿份,聚盈信用债A从2012年9月的1.13亿份下滑至0.28亿份,聚盈信用债C从1.74亿份下滑至0.29亿份。
公司基金资产合计从去年底的12.59亿元减少至今年6月30日的7.77亿元,缩水38%。基金中上半年缩水幅度最大的是聚潮新思维,为66.64%,聚盈信用债A/C也均缩水一半以上。
业绩徘徊中下游
一般认为,规模小的基金船小好调头,换仓灵活,能较好地追逐市场热点,因此更容易获得优秀的业绩。但很多研究都否定了这个观点。
与基金的表现有更加直接的关系的是管理团队的投资能力。浙商有6位基金经理,两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都配备了双基金经理,浙商聚潮产业由姜培正、方维管理,浙商聚潮新思维由陈志龙、张文洁管理。
资料显示,其中只有陈志龙在中银基金担任过基金经理,其他三位都是研究员出身,此前没有管理基金的经验。姜培正历任平安证券和国联安基金公司研究员,方维曾任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张文洁历任国泰君安通信行业研究员、长信基金公司研究员。
浙商沪深300的基金经理关永祥同样是研究员背景,历任华泰证券、泰阳证券研究员,长信、国联安基金公司数量策略研究员。聚盈信用债基金经理洪慧梅曾在汇丰人寿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任交易主任。
可见浙商在基金经理的选择上,比较看重研究功底而不是实战经验。
从浙商旗下“轻量级”基金的业绩看,并没有在同类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浙商聚潮回报率为-1.44%,排在3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第288位,成立以来回报率为-11%。聚潮新思维表现最好,今年以来上涨8.63%,在146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68,成立以来上涨10.8%。浙商沪深300下跌11.35%,排在169只指数基金的第96位。聚盈信用债A/C分别上涨2.27%和2.08%,排在73只同类产品的第48和50位。4只基金均在同类中下游水平徘徊。
押宝ST重组受重挫
两只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业绩都不是很突出,浙商聚潮收益甚至为负。
翻看基金季报,年初浙商聚潮持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只金融股,而随着春节后蓝筹股行情的退潮,减少了金融股的配置,而新进房地产股中国建筑至第一重仓股。该股在4、5月份有一波上涨,但在“黑6月”遭到重挫连创新低,二季度以来下跌1.69%。该基金在二季度减持了少部分,季末还持有630多万股。
而在一季度被该基金抛弃的第一大重仓股、来自创业板的利德曼,二季度以来涨幅达47%。
另一个失误操作是,浙商聚潮和聚潮新思维都在一季度押宝ST宏盛重组,却不幸双双“中枪”。一季度末,两只基金各持有ST宏盛132.9万股和70万股,分别是第五和第二大重仓股。
但ST宏盛重组事项在4月陷入危机。4月23日,公司宣布停牌,因客观原因发生变化,需对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行重新评估论证。5月22日,宣布终止重组,并于5月30日复牌。复牌后该股连续11日无量跌停,背后机构悉数被套。
根据中报,二季度末两只基金的重仓股中都没有ST宏盛的身影,料想已挥泪斩仓。
截至今年6月30日,浙商旗下有4只基金——浙商聚潮、浙商聚潮新思维、浙商沪深300指数分级、浙商聚盈信用债,资产合计仅为7.77亿元,较去年底的12.59亿元缩水38%。
公司成立已近三年,管理规模仍不足8亿元的原因是什么?《投资者报》向浙商基金发出采访提纲寻求答案,但对方称领导不在上海,截至发稿未能作出回复。
生不逢时,是“60后”基金公司的共同困扰,如果业绩缺少竞争力,就更难将规模最大化。通过Wind资讯统计,浙商旗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基本都排在同类产品的中下游位置。
上半年规模缩水38%
浙商基金成立于2010年10月,股东分别是浙商证券公司、养生堂有限公司、通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4家股东各占25%股份。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
浙商基金公司总经理周一烽来自大成基金公司,曾任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2008年10月,他加入浙商基金,负责公司的筹备工作。
2011年初,他曾接受采访介绍了大致发展时间表,“前三年,先要把最基本的公募产品线拉开,几大运营系统、团队建设等做好。然后再根据监管环境,结合基金法的修改等变化,进行创新。起步期的确先要把同质化做好,不然差异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是一个风险控制的行业,很多的同质化是因为风控的要求。如果开始就搞得很另类,风控很容易出问题。”
不过,2010年以来持续的熊市让大型基金公司都吃不消,幼小的基金公司发展就更为艰辛。
目前浙商旗下有4只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浙商聚潮、偏股型基金浙商聚潮新思维、指数型基金浙商沪深300指数分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后,可拆分成浙商稳健份额、浙商进取份额)、债券型基金浙商聚盈信用债A/C。
浙商聚潮是公司第一只基金,自2011年5月17日成立起,规模就一路缩水,最初规模有12.7亿份,到今年6月30日只有5.79亿份,已经腰斩一半。
然而这还是程度最轻的。聚潮新思维从2012年3月成立时7.85亿份下滑至今年6月30日的1.02亿份,沪深300指数分级从2012年5月的3.54亿份下滑至0.95亿份,聚盈信用债A从2012年9月的1.13亿份下滑至0.28亿份,聚盈信用债C从1.74亿份下滑至0.29亿份。
公司基金资产合计从去年底的12.59亿元减少至今年6月30日的7.77亿元,缩水38%。基金中上半年缩水幅度最大的是聚潮新思维,为66.64%,聚盈信用债A/C也均缩水一半以上。
业绩徘徊中下游
一般认为,规模小的基金船小好调头,换仓灵活,能较好地追逐市场热点,因此更容易获得优秀的业绩。但很多研究都否定了这个观点。
与基金的表现有更加直接的关系的是管理团队的投资能力。浙商有6位基金经理,两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都配备了双基金经理,浙商聚潮产业由姜培正、方维管理,浙商聚潮新思维由陈志龙、张文洁管理。
资料显示,其中只有陈志龙在中银基金担任过基金经理,其他三位都是研究员出身,此前没有管理基金的经验。姜培正历任平安证券和国联安基金公司研究员,方维曾任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张文洁历任国泰君安通信行业研究员、长信基金公司研究员。
浙商沪深300的基金经理关永祥同样是研究员背景,历任华泰证券、泰阳证券研究员,长信、国联安基金公司数量策略研究员。聚盈信用债基金经理洪慧梅曾在汇丰人寿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任交易主任。
可见浙商在基金经理的选择上,比较看重研究功底而不是实战经验。
从浙商旗下“轻量级”基金的业绩看,并没有在同类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浙商聚潮回报率为-1.44%,排在3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第288位,成立以来回报率为-11%。聚潮新思维表现最好,今年以来上涨8.63%,在146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68,成立以来上涨10.8%。浙商沪深300下跌11.35%,排在169只指数基金的第96位。聚盈信用债A/C分别上涨2.27%和2.08%,排在73只同类产品的第48和50位。4只基金均在同类中下游水平徘徊。
押宝ST重组受重挫
两只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业绩都不是很突出,浙商聚潮收益甚至为负。
翻看基金季报,年初浙商聚潮持有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只金融股,而随着春节后蓝筹股行情的退潮,减少了金融股的配置,而新进房地产股中国建筑至第一重仓股。该股在4、5月份有一波上涨,但在“黑6月”遭到重挫连创新低,二季度以来下跌1.69%。该基金在二季度减持了少部分,季末还持有630多万股。
而在一季度被该基金抛弃的第一大重仓股、来自创业板的利德曼,二季度以来涨幅达47%。
另一个失误操作是,浙商聚潮和聚潮新思维都在一季度押宝ST宏盛重组,却不幸双双“中枪”。一季度末,两只基金各持有ST宏盛132.9万股和70万股,分别是第五和第二大重仓股。
但ST宏盛重组事项在4月陷入危机。4月23日,公司宣布停牌,因客观原因发生变化,需对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行重新评估论证。5月22日,宣布终止重组,并于5月30日复牌。复牌后该股连续11日无量跌停,背后机构悉数被套。
根据中报,二季度末两只基金的重仓股中都没有ST宏盛的身影,料想已挥泪斩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