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潜在风险,在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考验着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问题就成为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开展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315-0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企业抓住这一时机,纷纷开展第三方支付、销售理财产品以及P2P借贷业务等,对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如此挑战,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的新思维,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寻求多变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优化就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以此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更新速度快,但是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无法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脚步,同时应用于电子商务银行规范的法规数量更少。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这一庞大的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与此同时,也容易产生诸多互联网金融纠纷问题。在支付领域之中,各种支付转移的信息使得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进行洗钱,在融资与理财领域也存在各种金融风险。从监管方面来看,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存在滞后性,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集聚,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诸多潜在风险。
(二)信息泄露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依靠大数据的优势,利用对客户个人信息的分析来获得客户的投资偏好、负债能力与还款能力等,进一步为客户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但是,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的相关机制还不健全,用户个人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与互动的平台,在其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透明性,也具备公开的特点,因此信息泄露必然导致银行、网民以及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隐私泄露问题,以此来保障银行及客户自身的信息安全。
(三)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金融媒介,这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创新形式,但是其本质还是以金融作为核心,所以,互联网金融业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问题,传统的金融工作所具备的风险问题也有可能发生在互联网风险之中。当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融资领域内。首先,互联网信贷的所有环节基本都是网络进行的,一旦缺乏考察及判断,就很难保障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也无法保证借款人信用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其次,对于电商平台所开展的融资业务来说,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模式及数据分析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与控制,但是由于数据积累的时间较短,就会造成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不够准确。最后,互联网对客户的线下活动整理较为困难,仅仅依靠客户线上活动信息无法有效的分析客户的全部风险。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客户隐私意识以及保密行为的强化,使得客户的线上活动也很难具体全面的进行掌控。
(四)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方面的依赖性较强,也比较注重客户的体验。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系统环境与网络环境以及身份认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首先,信息科技系统在进行升级与换代的过程中很容易存在系统崩溃与系统不兼容的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断,甚至是数据资料丢失,造成严重的損失;其次,一些安全检测手段还存在缺乏的现象,对于互联网与智能移动客户端安全性能的检测较为滞后,使得不法分子会利用钓鱼网站或者是免费网络的途径来获取客户的信息,并进行欺诈活动,造成客户的损失,目前利用电信运营商渠道漏洞进行电信欺诈的行为及案件发生的较多,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后,由于客户安全意识淡薄,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会利用手机短信认证的方式,这就使得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操作进行资金诈骗等。
二、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注重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规划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银行需要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的领先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工作,逐步进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商业银行在实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可以选择风险较小的电商平台作为首要对象,并且在控制范围内模拟各种金融风险问题。在进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竞争,并且适当的收购一些中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拓宽道路。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组织通常为条块状,决策传导链比较长,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反应时间较长,敏感度缺失,形成风险隔离能力较弱的问题。与此同时,银行风险管理存在业绩难以量化的问题,主要激励方式是负向激励,这样很难留住专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人才。因此,银行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中考虑子公司或者是单独成立互联网金融事业部门的形式来促进其发展,对互联网金融设置防火墙,避免风险问题蔓延整个银行。与此同时,银行要注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引入与培养,对风险管理的业绩评价方法与指标进行设计,利用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的方式来规范工作人员,建设一支互联网金融业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
(三)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目前阶段中,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在现有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与创新风险管理工具,积极的调整与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机制。首先是要不断升级互联网金融的硬件设备与信息系统,以此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与数据的安全性能;其次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不断加大对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利用线上线下数据的整理来构建顾客的评分模型,对顾客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后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申购赎回情况的预测能力,并且能够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与资金运作情况,以此来有效的对风险问题进行防范。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包括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战略的规划、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以及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水平等,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315-02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企业抓住这一时机,纷纷开展第三方支付、销售理财产品以及P2P借贷业务等,对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如此挑战,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的新思维,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寻求多变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优化就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以此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更新速度快,但是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无法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脚步,同时应用于电子商务银行规范的法规数量更少。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这一庞大的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与此同时,也容易产生诸多互联网金融纠纷问题。在支付领域之中,各种支付转移的信息使得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进行洗钱,在融资与理财领域也存在各种金融风险。从监管方面来看,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存在滞后性,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集聚,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诸多潜在风险。
(二)信息泄露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依靠大数据的优势,利用对客户个人信息的分析来获得客户的投资偏好、负债能力与还款能力等,进一步为客户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但是,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的相关机制还不健全,用户个人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与互动的平台,在其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透明性,也具备公开的特点,因此信息泄露必然导致银行、网民以及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隐私泄露问题,以此来保障银行及客户自身的信息安全。
(三)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实质上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金融媒介,这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创新形式,但是其本质还是以金融作为核心,所以,互联网金融业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问题,传统的金融工作所具备的风险问题也有可能发生在互联网风险之中。当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融资领域内。首先,互联网信贷的所有环节基本都是网络进行的,一旦缺乏考察及判断,就很难保障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也无法保证借款人信用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其次,对于电商平台所开展的融资业务来说,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模式及数据分析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与控制,但是由于数据积累的时间较短,就会造成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不够准确。最后,互联网对客户的线下活动整理较为困难,仅仅依靠客户线上活动信息无法有效的分析客户的全部风险。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客户隐私意识以及保密行为的强化,使得客户的线上活动也很难具体全面的进行掌控。
(四)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方面的依赖性较强,也比较注重客户的体验。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系统环境与网络环境以及身份认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首先,信息科技系统在进行升级与换代的过程中很容易存在系统崩溃与系统不兼容的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断,甚至是数据资料丢失,造成严重的損失;其次,一些安全检测手段还存在缺乏的现象,对于互联网与智能移动客户端安全性能的检测较为滞后,使得不法分子会利用钓鱼网站或者是免费网络的途径来获取客户的信息,并进行欺诈活动,造成客户的损失,目前利用电信运营商渠道漏洞进行电信欺诈的行为及案件发生的较多,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后,由于客户安全意识淡薄,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会利用手机短信认证的方式,这就使得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操作进行资金诈骗等。
二、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注重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规划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银行需要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的领先发展。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工作,逐步进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商业银行在实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可以选择风险较小的电商平台作为首要对象,并且在控制范围内模拟各种金融风险问题。在进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与竞争,并且适当的收购一些中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拓宽道路。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组织通常为条块状,决策传导链比较长,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反应时间较长,敏感度缺失,形成风险隔离能力较弱的问题。与此同时,银行风险管理存在业绩难以量化的问题,主要激励方式是负向激励,这样很难留住专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人才。因此,银行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中考虑子公司或者是单独成立互联网金融事业部门的形式来促进其发展,对互联网金融设置防火墙,避免风险问题蔓延整个银行。与此同时,银行要注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引入与培养,对风险管理的业绩评价方法与指标进行设计,利用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的方式来规范工作人员,建设一支互联网金融业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
(三)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目前阶段中,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在现有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与创新风险管理工具,积极的调整与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机制。首先是要不断升级互联网金融的硬件设备与信息系统,以此来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与数据的安全性能;其次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不断加大对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利用线上线下数据的整理来构建顾客的评分模型,对顾客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后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申购赎回情况的预测能力,并且能够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与资金运作情况,以此来有效的对风险问题进行防范。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问题,包括法律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战略的规划、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以及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水平等,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有效的保障。