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语言能使音乐更好的表达,正确而生动的语言和语音形象化的手法,是歌唱表现极重要的手段。完美的歌唱艺术,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这就需要语言与声乐相结合。我们在歌唱的教学、学习及其艺术实践中,努力使歌唱方法科学化,声音统一、流畅、结实、圆润,动人的歌曲除富有真情实感,语音必然是感人的。只有这样,歌声才能把完整的音乐形象传达给听众,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唱状态 字正腔圆 依字行腔 音韵
初学声乐的人,往往对如何控制气息、扩大音域、增加共鸣、美化音色等方面注重的较多一点,而对歌唱时如何更好的吐清字音、表达语意却不十分重视,不少人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发声与吐字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照顾了声音的圆润和共鸣的丰满,就会吐不清字音;而吐清了字音,却又感到声音失去了气息的支持,而变的紧、扁、白;于是便不顾字音语意,单纯追求声音的纯技术性,结果是语音不自然,不亲切,出现音包字、音吞字的现象。随着声乐学习的进步,就会发现,语言是唱法的基础之一。歌唱,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诗歌的朗诵,因为,离开了诗,声乐将不是声乐了。所以说,唱法一定是根据着一定的语言特点而形成的。教师往往也会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歌唱状态、声音技巧,而忽视学生在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的现象。可能有的人认为这只是咬字的问题,和技巧无关。但我认为咬字是唱法的基本,而一切的技法--口型、呼吸、位置、共鸣......都应围“咬字”这个中心。当注意了吐清字音,字正了,声音也就随之圆润畅通了。
歌唱是语音的音乐化,歌曲是音乐化的语言,无论是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都始终离不开语言的体验、感受和表达。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发声方法,都是与语言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及其规律来吐字行腔、表达情意的。我们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西方语言的单字常是以多音节组合而成,而我们的语言单字大多数一音一义,我们的歌唱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也要按照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趋势,根据情感的需要,有规律地加重着语气与强调出应该强调的单字。歌唱时的吐字,由于歌曲本身的特点而情况各有不同,优美的歌,必须柔和地吐字;雄壮的,必须有力地吐字;激昂的与愤慨的,必须把字咬的更结实、更紧。因此,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唱每首歌时咬每个单字的分寸。在声乐教学当中,我们应参照西洋的声乐教学方法,它的“发声方法”---主要是呼吸方法与共鸣位置的练习,在发声方法结合练习曲时,我一直是让声音来服从语言的需要的。我认为学习发声方法其目的是为着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歌曲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给听众的,因此,我们要美化我们民族的语言,不能让语言在美丽的声乐震荡中含糊一团。我们在歌唱的教学、学习及其艺术实践中,努力使歌唱方法科学化,声音统一、流畅、结实、圆润的同时,注重把“字”唱准,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意传递给观众,而“依字行腔”就是为字求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像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当然,“腔”包含音乐,把音乐掌控好也能大大提高歌词的作用。歌唱是从说话发展而来的,“依字行腔”作为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出学生是较为易懂和易于接受的。用朗诵、念白等方法诵读歌词,都能为学习歌唱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歌唱中的“字正”、“腔圆”是不同的,二者有机奇妙的结合是我们歌唱艺术的追求方向。
声乐这件特殊的“乐器”之所以比其他的乐器更被人们所喜爱,主要因为它有直接传情的语言,如果推动了优美的语言,就成了“器乐化”的声乐,如果只强调语言,而失去了美好的声音,那就成了“说话”。所以说,歌唱艺术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和制约的。完美的歌唱艺术,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这就是语言与声乐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而歌唱中语言占主导地位。我国民族传统中以“依字行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打好歌唱基础是行之有效的。
在歌唱方法的学习上,经过歌唱呼吸、发声、共鸣,在呼吸法的支持下,经过各共鸣腔体的调整获得头腔、胸腔、口腔的联合共鸣,使声音立体化,具体要领如下:
1、声与情的把握: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是“唱声”和“唱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我觉得应技艺结合,声情并茂。因为歌唱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唱“情”,以“情”去激励和感染听众,而要达到“唱情”,必须借助于“唱声”,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乐府传声--曲调》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重要。
2、咬字的把握:字腹指歌唱中字母的韵音部分。当字头发出以后,运用开、齐、撮、合(四呼)的方法来引长字腹韵中通常发音最响亮的字母,要连贯、丰满、流畅,保持口形不变。
3、技与艺的把握: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进艺术发展,而加强艺术修养则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与力量。“技”是重要的,没有纯熟的技巧,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中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对演唱风格问题的一些心得。因此,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是音乐化了的人声和文学语言。人声与语言巧妙结合的艺术,既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2]赵渢,中国音乐教育集萃中国教育出版社
[3]方智诺,音乐构成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歌唱状态 字正腔圆 依字行腔 音韵
初学声乐的人,往往对如何控制气息、扩大音域、增加共鸣、美化音色等方面注重的较多一点,而对歌唱时如何更好的吐清字音、表达语意却不十分重视,不少人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发声与吐字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照顾了声音的圆润和共鸣的丰满,就会吐不清字音;而吐清了字音,却又感到声音失去了气息的支持,而变的紧、扁、白;于是便不顾字音语意,单纯追求声音的纯技术性,结果是语音不自然,不亲切,出现音包字、音吞字的现象。随着声乐学习的进步,就会发现,语言是唱法的基础之一。歌唱,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诗歌的朗诵,因为,离开了诗,声乐将不是声乐了。所以说,唱法一定是根据着一定的语言特点而形成的。教师往往也会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歌唱状态、声音技巧,而忽视学生在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的现象。可能有的人认为这只是咬字的问题,和技巧无关。但我认为咬字是唱法的基本,而一切的技法--口型、呼吸、位置、共鸣......都应围“咬字”这个中心。当注意了吐清字音,字正了,声音也就随之圆润畅通了。
歌唱是语音的音乐化,歌曲是音乐化的语言,无论是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都始终离不开语言的体验、感受和表达。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发声方法,都是与语言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及其规律来吐字行腔、表达情意的。我们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西方语言的单字常是以多音节组合而成,而我们的语言单字大多数一音一义,我们的歌唱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也要按照本民族语言的语音趋势,根据情感的需要,有规律地加重着语气与强调出应该强调的单字。歌唱时的吐字,由于歌曲本身的特点而情况各有不同,优美的歌,必须柔和地吐字;雄壮的,必须有力地吐字;激昂的与愤慨的,必须把字咬的更结实、更紧。因此,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唱每首歌时咬每个单字的分寸。在声乐教学当中,我们应参照西洋的声乐教学方法,它的“发声方法”---主要是呼吸方法与共鸣位置的练习,在发声方法结合练习曲时,我一直是让声音来服从语言的需要的。我认为学习发声方法其目的是为着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歌曲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给听众的,因此,我们要美化我们民族的语言,不能让语言在美丽的声乐震荡中含糊一团。我们在歌唱的教学、学习及其艺术实践中,努力使歌唱方法科学化,声音统一、流畅、结实、圆润的同时,注重把“字”唱准,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意传递给观众,而“依字行腔”就是为字求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像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当然,“腔”包含音乐,把音乐掌控好也能大大提高歌词的作用。歌唱是从说话发展而来的,“依字行腔”作为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对出学生是较为易懂和易于接受的。用朗诵、念白等方法诵读歌词,都能为学习歌唱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歌唱中的“字正”、“腔圆”是不同的,二者有机奇妙的结合是我们歌唱艺术的追求方向。
声乐这件特殊的“乐器”之所以比其他的乐器更被人们所喜爱,主要因为它有直接传情的语言,如果推动了优美的语言,就成了“器乐化”的声乐,如果只强调语言,而失去了美好的声音,那就成了“说话”。所以说,歌唱艺术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和制约的。完美的歌唱艺术,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这就是语言与声乐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而歌唱中语言占主导地位。我国民族传统中以“依字行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打好歌唱基础是行之有效的。
在歌唱方法的学习上,经过歌唱呼吸、发声、共鸣,在呼吸法的支持下,经过各共鸣腔体的调整获得头腔、胸腔、口腔的联合共鸣,使声音立体化,具体要领如下:
1、声与情的把握: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是“唱声”和“唱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我觉得应技艺结合,声情并茂。因为歌唱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唱“情”,以“情”去激励和感染听众,而要达到“唱情”,必须借助于“唱声”,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乐府传声--曲调》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重要。
2、咬字的把握:字腹指歌唱中字母的韵音部分。当字头发出以后,运用开、齐、撮、合(四呼)的方法来引长字腹韵中通常发音最响亮的字母,要连贯、丰满、流畅,保持口形不变。
3、技与艺的把握: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进艺术发展,而加强艺术修养则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与力量。“技”是重要的,没有纯熟的技巧,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中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对演唱风格问题的一些心得。因此,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是音乐化了的人声和文学语言。人声与语言巧妙结合的艺术,既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2]赵渢,中国音乐教育集萃中国教育出版社
[3]方智诺,音乐构成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