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创作小记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第二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创作的油画《梁启超》,主办方很满意,让我继续参加人物造像。主办方提供了几个人物供选择。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时,我瞬间似被电触了下。林风眠是第一批留法的艺术家,他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像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自学画以来,我一直追寻这位逝去大师的学术思想。实践他的画论,找到了他们的足迹。
  林风眠诗意惜居西湖,高徒遍布天下。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等大师。为了画这幅画,我找出林风眠传重新通读了一遍。当读到林风眠见到阔别三十年的学生赵无极,赵无极疾步奔到恩师面前,长跪不起。林风眠老泪纵横,俯下身来,师生抱头痛哭。作为外宾、作为学生的赵无极用长跪来解救深处困境的老师的章节,此刻自己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为了更好体验林风眠一生经历的磨难,决定立即奔赴杭州去林风眠故居。一为寻觅大师足迹,二为充实作画必须的史料。在杭州灵隐路与玉泉路的交叉处,杭州植物园大门东北侧的马岭山下,有一座近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于1934年在担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的任上,亲手设计建造的西式二层小楼。这座紧临西湖的居所,为先生提供了绘画素材和艺术灵感,在他的品性和画风上留下了深刻的西子印记。带着沉重的相机赶到林风眠故居时,发现资料好少,林风眠本人的照片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是模糊不堪。说明来意,故居工作人员也很支持,建议我到浙江图书馆的古籍典藏室查找资料或许有收获。到了浙图地下一层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古籍典藏。一堆堆的古籍善本淹没了仅有的两位工作人员。说明来意两位工作人员开书单帮忙寻找。经过两小时的努力,终于找到一张还算清楚的黑白大头照。大师气息扑面而来,要的就是这个。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终于开始画素描稿了。发现头像和身体无法衔接,无奈只有重新找来一个和林风眠差不多体型的老人穿上近似的衣服。创作终于步入正轨。林先生的艺术世界,通透着真诚、善良;林先生的人生旅程,充满着执着、坚强。林先生的一生,是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和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一个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终于完成,效果还算欣慰。
其他文献
当接到画历史名人十五名选一任务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潘玉良。因为,在1992年时,曾怀着崇拜的心情去电影院看第一版的《画魂》,可是剧情却是那么的悲惨和痛苦。潘玉良、潘赞化及家人的苦难贯穿剧中,流着泪走回借住的简陋的琉璃街画屋。和我一起看《画魂》的朋友余痛未消的劝告我,不要走这条路了,太苦,太孤独了。我却暗暗决心坚持下去,到现在已23年了,苦和孤独成了我的肥料,孕育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硕果。就像潘玉良
期刊
今天,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到这里,满怀深厚的文化感情欢聚一起,共同向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学习、致敬!  众所周知,他们,曾是中国文化、艺术、教育及宗教界一面面光辉的旗帜,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都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他们勤奋、敬业、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从而博得同行的敬仰和推崇,以致开宗立派,成就辉煌;他们虚怀若谷、豁达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
期刊
收藏领域,不时会听到行家,尤其是有着十几、二十几年古玩经验的行家对着某件器物脱口而出——时代气息十分明显……初学者听着一头雾水,实在不明其意,而资深藏家会迅速将那个时代的“气息”一一对应到具体的器物上,从而定真伪。  当一轮春拍结束,高古瓷上扬明显,明清官窑尤其是生货被追捧的大幕落下后,藏界、学术界再次静下心来体会一条真理——金子终归要发光。器物完美而且具有特色,这才是市场挖掘的“明日之星”的内在
期刊
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中山画院副院长。原籍山东海阳。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油画创作与教学实践研究、素描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吴作人(1908-1997年),原籍安徽。是中国著名美术
期刊
当代每一位书画艺术家或艺术教育从业者,对潘天寿先生的敬仰都会由来已久,而我始于小学时代的图画课。我们那个时代的美术教育,不是“认知教育”和“启蒙教育”,而是技法教育。一知半解的老师,强迫学生去描摹毫不理解的绘画。先是“瓜”“果”“梨”“桃”,后是“梅”“兰”“竹”“菊”,因为不理解,必然很难成大器。然而,二十世纪初期的几位艺术大师的名号,却渐入脑海。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等。懵懵懂懂
期刊
徐悲鸿先生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对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可以说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为这样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创作一幅肖像是一件值得揣度的事情。  徐悲鸿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在我看来,为历史人物造像,既要有鲜活感,同时也要有历史感。而历史感对于历史人物来说首当其冲。因此,我选择了黑白。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种历史人物,身处黑白胶片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
期刊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玉礼器中,等级最高者非玉圭莫属。  《说文》曰:“剡上为圭”,指一种打磨精致的玉器,其形状为长条扁平,上锐利下方正,这就是玉圭。目前我们所能见到年代最早的玉圭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兽面纹玉圭(图1),长17.8厘米,1963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扁平长方体,背部平直,刃部稍宽,造型严整,通体抛光,无使用痕迹,两面均饰阴线兽面纹(图2)。由于此件玉圭属于龙山文化的代
期刊
去年我受《收藏界》杂志之邀绘制何香凝肖像,对此感到很荣幸。  何香凝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最早的同盟会女会员、国民党元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者。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曾任政协全国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在人们眼中她是著名的女性政治活动家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另一方面,何香凝还是一位出色的女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期刊
2014年12月1日  为“大师”造像,颇感荣耀,但也随之在大师声名的笼罩下畏首畏尾、战战兢兢,行笔用色,动辄得咎。如此,不如为“人”造像,血肉丰满,精气充实,缺陷瑕疵与经营气派并举,虚幻迷离与言之凿凿汇合——人之面孔,一如历史,瞬息万变,激荡精微,亦非人力可为,大师之像,就在历史的外造与个体的内修之间融塑,远远望去,莫名其妙。  2014年12月10日  油画写真,水墨会意,以油画之真写意会之人
期刊
历代以来,忠孝节义属于传统伦理道德范畴,是古代儒道两家礼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义故事古往今来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尊老爱幼、和睦亲友、崇尚诚信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孝义故事图画以雕塑、石刻的形式传承已久,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这个时期的孝义故事大概只有十多种。  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