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文字为剑,直指历史的伤痕。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从《李白与杜甫》到《曙光》,从《今夜星光灿烂》到《苦恋》,这些直面现实、追问人性的作品,一次次在文坛激荡起波澜。在诸多风波之后,岁月的沧桑已经深深地嵌进了他饱含故事的皱纹之中。虽然岁月躬身,他却依然挺直尊严的脊梁,在雨打风吹下、在严寒酷暑中,成为一株屹立不倒的白桦树。
主持人:每次看到您,总会产生心疼的感觉,因为您熬过了诸多苦难,感觉这也是作家的一种宿命。
白 桦:作家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这样,得有担当、有负担、有抱负,必然比较沉重。他应该走在普通人的前面,想得更多一些,承担的痛苦更大一点。所以我越到晚年,越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至于宿命,是有失有得的,所以我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在背板上写了几个字,叫做“黄叶落尽,视域宽”,就是像一棵树一样,黄叶落完以后,视野就很宽阔了。
主持人:其实原来您叫陈佑华,可后来您取名白桦,我们知道白桦长在严寒地带,黄叶落尽时,它依然挺立在蓝天苍穹之下,所以您取这个名字,也注定了您一生像白桦树那样不畏严寒。
白 桦:是,也有一点宿命。我小的时候是学画的,所以我对画面特别讲究,后来写电影剧本,电影跟画面是很有关系的,所以导演说你写的文学本子是有画面的,我们可以有画可循,做镜头比较容易。甚至于,有一个导演说,我用尺子可以量出来,画下来,就是我的镜头本。
主持人:老师在人生中有什么遗憾吗?
白 桦:我对我母亲肯定是有遗憾的,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对她有愧疚就没有敢去。但是我的父亲被日本人活埋以后,家境破败,今天回想起来,这促使我成熟,促使我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我比较早认识这个社会,认识人类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问,并不是来自书本。虽然书本有,但它没有生活给你的深刻。刻骨铭心来自生活,特别是来自坎坷的生活。
主持人: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有悲痛的童年,加上家境的原因,那种惨痛的经历,让您很早成熟,所以您十七岁就参军。
白 桦:是的,我父亲被活埋以后,我在当地没办法读书,因为是日本人的学校。后来我离开家,到附近一个叫黄川的县去读书,有时候我母亲没办法供应我的生活,所以我一半时间是做工。我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勤工俭学,等于半工半读,白天读书,晚上做织布工人。
主持人:您在云南那段时间,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经历了人生中爱情的萌发、创作的激情,文学就从云南开始的。
白 桦:对,那个地方,虽然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很贫困、很原始,但是跟现在比,我对那时的印象要好很多,大自然没有破坏,原生态的文化没有破坏。所以我最近几年写了一组作品,叫做《云南边地传奇》。实际上,这是我自己在已经过去的生活和梦中,又拾起来的一些东西,那种东西很可贵、很可爱。
主持人:当年您写《孔雀》的时候,和现在的云南比,地理、风光、人情都不同了。
白 桦:过去我去西双版纳还没有什么汽车,我去大理,去丽江,都是骑马去。现在的丽江全是外地人,那时候晚上到了丽江,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家卖面条的商店,那个时候骑马看到的生活和后来坐车看到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记忆犹新,就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主持人:云南之后,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开始写文学剧本,像《曙光》,可以说一炮而红,您当时小小年纪已经在国内军队包括文学界很有名气,按理来说,文学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的。
白 桦:《曙光》实际上是文革之后的作品,但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当写到重要的人物、有真人真事出现时,费了一番很大的周折。我记得“四人帮”垮台的那一整年,我都是为这个剧本能够演出而奋斗,给他们读剧本,一遍一遍读,一对一读,有很多老红军、很多将军,都被我打动。
主持人:您那时不光是创作有激情,您在宣传剧本的时候,在自己入戏的时候都充满激情。
白 桦:是的,我认为这是生活的真谛,作家就应该对历史有审视,就应该对生活持有批评的态度。我们人类除了靠历史来接受教训,也要靠文学来接受教训,人类很多教训就是从文学里接受的。
主持人:您一直认为文学,包括一个作家,他需要有对时代的一种前瞻性。作品有一种使命,而不是纯粹地抒发个人的一些儿女情长。
白 桦:对,你的职业是作家,既然白纸写着黑字,那你就要对你的字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对我们的国家负责任,对每一个读者负责任。我经常见到一些小读者,他说我们看的一些书都是自己瞎说的,他们在书里没看到诚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不是没有作品,作品非常多,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离开我们的生活来空谈的,或者是撒谎的。
主持人:所以这么多年来,您用作品诚实地反映我们的客观生活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后来您又写了至今都家喻户晓的一些剧本,像《今夜星光灿烂》,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真实的,您当时也受到批判,说“为什么会牺牲我们这么多战士?”
白 桦:其实那部片子有一半是我自己生活的经历。那时候写的一些年轻人,是想说明这场战争奠定了新国家的基础,包括所付出的牺牲,所付出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所以我写那部戏,也有一个问号,这个问号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回答他们了吗?他们怀着这种希望牺牲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回答他们了吗?实际上有些人感到不愉快,就是这个问题提得多余了?应该说大家欢欢快快,举杯庆祝胜利就结束了?并不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这个民族的智慧代表,就是它的知识分子,它的知识分子往哪里走,是很重要的,应该给这个民族很大的提示。
主持人:您一直带着作家对社会的关爱、对民族的使命进行创作。在艰苦和理想的交织中,您创作的系列作品,像《曙光》,还有备受争议的《苦恋》,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您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您说:“我就像一只公鸡,本来应该在六七点钟啼叫的,我提早了,三点钟叫,所以就不被人欢迎。”
白 桦:是的,但是唯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几乎就在广播电台对这个作品开始批判的同时,我接到了雪片般的电报、信件。我曾经提到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中国人开始从泥沼里拔出自己的脚,开始往前走。虽然拔得很辛苦,但是毕竟开始在泥泞里拔自己的腿。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不管好和坏,它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作用,应该让中国人认识到什么。
主持人:当一切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变成过眼烟云的时候,您可以这么释怀、豁达。当年,年纪轻轻的您,其实应该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想不通的事情。
白 桦:虽然我早一点成熟,受到的坎坷也比较多,但是后来这种大批判全部将你抹杀掉了以后,还是感到非常委屈和痛苦,就想到过自杀。那时周围有一个很大的芦苇荡,我想逃到芦苇荡里去,一直在里边,你找不着我。结果因为我的一封绝命书被发现了,这个事情就没做成。这个事情以后,反而对我有一个好处,我觉得虽然没人支持你,但你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造成痛苦,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痛苦。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作家,像过去的我一样,陷在自己的心狱里面。大家都没有心狱的话,那就是一个自然的、自由的世界。以前老是要别人给你自由,就没想过向自己要自由,最可靠的自由是自己给的。
主持人:您从十七岁开始跟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无论您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任何地方,您都在坚持创作,我们期待您新的作品。
主持人:每次看到您,总会产生心疼的感觉,因为您熬过了诸多苦难,感觉这也是作家的一种宿命。
白 桦:作家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这样,得有担当、有负担、有抱负,必然比较沉重。他应该走在普通人的前面,想得更多一些,承担的痛苦更大一点。所以我越到晚年,越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至于宿命,是有失有得的,所以我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在背板上写了几个字,叫做“黄叶落尽,视域宽”,就是像一棵树一样,黄叶落完以后,视野就很宽阔了。
主持人:其实原来您叫陈佑华,可后来您取名白桦,我们知道白桦长在严寒地带,黄叶落尽时,它依然挺立在蓝天苍穹之下,所以您取这个名字,也注定了您一生像白桦树那样不畏严寒。
白 桦:是,也有一点宿命。我小的时候是学画的,所以我对画面特别讲究,后来写电影剧本,电影跟画面是很有关系的,所以导演说你写的文学本子是有画面的,我们可以有画可循,做镜头比较容易。甚至于,有一个导演说,我用尺子可以量出来,画下来,就是我的镜头本。
主持人:老师在人生中有什么遗憾吗?
白 桦:我对我母亲肯定是有遗憾的,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对她有愧疚就没有敢去。但是我的父亲被日本人活埋以后,家境破败,今天回想起来,这促使我成熟,促使我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我比较早认识这个社会,认识人类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问,并不是来自书本。虽然书本有,但它没有生活给你的深刻。刻骨铭心来自生活,特别是来自坎坷的生活。
主持人: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有悲痛的童年,加上家境的原因,那种惨痛的经历,让您很早成熟,所以您十七岁就参军。
白 桦:是的,我父亲被活埋以后,我在当地没办法读书,因为是日本人的学校。后来我离开家,到附近一个叫黄川的县去读书,有时候我母亲没办法供应我的生活,所以我一半时间是做工。我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勤工俭学,等于半工半读,白天读书,晚上做织布工人。
主持人:您在云南那段时间,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经历了人生中爱情的萌发、创作的激情,文学就从云南开始的。
白 桦:对,那个地方,虽然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很贫困、很原始,但是跟现在比,我对那时的印象要好很多,大自然没有破坏,原生态的文化没有破坏。所以我最近几年写了一组作品,叫做《云南边地传奇》。实际上,这是我自己在已经过去的生活和梦中,又拾起来的一些东西,那种东西很可贵、很可爱。
主持人:当年您写《孔雀》的时候,和现在的云南比,地理、风光、人情都不同了。
白 桦:过去我去西双版纳还没有什么汽车,我去大理,去丽江,都是骑马去。现在的丽江全是外地人,那时候晚上到了丽江,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家卖面条的商店,那个时候骑马看到的生活和后来坐车看到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记忆犹新,就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主持人:云南之后,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开始写文学剧本,像《曙光》,可以说一炮而红,您当时小小年纪已经在国内军队包括文学界很有名气,按理来说,文学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的。
白 桦:《曙光》实际上是文革之后的作品,但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当写到重要的人物、有真人真事出现时,费了一番很大的周折。我记得“四人帮”垮台的那一整年,我都是为这个剧本能够演出而奋斗,给他们读剧本,一遍一遍读,一对一读,有很多老红军、很多将军,都被我打动。
主持人:您那时不光是创作有激情,您在宣传剧本的时候,在自己入戏的时候都充满激情。
白 桦:是的,我认为这是生活的真谛,作家就应该对历史有审视,就应该对生活持有批评的态度。我们人类除了靠历史来接受教训,也要靠文学来接受教训,人类很多教训就是从文学里接受的。
主持人:您一直认为文学,包括一个作家,他需要有对时代的一种前瞻性。作品有一种使命,而不是纯粹地抒发个人的一些儿女情长。
白 桦:对,你的职业是作家,既然白纸写着黑字,那你就要对你的字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对我们的国家负责任,对每一个读者负责任。我经常见到一些小读者,他说我们看的一些书都是自己瞎说的,他们在书里没看到诚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不是没有作品,作品非常多,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离开我们的生活来空谈的,或者是撒谎的。
主持人:所以这么多年来,您用作品诚实地反映我们的客观生活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后来您又写了至今都家喻户晓的一些剧本,像《今夜星光灿烂》,我们现在看起来是真实的,您当时也受到批判,说“为什么会牺牲我们这么多战士?”
白 桦:其实那部片子有一半是我自己生活的经历。那时候写的一些年轻人,是想说明这场战争奠定了新国家的基础,包括所付出的牺牲,所付出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所以我写那部戏,也有一个问号,这个问号的意思是我们今天回答他们了吗?他们怀着这种希望牺牲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回答他们了吗?实际上有些人感到不愉快,就是这个问题提得多余了?应该说大家欢欢快快,举杯庆祝胜利就结束了?并不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前进方向,这个民族的智慧代表,就是它的知识分子,它的知识分子往哪里走,是很重要的,应该给这个民族很大的提示。
主持人:您一直带着作家对社会的关爱、对民族的使命进行创作。在艰苦和理想的交织中,您创作的系列作品,像《曙光》,还有备受争议的《苦恋》,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您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您说:“我就像一只公鸡,本来应该在六七点钟啼叫的,我提早了,三点钟叫,所以就不被人欢迎。”
白 桦:是的,但是唯一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几乎就在广播电台对这个作品开始批判的同时,我接到了雪片般的电报、信件。我曾经提到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中国人开始从泥沼里拔出自己的脚,开始往前走。虽然拔得很辛苦,但是毕竟开始在泥泞里拔自己的腿。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不管好和坏,它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作用,应该让中国人认识到什么。
主持人:当一切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变成过眼烟云的时候,您可以这么释怀、豁达。当年,年纪轻轻的您,其实应该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想不通的事情。
白 桦:虽然我早一点成熟,受到的坎坷也比较多,但是后来这种大批判全部将你抹杀掉了以后,还是感到非常委屈和痛苦,就想到过自杀。那时周围有一个很大的芦苇荡,我想逃到芦苇荡里去,一直在里边,你找不着我。结果因为我的一封绝命书被发现了,这个事情就没做成。这个事情以后,反而对我有一个好处,我觉得虽然没人支持你,但你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造成痛苦,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痛苦。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作家,像过去的我一样,陷在自己的心狱里面。大家都没有心狱的话,那就是一个自然的、自由的世界。以前老是要别人给你自由,就没想过向自己要自由,最可靠的自由是自己给的。
主持人:您从十七岁开始跟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无论您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任何地方,您都在坚持创作,我们期待您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