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观念。在生命观念的逐渐形成过程中,我们要进行比较系统的教学引导。本文从设置情境、帮助建构生命观念,组织实践、学会尊重且善待生命,开展活动、引导形成生命观念,开发资源、体会生命不可替代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生命观念生物教学进行了研究。
關键词: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是对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命的知识传播与讲解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对于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涵义以及提升自身的生物核心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帮助建构生命观念
在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生命观念培养不仅依靠教学中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借助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生命观念。
例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部分内容有关于细胞的生长、细胞核的分裂,由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在讲课时,笔者一边讲述细胞的分裂过程,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主要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不仅如此,在视频中还包含着细胞逐渐增多,组成一个细胞整体,再从细胞整体逐渐分化为各个功能器官的过程。
人和自然的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建立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时,设置一段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三者数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场景描述,让学生试着用坐标曲线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鼠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问题提升学生观察生命现象的层次:非人为干扰情况下,草、鼠、鹰的数量变化规律是什么?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除此之外,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也可以结合“温室效应”这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引入,设置让学生研究的问题情境,为什么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高,它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去做?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巩固了生命观念。
二、组织实践,学会尊重善待生命
组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意识。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点都源于大自然,很多时候,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材讲解,只能在知识点的传授上起到作用,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激发作用较小。在这种教学情形下,要求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观念,逐渐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为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地面上的动物”这部分内容时,单纯地依靠课堂知识讲解很难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将这节课设定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解理论,一部分进行校园实地观察。笔者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将课本内容讲完,然后组织学生到学校花坛、草丛、树木、灌木丛等地方进行实际观察,在观察时,学生要仔细观察小动物的特征、运动方式、栖息环境等。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特征,课后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活动结束后,提议学生把小动物放归自然,让学生呵护、尊重和善待每一条生命。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在讲“视觉的形成”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戴眼罩、耳塞分别体验盲人和聋人的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并且能增加对社会残疾人士的爱心。在讲“人的生殖”时,让学生把枕头塞进衣服里,模拟孕妇活动,从而体验到做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爱护手中的这条小生命,并且在结束后也把它们放回自然。在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时,适时提醒学生用湿纱布包好小鱼,尽量轻拿轻放,实验结束后全班男生拎着小水桶把小鱼放生到学校假山前的池塘里,当小鱼欢快地游向池塘深处时,周围一片欢呼声。
三、开展活动,引导形成生命观念
建立有生命理念的教学,一定是概念和观念交融的课堂。在生命观念的产生过程中,交流与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包含对学生理念的培养,通过交流讨论、竞赛演讲、调查等多种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科学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以及论证等方式进行思考,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例如,在讲解“人体的免疫防线”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笔者把班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扮演”病原体,另外三组分别“扮演”人的抵御病原体侵害的三道免疫防线,第一组和其他三组展开“攻防”竞赛,第一组为了能“侵害”人体,事先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的有关于免疫方面的知识。在学生你来我往地非常激烈地运用所学知识面对面交锋时,其实许多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了,在遇到困惑拿不定主意时,教师在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进而懂得生命的伟大,让学生知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我们自身健康来说是多么重要,是生命的重要保障。
利用我校是南通市“绿化特色学校”的优点,组织进行“认识校园植物小能手”的比赛,活动中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探讨,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还让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生物的分类检索表”时,学生还自发地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利用校园里的植物,根据不同特征,编制了自己的检索表来检索并验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发资源,体会生命无比珍贵
在认知和实践中,学生能够产生生命的衍生与发展的意识,但这些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生命观念来讲,仍然不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教育资源,通过家庭、社会的力量,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让他们产生生命不可替代的意识,从而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例如,在讲解“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建议且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同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种生物的演变发展进行描述。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认真,有的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到展览馆去学习和参观并做记录。很多学生在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利用身边的一些可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体会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要珍视生命”的想法。
有很多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在家庭资源上,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多和家长沟通,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共同进行亲子实践,多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在实践和探索中体会到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特点。
生命观念的培养在于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巧妙地设计安排,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培育出生命观念。
参考文献:
[1]谭永平.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何及如何建立生命观念[J].生物学教学,2017(10).
[2]陈丹.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2017(08).
[3]江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6(07).
[4]林惠平.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责任编辑:陈 易
關键词: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是对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命的知识传播与讲解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对于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涵义以及提升自身的生物核心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帮助建构生命观念
在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生命观念培养不仅依靠教学中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借助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生命观念。
例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部分内容有关于细胞的生长、细胞核的分裂,由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在讲课时,笔者一边讲述细胞的分裂过程,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主要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不仅如此,在视频中还包含着细胞逐渐增多,组成一个细胞整体,再从细胞整体逐渐分化为各个功能器官的过程。
人和自然的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建立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时,设置一段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三者数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场景描述,让学生试着用坐标曲线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鼠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问题提升学生观察生命现象的层次:非人为干扰情况下,草、鼠、鹰的数量变化规律是什么?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除此之外,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也可以结合“温室效应”这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引入,设置让学生研究的问题情境,为什么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高,它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我们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去做?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巩固了生命观念。
二、组织实践,学会尊重善待生命
组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意识。生物学科涉及的知识点都源于大自然,很多时候,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材讲解,只能在知识点的传授上起到作用,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激发作用较小。在这种教学情形下,要求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观念,逐渐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为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地面上的动物”这部分内容时,单纯地依靠课堂知识讲解很难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将这节课设定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解理论,一部分进行校园实地观察。笔者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将课本内容讲完,然后组织学生到学校花坛、草丛、树木、灌木丛等地方进行实际观察,在观察时,学生要仔细观察小动物的特征、运动方式、栖息环境等。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特征,课后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活动结束后,提议学生把小动物放归自然,让学生呵护、尊重和善待每一条生命。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在讲“视觉的形成”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戴眼罩、耳塞分别体验盲人和聋人的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并且能增加对社会残疾人士的爱心。在讲“人的生殖”时,让学生把枕头塞进衣服里,模拟孕妇活动,从而体验到做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爱护手中的这条小生命,并且在结束后也把它们放回自然。在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时,适时提醒学生用湿纱布包好小鱼,尽量轻拿轻放,实验结束后全班男生拎着小水桶把小鱼放生到学校假山前的池塘里,当小鱼欢快地游向池塘深处时,周围一片欢呼声。
三、开展活动,引导形成生命观念
建立有生命理念的教学,一定是概念和观念交融的课堂。在生命观念的产生过程中,交流与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包含对学生理念的培养,通过交流讨论、竞赛演讲、调查等多种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科学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以及论证等方式进行思考,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例如,在讲解“人体的免疫防线”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笔者把班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扮演”病原体,另外三组分别“扮演”人的抵御病原体侵害的三道免疫防线,第一组和其他三组展开“攻防”竞赛,第一组为了能“侵害”人体,事先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的有关于免疫方面的知识。在学生你来我往地非常激烈地运用所学知识面对面交锋时,其实许多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了,在遇到困惑拿不定主意时,教师在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进而懂得生命的伟大,让学生知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我们自身健康来说是多么重要,是生命的重要保障。
利用我校是南通市“绿化特色学校”的优点,组织进行“认识校园植物小能手”的比赛,活动中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探讨,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还让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生物的分类检索表”时,学生还自发地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利用校园里的植物,根据不同特征,编制了自己的检索表来检索并验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发资源,体会生命无比珍贵
在认知和实践中,学生能够产生生命的衍生与发展的意识,但这些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生命观念来讲,仍然不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教育资源,通过家庭、社会的力量,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让他们产生生命不可替代的意识,从而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例如,在讲解“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建议且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同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种生物的演变发展进行描述。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认真,有的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到展览馆去学习和参观并做记录。很多学生在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利用身边的一些可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体会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要珍视生命”的想法。
有很多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在家庭资源上,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多和家长沟通,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共同进行亲子实践,多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在实践和探索中体会到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特点。
生命观念的培养在于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巧妙地设计安排,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培育出生命观念。
参考文献:
[1]谭永平.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何及如何建立生命观念[J].生物学教学,2017(10).
[2]陈丹.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2017(08).
[3]江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6(07).
[4]林惠平.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