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辩式思维是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的判断。通过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的方式,对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其他必要背景條件作以说明。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需要借助于审辩性思维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探讨,营造氛围、激发欲望,游戏教学、鼓励创作,丰富教学装备、培养动手能力,轻视创作结果、重视创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进行有目的地不断自我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形式将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充分认识世界、发现自然、体验生活,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記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审辨性思维;中学美术教学;应用
  审辩性思维的想法已提出了多年,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普遍认同审辩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相对缺乏对审辩性思维的培养与推广,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适应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随着国内外广大研究人员对此方法持续地深入研究,已经有很多教育界专家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作为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课堂学习参与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一、审辩性思维的源起与发展简述
  1.“审辩性思维”一词的取法解读
  审辩式思维,英语原名为“critical thinking”,实意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作为一个新型词汇,关于它的中文用法,汉语版《维基百科》使用的是“审辩性思维”的翻译方法。但在国内,今天大多专家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也有人主张译为“明辨性思维”、“严谨的思考”等。从词汇的内涵上来看,如果翻译成“批判性思维”,它更有点倾向于否定性、质疑地思考,若把这种汉语翻译词汇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很容易造成误解,也会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导致师生之间独立、对抗的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对立矛盾,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认为,还是以“审辩性思维”的叫法为好。
  2.审辩式思维的源起与发展
  根据英语版“维基百科”介绍,审辩式思维的最早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和《论藏》等佛教经典。但对于审辩性思维出现在教育领域内,是美国在1940年作为一个教育改革主题而提出的,然而并未获得通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critical thinking”一词又出现在美国教育业内,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并引起激昂的美国学生运动,至80年代,由于科学研究的推动,“critical thinking”一词才得以被全球关注。
  1987年,在“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英国人Michael Scriven与美国人Richard Paul联合发出声明: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综合体,而非单一的思想方法,包含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没有一种审辩式思维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能出现非理性的想法。因此,教育者很有必要通过教育教学引导过程,终生努力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技巧和习惯。
  二、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推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科技化与信息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教育教学中对知识资源的索求已是易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已不能再是向学生大量灌输美术知识与专业技法,或者一味的无休止的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需要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引导,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不断自我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做到:勤学好问,胸怀开阔,谨慎判断,直面个人偏见,三思而行,能够理解问题所在,面对复杂事物头脑清醒,不懈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索,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学体现首先是基于技术技巧之上的、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并将其展现成作品的过程。因此鉴于美术教学的特性,教师的教学就不应该是单方技巧讲解和训练,而应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单一的技术技巧,又能获得自身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此而言,将审辩性思维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合理分析、应用能力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把审辩性思维综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美术教育。
  三、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小组合作、互相探讨
  审辩性思维在中学美术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常规的课堂座位形式,将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的分组,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目标问题的探讨,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在课堂上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员们分成合适的小组,并尽量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这样的考虑除了便于大家的对不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外,还有助于规避同爱好的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出现太多的共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营造氛围、激发欲望
  氛围的创设除了依靠常规的教学法手段外,更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和创作精髓,引领美术学科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探究机会,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的精神。
  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六字小说”为引导,创设出一个绘画主题,请同学梦们以此主题为依据,用六字或者简洁的语言描述所要创作的内容,并将内容写在小纸条上。要求六字小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时间是两分钟。完成后,每位同学将自己纸条团成球状,集中在自己的小组内,由同学自己随机拿出一个,根据纸条上所呈示的内容和对彼此的印象判定该小说所写的内容所对应的人是谁,以此检测自己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通过短暂的交流把握对方对教师所规定的创作主体的所属学生的判定能力。
其他文献
采用分布参数模型对锅炉单相受热管受热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模拟,在原始模型中增加κ-ω湍流模型描述工质流动的湍流状态,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参数下单相受
进行了单独使用浓缩器、弯头及弯头和浓缩器联合作用时浓淡风比的试验研究.单独使用浓缩器时,随着叶片级数增加,浓淡风比值(RQ)增加;当叶片级数相同时,叶片布置形式对RQ的影
[摘 要]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要让课堂走向高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以及掌握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只有弄清楚并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科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关键词] 课堂教学;高效;知识体系;思想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有效强化了自我历史思辨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素
[摘 要] 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网络,快速地纵览全局,让学生更清晰地思维,更轻松地记忆,更愉快地学习。思维导图可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亦可纲举目张,化繁琐为简约;可横连纵比,出新意于说理;亦可文意兼得,见妙趣于笔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快速求解法和单相工质快速求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相工质动态过程求解的快速求解法.将模型求解划分为准备和应用2部分:准备部分采用高精度解法求解微分方程,并将结果处理为可
针对目前测量发电机氢气湿度方法和仪器的不足,提出了采用谐振腔微扰测量氢气湿度的新方法.根据微波谐振腔微扰原理,推导了氢气湿度与谐振器频偏的关系,提出了在线测量氢气湿度的方案.为提高测量精度,对模型设计以及实验装置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温度补偿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适中、测量精度较高,能够实现氢气湿度的在线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