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书写人生 傲然挺立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es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文字为剑,直指历史的伤痕。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从《李白与杜甫》到《曙光》,从《今夜星光灿烂》到《苦恋》,这些直面现实、追问人性的作品,一次次在文坛激荡起波澜。在诸多风波之后,岁月的沧桑已经深深地嵌进了他饱含故事的皱纹之中。虽然岁月躬身,他却依然挺直尊严的脊梁,在雨打风吹下、在严寒酷暑中,成为一株屹立不倒的白桦树。
  主持人:每次看到您,总会产生心疼的感觉,因为您熬过了诸多苦难,感觉这也是作家的一种宿命。
  白 桦:作家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这样,得有担当、有负担、有抱负,必然比较沉重。他应该走在普通人的前面,想得更多一些,承担的痛苦更大一点。所以我越到晚年,越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至于宿命,是有失有得的,所以我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在背板上写了几个字,叫做“黄叶落尽,视域宽”,就是像一棵树一样,黄叶落完以后,视野就很宽阔了。
  主持人:其实原来您叫陈佑华,可后来您取名白桦,我们知道白桦长在严寒地带,黄叶落尽时,它依然挺立在蓝天苍穹之下,所以您取这个名字,也注定了您一生像白桦树那样不畏严寒。
  白 桦:是,也有一点宿命。我小的时候是学画的,所以我对画面特别讲究,后来写电影剧本,电影跟画面是很有关系的,所以导演说你写的文学本子是有画面的,我们可以有画可循,做镜头比较容易。甚至于,有一个导演说,我用尺子可以量出来,画下来,就是我的镜头本。
  主持人:老师在人生中有什么遗憾吗?
  白 桦:我对我母亲肯定是有遗憾的,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对她有愧疚就没有敢去。但是我的父亲被日本人活埋以后,家境破败,今天回想起来,这促使我成熟,促使我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我比较早认识这个社会,认识人类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问,并不是来自书本。虽然书本有,但它没有生活给你的深刻。刻骨铭心来自生活,特别是来自坎坷的生活。
  主持人: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有悲痛的童年,加上家境的原因,那种惨痛的经历,让您很早成熟,所以您十七岁就参军。
  白 桦:是的,我父亲被活埋以后,我在当地没办法读书,因为是日本人的学校。后来我离开家,到附近一个叫黄川的县去读书,有时候我母亲没办法供应我的生活,所以我一半时间是做工。我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勤工俭学,等于半工半读,白天读书,晚上做织布工人。
  主持人:您在云南那段时间,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经历了人生中爱情的萌发、创作的激情,文学就从云南开始的。
  白 桦:对,那个地方,虽然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很贫困、很原始,但是跟现在比,我对那时的印象要好很多,大自然没有破坏,原生态的文化没有破坏。所以我最近几年写了一组作品,叫做《云南边地传奇》。实际上,这是我自己在已经过去的生活和梦中,又拾起来的一些东西,那种东西很可贵、很可爱。
  主持人:当年您写《孔雀》的时候,和现在的云南比,地理、风光、人情都不同了。
  白 桦:过去我去西双版纳还没有什么汽车,我去大理,去丽江,都是骑马去。现在的丽江全是外地人,那时候晚上到了丽江,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家卖面条的商店,那个时候骑马看到的生活和后来坐车看到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记忆犹新,就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主持人:云南之后,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开始写文学剧本,像《曙光》,可以说一炮而红,您当时小小年纪已经在国内军队包括文学界很有名气,按理来说,文学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的。
  白 桦:《曙光》实际上是文革之后的作品,但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当写到重要的人物、有真人真事出现时,费了一番很大的周折。我记得“四人帮”垮台的那一整年,我都是为这个剧本能够演出而奋斗,给他们读剧本,一遍一遍读,一对一读,有很多老红军、很多将军,都被我打动。
  主持人:您那时不光是创作有激情,您在宣传剧本的时候,在自己入戏的时候都充满激情。
  白 桦:是的,我认为这是生活的真谛,作家就应该对历史有审视,就应该对生活持有批评的态度。我们人类除了靠历史来接受教训,也要靠文学来接受教训,人类很多教训就是从文学里接受的。
  主持人:您一直认为文学,包括一个作家,他需要有对时代的一种前瞻性。作品有一种使命,而不是纯粹地抒发个人的一些儿女情长。
  白 桦:对,你的职业是作家,既然白纸写着黑字,那你就要对你的字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对我们的国家负责任,对每一个读者负责任。我经常见到一些小读者,他说我们看的一些书都是自己瞎说的,他们在书里没看到诚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不是没有作品,作品非常多,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离开我们的生活来空谈的,或者是撒谎的。
  主持人:所以这么多年来,您用作品诚实地反映我们的客观生活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后来您又写了至今都家喻户晓的一些剧本,像《今夜星光灿烂》,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真实的,您当时也受到批判,说“为什么会牺牲我们这么多战士?”
  白 桦:其实那部片子有一半是我自己生活的经历。那时候写的一些年轻人,是想说明这场战争奠定了新国家的基础,包括所付出的牺牲,所付出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所以我写那部戏,也有一个问号,这个问号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回答他们了吗?他们怀着这种希望牺牲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回答他们了吗?实际上有些人感到不愉快,就是这个问题提得多余了?应该说大家欢欢快快,举杯庆祝胜利就结束了?并不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这个民族的智慧代表,就是它的知识分子,它的知识分子往哪里走,是很重要的,应该给这个民族很大的提示。
  主持人:您一直带着作家对社会的关爱、对民族的使命进行创作。在艰苦和理想的交织中,您创作的系列作品,像《曙光》,还有备受争议的《苦恋》,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您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您说:“我就像一只公鸡,本来应该在六七点钟啼叫的,我提早了,三点钟叫,所以就不被人欢迎。”
  白 桦:是的,但是唯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几乎就在广播电台对这个作品开始批判的同时,我接到了雪片般的电报、信件。我曾经提到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中国人开始从泥沼里拔出自己的脚,开始往前走。虽然拔得很辛苦,但是毕竟开始在泥泞里拔自己的腿。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不管好和坏,它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作用,应该让中国人认识到什么。
  主持人:当一切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变成过眼烟云的时候,您可以这么释怀、豁达。当年,年纪轻轻的您,其实应该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想不通的事情。
  白 桦:虽然我早一点成熟,受到的坎坷也比较多,但是后来这种大批判全部将你抹杀掉了以后,还是感到非常委屈和痛苦,就想到过自杀。那时周围有一个很大的芦苇荡,我想逃到芦苇荡里去,一直在里边,你找不着我。结果因为我的一封绝命书被发现了,这个事情就没做成。这个事情以后,反而对我有一个好处,我觉得虽然没人支持你,但你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造成痛苦,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痛苦。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作家,像过去的我一样,陷在自己的心狱里面。大家都没有心狱的话,那就是一个自然的、自由的世界。以前老是要别人给你自由,就没想过向自己要自由,最可靠的自由是自己给的。
  主持人:您从十七岁开始跟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无论您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任何地方,您都在坚持创作,我们期待您新的作品。
其他文献
近日,杭州拱墅区康桥社区康泽苑小区的居民们发现每幢单元楼门口多了一个橙色的“民情意见箱”,很多居民觉得以后提意见更方便了。  结合“迎峰会、补短板”活动契机,康桥社区服务中心在康泽苑各单元门门口设置了“民情意见箱”,并在社区多个宣传平台发送公告,告知“民情意见箱”具体摆放位置,而社区工作人员每周一会定期开箱,把居民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整理,逐项解决,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向居民反馈。“小小民情箱既拉近了
期刊
“让我们以杭州为新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引领杭州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发展的行动指南。  近期,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了“G20峰会后·杭州再出发”改革论坛,邀请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学术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杭州如何当好落实峰会成果的模范生作交流报告
期刊
体验过速度与激情吗?在望江区块半年破千户的动迁征收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望江速度”。而它的激情在于,速度过后带来崭新整洁的城市面容,更在于盘活了旧地块,告别过去陈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激发了新一轮的产业发展。  菜担旁长出一座“樱花园”  你去过始版桥直街吗?这名字在杭州可是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书记载:始版桥位于原贴沙河支流上,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桥上刻有“始版桥“名。新中国成
期刊
作为杭州市主城区最大的一片旧城改造区域,今年以来,近3平方公里的望江地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昔日的城乡结合部已完成史无前例的“深度美颜”,成为借势G20杭州峰会驱动的产城融合宜居新城。它的独特魅力,丝毫不逊色于杭城任何一片湖光山色……  本刊特此采访了上城区望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黎明。  “以民为本”走出“望江经验”  千年古河贴沙河,南起候潮路、北至艮山闸,全长6.3公里,建国以来便是杭州市水源保护
期刊
【编者按】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世界聚焦杭州,本栏目特推出杭州各类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展现中国传统的精髓、文化的真谛与民族的精神。  红漆大门,铜把手,飞檐翘脚,庭院清幽,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与右侧的现代商场相比愈发显得典雅别致。尚未入织锦博物馆,门庭柱子上的对联已然展现了主人的爱国情怀:“求国之强留百世美名,为锦而生传千年瑰宝”。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内有陈列室、原
期刊
发掘生活里的经济真相  作者:许树泽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与经济的“真相”有关的图书,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财经读物。作者用生活化、诙谐幽默的文字,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剖析,带领读者领悟经济事件背后的朴实哲理,洞悉在复杂经济之中的投资机遇。  作者的文字犹如他主持财经节目时的语言,深刻但简单。他对复杂经济问题总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直达本质。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作者抱着“经世济民”的情怀
期刊
挖掘读者内心深处的创造力  作者:[美]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美] 卡罗琳·格雷瓜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通过来自划时代的知名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意故事和对他们的思考、行事方式的介绍,以及各种科研成果和实用的建议,揭示了为了发掘大脑最深处的创造力,我们需要进行什么练习,养成什么思维习惯,进而成为创意十足的人。  作者用前沿的科学和永恒的智慧,阐明了有助于我们发掘最深层创造力的习惯
期刊
关于语言和叙述的可能性  作者:[英] V. S. 奈保尔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这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他远离尘嚣,栖居在英国的一座乡村庄园。回忆这段宁静单纯的岁月,他写下了平凡生活中被忽视或遗忘的人和事。世界急速流转,一切都在不断被拆除、重建,去往何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诺贝尔授奖辞评:“奈保尔造访英格兰的现实生活,有如人类学家研究丛林深处某个迄今为止无人探索
期刊
正对西湖,绿树浓荫,重檐翘脚,台楼环廊。这栋古朴的中西式花园别墅隐匿在西湖岸边淡雅低调,唯有门前的一方青白玉大型印章告诉人们她的身份——中国印学博物馆。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挥洒墨汁,石印落红,书画毕现,这一气呵成的风范是大多数人对书法印章的认知,而馆内一楼收藏的印章却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一楼的印章展品按时间远及近依次摆开,商周至唐宋时代印章多呈圆形,材料也多采用铜,并不像现今的
期刊
“优步”作为一种外来的城市出行新观念和“分享经济”模式,已经有目共睹地在杭州进行了一场“贴现”抢市场的实验。最终结果尚难预料,目前阶段是遭遇了抵抗。对经历了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中国人而言,这种外来客商与本土力量的激烈博弈一点也不奇怪。而这篇短文想要观察和探讨的是,“优步”的“进驻”或“出局”与否,不能简单地统计这个新模式进出的杭州私车数量变化;从文化变化的角度看,“优步”的第一轮试验结果主要是遭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